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6588500000017

第17章 十年寒窗读医书

不读书,难知天下事。书籍是知识集合体,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因为它是上一代、上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无数前人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归纳。

前代的名医已经不在人世,与他们最近距离的接触无异就是读书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认真读书;要想超过前人,必须尽量多读些有用的书。

父亲对李时珍的告诫,让他明白医学是一本非常高深的学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好的,必须要功夫,而且要下大功夫,要真正能够静下心,能够吃得苦。

从考场上败阵的李时珍,有过十几年的读书体会,虽然其中有不少书是他不喜欢的,但毕竟学了不少知识,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现在,李时珍又要读书了,不过这次不是为应付科举,而是阅读自己最心爱的医书,不过他家里的医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阅读了,他要寻找更多更好的医书,这时,他将目光投到了本地的其他读书人身上。

郝家、顾家都是蕲州的著名乡绅,他们都是读书世家,家中都有大量藏书,而且李时珍还是著名儒士顾问的学生。

郝家虽然与李家关系不错,而且离李家比较近,所以李时珍常到他家借书看。

郝家的郝守正,进士出身,官至怀庆府。现已去职在家,正计划与另外一个文人王伊合写《潮州记》。

郝守正的弟弟郝守道是研究医学的,曾游历京师、江淮、山东等地,搜罗了大量医药书籍,李时珍在顾家与他结识,并成为好友,所以他常找郝守道借书,而且还乘机会与郝开道讨论一些医学知识。

李时珍与顾家来往更多。顾家弟兄俩都是进土,在理学研究方面,建树很高。

哥哥顾问曾经担任福建参政,为官清廉,休官回乡后与他的弟弟顾阙在蕲州城内的阳明书院和崇正书院讲学,吸引了大量的求学者。

顾府在蕲州东门外全胜坊,距李时珍家也不是很远。

“二顾”的父亲顾敦是个学富五车的名士,家中常有名儒来往,并且养有医生、方士、不第书生等寒士。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其中之一。

李时珍从医以后常去顾家请教学问,成为顾家弟兄的好友。

顾家有一座藏书楼,楼内装满了经、史、百家的书籍成千上万卷。李时珍经常到顾家借书看。

顾问曾经告诉李时珍:“这个书库是我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财产。我教学生,第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必须涉猎群书,搜罗百氏,这样才能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创造,做成一番事业。”

李时珍牢记老师教诲,在顾家的藏书楼里,他精读深研了医药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葛洪的《抱朴子》、王安石的《字说》、陆羽的《茶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陶弘景的《名医考源》、盖说的《食疗本草》等等。

同时,李时珍还旁及其它各类丛书,举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广泛阅览。经过几年的广收博采,学问大有长进。

同时,李时珍在自己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也认识到他的医药知识所缺太多,远不够用。他一边行医,一边学习,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李时珍下决心,一边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一边系统地尽量多地学习有关的医药知识。

读书,有教师指导和没有教师指导可大不一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有教师指导,就会取得更好地效果。

另外,最主要的是,李时珍酷爱医药事业。兴趣是人生最大的动力,能在自己喜爱的医学事业上前进,对于李时珍来说,是非常幸福的,这就为他的进步创造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父亲李言闻是李时珍当然的第一位教师,有些问题,随时问,随时解答,随时指导。另外,还有郝守道、顾问名师的指点,当然进步很快。

这还不够,李时珍还非常注意向广大劳动人民学技术,学本领,因此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医学脱离实际。

专攻学业,苦读医书,整整耗去了李时珍十年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大概从他弃科举开始学医到到35岁。

据顾景星的《李时珍传》中记述,这一时期的李时珍,几乎达到不出户庭的地步,由此可以看出他读书的努力,学习的认真程度。

当然这是有所夸张的,说李时珍苦读十年是符合实际的,但说他足不出户,那就是不可能了,为什么呢?

因为李时珍要随父行医,总不能只待在家中行医吧!不仅需要出诊,而且上山采药,也是得外出的。

这十年中,李时珍确实读了大量的书,涉猎的范围很广,据《蕲州志·卷十》载,他读的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莫不备完。”

也就是说他各方面的书都读了些、这样读书,使他的见识广,根基深,层次高,底子厚。这样读书,使他基础坚实,成为他以后能编著《本草纲目》的先决条件。

这样读书,不仅使李时珍成为医药学家,也使他成为一个诗人。他曾著过《唐律》书,也有过自己的诗集,可惜都失传了。

李时珍的诗作、除了散见的少数篇章外,在《濒湖脉学》里还有一些介绍脉象的诗,从中可以领略一些学时珍的诗风。

当然,在这十年中,他读的最多的还是医学、药学一类的书。例如古典医药学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等。

李时珍父亲写的《人参传》《蕲艾传》《医学八脉法》《痘诊证治》等书也是他常读的,需要继承的医书。

由于这十年辛勤的苦读医书,使李时珍系统地学习了祖国传统的医学、药学理论,真正了解了它的起缘、发展、成就。

当然李时珍不是死读书,因为他是一边读书,一边实践的。因为不是单纯地读书学习,而是结合行医的实践去学,这就使李时珍可以用学来的知识指导自己,用于实践。

李时珍在医疗实践中把发现的问题予以澄清、纠正,由于发现的问题太多了,所以他才会有了重修《本草》的心思,这也成为他后半生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