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
6591300000011

第11章 品德影响一生的幸福

有德才有福,无德福也保不住

我在台南师范学院师资班一年的学习中,我的导师尹梅君老师曾经问我们一个问题:“一般人都以为老师是教知识与技能,假如只是教知识、技能,那电脑可不可以取代老师?”他用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假如我们当老师只是传授知识跟技能,那电脑就做得到。

尹老师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天下雨,老师从校门口走出来,旁边是台南大学附属小学。一辆豪华轿车开过来停在门口,开车的是一位女士,开了车门把伞打开就匆匆忙忙往校门口走,然后就听到她的女儿在校门口对着她讲:“你白痴啊!现在才来!”尹老师听到这句话愣在那里,更让她惊讶的是,那位母亲竟然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

假如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学生,纵使他考第一名,考一百分,我们会高兴吗?假如我们教的学生是博士毕业,而他却不孝顺父母,我们会高兴吗?假如我们教的学生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他却贪赃枉法,置国家人民的安全与幸福于不顾,我们还会挂在嘴上说:那个大官是我的学生吗?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教育的成败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着眼于他的一生——家业能不能成就?事业能不能成就?更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德行的根基得要早早扎下去才行。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打开报纸会发现,没有一件事跟我们教育从业人员无关,为什么?因为所有不好的行为,都是观念偏差造成的。只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观,那些不好的、偏差的行为就不见了。所以,社会上种种不理想的状况,总归一句话:没有做到这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家庭里面只要有孝悌,所有的冲突与伤害就没有了;有忠,每一个人都会在他的职位上尽心尽力;有信,人与人诚信相待,商业往来就不会有种种欺瞒与诈骗的问题出现;有礼,人与人互相尊重、礼让,就不会起冲突了;有义,人与人相处讲道义,就有安全感,会互相扶持。

现在的社会,连一向关系最亲密的夫妻,都不讲情义只讲利害,夫妻还没结婚,就先财产公证,等到离婚时,冰箱是我的、电视是你的……!这样人跟人相处会有安全感吗?人一旦没了安全感,每天就会惶恐不安,有一种病会马上缠身,那叫“忧郁症”!日子就难过了。

廉洁不贪也很重要。企业员工不贪污了,老板睡得安稳;政治人物不贪污了,民脂民膏不会被糟蹋。再来谈羞耻心,一个人是向下沉沦,还是向上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跟有无羞耻心有绝对关联,所以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说实在的,这些句子我在高中的时候都背过了,可是生活中都没用上,因为背这些句子都是用来准备考试的。

其实我是有羞耻心的,每一次念完这些句子,比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就感动得好像心里大放光明,可是突然老师说期中考会考,占两分,背下来,顿时光明就像被封住一般透不出来了。假如那时候,老师能够把范仲淹的风范娓娓道来,我们会记得更深刻,甚至很可能范仲淹的风范就此烙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成为我们一生为人处事的典范。

人为什么没有生命的动力?因为他没有榜样可供学习,他感觉没有责任心也没有关系。所以教育是长他的善心,教育绝不是教他考试考得很高分,变成一个考试的机器人,那样生命的意义就完全走样了!大家不妨冷静下来观察,现在学历很高的人,待人处事有没有敦厚的感情?对人对事的感悟能力深不深?还是只会考试而已?

记得我任教时,曾经跟学生分享做人的道理,那些考第一名、第二名的学生就举手说:“老师,你讲这个考试又不会考!”反而是成绩中上的,还挺有感情,听着听着就流下眼泪,他们说:“老师你讲这个我很感动,下次请老师多讲一点儿。”所以身为父母、师长的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心灵的变化,培养一颗敦厚的心才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老祖宗,在《礼记·学记》当中就很慎重地提到这些重要的教育理念,《礼记·学记》也是我们五千年文化当中相当精辟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当我深入研读之后,内心十分感动也很惭愧。

感动在哪儿?祖宗有这么高度的教育智慧,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教育的方向。惭愧在哪儿?祖宗的智慧这么高,二十多年来,我却不曾亲近、好好学习!反而都去学西方的东西,而西方教育学的理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宗的经典都完全涵盖了,甚至还更详细,真是“身居宝山不知宝”!今天大家有缘,得闻圣贤大道,千万不要入宝山而空手回!

