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文化常识(第二辑)(中国文化常识丛书)
6587700000039

第39章 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

子贡(公元前 520年—公元前 456年),春秋时卫国黎地(今浚县)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另字子赣,亦称作卫赐,孔子的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从而成为孔门高徒。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认为是“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孔子曾多次称赞他,说他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赐之敏贤于丘也”(《说苑·杂言》),并把他比之为尊贵的“瑚琏”之器。

他不仅为传播儒家学说作出了突出贡献,还致力于经商。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于曹、鲁间,富至千金。《史记·仲尼子列传》记载,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资”、 “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说他喜欢贱买贵卖以殖其资,预测商情又往往十有九中,终至家累千金,成为中华儒商第一人。

言必信,行必果:儒商鼻祖的经商之道

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

儒商人格: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儒商生活:

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

过去,经商之家都会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8个大字。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端木指的是端木赐,也是春秋时期人。端木赐是他的名字,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字—— —子贡。

子贡不但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儒乃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称谓,其天职在于“求道”、 “求义”;商乃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 “求利”、 “求财”。

其实,商比儒的历史可能更为悠久。相传,殷商的先祖之中有一个叫王亥的人,他曾经驯服了牛,发明了牛车,使畜牧和运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曾带领其部落的人远行,与其他部落以物易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他的部落被称之为“商”,并很快地富裕起来,其后世子孙汤建立了强大的商王朝。

把儒和商结合起来的人,首推孔子的高徒子贡。子贡是孔门 72贤中的佼佼者。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儒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同时也经营商品。他在儒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在经商上赚了不少钱财,富至结驷连骑。

子贡经商,而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话,这也被误解为是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和鄙视。其实,孔子并不鄙视经商,他是殷商的后代,并自称是“殷人”,他是个对祖先极端尊敬的人,根本不可能鄙视经商,因而,他不会因此而看不起子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并不是从道德的意义上说的,而是从“位”或“名分”的意义上说的。君子是指在位者、当权者,犹如“大人”;小人指的是无位者、非当权者,犹如“小民”。

在位掌权者不谋自己的份内之事,而仅谋求一己之私利,社会必然陷入混乱之中,故君子当喻于义;而老百姓只能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求利以养父母和家人,故小人当喻于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工商业开始兴起并逐步走上繁荣时期,此前那种宗族公社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模式,以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状态已经土崩瓦解。子贡乘此机会,往来贸易,孔子称赞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 “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

子贡虽然家累千金,但他“富而不骄”、 “富而好礼”,他曾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可见,子贡是一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儒商。《盐铁论·贫富》中记载: “子贡以着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这就是说,子贡和陶朱公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帮助和抚恤贫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没有一个不得到他们的好处,从而也都称颂他们的仁德。子贡到各国做买卖,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

子贡作为儒商始祖,奠定了中华儒商文化基础,他曾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互不伤害,互惠互利,平等相处。

子贡经商以诚信为本,《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 “信”的问题。子贡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

他“不受命”,敢为人先,才达到了“亿则屡中”的经商境地。

《论语·子罕》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对孔子说: “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识货的人卖掉呢?”孔子说: “卖掉!卖掉!连我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来买呢。”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

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子贡很高兴。成语“待价而沽”,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敏于言辞

子贡拜师孔子后,因其思路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有一次,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游千戎山,孔子让他们谈各自的志向。子贡说他愿游说两国之间,不动干戈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大为称奇,称子贡为“辩士”。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齐国大将田常欲举师伐鲁,地微人寡的鲁国危在旦夕。孔子知道了,对弟子们说: “鲁是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等请行,孔子都没有答应。最后,孔子派子贡到齐,子贡不辱师命,先后多次周旋于齐、吴、越、晋、鲁之间,大智大勇,藉其三寸不烂之舌,使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留下了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千古佳话。子贡后来长期担任鲁、卫两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贵者。

公元前 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派子贡至楚国求楚国出兵营救,结果是“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躬行儒学:把老师比作日月

子贡对自己的老师孔子非常尊重,他敏于事理,善于言辞,由衷地敬佩孔子的德性学识。他曾说: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不过,子贡对孔子的崇敬据说有一个过程,相传其“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子贡敏而好学, “闻一知二”。《论语》中记录弟子向孔子请教者以子贡居多。子贡有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 ”可也,子贡问怎样能成为“士”,孔子曰:“上者使于四方而不辱使命,次者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再者言必行行必果。”他处处用心,几乎无所不问,并能深刻领会,触类旁通。

子贡躬行儒学,克己自律。他追求做人要表里如一,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既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困窘,连孔子也自叹不如。有人赞他贤于孔子,他则谦逊地说: “我好比是砌着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先生则是那高墙深宫,只有走进去,才知富丽堂皇。”

子贡领会和把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及其精髓,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的继承者,是得孔子之道最全的人。其他弟子为孔子守丧 3年而去,而子贡独守 6年,说明他本身就是以孔门的继承者自任的。

在为孔子守墓的六年之中,子贡整理孔子的遗训,完成孔子未竟之业是他必做的功课。《荀子》中把仲尼与子弓并称,认子弓为孔子的真正继承者,这个“子弓”即是子贡,只不过是因读音不清而导致字错罢了。

子贡生前比颜回要幸运得多,但其身后却比颜回生前更为不幸。颜回早夭,生前没有什么成就,但在死后却博得“述圣”之名。人们总是将孔颜并提,而忘却了比颜回更了不起的子贡。

司马迁说: “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 ·货殖列传》)这就是说,在传播儒家理论和政治主张方面贡献最大的,当为子贡。《论语》里涉及子贡的记载就达 38处,居众弟子之首,并且有 9处为子贡独立成篇的精辟言论。孔子的学说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一些人毁谤和贬低,孔子本人也常遭厄运。但在关键时刻,子贡总是挺身而出,捍卫孔子的学说,这在《论语》、《孔子家语》等典籍中都有记述。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 14年,所有费用基本上是子贡负担提供的。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没有子贡钱财上的支持,孔子周游列国是难以进行的。

由于子贡在宣扬儒家学说上出了大力,所以后人说子贡有“亚圣之德”。司马迁这位惜墨如金的大史学家,在《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了 215个字,而记载子贡近 5000个字,可见子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巩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