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6590700000023

第23章 遗忘、回忆与再认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如果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这些长时记忆随时间的流逝而产生遗忘,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出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5.4.1 艾宾浩斯的研究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为了消除新学习的材料与记忆中的知识的可能联系,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即一种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字母串,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意义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如POF、QAZ等。实验中他以自己做被试,大声朗读一串串无意义音节,并且用节拍器的有规律的节奏控制朗读的速度,然后再努力地回忆它们。

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也就是再学习法,即学习材料到完全背诵,经过一定时间后再重学一次,达到与第一次学会的同样的标准,然后再比较两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节省值。根据这种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称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规律。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在艾宾浩斯的研究中,甚至在距初学31天以后,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节省,对所记的信息仍然有所保存。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引发了两个重要的发现,一个是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心理学家后来用单词、句子甚至故事等各种材料代替无意义音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管要记的材料是什么,遗忘曲线的发展趋势都与艾宾浩斯的结果相同。艾宾浩斯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留数十年。因此,儿童时期学过的东西,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忘记,但事实上遗忘绝不是完全彻底的。

5.4.2 短时记忆的遗忘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时,它的强度最大,易被我们所意识,但得不到复述时,其强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很快导致遗忘。造成遗忘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痕迹消退说。这一假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复述强化时,其强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导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浸蚀,像海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一样。另一种是干扰说。这一假说认为,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导致遗忘,尤其是新进入的较强的信息把原有的较弱的信息排挤掉而造成遗忘。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沃(N .Waugh)和诺曼(D .Norman)在1965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实验程序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共16个,最后一个数字出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表示它是一个探测数字,它在系列数字中已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找出它在前面出现的位置,并把紧跟其后的那个数字报告出来。例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5824617930428516倡。其中带“倡”号的6就是探测数字,6在系列的第五个位置,其后的数字是1,被试报告出1就算回答正确。从第五个位置上的6到最后的6倡,中间间隔了11个数字,呈现这11个数字所需的时间被称为间隔时间。

根据记忆消退说,保持的信息将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减少,而根据于扰说,保持的信息随插入的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为了检验哪种假说更有理,诺曼等人采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从6到6倡的间隔数字保持不变,只改变间隔时间。同样也可以使间隔时间不变,只改变间隔数字。其结果无论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正确回忆率不受数字呈现速度快慢的影响,显然这一实验结果是支持干扰说的,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的衰退。

5.4.3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5.4.3.1 关于遗忘的理论

(1)消退理论

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这一过程就像拍照后印出来的相片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相片会逐渐变黄而模糊不清。现在也有人把这种遗忘理论称为“渐退理论”,即认为,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2)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的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储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遗忘才归结于消退。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可以使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忘记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出长时记忆的信息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抑制)与前摄干扰(抑制)。倒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受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

通常认为一天之中的早晨和晚上是记忆效率最好的,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同时在学习时,应该尽量把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交叉起来。

(3)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也叫压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例如,人总是想法忘记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痛苦、忧愁的往事,往往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例如,人对愉快往事的回忆程度明显高于对不愉快往事的回忆就是压抑的结果。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他在给精神病人实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于是便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之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回忆起来。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图尔文认为,记忆是来自两方面信息的产物:第一,作为对某一事件的初步知觉的结果,在个体记忆储存中留下的记忆痕迹;第二,个体在回忆时认知环境中出现的提取信息的线索。因此,该信息可能是在记忆储存中,因为缺少有关提取线索的信息而提取不到,人们通常把它看作是遗忘了。

提取线索在回忆中所起的作用,犹如阅读书籍时的灯光照明所起的作用一样,当灯关掉时,阅读就不可能进行,同样,当缺少适当的提取线索时,回忆某信息也就不可能了。

5.4.3.2 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从材料的种类看,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形象直观的材料与抽象的材料的遗忘进程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有意义的材料、形象直观的材料要比无意义材料和抽象材料记忆更深一些。

从材料的难度、长度看,一般来说,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的遗忘进程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长度、难度适中的材料保持效果最好。

从材料的系列位置看,由于前摄抑制及倒摄抑制的影响,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记忆保持效果也有差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当背诵一段课文时,开头几句和末尾几句都容易记住,中间的部分就不容易记。这种记忆研究中有趣的现象,我们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有研究者发现,如果要记忆一组毫无关联的单词,无论是按顺序回忆还是自由回忆,不管单词的数目(6个、10个和15个),最初的几个单词会记得比较好(我们称之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最后的几个单词也记得不错(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但是中间位置的单词就记得不清楚了,这就表明系列位置效应的存在。

有研究者根据对无意义音节资料的研究分析,认为有50%的遗忘是由于前摄抑制所造成的。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一般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较多。但即使是一种材料,如果篇幅较长,学习时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就如之前提到的背诵课文的例子,其原因在于中间部分受前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从材料的意义性看,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被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