《学记》里面提到,什么是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充分点出了教育的核心,就是长养他的善心,改正他的过失。马来西亚一位已经退休的校长说:在他的学生里面,后来当上老板成就比较高的,都不是成绩第一二名的,反而是成绩中等的、对老师很有感情、很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其实这就是“人格特质注定他的成就”。所以很多问题,当我们静下心来,结合我们自己一生的经历分析时,就可以找到非常肯定的答案。

比方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你觉得周遭让你佩服的成功者,他具有哪一些特质?其实身为教育工作者、父母,我们得清楚孩子纯真的心田中,要种下哪些好的种子,在他往后的人生中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如果,我们能帮孩子耕耘,洒播美好的种苗,以后他还会帮下一代耕耘,代代承传这些德行。

我们想想,哪一些德行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平等心!这个太好了,人与人相处,唯有彼此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还有没有?孝心,“百善孝为先”,这个也相当重要。另外,《大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一件事的本末没有掌握好,那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必定无法成就。所以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话,都是决定我们一生幸福与否的关键。虽然努力一定会有结果,但结果却不一定是好的,必须“先后本末”对了,才会有圆满的好结果。

当我们读到“本”这个字时,一定要高度警觉,因为“根本”没有掌握到,你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白费心血!以前我念中学的时候,背过《青年守则》,十二条守则,条条都是“本”,譬如:“孝顺为齐家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平和为处事之本”。

我认识一位老板,他的名字就叫“永信”,我不禁赞叹说:“你爸爸真有智慧!给你取这个名字,你做生意不成功都难。”每一个人都叫他“永信”时,他怎么敢不守信?所以前人为儿女取名字很有智慧,时时都在提醒孩子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及奋斗的目标。所以当我们能把先后顺序搞清楚,处事做人也就不会颠倒了。举凡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有其先后顺序,走路如此,吃饭亦然,这就是“道”!道是绝对不能颠倒的。

我小时候,吃饭时谁先上桌?不是爸爸,是爷爷。我们家能够三代同堂,这是何等的幸运!为什么?因为三代同堂“教孝”是自自然然的,父母对爷爷奶奶很恭敬,有好吃的东西,一定先请爷爷奶奶吃,孩子们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后,很自然的一有东西,首先想到爷爷奶奶。我们今天的题目是《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这个题目难道一定要有人讲给我们听,我们才会懂吗?我们才能有体会吗?不尽然。

当一个人静下心来时所领悟的道理,自然会对学生、孩子们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座的年纪三四十岁以上的诸君,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请问孝道是爸爸把我们叫过来说:“儿子,来!今天爸爸心血来潮,教你一堂孝道的课!”是这样教的吗?绝对不是,因为孝道不是刻意教的,它是自自然然的榜样,是一种亲情反哺的自然表现,什么时候形成的,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一个人不孝怎能算人?一个不孝的人,那真是忘恩负义、数典忘祖。这种发自内心,很自然的心态,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遗忘了。

教育其实是自自然然、以身作则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可惜我们现在把教育搞得太复杂了,把它变成用嘴巴教而不是身教。我接触到很多家长,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孩子我讲了不知多少次,就是不听!”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认知错误,心态不对,因此花再多的时间去说也是效果不彰。所以老祖宗用智慧提醒我们:“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以身作则)会很自然地把孩子的善心给点燃、给激发出来。

