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从执手到白首:达抵幸福婚姻的身心灵修炼
6594200000006

第6章 原生家庭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异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是我们第一个爱恋的对象。这个爱恋的对象的互动模式一定会变成日后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础。

——胡因梦

原生情结

先来看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我女儿读高三时,有一次把她的好朋友小雨带回家,趁小雨在她房间时,女儿走出来悄悄跟我说,最近小雨老是心神不宁,无缘无故跟人吵架,成绩也退步很多,问她为什么她又不说。女儿想我好好开导开导她。小雨走出来时,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孩,还背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开始,她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眼神里满是迷茫和无助。我给她泡了一杯浓浓的牛奶,然后,在女儿和我的鼓励下,她慢慢说开了小雨是独女,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都有相当不错的事业,但夫妻感情十分不好,小雨爸爸还有过外遇,两人经常吵架,而且一吵就是没完没了,后来甚至不得不分居,长期冷战。父母分居后,小雨跟妈妈住,后来她发现自己经常会莫名头痛,有时在课堂上听课,突然一下就会痛得受不了,脾气也变得恶劣,经常与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吵架,一次课外活动时,她甚至不停追打一个脱掉自己球鞋做游戏的男生,嘴里还喊着:“臭男生,臭死了,不是好东西”放学后,小雨总是不愿意回家,总央求我女儿多陪陪她。她说她讨厌那个残缺的家,一回到家妈妈总是不停向她唠叨,数落小雨爸爸的不是,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又脏又懒又没有责任感,说着说着妈妈甚至会骂起小雨来,骂她不懂事不听话学习不长进。

我问小雨父母分居前家里是什么样子,小雨说,从她记事起,家里就从来没有平静过,奶奶跟妈妈吵,妈妈跟爸爸吵,每天似乎都是硝烟弥漫,每天都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她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有那么多争吵,懵懂中只知道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奶奶希望能抱孙,不喜欢孙女,因此迁怒于小雨妈妈。小雨也觉得自己对妈妈有愧疚,但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她既想逃离妈妈,又不能摆脱对妈妈的依赖和歉疚。

后来,我决定送小雨回家,并跟她妈妈好好聊一聊。来到她们的居所,我见到了小雨妈妈——一个整洁得体、气质犹在的女人。我开门见山地说了来意,表明我想帮助小雨,并希望能像好朋友一样和她聊聊,她很有礼貌地请我坐下,一五一十地说起来了。原来小雨父母是大学同学,男方出身农村,父母十分传统,小雨爸爸也十分孝敬,很听老人的话;而小雨妈妈在大城市长大,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很开明,从小鼓励她独立,所以她一直很好强。两人大学恋爱后,一起留在城市工作,结婚也是顺理成章,但后来生了小雨后,从农村老家搬来的男方老人就对生了女儿的媳妇有了歧视心理,而小雨爸爸很少支持自己的妻子,这让小雨妈妈觉得十分受伤,脾气越来越大,于是争吵便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更让她受打击的是,后来小雨爸爸居然跟一个女同事有了婚外情,尽管事情最后解决了,小雨爸爸斩断了那份情丝,但两人在这场轩然大波中都已经筋疲力尽,连吵架的欲望都没有了,不得不分居。

我问小雨妈妈:“你其实应该很看重这个家庭吧?”

小雨妈妈:“是的,我一直很珍惜我们之间的感情,但他实在是让我越来越失望,他妈妈骂我时,他装作没听见。我也没有办法,只能把我受的气倾倒在他身上,但他从来不让我,还说我控制欲太强,我刚拖的地板,他故意不换拖鞋就穿着皮鞋来踩几通,你说我气不气?他有了外遇,我不想离婚是想保持家庭的完整,因为小雨还在上学,我不想让她有一个破碎的家庭。”

我诚恳地告诉她,其实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比破碎的家好到哪里去,小雨现在遇到的困扰,跟家庭的现状有很大关系,既然你们都想为孩子考虑,就应该平心静气地好好沟通,你与小雨爸爸的婚姻问题,是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的。后来,我征求小雨妈妈的意见,想约见小雨爸爸,三人一起做个座谈。

