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29

第29章 情绪概述

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古代,枟礼记·礼运枠就提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枟中庸枠中也记载了喜、怒、哀、乐四情。但是,对于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心理学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从通俗意义上讲,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ing)是类似的,即人的心情,如果有人说“我今天情绪不佳”,则意味着他心情不好,不开心。但是,情绪并不只是一种感觉,不是“我感觉不开心”、“他心情很好”这么简单。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这个概念本身包括了更广泛和深层次的定义。

大部分学者把情绪看作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反映了客体现实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且伴随着某种生理变化和行为动作。当外界情景与主观意愿相符合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而他又得到了一个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现实满足了愿望,心情就会变得愉快、高兴,体现在行为上则是充满干劲、努力工作等;相反,假如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直未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主观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他就可能变得沮丧、难过、意志消沉,不再努力找工作。可见,人的情绪状态是伴随着主客观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除了心理体验与行为反应外,情绪还包含其他的组成部分。弗里达(N 。Frijda,1986)和拉扎勒斯(A 。Lazarus,1991)认为情绪至少包含六个部分。一般来说,对某种情绪的体验总是从认知唤起开始的。个体首先会对当前情景与自身的关系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相应地激发一系列不同的反应,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体的主观体验。情绪的第三个成分是思考与行为倾向,即由于认知唤起的作用,使得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有某种特定的倾向。另外,认知的唤起还会导致个体内部生理指标的变化和外部表情的变化,也就是情绪活动的第四和第五个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主观体验、思考—行为倾向、内部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使得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反应,例如采取适当的情绪管理和调节措施等,这也是构成情绪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同时,个体的调控措施也会反过来对先前的几个部分造成影响,这个周而往复的过程,就构成了各个个体所独有的情绪活动过程。

7.1 .1 情绪的特征及分类

7.1.1.1 情绪的基本类别

如果让你写出你能想到的描述情绪状态的词,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多: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敌意、焦虑? ?这些形容情绪的词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大不相同。上面的六个词中,前面四个属于基本情绪,后面两个却是复合情绪。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可以归入这两个大类。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最为广泛,不仅人类具有基本情绪,有的动物也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基本情绪的种类是有限的,枟礼记枠中提到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枟中庸枠中记载的是喜、怒、哀、乐四种;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R 。 Plutchik,1980)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和憎恨;伊扎德(C .Izard,1971)则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基本情绪分为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共十一种。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将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

快乐是个体所期望的目标得以实现,紧张状态得以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与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越难实现的目标,在完成的时候个体会体验到越多的成就感,感受到的快乐体验也越强烈。

愤怒是在个体的期望不能达到,目标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阻挠时积累的紧张状态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时个体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

悲伤是个体失去了重要的事物或遭受打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伤体验的强烈程度往往与失去的事物的重要性有关,失去越重要的东西越感到悲哀难过。有时,强烈的悲伤还会导致哭泣。哭泣是个体处于悲伤状态中的本能反应,可以达到缓解紧张状态的目的。

恐惧是个体在自己的安全受到危胁,企图摆脱某种厌恶的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的程度不仅与情景的危险程度有关,还受到排除危险的能力有关。在同样的情景下,当个体感到对情景失去控制,没有能力摆脱危险处境时,恐惧的程度会大大提高。

与基本情绪相对应的是复合情绪。各种不同的基本情绪互相组合、互相影响就产生了复合情绪。前面提到的敌意和焦虑就属于复合情绪,敌意是愤怒、厌恶和轻蔑三种基本情绪的组合,焦虑是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四种基本情绪的组合。由于各种不同的基本情绪可以随意组合,所以复合情绪的种类要远远多于基本情绪。

7.1.1.2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场景的影响下,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各种情绪的总和。按照情绪的强度、持久度、稳定性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心境、应激和激情三种。

心境是一种平和的、非暴发式的情绪状态。它的强度很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会对整个生活活动产生影响,使整个生活活动都染上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因为心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它对个体行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心境的好坏,会影响到行为的方方面面,积极乐观的心境,会使人充满信心,思维开阔,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消极悲观的心境,会打击人行动的热情,使人丧失信心和意志力,做事的效率也会下降,同时还会对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应激是由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紧张状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由动员、阻抗和衰竭三部分组成。当我们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会突然提高警惕,同时注意力高度紧张,就像士兵突然间进入战备状态,这个过程就是动员。下一个阶段,个体会处于战争状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心理和生理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来应对当前的危机,这个过程就是阻抗的过程。最后,个体的可利用资源耗尽,但紧张状态却还未得到缓解,危机没有得到解除,个体便会遭受一个身体和心理机能崩溃瓦解的过程。由于在前一个阶段个体心率和呼吸的加速,血压升高,血糖浓度升高等生理变化,个体会体验到因资源耗尽而导致的虚弱感,这便是应激后的衰竭。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将会对个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在三种情绪状态中暴发性最强。很多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激情状态的产生。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金牌后喜极而泣,与人争吵带来的愤怒致人犯罪,地震或台风等天灾造成的极度恐慌等,都属于激情事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激情事件都像运动员获得金牌那样值得我们欣慰。由于人在激情状态中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受到情绪的控制做出一些违背理智的事情,所以由于激情造成的损失和错误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7.1.1.3 情绪的两极性