我们有一位老师,他的父亲对他奶奶特别孝敬,早上起来给母亲问安之后,马上拿着母亲的尿桶(便器)出去清洗。一个大男人肯这样放下身段,多不容易!在清洗的时候,连刷了好几次,怕不干净,还把桶子拿起来闻一闻,因为母亲很爱干净,一定要没有味道了,他才安心地把尿桶提回来。这些情景,尤其是细腻的闻尿桶的动作,都深刻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孝道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对孩子的言教,我们若只是嘴巴上讲,自己却没做到,孩子便会说:

你教我孝顺,你怎么不孝顺爷爷?当下就跟你吵起来了!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我们都认为他叛逆(逆反)。而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却没有叛逆这回事,我们对以身作则的父亲非常崇敬,父亲的话,我们都很用心地去听,那是德行所建立的一种威严。

孝顺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前面提到做人处事掌握先后的道理,连最普通的吃饭,道都在其中。记得小时候家中开饭时,都是我去请爷爷奶奶吃饭,隔远远地就喊:阿公,吃饭了!我们家住在巷子里,那个声音从巷子里面传出去,传到爷爷的耳朵里,老人家听到了很高兴,把象棋一放说:我孙子叫我吃饭了。讲完祖孙俩人,一老一小手牵着手一同走回去,那种温馨的天伦之乐,真是其乐无穷。

跟爷爷下棋的这些邻居长辈,听到我叫爷爷吃饭,他们也都露出会心的笑容,所以天伦之乐是人间最美的。其实我叫的时候,自己也很高兴,所以高兴不一定要用钱买。真正持久的高兴,都是源自于内心的喜悦,都是因为自己去做了应该做的事,内心感到很踏实,这个就是“得乎道而喜”。其喜,可以高兴得非常久,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

我记得国小三四年级时,有一次校外教学,我一眼看到奶奶喜欢吃的豆腐乳,就很高兴地把它买下来。其实平常我是蛮小气的,但一想到是奶奶喜欢吃的,我就赶紧买下来,然后一直抱在胸前。如果各位问我,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高兴的?买的时候就高兴了,心里想,奶奶收到这个豆腐乳,不知道会高兴多久?想到这里更开心了。果然奶奶一拿到,高兴地笑开了,高兴多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尤其刚拿到的那个礼拜,逢人就讲:我孙子很孝顺,你要不要尝一块?这就是“得乎道而喜”。而且我相信,父母在旁边看到了,一定更感安慰。

反观现在的家庭,可不是这样了,不是孙子去请爷爷奶奶吃饭,变成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倒过来了!所以孝子、孝子,以前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呢?话说有的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叫了半天,还拜托半天,有时候还要哄他:赶快吃,明天带你去麦当劳。孙子一高兴才赶快吃饭。请问各位,这样事情解决了没有?这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次你带他去麦当劳,下一次他又要别的新鲜玩意儿了。你不坚持教育原则,跟他谈条件,他就更是得寸进尺、无法无天了。

“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综合以上所言,“得乎道而喜”才是真喜,这种喜可以保持很久。但假如是“得乎欲而喜”,情况就不一样了,欲望有如深渊,永远难以填满,“悲可立俟”,悲哀的人生马上就到了。一个人他的内心是因为得道而喜,还是因为欲望满足而快乐,这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发展,一定要以智慧来抉择。

教育一定要有智慧、有原则才行。现代很多做父母的都说“孩子高兴就好了”,这个时代大家都挺有主见的,问题是“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了,反而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孩子高兴就好了,大家想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请问他的高兴能维持多久?今天你不好好管教他,随他高兴就好了,以后谁管他?只好由外面的人管他。父母管他是爱他,别人管他则是给他难堪!因此教育要想到一辈子长远的规划,要从小就扎根,绝对不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就好了。