后来的座谈比我想象的更顺利一些,尽管谈话过程中两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吵起来了,但起码双方都打开了心中的那个结。小雨爸爸是家里的长子,受农村传统教育观念比较深,很孝顺,同时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好妻子女儿,但父母对妻子的偏见让他无所适从,妻子受到委屈后,骂他没用,这不免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加上小雨妈妈觉得他身上有很多农村的生活习惯,总要求他改,不改就说他又脏又懒,这些都让他觉得受控制和伤害,不堪忍受。后来自己出轨之后,也一度想挽回夫妻感情,但小雨妈妈根本不给他机会,要先分居,说等小雨大学毕业自立后就离婚。

我告诉他们,小雨现在需要父母双方的关怀,需要三个人的努力,让她走出心理的困境。同样,夫妻双方的问题必须通过平等有效的沟通,现在的家庭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原生家庭的投射造成的,这种争吵不休的家庭氛围跟各自原来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男方来自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父母的一些不良意识包括习惯都影响他日后的行为;女方则像她妈妈一样比较要强,要求丈夫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不能容忍对方有任何的瑕疵。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对各自性格的影响,要解决婚姻中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出现不良情绪倾向。

双方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尽管我并不奢望这样一次谈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从他们若有所思的表情,我知道起码触及了他们潜意识的一些最初的正面的想法——比如对方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比如夫妻俩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等。

以上是我经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原生家庭影响婚姻关系的事例,其实在所有婚姻问题当中,有六成以上是可以找到原生家庭因素的。因为婚姻不和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双方的个性和价值观不同,而所谓价值观不同,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所以大多数看似夫妻之间的问题,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和习惯的问题。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自己出生、成长所在的家庭,包括自己、父母和祖父母三代,它不单只是指人,也包括环境、事件、功能、关系等等。在人的一生当中,对我们影响最早、最深入、最持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的系统,它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看法、感觉,影响我们对关系的认知和如何与人相处,甚至还会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我们的性格、喜好、情绪波动与管理。很多人在家庭、婚姻、人际交往上的出现一些问题或障碍,都或多或少可以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上找到原因。

每个人从幼小走向成熟,都会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遭遇,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像,比如家庭中父母各自的人格,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家庭中的氛围是平等还是控制,是完美主义还是顺其自然,等等,这些都会熏陶着每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孩子。而伴随着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成长,都有着一些属于个人心灵空间的记忆与烙印。在这些来自原生家庭的记忆中,也许有爱也许有痛,也许有温馨也许有创伤,不管是什么,都会深远而绵长地影响着我们日后的生活,隐秘而有力地塑造我们的性格和认知系统。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这种心理烙印或者说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可称之为“原生情结”。这种情结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固而且隐藏很深,尤其是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甚至在我们漫长的一生当中都会留下深刻印记。当我们进入“新生家庭”——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自己当家的家庭,这种原生情结会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这样,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复制”或“极力逃避”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并且总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出想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人 (配偶)引爆。所以在婚姻中,表面上是我们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在不断重放原生家庭中的影像片断。所以,处在原生情结笼罩下的新生家庭出现问题和裂痕时,婚姻之伤其实只是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有些在他人看来很般配的夫妻却很难相处,因为双方在不自觉中都“复制”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比如夫妻俩都在家排行老大,小时候就比较独立自主,当两人组合家庭的时候,对角色定位往往不明晰,都想自己说了算,有理也在自己一方,这样难免出现矛盾。再如,一个来自暴力家庭的男子,从小目睹了父亲与母亲经常争吵,拳脚相向。他婚后与妻子闹矛盾时,也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而不懂得寻求其他更好的方式。像前面案例所说的小雨追打男生的行为,就是受了原生家庭中母亲的影响,这种行为可以称为婚姻中的“强迫性重复”。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婚姻更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往往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所以有一句话说相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但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很少关注到这一点,有很多人婚前对对方的家庭一点都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和对方父母见过面。结婚后才发现不仅与配偶、甚至与姻亲矛盾多多,很难相处或沟通。其实双方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如果能坦诚地探讨一下双方的原生家庭,对将来的婚姻新生活,对于避免和减少共同生活可能出现的摩擦大有好处。对于已经结婚的双方,也可以通过这种探讨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对方,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家庭矛盾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争端。

