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46

第46章 人的全程发展

假设你怀中正抱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那么请你预测一下,这个孩子在一岁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在5岁呢?15岁、50岁甚至70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你的预测肯定会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综合结果———这个孩子肯定会学会一种语言,但可能会当然也可能不会成为一位天才作家。另外,你的预测肯定会对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考虑———如果小孩的父母都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那么你可能会预测这个小孩将来也会显示出音乐才能;如果这个小孩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你也许会预计说,这个小孩将来的成就会超过父母;如果这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常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的身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否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

本节将纵向地考察人生全程的身心发展情况,这些探讨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认识。

10 .2 .1 童年期前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个体的生命是从母亲受孕开始的。从受孕那一刻起,生命就进入胎儿期。胎儿期对于个体的发展有源头性的影响。我们把胎儿期的发展问题归并到婴幼儿阶段。受孕也称怀孕,由来自母亲的卵细胞和来自父亲的精细胞结合而成受精卵,受精卵即为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在受精过程中不但决定了个体的性别,而且也决定了他的身心基本特征。这也就是个体行为的遗传基础。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新生命在母体子宫里的时间大约为280天。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胚芽期(0~2周)、胚胎期(2~8周)与胎儿期(8~37周)。

胎儿期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孕妇的营养和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烟酒、药物和放射线等。这个时候的胎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孕妇的自我调节,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小资料———心理学在说些什么:妈妈心情差,宝宝问题多

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孕妇心情不好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日前,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门诊部儿童保健服务中心的专家研究发现,孕妇的心理行为会直接影响胎儿,这样出生的婴儿容易烦躁,爱哭闹,不好好吃东西,睡眠也不好,而且长大后还可能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孕妇的情绪是否稳定,对胎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据统计,目前妇女孕期抑郁的发生率在 15%左右。有关资料报道,在战争时期或动乱时代出生的孩子,神经系统出现畸形者占6 。5%。大量临床调查发现,在妊娠7周至10周内孕妇情绪过度不安,可能导致胎儿口唇畸变,出现腭裂或唇裂,在妊娠后期,孕妇精神状态的突然改变,诸如惊吓、恐惧、忧愁,严重的心理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过度紧张,会造成胎儿死亡。

(资料来源:宝宝成长网)

婴儿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两周岁这个阶段。胎儿出生以后身体迅速成长,1周岁的婴儿体重平均是其出生时的三倍,其身高平均是其出生时的一倍半。3周岁以后,身高和体重增长减缓。婴幼儿期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一定程度上说,青少年乃至成年后的许多心理问题追其根源都来自这一时期,所以民间有“三岁看老”的说法。这个时期的个体面临三次重大的转折:从母体内环境到母体外环境的过渡;乳儿期到婴儿期的交替;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转化。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除了身体和动作迅速发展外,认知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生儿的味觉、嗅觉和触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生后几天就出现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例如,新生儿会主动地搜索信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人们或事件引起他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他们会主动地注意物体的运动、黑白对比的呈现、强弱节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个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他们以哭的形式来要求所需要的乳汁和爱抚,如果这种需要和愿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生理饥饿和心理挫折,从而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

第二个转折期对人生的意义更为重大。这个时期的个体在动作上出现了一个大飞跃。一岁后儿童渐次学会了人类典型的动作方式,并且能够把一些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其语言也有了巨大的质变,经历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这是个体思维发展的第一种形式,标志着儿童智力发展的质的飞跃。这个时期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也逐渐得到发展,社会性交往、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初步发展。如果这个时期的个体缺乏足够的和健康的环境刺激和教育,就有可能出现语言缺陷和智力落后,出现交往困难等心理发展滞后现象。