人一生的福分有三种: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田是孝顺父母,敬田是恭敬师长,悲田是悲悯苦难众生、关怀弱势者并伸出援手。若没有这三种心境,反而对父母不孝、忘恩负义,对师长傲慢不敬,对受苦受难的弱势者没有慈悲心,有这些念头都会折福,更何况是行为?所以祸福都在一念之间,这些道理我们懂了,就会深切体认到启发孩子的善心很重要,可惜不过二三十年光景,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渐渐失去传承了。

有一篇报道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个十岁的孩子,跟他母亲到展览会去,结果孩子一直吵着要买东西,妈妈说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了,不要再买了。没想到这孩子一不高兴,就扯他妈妈的头发,一直扯个不停,旁边一位女士看不下去了,走过来劝说:“小朋友,你不要这样子对你妈妈,阿姨帮你买!”结果这个十岁的小朋友,瞪着那位女士说:“不要你管,我就要我妈买!”

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如此不孝,对人这般无礼,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必须及早纠正过来,他的人生才有希望!话说这个小孩一直扯妈妈的头发,他妈妈也扯他的头发,母子俩相持不下,最后孩子居然一把掐住妈妈的喉咙,后来妈妈认输了,跟他说:“给你买了。 ”“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孩子这样的人生态度,以后怎么跟人相处?一定是跟人冲突得没完没了。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这么暴力、这么无礼,何况是对其他人呢?

之前我在深圳看到一个六岁的女孩,跟她妈妈要东西,妈妈不给,她居然就动手打妈妈,打得鼻青脸肿,旁边的人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女儿太过分了,你怎么不教训她一下?”这个妈妈竟然回答说:“我舍不得打!”《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在小的时候,正是最好教的时候,也是教导他品德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机,将终生追悔莫及!各位贤明的家长、老师,千万不可轻忽。

当我们面对社会种种离谱的现象,尤其是孩子们的偏差行为时,一定要探讨这些偏差的行为是如何造成的?背后的原因在哪儿?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光是抱怨、指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有智慧地去分析问题,要比一般人更有耐心、更用心地去面对问题。

这个六岁女孩在她一两岁的时候,妈妈带着她到太平洋SOGO百货公司去买东西,一看到玩具便耍赖,要求妈妈买,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了,不要买了。“我不管,我今天一定要买!”“哇”的一声哭起来了,哭得很大声,旁边马上围了一群观众。妈妈买或不买?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假如你是那个妈妈,你买不买?结果这个妈妈说:“好啦!给你买了。”刚刚还淅沥哗啦哭了十几分钟,听到这话眼泪说停就停,然后女儿给妈妈灌迷汤说:“你是天下最好的妈妈!”请问这孩子刚才的哭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她心里很明白,只要我哭到第几声,妈妈就投降了,她把大人的底线抓得清清楚楚,真的是“得乎欲而喜”!孩子用哭满足了她的欲望,表面上看起来她高兴啦!事实上她的欲望已经在增长,随着年龄发展,几年之后,六岁的她居然因为欲望不满足而打她妈妈!

讲到这里我就深感庆幸!我母亲没发过脾气,可是很有管教原则。记得有一次,我跟妈妈要东西,妈妈不理我,继续看她的书,我一看情况不妙,不使出浑身解数,好像达不到目的,于是就开始在地上打滚。滚了十几分钟,妈妈还是如如不动,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可能是妈妈读过《三国演义》,具有“关公看春秋”的定力!

十几分钟之后,我滚累了,也终于开悟了,冬天的地还是挺冷的,而且打滚其实也蛮累的。既达不到目的,又不是吃饱撑的,以后就不用这种方法了。父母坚持原则,孩子自自然然就好好去遵守了。当我从地上起来的时候,我妈也没看我。当时的我,发觉自己做错事了,之前越不讲理,之后心里越觉得惭愧!由此可见,管教子女要看到孩子的心,才能真正把孩子的善心启发出来。

所以品德教育一定要及早扎根,但它绝不是在课程当中额外再增加的一个科目。科目是用来考试的,品德不是用来考试的,品德是在他人生每一个情境当中,每一种人际关系中,自自然然能提得起来、用得上,这才有意义、有效果。否则教出来的学生都是虚伪的,连最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都做不到!考试不能作弊,但是很多大学生讲:“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