当然,有一点要注意,夫妻双方探讨原生家庭对各自的影响,目的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相互谅解、宽容,而不是借此相互攻击、指责和伤害。比如新生家庭中,妻子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因为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有一位有洁癖的母亲,家里总是搞得一尘不染,孩子身上稍有一点污渍都要大发雷霆。在组成新家庭后,妻子把这种习惯带入夫妻生活中,丝毫不能容忍丈夫的不爱干净行为,这样势必造成双方冲突。如果双方能安静地坐下来,妻子诚实地告诉丈夫,自己如此爱干净是因为有一位洁癖母亲,丈夫自然会理解并照顾妻子的情绪,尽量保持清洁,而妻子在这种亲密的诉说中也能找到平衡点,从而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忌讳的是丈夫一听到妻子的抱怨,就大声苛责:“你呀,跟你妈妈一个样,不可理喻!”

所以,通过探讨原生家庭,可以使我们更了解自己,也会更容易宽容对方。既能有效避免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勇敢面对童年的创伤,又能在婚姻生活中积极地实现二次成长,培育良好融洽的婚姻关系。

现在和过去

那么原生家庭——这种来自过去的影像是如何投射并影响新生家庭——现在的两性婚姻关系呢?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行父母与异性父母在他们的子女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而不同的影响。比如大部分原生家庭中,父亲往往是儿子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母亲往往是女儿欣赏和模仿的对象;同时,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往往会影响他潜在的人格,而父亲对女儿的期望也会在她的成长中投下不可缺少的目光。在原生家庭这个个人情感经验学习与两性相处方式的最初场所,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或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往往在心灵中会埋下这样的种子。尤其是在父母的不同期许中,往往隐含着他们关系中自己也无法解决的缺憾与创伤,比如父亲对母亲的不满,母亲对父亲的不满,由于他们自己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把这种不满隐藏起来,当子女长大时,这种不满就可能化为对后代的期望,比如母亲对父亲的不满会化为对儿子的期望,父亲对母亲的不满化为对女儿的期望。孩子们在这种期待下成长,对自身角色的塑造有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主观认可、赞许效仿对象,或努力想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在新生家庭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会努力扮演这种父母投射下的角色;另一种正好相反,当父母关系不睦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或伤痛时,或当他们的期望对孩子压力太大导致抗拒或过度压抑自我时,孩子成年后,会刻意或不自觉地避免成为父母那样的角色。

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模式

这种影响甚至在结婚前的择偶阶段就会出现,每个人成年后都想自由地寻求伴侣,如前所述,在寻求伴侣的时候我们都有着“内心的影子”,其实就会受原生家庭影像的潜意识左右,当原生家庭中异性父母的形象为自己所接受、欣赏时,我们会要求自己的伴侣也符合这种标准;当异性父母的形象为自己抗拒、厌恶时,我们会下意识避开有类似人格的人;而当原生家庭中父母处于疏忽、缺失而给自己留下童年创伤,比如幼小时的不安全感、恐惧、忧伤、孤立感等,我们也会想通过寻求一个伴侣来获得内心需要的满足,以治疗这种童年伤痛。

来看一个案例,是一个大学女生的叙述:“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亲是个酒鬼和赌鬼,每次喝醉酒或赌输了钱就拿我母亲撒气,打她骂她,母亲除了有时还还嘴外,只是默然忍受。我和姐姐就是在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里长大,都非常痛恨我们父亲,同情受苦受难的母亲。稍长大后,母亲开始在我们姐妹面前唠叨父亲的不是,我劝母亲离婚,可她不同意,说没有办法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虽然同情母亲,但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逆来顺受。后来慢慢懂事之后,我发誓一定要离开这个毫无安全感的家,找一个懂得尊重、保护女人的男人,绝不会找一个父亲那样的,其他我可以不那么在乎,但一定要能给我安全感。”

这种择偶心理就有着强烈的原生情结,父母所塑造的形象对孩子来说是认同也好反对也好,孩子成年后都会在意识深处塑造出一个符合自己心理期待的异性形象,并把这种标准投射到生活之中,寻求契合者。所以,我们也经常能体会到,为什么有些异性会如此强烈地吸引自己,而对有些异性则毫无感觉甚至没有来由地讨厌,其实都是有着内在原因的。

