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精神与基本技能训练
6587100000014

第14章 开发大脑宝藏

一、课堂测试

1.创造性意识测试。

2.能力测试。

测试结果记录:

结果与评论

二、思考并表述

1.自由写出生活和工作中某些精神正常却“奇怪”的人和事及其你对他们的看法。

2.分析你对这些人或事在态度上的基本倾向性及其成因。

3.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想做的“最愚蠢的事”和“异想天开的事”,想一想“愚蠢”和“异想天开”的字眼对你思维和行动的负面影响程度有多大?

对以上问题思考,将思想表述出来并作简要记录:

三、特别提示

任何社会系统都有寿命周期,都要经过孕育、成长、成熟、蜕变以及消亡5个阶段。衡量一个组织是否有活力,要看它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看它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创造新的价值。只有创新才能给系统注入活力,带来新的生命。无论是一个成熟的组织,还是一个成熟而可持续发展的人,明显的标识之一就是不断创新。因此,任何系统都需要创新,否则会很快走向灭亡;任何人都需要创新,否则不能永葆鲜活的发展。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性思维是新知识的源泉,创造性实践是新事物的触媒和缔造者。防范风险不等于拒绝创新,因循习惯不等于保险。很多人主张张扬个性,却总是担心冒险、失去原则和不合理性,以为这样就能确保预期目的实现,岂不知情况常常适得其反。人是创造的主体,而思想自由是创造繁荣的前期。创造需要社会文化、制度、物质的保障。观念创新往往是创新中最弱的环节,是障碍创新的关键。没有什么不敢想,没有什么想不到——这样的存在物不是神,便是沾染了神气的人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打破常规的要义是不要人云亦云,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常规,创新求变,成功就会和你谋面,人类社会由此变得更加精彩。创造无价,创造无限,但愿人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者!

四、朗诵材料

实践为创新之源,创新为文明之母,文明是人性外现。文明博大精深,皆源自人心创造。当今世界资源,唯有人心无限;文明之车向前,头脑已为头马。创造潜力,人人皆有;自设藩篱,必须破除。创新是挑战传统,创新是勇敢革命,创新是冒险超越,创新是斗争和牺牲。前所未有才叫创,独一无二才叫新。消除武断无知,事实真理独大;自主自由无羁,我为天下第一。天真孤行,不言失败。多提问,多怀疑,多想象,多假设,多出格,多荒诞。读真理之书,更要读启发思维之书,读权威之书,更要读超越权威之书。真理亮闪闪,瞬间照亮你的全身,但你必先忍受黑暗,在与黑暗的搏击中去发现光明。

五、课堂活动。

1.艺术想象与表演赛。选看戏曲、影视录像,模仿其中的人的行为——表情、声音、动作等等,看谁模仿得最能表现特定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也可以选择一个文学上的故事情节,叫学生从多种角度表演出特定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2.“头脑风暴法”竞赛。限定时间(如在1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想出某物品(如回形针)的用途,或现场对某产品“挑刺”、提出改进方法;4~6人一小组,每组指定1人负责记录;注意要严格遵守头脑风暴法的4个原则。

感想、启示记录:

六、课堂讨论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是哪些因素在妨碍创造性思维?大学期间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简要记录:

(1)将自己的观点快速、简要地记下来,并踊跃发言。

(2)迅速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哪些观点是最为重要的。

(3)写出最后的结论。

2.结合下文,比较中美文化、教育思想的差别及其各自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影响。

勤奋与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1979年,中国派了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个报告。报告称:美国学生趾高气扬,吊儿郎当,谈天说地,任其自钻,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个老师。访问团得出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为了回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也写了一份报告。报告称: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中国学生的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纪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断定,20年后,中国科技文化必将把美国抛在后面。

这就是当时鼓舞人心的两个断言。可是,20年后,中国科技和教育非但没有超过美国,相反,差距并没有缩小。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200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为什么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孩子,可是,他们成人后却并不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人群。相反,最勤奋的中国孩子的创造性却相当差。为什么上帝并不青睐勤奋的孩子?难道勤奋错了么?

简要记录:

