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一卷)
6598900000029

第29章 传世故事(12)

第十二节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令庞涓举兵伐赵,并包围赵都了邯郸,赵成侯大惊,急忙遣使赴齐求援,以中山之邑为礼,请求齐国发兵相救。

当时齐国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相国邹忌为首,主张不救赵;一派以大夫段干朋为首,主张应救赵。段干朋认为,魏灭赵,对齐国没有丝毫好处。三晋中,魏国最为强大,一旦灭赵,必会危及韩、齐,所以,救赵势在必行。而且,此时救赵有个有利条件,即魏之精锐部队皆在外与赵作战,国内必然空虚。齐军倘若避实击虚,进攻魏之襄陵(今河南睢县),可得渔人之利。

齐威王因此决定发兵,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与魏将庞涓原在一起学习兵法,后庞涓出山仕魏为将军。孙膑潜至齐,受到齐威王的器重。此次发兵,本欲以孙膑为将,孙膑以残疾固辞,威王遂任之为军师,使坐于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想率军直赴邯郸与魏军决战,孙膑道:“今魏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衢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意思是,魏赵相攻,精锐部队在外,老弱疲兵在内,齐军不如疾速向魏都大梁进发,占其要道,击其虚弱,庞涓必解邯郸之围以自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救赵国,还能乘虚而入,而得袭魏之利。

孙膑的谋略与段干朋的避实击虚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孙膑认为,齐军应径攻大梁,攻魏之必救,这比段干朋主张攻魏之襄陵更为合理。

庞涓正麾军围攻赵都邯郸,突闻齐兵向大梁进发,而留守大梁的尽是老弱残兵,大梁若被齐兵攻取,魏国根本即失,后果不堪设想。倘若此时回军相救,便会功亏一篑,这使庞涓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赵国君臣因迟迟不见齐国救兵,见魏攻城愈急,渐失信心,在关键时刻向魏投降,庞涓担心大梁有失,接受邯郸守将投降后便匆匆撤兵,直奔大梁以自救。

齐军此时尚未至大梁,闻知魏军回师,便掉头后撤,撤至桂陵驻扎。

庞涓退兵后,见齐军亦撤退,勃然大怒,遂率军追击齐军,欲与齐军决一死战以泄愤。齐军探知魏军来追,便在桂陵设好埋伏,以逸待劳。庞涓因攻邯郸得胜,未及进入邯郸城便急急回军。既骄狂又恼怒,骄兵悍将,一路上气势汹汹,毫无防备地进入了齐兵的伏击圈,理所当然地被打得大败,庞涓率领残兵败将狼狈而逃。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