另一个案例:小伟 30出头了,是个相貌堂堂的公务员,人品、事业都不错,但相了很多次亲都没有一个成功的。周边人都挺奇怪,其实给他介绍的女孩里很多都不错的,长相、性格和工作都完全能配得上小伟,可他为什么就是看不上?其实,在别人介绍之前小伟就谈过几次恋爱,都不是通过相亲认识的。第一个女友比小伟大好几岁,相貌不怎么样,典型的“剩女”;第二个女友非常内向,说话像哼哼,还动不动脸红,从来不愿见他的家人和朋友;第三个女友没有正式工作,身体也不是太好,经常要住院。朋友同事们都诧异小伟怎么老是找一些“不太正常”的对象,而给他介绍的活泼开朗、条件好的女孩却又看不上。通过分析他的原生家庭背景,发现小伟幼小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受此打击精神几乎崩溃。年幼的小伟一直努力照顾母亲,由于家况还饱受歧视。大学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务员,母亲也恢复了正常。只是在找女友时,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帮助她们,就像小时候照顾“不正常的母亲”一样照顾这些女孩,所以他总能看上那些可以引发他关怀和照顾心理的女孩。这就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原生家庭给小伟对待女性的模式便是照顾、关怀弱者,他把对待母亲的方式“复制”到寻找人生伴侣上,相亲中遇到的健全开朗女孩和他的母亲完全是两个形象,他不能认同,更无从接受。而那些“有缺陷”的女友总能满足他照顾的欲望。

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生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态度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认同母亲,反对父亲,一种是支持父亲,认为母亲不好。成年后,人们希望自己或配偶能扮演被认同的形象,努力避免成为“反面角色”,但这种潜意识的认定往往并不符合人的天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压抑自己的个性,蒙蔽了理智。所以,我们也看到另一种倾向,当父亲的形象极度崩塌,女儿在同情母亲的同时,除了在寻找伴侣时极力避免类似形象之余,现实的巨大落差与内心的疏离可能使她在两性关系中出现抗拒、排斥甚至仇视男性,认为他们都是和父亲一样的,不值得自己付出感情。

一次训练班上,一个女学员叙说她为什么“不会爱,不懂爱”时:

“我结婚好几年了,丈夫是很好的人,但我一直对他爱不起来,即使亲密的时候我也会下意识地想推开他,他说我不爱他,我也说不清楚。说起来也许跟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吧,我老家在农村,非常的重男轻女,我一出生就不讨人喜欢,父亲动不动就打骂,说养我还不如养头猪,母亲也根本管不了。我从小就讨厌男人甚至仇恨他们,长大后我通过努力读书,逃离了那个冰冷的家,知识改变我的命运,也让我明白了女人其实一点都不比男人差,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样能行,随着接触的男性越来越多,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男人都一样,但潜意识里还是对于男人一直不信任,总觉得他们的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时有一种轻蔑的意味,所以我很抗拒跟男人的亲密关系,直到遇到现在的丈夫,他对我非常好,了解我曾经的创伤,我正学着慢慢爱他,但非常难,那些不好的影像似乎总会纠缠我,我想,我这辈子恐怕是不会懂得怎么爱了吧。”

同样,对于男性来说,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要成为“强者”、“要比我们强”的观念,要成为一个被社会所尊重、有竞争力的男人,能保护家庭、让爱人幸福,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男性被要求承担的责任。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责任感已经深入内心,即便是负重的不快乐的,也只能接受,内心为此深感不可承受之重;而另外一些人,尤其是在过于溺爱、放任的家庭长大的人,则可能完全抛开责任感,自私任性,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想背负任何责任。

此外,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通常会行使自己的权力,去干涉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他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是好的、有用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把自己从前没有付诸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父母这种殷切的教导和期许并没有顾及孩子的天性和禀赋,反而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无心的伤害。当你想做些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时,总是被训斥甚至处罚,父母通常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你好,你不要让我们失望”,这种强制之下的权力控制通常会让孩子产生被操控、想摆脱的心理,尤其是男性,当他建立自己的家庭后,在面对伴侣的唠叨和控制时,这种感觉使他恍如回到青少年时期被父母操控的情形,所以他会刻意反抗——婚姻中的女性很多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对伴侣好,他却不理会甚至还发脾气,她不明白其实自己已经下意识地扮演了伴侣父母的角色——因为我爱你、关心你,所以我才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在父母权利控制下成长的孩子,成年后更需要的是被信任,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尤其在婚姻关系中,他们需要弥补在父母那里不曾得到和体会到的信任感和自立意识。