(1)将自己的观点快速、简要地记下来,并踊跃发言。

(2)迅速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哪些观点是最为重要的。

(3)写出最后的结论。

七、指导妙方

1.时代需要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抛弃旧的事物,创造出新的事物(知识、方法、工艺、产品、作品)来。社会需要创造。现代社会,知识作用突显,知识爆炸,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竞争愈来愈烈,创新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灵魂,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发展经济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增加并改进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第二条是通过贸易与比较优势,如购买技术、专业化等途径;第三条是发扬创新和创业精神。第三条路正是创新的意义所在。商海女杰菲奥里纳在面对戴尔、IBM等领先者时对惠普员工说:以前我们要做到95分才推出,现在我要求80分时就推出,然后慢慢改进;以前是瞄准、准备、开火,在网络时代里,瞄准了就要开火,没有时间准备。在创业界,往往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日本曾因崇尚模仿、创新不够,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下滑,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正接近这一关节点,能不能自我创新,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2.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征。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活动。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这种思维。过去,由于归纳和演绎在科研上的有意识利用,人们看中的就是这种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过:“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观点,也与此类似。后来人们发现,对逻辑思维的作用,是过于夸大了,认识上表面化了。逻辑思维,只能帮助我们整理和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不能发现新知识,甚至还会阻碍我们发现新知识、得出新结论。归纳和演绎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必然的,不能被证伪的。逻辑思维方式主要特性是:连续性(逻辑无断裂、无跳跃)、确定性、预见性、结构性,它是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封闭利用,遵循已知的逻辑,得到的是已知或必然已知的结论。从层次上分,人的思维又可以分为显性思维(显意识)和隐性思维(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潜意识不像显意识那样遵循着正常的逻辑轨道,它不受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定势的影响,可以不断地、无规则地流动、跳跃、弥漫、渗透,自由地、广泛地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别出心裁,甚至荒诞离奇,具有创造性。因此,创造性思维与隐性思维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这也就是人们觉得它神秘的重要原因。

关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存在两个层次的不同看法。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是专指有创造性结果的思维,还是包括那些没有创造性结果的非常规思维在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性思维应当与创造性结果相统一,否则,怎么能证明思维的创造性呢?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过程的所有思维,还是仅包括其中直接产生新成果的那部分思维?关于这一点,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局部离不开整体,创造性思维理应包括创造性过程的所有思维,而产生创造火花的个别思维,更需要得到我们特别的关注。较普遍认同的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是:指人在创造新知、发现发明、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种观点,实际上暂时折中了以上分歧的各种观点。事实上,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思维成果及其作用为根据来给其定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的产生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来探索创造性思维的性质特征。创造性思维是所有思维形式并用的过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人们的观点却表现得相当一致,即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复杂特性:目的性、多极性、多端性、系统性、灵活性、整体性、敏锐性、综合性、透彻性、简洁性、发散性、统摄性、反常性、预见性、可行性、独创性、非常规性、非逻辑性、非习惯性、与众不同性、独一无二性、新颖性、积极意义性。更进一步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特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独立性,二是思维的发散性,三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主体思维能动性特征的最高表现。

3.创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创造主体而言,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智力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六个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即非智力因素一般涵括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理念、人生观等个性倾向性及情绪情感(情感商数即为EQ)、意志、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心理习惯等。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关于创造性思维,迄今人们对它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得出的分类法就各不相同。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我们根据所了解的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对其作出相当丰富的描述性的解释。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创造及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所有思维整体发挥功能的结果,只是具有某些异于习惯思维的典型特征而已,不应该存在有两个本质对立的思维体系。与其笼统地说它独特,不如说它的功能独特,其中某种思维形式发挥了特别的作用而已。因此,我们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此提出标准答案,只要有利于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可以了。一般认为,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直觉与分析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整合过程,是左脑与右脑两半球的沟通,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个体的创造力与能力、兴趣、态度、动机、习惯、信念、价值观、知识、技能、认知风格与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创造性思维,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潜思维与显思维的统一。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4.创造性思维的突出形式——非常规思维。具体而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既包括创造过程中的常规思维(主要指显意识的逻辑思维),又包括非常规思维(主要指潜意识和其他非逻辑思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造性思维专指非常规的思维,并且是直接导致创造性成果的思维,不包括其中的常规思维和没有导致创造性成果的非常规思维。按后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想象、幻想、联想)、发散思维、直觉、灵感等等。尽管两者存在分歧,但共同性在于都承认非常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创新思维,还具有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不可分离性、不可预测性等共同特点。

5.创造性思维的突出形式——非理性思维。其中,非理性思维具有非感知(无意识)性、快速性、受诱发性的特征,因而与创造性思维有着特殊的关系。非理性思维,具体表现为直觉、顿悟、灵感、联想、想象等。直觉、顿悟、灵感的思维形式的唯一特性是非感知性。联想、想象则具有发散性。所谓理性思维,就是我们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理性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被有人认为只能积累、整理、学习旧知识,而不能创造新知识。

6.创造性思维的突出形式——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因为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所以它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一种观点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具有确定的封闭性)就是非创造性思维或曰逻辑思维;前者能够冲破旧的知识框架、可能产生新知识,而后者被禁锢在已有的框架之内;前者主要是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而后者主要是逻辑的。这就是说,只有发散性思维才能创造新事物(包括产生新知识)。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逻辑思维(也有人称之为辐合思维、收敛思维、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逻辑思维在此的作用,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总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发散思维必须与逻辑思维过程相匹配,否则,发散性思维成为胡思乱想,只获得“消极的思维独创性”。培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在他的一个著名的有关思维的实验中,他问到:“如果我能以光速运行,世界将会怎样?”这个独特的视角,使爱因斯坦超越了现有的知识——“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当光穿越时空的时候会不断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答案或假设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或整合、选择的能力。