我曾和一位高级别的教育官员交流,他提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初中学高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反而去学幼儿园的课程!确实,我听说有的大学校规规定:

第一,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第二,脚踏车要排好。

第三,考试不要作弊。

规定的都是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所以德行显然不是用考试可以考得出来的。有这种缺了德的教育,社会能不乱吗?说实在的,我们要把孩子教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德行,凡事以身作则,时时检讨教育方向是否正确。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谈素质教育,谈了那么久,素质提高了没有?很明显的,学校教育注重的都是知识层面的学习,完全忽略了品德教育!缺乏品德教育,怎么会有素质?品德教育,身为老师、父母的责无旁贷,岂能不谨慎!

事有本末,我们应该先找到素质的根本。是不是会弹琴就有素质?是不是数学成绩很高就有素质?这可不一定。我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参加了一场隆重盛大的钢琴比赛,得了第一名,记者跑过来采访,问她:“小朋友,你得这么大的奖,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一般的思维都是,你得奖了,父母就会给你奖励。结果这个小女孩竟然回答说:“我最想把钢琴给砸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想问问父母,孩子学习的心态怎么样?父母看重的是什么?完全看重的是钢琴成绩,而没有考虑到她学钢琴快不快乐,能不能陶冶性情。我们看事情得有深度,要入木三分,不然解决不了问题。请问这个比赛得第一名的孩子,她的性情受到音乐的陶冶了吗?她可能看到钢琴就咬牙切齿。这种心态在大学联考结束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学生熬到最后一科考完,“当当当”的钟声响起,很多考生一出考场,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把考试的书往楼下一丢。当我们看到那么多书被丢在地上时,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感受到这个孩子对读书有多痛苦、多厌恶吗?

活到老,学到老,到老一定会更好

“学习”这一件事,对人的一生而言太重要了。当一个厌恶学习的年轻人上了大学,那四年本是他的黄金岁月,但由于他对学习的排斥,于是大学任他玩了四年。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开创事业他得学,经营家庭也得学,可是他已经提不起学习的动机了。原本多彩多姿的人生,结果会如何?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前,眼前孩子虽然暂时被逼出漂亮的成绩,但他快乐学习的心已经渐趋僵硬,影响一生的价值观也被扭曲了。

我曾经接触过一所中学,他们提升素质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回去炒土豆丝,炒好了不能由家里人打分数,得拿给邻居评分,结果邻居刚好是一位学习过传统文化的阿姨,这个小女孩说:“阿姨,请您尝一下,看我炒得怎么样?”阿姨吃了两口,赞美说:“炒得挺好的,不错!不错!”

话才出口,小女孩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阿姨,您帮我打分数,这是学校规定的!”

这位邻居阿姨就告诉她:“同学,假如你是想着我学了这项技能以后,能够帮奶奶、妈妈多分担一些辛劳,你纵使炒得不好吃,阿姨也给你一百分;可是假如你炒了这一盘,打了分数以后,从此你不再帮忙了,那炒得再好吃,你也不及格。”诸位敬爱的朋友,假如我们没有教育的敏感度,这孩子受教的机会就错过了。孩子听完,哦!似懂非懂,点了两下头,您还是帮我打个分吧!人功利久了,乍听一些至情至性的话,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正如应酬多了,脸部线条会变得很僵硬,突然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或是关系很亲的人来了,他脸上的表情,也不一定转得过来。

接着邻居阿姨又问她:“刚刚这盘土豆丝,是你自己切的吗?”她说:“是妈妈帮我切好的。 ”“那你现在炒好了,锅子谁洗?”“奶奶正在洗。 ”