(2)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也叫超额学习,是指识记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使保持的效果良好。假如把材料刚能背诵时所花的时间定为100%,一般过度学习花的时间以150%为宜。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有实验曾让被试识记12个名词,识记程度分别为100%、150%和200%,并在第1天、第2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后测其保持效果,其结果表明,识记程度超过150%并不再更多地改善保持状态。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是否有长久的记忆任务,也是影响保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有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两段难易程度相似的语文材料,事先说明:第一段在次日测验,第二段在一周后检查,而实际上这两段材料都是在两周后才测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段只记住40%,第二段却记住80%。可见,确立长久的记忆任务对记忆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5.4.4 再认与回忆

5.4.4.1 再认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它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可见,再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有知觉、回忆、联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熟记了的事物一出现,几乎可以无意识地、自动化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识别。在日常生活中,错误的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识记的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地再认;或者对有关信息的提取发生了错误,导致错认。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的再认。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张冠李戴”。在学习识别汉字时,常常会出现认错、写错的现象,如“戍、戌、戎”这几个字很相似,稍不细心,又没有精确地将它们加以区分,时间久了,头脑中的痕迹不清晰,极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常常认错。

再认同“模式识别”直接关联,目前模式识别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加以研究,因此再认有时被放入知觉范畴中去研究。

5.4.4.2 回忆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回忆。

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前者有预定的回忆意图和目的,在回忆任务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回忆,后者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努力地搜索,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一件事偶然涌上心头,浮想联翩或触景生情,漫无目的地、不由自主地引起种种回忆。这种回忆的内容往往是不连贯、不系统的。

5.4.4.3 提取的种类

无论再认还是回忆,若不依赖任何中介和提示线索,直接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库中抽取出来,对信息的检索几乎是自动化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程序,这种提取称为直接搜寻。例如,当你的一位朋友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你能立刻把他再认出来,这是通过直接搜寻达到再认的,这种再认又称为直接再认。若问你今年暑假同谁结伴旅游,你会说出张三、李四等一些人的名字。这种回忆称为直接回忆,而这种提取就是直接搜寻。有时我们的再认和回忆需要一些提示线索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再认或回忆。例如,若问1992年的10月31日上午你在干什么?对这个问题很难立刻回答出来,往往要借助日记、备忘录或其他一些中介物,对问题进行某种预加工,以便确定回忆方向,把回忆的范围逐渐缩小,此外还要提出一些假设,对假设要逐一验证,排除无效的回忆线索,凭借联想搜寻新的线索,直至完成回忆任务,提取出必要的信息,这种回忆称为间接回忆。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来可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荒疏、印象淡漠,再回忆时要凭借联想搜寻,进行追忆。反之,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联系的巩固和熟练,回忆时可不加思索迅速在头脑中重现。联想在回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在大脑皮层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只要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回忆常常以联想搜寻的形式进行。常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1)接近联想

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系,只要其中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提起北大想起清华,这是因为两校相邻,空间接近之故。看到闪电想起雷鸣暴风雨,这是由于两种现象是相继出现的,在时间上是接近的。

(2)相似联想

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文学中的比喻常常借用相似联想,作诗托物寄意也是靠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同它具有相反特征或相排斥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例如,由美想到丑,由草原想到沙漠,由黑暗想到光明等。

(4)关系联想

由事物的多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因果关系等所形成的联想均属关系联想。

在识记时,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多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有助于回忆,联想越丰富,回忆越容易。

5.4.4.4 影响提取的因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信息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1)对信息合理组织能改善提取

从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库中检索提取信息,就像到一个藏书极多的图书馆查找某一本书一样,能否顺利地找到那本书,与对书的归类编目存放有关。同理,人们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或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可以增加线索,促进提取。

鲍尔(G 。Bower,1972)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记4张词表。向一些被试提供的词表是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起来的,向另一些被试所提供的词表上的词是随机排列的。识记后进行回忆的测验,其结果表明,被试对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达65%,而对随机排列的词回忆只有19%是正确的。这个实验证明了高度组织起来的材料,按层次网络储存的材料有助于提取,这是由于材料的组织为提取时的搜寻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而对随机排列的词的搜寻,犹如走迷宫,常常在某些词上打圈子,影响顺利地提取,这说明合理地组织材料,按组织系统储存,可保证提取活动准确和高效率地进行。

(2)信息所处的编码环境对提取的影响

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情景中的,我们识记时,这种场合因素微妙地伴随着人对事物的识忆,再认或回忆的场合与识记的场合越相似,就越有利于对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信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或上下文)关系中,这种场合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提取线索。特别是在提取复杂材料时,与材料有关的上下文线索将有助于材料的迅速提取。

(3)干扰对提取的影响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个记忆线索与几个有关事物相联系的情况,其中与一个线索联系较牢固的项目往往会干扰与同一线索联系较弱的项目的提取。例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改踢足球,开始他总不能得心应手,其原因是,打篮球的规则与技巧已经很熟,甚至习惯化了,改踢足球后,原来形成的技能总会干扰对踢足球运动信息的提取,多次出现犯规行为。

与同一线索联系的项目越多,通过该线索提取目标项目就越困难。如果将与同一线索相联系的各个项目进行意义加工和组织,就会减少彼此的干扰。

(4)情绪的影响

消极情绪也会妨碍对信息的提取。例如,考试时,一旦遇到一道难题答不出来,便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种种担忧心理,在这种心境状态下反而会更加干扰对回答问题有关的信息,造成回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