7.创造性思维的突出形式——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习惯思维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别出心裁、反弹琵琶,就是其最好的描述。逆向思维法有如下三大类型:反转型逆向思维法。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转换型逆向思维法。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缺点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化弊为利。团队合作容易产生逆向思维,并将逆向思维引向深入。讨论是发现错误的方法。两个以上的人的办法合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办法,“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讨论和交换意见往往使人振奋,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讨论的最大功用在于使人摆脱已证明无益的习惯性思想程序。团队成员最好具有不同背景、知识、专业、学历、经验,这样可以取得思维“杂交优势”。有时普通人也能提出有用的建议。例如,用琼脂作为固体培养基是海斯夫人(一个科学家的妻子)提出的一个建议。

8.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思维形式——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应有内容。辩证思维,是指以全面、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也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性”构成了辩证法的理论本性。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用整体思维、纵横交错的时空一体化(也被称为动态的立体思维)、主客体相统一的方法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它致力于从常规认为的根本不同的事物或特性里寻找其同一性,从常规认为同一的事物或特性里发现其更有价值的差异性。辩证思维无禁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地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9.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辅助思维形式——系统思维。贝塔朗菲的系统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多元性(最小的系统由两个元素组成,称为二元素系统。一般系统均由多个元素组成,称为多元素系统。包含无穷多个元素的系统,称为无限系统)。集合性。(系统是由若干个可以区别的元素组成)。相关性。整体性。适应性(指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以解决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包括创造工程问题)。系统思维具体方法: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结构法: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系统是由若干元素——即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单个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二是元素和元素、元素和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系统的结构和秩序。三是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应当从这三个条件入手,展开创造性的思维。

10.最具创造性思维特点的具体思维形式和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诱发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方法已有100余种,这些都是技术化的应用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扩散思维,以便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设想。而人们所认为的与创造性思维最直接相关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或方法,主要包括直觉、灵感、想象和联想。它们是基础,而其他技术化的应用方法,只是贯彻了它的精神的一些实际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有时,甚至梦境也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但由于人们对梦的认识还极其有限,是极度的“可遇不可求”之事,在此就不多言了。

(1)直觉:是指依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无意识的条件下,从整体上,迅速猜测、识别预感和直接的判断、突然领悟或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本质联系、做出某些猜测、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直觉是思维者对介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思维过程非感知、无意识的思维活动。认识问题的直接性、迅速性是它的最大特点。直觉,是非理性或非逻辑思维方式的代表。这种思维过程,发生在与对象接触的瞬间(如对人的“一见钟情”、对事情的瞬间洞察)是感觉与潜意识的“秘密联姻”的结果,但内在具体机制至今未能破解,思考者也觉得“无凭无据”“无缘无故”和神秘。它能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导向和提出创造性设想的作用。正如上述所讲,直觉虽然神秘,但不是“先知”,而是主体以往认知与思考能力长期积累的一种随机能动的新的再现。对于直觉的产生,三种最有害的影响是:打扰、忧虑和分心。

(2)灵感:又叫顿悟,表现为对问题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之后突如其来的领悟,是认识和思维的飞跃。灵感是指受诱发的直觉,是受诱发性的代表。例如“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具有突发性、轻松性、飞跃性、原发性、偶然性。下列条件有利于直觉的发生:没有其他考虑的问题和忧虑。松弛,因为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很强或太疲劳时,不能接受下意识的信息。潜意识是受显意识抑制的,如果某种因素能抑制显意识,那么潜意识的活动就会加强,这就是灵感的受诱发性。灵感产生发明、发现中的机遇,而机遇的产生,是以对研究对象长期研究和思考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顿悟”前,研究者已经对对象进行了大量的显意识思考,同时,潜意识针对对象也在时刻活动,往往,在受到某种诱发时,这些思考的成果,就会超逻辑地表现出来。所以,灵感不是纯粹的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人们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3)想象:一般指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整体的、跨时空的、跨不同事物及不同事物特征的思维,是寻求、发现、评价、组合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在以前或表面看来根本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艺术创作、科技创造都需要想象和联想。想象具有随意性、灵活性、不受时空限制性,非逻辑性、形象性。具有想象能力的人,有着敏锐深邃的洞察力,能在混杂的表面事物中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发生“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去追赶光线”等想象直到提出的相对论,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当时的物理学知识不是很多,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绝不是说掌握的知识数量多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素质的培养,只是说明知识的数量不是创新的决定因素;最为关键的是用智慧驾驭知识。想象与联想思维方法的训练,较常采用综摄类比法。这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廉·J。戈登首创的一种创造技法。综摄法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异质同化——运用熟悉的方法和已有的知识,提出新设想;同质异化——运用新方法“处理”熟悉的知识,从而提出新的设想。想象必须大胆。爱因斯坦在中学时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他说:“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这是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这个想象中的问题,成为他物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开端。

