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34

第34章 对揭竿而起的不赞同

杜甫抵达衡州时,才知韦之晋已在三月间改任潭州刺史,于是掉转船头往回行驶。终于在潭州与韦之晋相遇,本以为一家人可以安顿下来,过些安稳的日子,不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韦之晋因为染上了恶疾,不治身亡。

杜甫一家又失去了依靠。为了糊口,他们只得以舟为家,每天在渔市上摆个药摊,卖些草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一天,杜甫卖药回来,见一个中年人坐了一顶小轿,来到船上拜访。

杜甫拱手问道“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我姓苏,单字名涣。过去曾拜读过先生的诗章,并且听到不少前辈诗人对老先生的称赞,真是‘新诗海内流传遍’大名诗独步,我非常敬仰先生的才华。平日里我也喜欢附庸风雅,作作诗、绘绘画。今日特地前来,想请先生指点一二。”说完,从怀中掏出一打文章来。

杜甫谦逊地说:“这都是民间传闻,他们言过其实了。看公子英姿焕发,想必一定有好诗。我人老眼花,还是请公子吟诵几首吧!”

“老先生愿意指教,我就献丑了。”苏涣清了清嗓音,用慷慨激昂的声调,朗诵了一首《变津》:

一女不得税,万夫受其本。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杜甫沉吟半响,疑惑不解地问:“此诗里,不但有不平之气,而且大有绿林豪杰的味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苏涣笑了笑,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随口问道:“老先生在巴蜀做客时,可曾听说过‘白跖’这个人吗?”

“听说他善用弓弩,射出去的箭百发百中,专门劫富济贫,那一带的百姓把他当为观世音菩萨!”

“老先生,您认为他这个怎么样?”

“我并不赞成这种打家劫舍的做法。不过,如今这世道太乱,贫富差距太大,像他这样能够仗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又有几个?他的出现也不过是顺应了民心,合乎了天理啊!”

“不瞒老先生说,那‘白跖’就是我。”

杜甫大吃一惊。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竟是那个使富商、贪官闻风丧胆的草莽英雄!

一只飞鸟落在桅杆上啾啾地叫着。苏涣随手取出一张白弩,一支响箭,挽着杜甫的手走出船舱。那鸟儿见人露面,刷地飞走了。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一声箭响,鸟儿已从半空中坠上,正好落在后舱的船板上。

“这支箭应该正中咽喉。”苏涣胸有成竹地说。

“一点不差,正中咽喉!”宗武拾过死鸟,惊讶万分地叫道:“叔叔,你真有本事!”

杜甫这才相信站在他身边的,真是绰号“白跖”的绿林英雄,于是立刻吩咐杜占上岸赊点酒菜,招待这位奇异的客人。

“哪能让老先生破费呢!”苏涣取出一锭大银,爽朗地说,“就算是拜师礼吧!”

杜甫见苏涣一派豪气,也就不再推辞,不一会,酒菜摆满了一桌。大家纷纷落座。

“公子是来这儿定居,还是到此游玩呢?”杜甫问。

苏涣恭敬敬地回答道:“这里的刺史崔瓘邀请我在幕中担任从事,所以暂时在这里寄居。”

“公子长期在江湖上出没,哪有空闲来读书呢?”

“劫富济贫,那是我年轻时干的勾当。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慢慢地我发现,凭我自己的力量只能救少数的百姓。于是专心读书,考中进士走进了官场。本想凭借一官半职,为百姓多做点事情。”

说到这里,苏涣长叹一声,起身来到船边,望着江水心潮澎湃。

“这些年来,我兢兢业业,把个人的得失抛在脑后,只想能够为百姓做点实事。但是,事不随人愿,朝廷那帮小人根本不容你,而当今皇上又是非不分,专宠佞臣。看来要改变这种暗无天日的世道,不揭竿而起,搅它个天翻地覆。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说到这儿,他转过身询问道:“老先生,您以为怎样?”

杜甫听完这番话,既点头又摇头:“我理解公子的心情。当初我也怀着和公子一样的志向而投奔朝廷,最终换来的不过是被人贬官的下场。可是我不赞成公子揭竿而起。不知道公子可曾读过老朽的《三吏》《三别》”?

“拜读过,里面记载的都是苍生的血与泪。”

“可公子是否想过,这些都是因为年年征战造成的?现在他们的心中最渴望的天下太平。战乱最大的受害者是百姓。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哎,我也希望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可这就同陶渊明当年虚构的桃花源一样,用心虽好,可惜实现不了啊!”

杜甫点点头,又似乎在为自己辩解:“我承认很难实现。不过,咱们大唐王朝毕竟也有过太宗贞观、玄宗开元的盛世嘛。”

“这些都是历史的陈迹,一去不复返了!”

“俗话说‘事在人为’,我老了,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重担,全落在你们一辈身上了。公子还是应该乘着年富力强,到朝廷上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样才不至于白白度过一生啊!”

苏涣笑了笑,没有回答。

这时一阵凄凉婉转,催人泪下的歌声从岸边传来。顺着声音寻去,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孤独地伫立在岸边。

这声音似曾在哪里听过,杜甫盯着那老人仔细打量,发现竟然是早些年誉满京华的梨园弟子李龟年。当年的他风华正茂,经常出入皇宫大院,那些达官贵人们争相请他去府上演唱,当时的打赏都是千万,没想到他也沦落到如此田地。

杜甫不禁涌动起强烈的今昔盛衰之感,随口吟道: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70年4月的一天夜里,潭州刺史崔瓘被湖南兵马使杀死,潭州城里火光冲天,人声喧乱。杜甫和苏涣同时南下衡州,不久就分了手。这以后,苏涣辗转到达循州,即今广东省惠州市东,于773年在岭南起义,不幸失败,壮烈牺牲,这已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