各位朋友,你说这样的教育有效果吗?所以我们再三强调:教育不能只重表面、形式,得真正增长孩子的善心,引导孩子的孝心、感恩心才行。譬如有些地区发生灾难,学校发动募捐,很可能颁奖表扬的都是捐款最多的孩子。但深入想想,那是孩子自己存的钱吗?不见得!孩子可能想要奖状,会跟家长说:“爸妈,你们多给我一点儿!”孩子追求的是虚荣。

有一个孩子,刚好身上只有七块五毛钱,他全捐了,他没有得到奖状。回去爸爸问:“你同学都捐多少?”“两百、一百。”“你捐多少?”“七块五毛钱。 ”“你怎么捐那么少?”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爸!这已经是我所有的零用钱了。”此刻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发了真心,还是大人用功利的标准来看孩子?大人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善心!所以我们大人一定要用心去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纯真、善良,否则很难提升孩子的素质,所以教儿教女要先教自己。

近年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但是《弟子规》可不是只给孩子学的,身为校长、老师、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先学,自己先受教。我自己很冷静地回想了下,在师范学院进修的那一年,老师教的大部分都是侧重于教材、教法、教学的技巧,而对于最核心、老师最应该具备的那份教育的爱心,却很少强调!唯有教育者有爱心,很多事情才能迎刃而解。遇到困难时,自然会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而那些宝贵的教育经验,就这样一棒接一棒传承下来了。

在大陆,整个海南省都积极推展《弟子规》,推展伦理道德教育,令人十分感动的是,有一万多个服刑人员参与。大家想想监狱的教育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其实,整个社会是彼此息息相关的,我们有责任去帮助这些犯错的人。他们就像你我身体上的一个伤口,你不去治疗它,最后一定会蔓延影响到全身,假如这些犯罪的人不肯浪子回头,我们也没有安全感。

如果大家身边有在监狱服务的亲朋好友,就应该尽快把力行《弟子规》的好处告诉他们,赶快到监狱去推广德行教育。海南省服刑人员的积极参与,也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服刑人员也都是从学校出去的。

第二,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了,一般人更应该教得好。

海南省监狱推展《弟子规》教育,都是从根本的“孝”开始教。有一位受刑人员,在还没有听课以前,他的母亲来探监,看到儿子穿着囚衣的模样,忍不住就哭了起来。他居然对妈妈讲:“你哭什么哭?我又还没死,等我死了你再哭!”后来他学了《弟子规》之后,想到这一幕,在课堂上痛哭地说:“我真不是人!这样对我妈。”结果下一回母亲再来时,“扑通”一声,他就跪倒在母亲面前磕头认错!如此一来他的家人才真正见到光明。如果他不改过自新,他关的是有形的牢狱,他的父母关的则是无形的牢狱。

我曾经参加过他们的恳亲会,他们的父母长辈中,有人会讲:他关进去,我才能安稳睡觉。他在外面时,不知道哪一天又会犯下什么滔天大罪,我反而睡不着觉!所以假如他不改过出狱了,他父母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还有一个受刑人员以前打电话回去都是要钱,结果现在打电话回去第一句说:“妈,你身体好吗!爸最近身体怎么样?”接电话的妈妈说:“你打错了!”还好身边辅导的警官赶快接着说:“老人家,他真的是您儿子!”

我们能把孩子教好,能教人断恶修善,是积很厚、很厚的阴德,而老师这个行业,德积得最厚了。大家用心去看,一个好老师,他的子女会很兴旺,为什么?你教正确的做人道理给学生,学生代代相传,一个人不知道要影响多少人!假如我们教的学生,以后也当老师,那他又要教出多少好学生!所以我们能从事教育工作,感到很欣慰,这一生会过得很有意义。

每一位校长、主任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两千个学生、上千个家庭,假如我们能把五千年的智慧传播到这上千个家庭,那真的是功德无量。人生缘分难得,我们今天有机会在一起探讨祖宗的这些智慧,教育子孙传承这些经典,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