为了更好地描述情绪的特征,很多学者将情绪分为各个维度来研究。情绪常见的维度包括强度、正负性质、表现状态、紧张程度等,研究的出发点不一样,维度的划分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不管怎样划分,在各个维度上,情绪的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这种对立就是情绪的两极性。

从性质上看,情绪存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肯定的一极代表着积极的情绪,包括快乐、热情、兴趣、感激、爱心等,积极情绪有助于个体自信自律,创造性地思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定的一极代表消极悲观的情绪,包括愤怒、嫉妒、憎恶、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能使人意志消沉,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对健康也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从紧张程度上看,情绪有紧张与轻松两极。紧张的情绪常常出现在应激或激情状态中,如兴奋、恐惧、愤怒等;而轻松的情绪常见于稳定平和的心境中,如欣慰、担心、感恩等。

从强度上看,情绪还有强与弱的两极。就以悲伤这种情绪为例,在经历不同影响力的事件时所体验到的悲伤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一次平常的考试中失利,可能会只有一点悲伤和难过;如果换成是高考失败,就会感到更难过;如果是失去亲人,其悲伤程度更会超过前面两种情况。情绪强度的大小决定于事件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大小。

显然,虽然情绪具有两极性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情绪在某个维度上的变化是间断的,对于两种很相近的情绪,我们有时是很难区分的。正因为有了情绪变化的连续性,我们才有如此丰富的情绪。了解情绪的两极性,有利于我们对这些种类繁多的情绪进行归纳分类,从而更好地研究人类的情绪。

7.1 .2 情绪的作用

“心情愉快,健康常在;心境开朗,眼前明亮;学会知足,常感幸福;不计名利,一切如意。”这首诗描述的是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人生的益处。积极的心境,乐观的心态,有利于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强者。其实,情绪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许多研究者发现,不管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种族发展的角度,情绪都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

7.1.2.1 动机作用

“情绪”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行动”,意思是为了趋吉避凶而采取的行动。另外还有很多例子,如不会说话的婴儿为了得到食物而号啕大哭,动物为了吓退敌人而发怒咆哮,人在危险环境中因为恐惧而提高警惕、小心行事等,都说明了情绪和行为动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各种状态中的不同情绪,能使个体将生理机能调整到相应的适宜状态,从而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够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这与耶基斯(R .Yerkes)—多德森(J .Dodson)定律中提到的动机水平与效率水平的关系是一致的。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一个反映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定律。该定律认为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工作效率随之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简单易做的工作,最佳效率的中等动机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工作,动机水平介于这两者之间。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工作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工作的不利影响。

7.1.2.2 信号作用

在网络聊天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表情图像。

虽然这些代表不同心情的图片不含有任何的文字,但是,借助它们,我们却能准确地向朋友传达我们所想表达的信息和信号。可见,情绪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和通讯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交流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平常的交流中,55%的信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38%的信息靠言语表情传递,只有7%的信息是靠言语传递的。我们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皱眉表示怀疑,摇头表示否认。表情不仅可以作为言语信号的补充,还可以独立地传播讯息。

7.1.2.3 适应作用

生物在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中,需要多种手段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情绪和情绪就是这些手段中的一种。达尔文在枟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枠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进行的研究为进化论提供了证据,同时,达尔文也认为情感的表达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人类和动物为了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而保留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现象。

在语言尚未形成阶段,情绪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通过表达情绪与成人进行交流;在交往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遇到危险时发出惊恐的信号请求同伴帮助。在很多时候,人对社会的适应都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

7.1.2.4 组织作用

情绪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对认知等其他心理活动起着调节和组织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一种是消极的瓦解作用。

积极方面,良好健康的情绪能提高心脑活动水平,使得个体的认知和操作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例如,运动员在比赛时保持平静淡然的心境,卸除心理负担,在比赛中就更可能发挥出高水平,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是一些消极不良的负面情绪,就能对行为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演员首次登台演出,由于没能调节好情绪,过度紧张,出现忘词、结巴等现象,就是情绪的瓦解作用的体现。