有个朋友想离婚,又有些犹豫不决,尤其是觉得没有办法向妻子开口,他的妻子是一位很优秀的职场女性,在生活中也很体贴、照顾他,在朋友们看来他的妻子就是模范太太的代名词。但朋友在生活中一直有个不为人知的心结——妻子对他太控制了,大到事业、交友,小到穿衣戴帽打什么颜色的领带,妻子都要给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总带有一种不容质疑的口吻:“听我的,肯定没错,我绝对是为了你考虑。”刚结婚的一两年,朋友还能把这种控制视为恩爱,乐于接受妻子看法,但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难以忍受了——妻子简直就是以前母亲的翻版!从他童年到读大学时,父亲是个脾气温和的人,经常出差,在他童年记忆里父亲就像隐形一样,而做教师的母亲一直是家里的绝对权威,大小事务都是她拿主意,尤其是对他——家里的独子,更是事无巨细都要亲手安排,连后来填大学志愿时选学校和专业时都是母亲决定的,读大学后,随着生活的独立,他渐渐想逃避来自母亲的那种控制,所以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认识现在的妻子时,恋爱的阶段还感觉不到什么,但结婚后,妻子的控制本性与他的母亲几乎如出一辙,这让他很苦恼,虽然他多次尝试与妻子沟通,但妻子一听他的话就觉得很伤心:“你以为我想烦你吗?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都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甚至还怀疑他是不是看上了别的女人,这让他很是郁闷。

对于有着父母照顾和期许的孩子来说,尽管原生情结会影响日后生活,但这种影响来得并不算特别深刻,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能通过现实和学习和自我成长,一定程度上消弭这种影响。但是,对于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照顾的孩子来说,童年伤痛造成的心灵缺憾是很难自动愈合的。家庭环境不仅引发最初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为今后个性的发展埋下伏笔,尤其是对于缺失母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容易形成冷漠、孤僻、拒绝、过于警惕等人格深层的特质,这些人格缺陷往往会顽固存在,在日后的婚姻关系中,如果伴侣在无意识下触碰了这种“按钮”,引发了童年的伤痛经历,就容易导致双方感情冲突。

尤其是幼儿时期受到父母粗鲁、忽略和不公平对待的孩子,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种自我贬低的价值观,认为自己“不值得爱”“我的存在没有什么价值”,这种遗弃感还可能引发对周遭事物的敌意和不信任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认为是老天捉弄、命该如此。在进入婚姻生活后,有的人在伴侣的呵护和良好的关系中,这种心灵伤痕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抚平,但一旦伴侣没有善待或背叛了自己,往往在内心深处会对产生一种自我贬损,认为是自己不好或命不好,所以对方才会这样做。

心灵回溯:走出原来的房子

所有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模式,其实都是过去与现实的交锋,过去的伤痛固然留下印记,但现实中,所有人都有着渴望爱与关怀的本能,在两性婚姻这种人类最深层、最微妙的关系中,在男女双方相知相爱、真心为对方付出的亲密关系里,所有的伤痛都能够得到抚慰,这也是双方实现自我成长的最好时机。

首先,学会对自己的需求负责。

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通常会在不同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系即意味着要求,有多深的关系就有多深的要求,而自己的需求就是在对他人的要求中获得满足。歌者需要观众的掌声,作者需要读者的共鸣,而在夫妻关系——这种最深、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中,我们对伴侣的要求往往更多更深入,而如果我们的需求没有满足,就会产生被伤害的感觉。你需要对方倾听你,可是他/她看着电视心不在焉;你需要得到对方的理解,可他 /她觉得跟你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你需要获得对方的尊重,可他 /她居然轻蔑地嘲笑你;你需要被对方关注和重视,可他 /她宁愿花时间去和朋友一起唱歌娱乐。所有这些要求的不被满足,都可能导致我们受伤,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让人受伤,因为越亲密意味着我们的要求越是不断增加,而当对方无法满足你,伤害就越大。

