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48

第48章 心理健康教育

10 .4 .1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由心理卫生的兴起而正式开始得到研究和关注的。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一门学问。具体说来,心理卫生就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及措施。

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讲究卫生之道,就应当是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两者并重。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健康,注重生理卫生,却常常忽视心理卫生。事实上,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它对于保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人从其出生到整个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不讲究心理卫生。正如德国心理卫生学家赫希特(K 。 H ech t)所认为的:讲究心理卫生就是要注意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空闲时的单调无味,防止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其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处理好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从而无损于健康。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给人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人的应激能力,以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就日益显得重要。目前,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心理卫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各阶层人士的关注。以心理卫生问题为研究主体的心理卫生学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了。心理卫生学的诞生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心理卫生学必将在广泛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小资料———心理卫生的由来

心理卫生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然而,真正把心理卫生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和研究,则是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的事情。一般认为,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做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C 。Beers)。1908 年,他的自传体著作枟发现自身的心理枠一书出版,此书得到心理学大师詹姆斯的赞赏和著名精神病学家梅耶(A 。M eyer)的支持,他们认为比尔斯所倡导的就是心理卫生。1908 年比尔斯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管理机构———康涅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年2 月,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1917 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枟心理卫生枠杂志,采用了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951 年“美国学校咨询协会”创立。1930年 5 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参加的国家达到 53 个,其中包括中国。大会对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宗旨,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1948 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成立了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心理机构———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在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下,50 年代社区心理学产生。1978 年,在苏联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会议,此会议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起草了一份至今仍具有重大影响的宣言———“阿玛阿塔宣言”(Alma‐Ata Declaration,1978),这是一份对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文件,这份文件对社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实施的措施。从此以后,心理健康就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关心的重大问题。

10 。4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与作用

从现在的心理学发展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出不了学校的狭窄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受教育者(就是指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初级功能:防治心理障碍;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高级功能:促进心理发展。其中,初级功能又称为障碍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级和高级功能又称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10 .4 .3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 面对全社会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个体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努力提高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② 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个体,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个体,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以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其重返健康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前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目标,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也是一个根本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而具体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个年龄、阶段的个体,也可以是某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可以归结为: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10 .4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的。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

10.4.4.1 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其次,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各种生理疾病对于生命的威胁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峻,而心理状况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则日益突出。最后,在急剧变化、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得多,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威胁。

10.4.4.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学校和家庭的要求

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说主要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但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在少数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患者身上,常常事倍功半,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认识到,与其如此,不如将注意的焦点转移到教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移到以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

10.4.4.3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无法替代的,又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存在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关系,只是孤立地依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充分理解心理健康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基础作用,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0 .4 .5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10.4.5.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心理健康维护。它面向全部个体,以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教育内容。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具体包括:①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话动等;②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 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 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会交往等;⑤ 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 自我心理修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认识自己,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 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第二个层次是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 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 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 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症等;⑤ 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第三个层次是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中侧重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初中则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通常又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系统性,以期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10.4.5.2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个体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个体,社会成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个体的个别差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个角度说,差异性原则也就是针对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的个体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个体为出发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其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也就是将其问题作一个横向的全面把握;二是关注个体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关注个体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将其发展作一个纵向的全面把握。

(6)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被教育者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被教育者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10 .4 .6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0.4.6.1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以一定的学生群体为单位,教师与学生共同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心理辅导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查分析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资料,并通过日常观察、家庭访问和心理测量等手段来分析全体学生的基本心理发展状态并找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基本确立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内容;二是根据辅导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三是开展辅导后的调查跟踪,继续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咨询。

心理辅导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辅导过程,使受辅导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辅导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辅导的主旋律。心理辅导力图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它竭力使人们积极地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这层意义上讲,心理咨询也在于帮助人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忧愁烦恼。但这一切不是靠劝导得来的,而是靠启发领悟获得的。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心理辅导就是要使人获得“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便是心理辅导所追求的境界。

学校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心理辅导课程,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心理训练、案例分析、专题辨析、角色扮演、情景设置、心理游戏等活动。它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经验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创造一种情境、氛围,为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提供经验。活动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是有计划、系统安排设计的。这种途径有利于学生发挥其积极性,在活动中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则是要认真解决的。

第二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不限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而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去。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必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被其他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小资料———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相对于个体辅导或个体咨询而言的,在港台地区又称之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顾名思义,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里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辅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进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辅导有以下特点:① 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成员之间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② 效率高、省时省力;③ 辅导效果容易巩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经验,成员经历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学会做新的决定,这样的知识容易巩固,而且容易迁移;④ 适用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体。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需要遵循以下团体规范:① 保守秘密,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不把团体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外传;② 坦率真诚地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③ 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不迟到、不缺席,参加团体活动时,注意力集中。④ 尊重他人,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⑤ 广泛交流,避免只与自己喜欢的团体成员沟通。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 自愿报名参加,并怀有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愿望;② 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③ 能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并遵守各项团体规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性格极端内向、害羞、孤僻、自我封闭者和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不宜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10.4.6.2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以心理咨询为主。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和途径。心理咨询可视为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是心理咨询者,他们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另一方是来访者,又叫当事人,是有心理困扰而寻求帮助的人。心理咨询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具有互动性;其次,心理咨询是一种助人活动,咨询者是专业的助人者,来访者是受助者,前者为后者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再次,心理咨询是在一定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活动,咨询者必须接受严格的心理咨询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咨询中有意识地应用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必要时也要让来访者及其家属与相关人员了解所用的理论和方法,以便取得他们的认可与合作。

心理咨询中要用到很多种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巧,常用的有精神分析法、认知领悟疗法、沟通分析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

一个典型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室。

10.4.6.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反应,矫正被治疗者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处于两者边缘的心理咨询学和心理治疗学之间的主要联系和区别。

10.4.6.4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通过心理评估可以了解到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健康情况。心理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心理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观测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和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学习诊断测验以及心理健康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