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02

第2章 出生官宦家族

快乐童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12年春天,万物正在悄悄地复苏,一阵嘹亮的哭声打破了瑶湾村的宁静,又一个新的生命呱呱落地了!

转眼间,杜府鞭炮齐鸣,大家互相转告,“夫人生了,生了名小少爷!”

这时,就见屋内一名男子,怀抱着一名婴儿,冲着床上的人说道:“夫人,你看这孩子多可爱啊,漆黑的眼睛,粉嘟嘟的小脸……他还冲我笑呢!”

“看把你美的,这么小的孩子哪里会笑啊。快给他取个名字吧!”床上的崔氏娇嗔地说。

“名字我早就想好了,咱们给他取名杜甫,杜子美,你看好不好?”

“杜甫,子美,好美的名字,好好!”

就这样杜甫出生在了一个温馨而又和谐的家庭中。

杜甫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先祖杜预,是晋代名将,当年讨伐吴国有功,后来又注解过《左转》,是名著名学者,后人无不知晓。

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遂迁居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年轻时曾和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与诗人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县令。杜家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但家境仍是富裕的,每逢过节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羡,一旦有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

杜甫的家族不仅在官场上,在文坛上有着声誉,而且其德行也被广泛地称颂。在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杜审言被司马周济重诬陷,关入牢中。他的次子,杜甫的叔父,年仅16岁的杜并,闯入周济重府中,将其刺死,自己也当场被官兵砍死。杜审言因此获救,回到了洛阳。人们听了这个故事,都被杜并的孝心深深感动,称他为孝童,有人给他做碑志,有人给他做祭文。

在杜甫母亲那边的祖上,也有“勤孝”“死悌”之人。他们的祖上是唐太宗的第十子李慎。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李慎受越王李贞的牵连入狱,配流岭外,在途中便死了。他的次子义阳王李琮也被押入河南狱。

他的一个女儿天天穿着草鞋布衣,面容憔悴,徒步出入狱中,为其送衣送饭,在洛阳的街上往来,使许多人受到感动,被人们称为“勤孝”。这个孝顺的女子就是杜甫的外祖母。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各种美德的根本。而杜甫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孝义的家庭环境中。

杜闲可以说是老年得子,杜甫出生的时候他已经步入中年了。所以这个迟来的孩子,带给了他巨大的喜悦,于是杜甫在倍加呵护中茁壮成长。谁知好景不长,在杜甫4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崔氏,因恶疾缠身,久病不愈,最终撒手人寰。

杜闲父子站在崔氏的灵前,这个尚未懂事的小男孩,还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他拉过杜闲的手,问:“爹爹,娘亲睡着了吗?”

杜闲望着儿子那双聪慧、无邪的眼睛,强忍住悲痛,说:“是的,你的娘亲睡着了。”

杜甫守在灵前,期待着母亲醒来,久久不肯离去。周围的人看着这个情景,纷纷转过头,悄悄地擦去眼角的泪水,心想:“多懂事的孩子啊,可惜这么早就没了亲娘。”

崔氏入土三天,突然天降大雨,冲走了连日的闷热,人们刚刚在凉爽中感到一丝快意,连日的大雨又给这个村子带来了不幸。山洪暴发,几乎淹没了整个村子,人们开始盼着天晴,可是,天睛没几日,又是暴雨如注。瑶湾村眼看要成为龙王的世界了,杜闲只好带着杜甫和家人离开了这里,把家暂时安置在郾城,即今河南郾城,随后又把杜甫送往洛阳的亲戚家中寄养。之后,他又匆忙赶回兖州。

从此,杜甫便生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