7.1 .3 情绪的生理基础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种“米刑”,当不能判定几个人当中谁是罪犯的时候,法官就要这些嫌疑犯咀嚼“神圣”的稻米。嚼了一阵之后,要他们把米粒吐在无花果树的树叶上。如果有人吐出的稻米是干的,就可断定这个人是罪犯。这种方法今天看来固然好笑,但是它说明古代印度人已经知道情绪与身体变化的关系。不同的情绪状态,唾液分泌情况是不一样的。由于罪犯心中害怕,所以唾液分泌少,吐出来的稻米是干的。现代科学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人的情绪可以引起内脏器官机能的变化,如人的呼吸,高兴时每分钟17次,消极悲伤时只有 9 次,恐惧时有 20 次,愤怒时可以高达40次。满意愉快时心跳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惊惧或愤怒时,唾液常常停止分泌,悲伤时食欲减退等等。

上面这个法官根据稻米来判断人是否有罪的故事,看似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却提示我们,早在古代印度,人们就开始试图探寻情绪与身体变化之间的联系。而法官的判断就是以唾液分泌情况所反映的罪犯的心理状况作为依据的。

对情绪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深入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情绪的神秘面纱,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情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主观体验,在主观体验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生理基础在发挥作用。

7.1.3.1 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下丘脑(hypothalamus)是最早被认定为与情绪有直接关系的脑结构,它位于第三脑室下部,视交叉的后方,脑垂体的后部。作为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下丘脑对情绪的影响是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由于下丘脑直接控制着脑垂体和内分泌系统,所以体积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通过用电极刺激动物下丘脑的不同部位,能够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快乐中枢”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J 。Olds)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时偶然发现,如果对老鼠的下丘脑部位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就总是跑到同一个地方。这引起了奥尔兹和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老鼠一旦按下横杆,埋藏在老鼠下丘脑附近的微电极就产生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 0.5 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学会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 2000 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000次/小时,而且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杆。

奥尔兹因此指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一些部位,刺激这些部位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这些部位就是快乐中枢(pleasure center)。

杏仁核(amygdala)位于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由基底外侧核、皮层内侧核以及中央核等多个神经核团组成的复合体。杏仁核与下丘脑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神经联结,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也在杏仁核汇聚。感觉信息在向中枢传递时存在着两条通路,一条是丘脑—皮层—杏仁核的通路,还有一条是丘脑—杏仁核的通路。在这样的双环路中,情绪通过对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从而作用于我们的情绪。研究表明,杏仁核对恐惧、厌恶等情绪以及情绪的认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关杏仁核与情绪的研究始于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在多年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一位28岁就患有癫痫的妇女接受了一系列大脑手术,手术中损伤了左右半球的杏仁核。手术有效地控制了癫痫的发作,但是术后这位病人在识别面部表情时出现了困难,尤其是对恐惧和厌恶的表情,这是因为感觉信息的传导因为杏仁核的损坏而中断,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情绪的评价与认知。

网状结构(riticular structure)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从延髓经脑桥和中脑,一直延伸到丘脑下部。大脑的网状结构广泛接受来自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并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行调节。信息经感觉器官传入,形成神经冲动进入网状结构,对脑部活动的形成起着激活的作用。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因此也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7.1.3.2 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自主神经系统

近代心理生理测量领域内的大部分研究表明,情绪状态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生理指标的变化。早在1947年,就有心理学家的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他们使用胃管对被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情绪波动过程中,胃部至少存在两种变化:当报告焦虑和逃避愿望时,胃酸、胃蠕动和血流量减少;当报告愤怒和怨恨时,胃功能增进,这是表明情绪生理反应模式存在的第一个证据。

在自主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两种功能相对立的子系统———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交感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兴奋活动,而副交感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兴奋活动。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共同控制与调节内脏器官、外部腺体以及内分泌腺的活动。当人受到情绪性刺激时,交感系统活跃,引发情绪的激动度和紧张度增加,生理唤醒水平和器官激活程度也提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当情绪平复以后,副交感系统恢复活动,器官以及腺体的活动回落到正常状态,情绪的强度也逐渐下降。

(2)分泌系统

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都同分泌腺的活动有关,而这些分泌腺主要包括两类: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在各种内分泌腺中,肾上腺同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对个体的情绪产生影响。肾上腺既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的肾上腺活动变化。例如,学生在参加考试时如果过度紧张,就可能增强肾上腺的活动,促进肾上腺的分泌,导致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引起一系列的机能改变,如手发抖,不能正常回忆起知道的知识,使得在考试中发挥失常。

除了内分泌系统外,人体的外分泌腺的活动也是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的。为什么在难过的时候我们会流下眼泪?为什么紧张害怕的时候会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消化不良没有食欲?这就是因为情绪状态影响了泪腺、汗腺和消化腺等外部腺体活动的缘故。

(3)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情绪的表现方式———表情联系起来的。用于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都离不开躯体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着面部、四肢的肌肉骨骼以及声带等部位的活动,因此,没有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情绪状态。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的面部肌肉系统的精细分化,神经系统的高度发展,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和发展,使得人能够呈现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P .Ekman,1971)就把面部肌肉分为额—眉区、眼—睑区和鼻颊—口唇三个区域。面部表情的精细化,使我们能尽可能多地表达和区分各种不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