一个真正成熟和理智的人应该明白,其实关系决不等同于要求,再深再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向对方提出要求,带着太多要求的关系,就像带着沉重枷锁的舞蹈一样无法舒展。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的需求负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尤其是清醒地了解自己的童年创伤和原生情结,努力寻求自我的完整与成长,让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推向对方,让对方为你的需求负责。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既能做到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也为对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其次,回到最真实的内心,做一次“心灵回溯”。

心灵回溯即当事人由当前“痛点”引发的强烈情绪,深入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探讨这种强烈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有着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杀伤力特强的“痛点”,这些“痛点 "往往最容易被亲近的人引爆。许多人在外面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但一回到家就会大发雷霆。日常生活中,每当自己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一再出现的情绪,很可能背后掩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原生情结”。

夫妻双方可以借着“原生情结”被引发的机会,做一次哪怕是痛苦的心灵回溯,了解和探讨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学会用现在较为成熟和客观的立场检视、探寻自己和对方性格形成的源头,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帮助彼此成长,在成长中重建美好、和谐的婚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心灵回溯是非常情绪化的过程,有些人甚至可能重新经历童年的伤痛,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一下分不清楚自己究竟身在何处、身处何时。而当你在深入探索心灵脆弱的部分时,任何批评性、下论断式或对其他负面的臆测与阐释,都可能使你再度受伤。所以,在心灵回溯时,我们身旁最好有伴侣的细心倾听,给以宽慰和关爱,由此获得安全感,走出伤痛。因此,在这种一对一的深层沟通和交流中,伴侣是你可以完全信任、依赖的人,在他 /她的面前你可以毫不防备、放松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你平时难以开口的脆弱、创伤和隐痛都得以充分的释放,从而实现伤痛的自我治疗和愈合,获得新的再次成长。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当强烈的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伴侣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因此,分清楚过去和现在,在两种情绪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不让过去的情结继续纠缠在现在的婚姻里。当我们客观的从原生家庭的经历来看目前的问题时,不难发现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这能使我们真正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地活在现在,并有强烈的意愿来改变并解决问题。毕竟过去只能影响现在,但不能决定现在,更不能决定将来。

最后,接纳对方真实的自己,不必苛求完美。

在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之中,正面影响或负面创伤都会让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完美伴侣的影子,成年后我们带着这个影子去寻找最合适的伴侣,然而总是事与愿违,那个要找的人我们似乎永远都找不到。其实,完美伴侣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真正的感情意味着我们要接纳对方的一切,你欣赏的亦或你不能接受的,都是对方真实的自我。关系中不可能只存在美好、浪漫和协调,刻意这样去做只会使双方越来越疲惫,现实中很多人就为了维持那份不真实的美好与和谐,刻意压抑和牺牲自己,久而久之,双方就会产生疏离、冷漠和不信任,婚姻关系也会充满挫败感。只有正视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勇敢面对和接纳对方的一切,才能使双方感情得到实质性的升华和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对方有着浓厚的原生情结,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情绪爆发而失控时,不要试图去对抗他 /她,而是无条件地先接纳他/她的情绪,待对方平静后,试着和他 /她一起了解曾经的伤痛,帮助他 /她直面人生,抚慰他 /她的深层感受,默默地照顾他 /她的内心,以帮他 /她寻找真实的自己。

此外,根据家庭系统排列,新生家庭中夫妻在与孩子、原生家庭的交往中,要保持平衡状态。首先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尤其是孩子身上,否则容易造成下一代的负面的“原生情结”,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其次,夫妻在与原生家庭即双方的父母交往时,要注意“夫妻关系”永远处于第一位。这一点将在下一章中详细论述。

婚姻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原生家庭的系统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影响是最早、最深入和最持久的。这种原生情结尤其是童年所受的心理创伤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婚姻关系。只有走出原来的房子,学会对自己的需求负责,接受对方真实的自己,并通过心灵回溯来治疗创伤,才能实现伤痛的自我治疗和愈合,获得婚姻中的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