在第三个重大转折期,个体出现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能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这就大大增加了儿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个时候的个体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3岁的儿童已经不再轻信对他的评价,他们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即出现所谓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候游戏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其形式也从简单的娱乐性游戏、表演游戏、活动性游戏过渡到创造性游戏。这些活动对个体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个时期儿童的游戏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或者游戏组织得不科学,就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关口。这个时期的个体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的正规学习活动取代了游戏成为主题;个体从此有了一定的社会义务,这种义务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兴趣、活动和发展方向。正规的学习活动为个体带来了大量的间接性和直接性的知识和经验,为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学习习惯以及相应的作息生活习惯开始养成;个体的书面语言发展迅速,这个时期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思维的形式在正规的学习促进下从形象思维为主到逻辑思维渐渐增多。有研究证明,童年期是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的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他们在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在这一阶段中的教育引导欠佳,学生容易形成心理发展的一些特殊矛盾,如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人格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容易出现胆小、软弱、自卑、自私等情形);容易出现学习障碍;个体的学习成败经验与其自信心的发展有莫大的关联,如果个体失败经历较多,其自信心就会明显衰退;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小学阶段的品德发展也存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年龄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如果这个时候不能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其品德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发展倾向。

10 。2 。2 青年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青年期是指11、12岁到25岁这一时期。在现代发展心理学中所指的青年期有其特殊意义。

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出现了重大改变,这些开始于性生理的成熟时期,即青春期。青春期的时间长度为2~3年,女生约在11~14岁之间,男生约在12~15之间。有研究表明这个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主题,即自我统合(ego identity)。自我统合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因此其意义可以解释为自我统合感。青年期开始后,由于身心两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开始对“自我”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能不能做成这些,都是个体要问自己的。如果通过思考和生活实践,个体能够达到一种自我统合历程中的统合状态,那么我们说个体出现了统合形成(identity formation)。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人来说,这个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因为年龄、经验、家庭背景、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达到的这个状态又有不同的水平。统合水平较低的青年人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危机感,即统合危机(iden‐tity crisis)。统合危机是青年人心理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适应不良、犯罪、攻击等,需要及时有效地化解。

10 .2 .3 成年以后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20~40岁的阶段为成年期,40~65岁的阶段为中年期。在成年期身体的变化在持续,但是速度放慢下来,让人不容易觉察。中年以后,力量、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动作开始变慢。这个阶段生理上最显著的改变是停经期,指女性月经停止的时期,本词的另一个广义说法是更年期,这种说法在含义上也包括男性。成年尤其是中年以后,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功能会下降,生育和性功能逐渐衰退。

成年后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四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

10.2.3.1 健康问题

身体健康是这个时期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多数成年人身体健康,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忽视,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罹患疾病甚至意外猝死的情况经常发生。中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有气喘、支气管炎、糖尿病、关节炎,视力、听力不佳和循环、消化、呼吸系统功能不协调等等。老年人的健康忧患就更多,其中又以癌症、高血压和心脏病最为致命。身体的健康程度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障。

10.2.3.2 终生学习问题

成年以后继续求学的动机往往来自于实际的需要。有些人希望能赶上本领域的新发展,有些人为了爬上事业的新阶梯,或为不同的工作做准备,更有人是为了将年轻时耽误的时光追回来。此外,也有人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或者是赚取足够的经济收入来养家糊口。在即将退休或者是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人群中,有些人的学习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心灵和爱好,使闲暇时间过得更有意义。成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可以有目的和有计划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不必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在外界的压力下或者是为了老师、家长而学习。

10.2.3.3 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成年以后个体面临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是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的家庭关系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心理学工作者对175对夫妻进行的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支持了在婚姻关系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满意度的现象。从结婚初期到老年期,婚姻满意度呈现一个倒“U”型趋势。进入中年后期和老年,子女逐渐成家立业,亲子关系由当初的紧张、对立变成平静相处,父母开始明白他们失去了对子女的全盘控制。工作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下属之间的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管理心理学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渐多。

10.2.3.4 面对死亡问题

死亡这个话题并不是只有患有疾病的人才会担心。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衰退,尤其是当个体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走向衰竭的时候,人们就会意识到死亡的接近。这个时候的个体会倾向于回顾自己的一生,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