(4)联想。是指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将不同的事物或组成部分、特征,通过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其中有时会与比较等理性活动交织在一起。具有统摄性、随意性、灵活性、不受时空限制性,非逻辑性、形象性。通过联想,可以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思维受到某种刺激,或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回忆会产生三种现象,亦即联想的三条法则。相似联想:人脑中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倾向,去想起同这一刺激或环境相似的经验。对比联想: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接近联想:想起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这一刺激有关联的经验。此外,还有因果联想、由此及彼联想、象形谐音联想。掌握联想的法则,把它同具体所需的创造对象相结合,就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联想具有无穷性。联想与个性及知识经验相关,它们可能影响联想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联想的具体组织与激发方法,常见的有强制联想、自由联想。联想和想象都与印象或记忆有关,因此,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并懂得必要的基础知识。联想,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1.人人是创造者。创造性思维,不需要特别的天赋或特别优秀的智力,而主要依赖于后天思维产生的创造力。我们的创造性源于人的本性,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性”或“力比多”。人类社会的巨大需要大大利用和解放了这种本性。但是,人类社会由于有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限制(宗教、法律、政治、道德、习惯禁忌以及人类知识本身的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阻力,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创造性。美国布法罗大学关于创新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性地思维,都可以通过培训而具备创新能力。阿默伯尔说过:“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可以合理地期望他们在某些领域的某些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我国,少数大学设创造发明专业进行试点尝试,结果也初步证实了创造发明的技法,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普遍加以培养的。大学生在学期间要经常思考这两个问题:自己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老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然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要经常问自己:我是否运用和发展了自己思维独特潜力?怎样运用和发展?要不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具体课题的研究,提升自己学习的实效,毕业前基本形成观察、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独特风格。以科研、处理问题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自己开放、新颖的思维习惯。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不可预见性、偶然性、突发性成为一个显著特征,为个人的自由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

12.具有鲜明的个性者才敢于冲破陈规的束缚。虽然说人人都是创造者,而要有突出的创造发明、发现,还必须具有特别的个体特征。个体主体独特的贡献,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多样性,而某个个体的创造性贡献,则有可能领导世界某个科学领域的新潮流。因此,个体、个性的存在,对科技及其他一切领域的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是一个人智力和思维的统帅。有人说,天才是那些超出要求和期望去做的人。创新者必须冲破外在束缚。每个创新事物的出炉,都要经历一系列挑战。一个伟大创造者,就更要具备挑战传统,挑战成见,挑战经典,挑战权威,挑战极限的胆识。一个内心没有激情和事业心,思想保守、畏首畏尾、浑浑噩噩、马马虎虎、唯唯诺诺、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骨子里以沉沦世俗为目标、缺乏主见的人,难以与新的发明和创造结缘。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卓而不群。个性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狭隘、刻板、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有什么创造。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包括许多方面的要求:个性独立,不肯雷同,不迷信权威或成见,不向权威低头;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旺盛的求知欲,追求创新并积极探求;思维灵活、开放;强烈而持久的兴趣与好奇心,兴趣广泛;对世界表现出的童心和天真;好学好问;独特的选题和明确的目标;专注于所做的事,注意力长期集中,能排除外界干扰;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事物机理有深究的动机;[11]想象力丰富;[12]善于并乐于思考,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13]意志的坚定性:能够战胜社会成见的挑战,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具有冒险精神并能坚持不懈;[14]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经得起打击冷落和长期的压制;富有幽默感;[15]胆识超群,敢于坚持真理;

[16]身体力行,具有实践精神;[17]戒除拖延、懒惰等不良习惯;[18]实事求是,自觉解放思想的习惯和勇气;[19]社会责任感;[20]精力充沛;[21]艰苦努力地工作;[22]知识丰富,善于观察和实验;[23]开放与交往,思维碰撞;[24]把握机会的敏锐性;[25]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26]永远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等等。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已。各个领域里的各个人,应该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他们的总体特点,总括起来大致就是这些。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归纳提出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征是:“独立性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到一种魁力,而且,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感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创新发明家因为有独立自主,执著孤行等特征,最常在自己的世界里翻天覆地,按自我的意志办事,以兴趣为宗旨,跟着兴趣走。马克思是具有鲜明个性,他的个性特征值得我们借鉴: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他认为“幸福就是斗争”,“最大的不幸就是屈服”,说自己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始终如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特有的重要方法论。一句话,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认识武器,才能投入创新的猎场,捕获到猎物。你有没有创造个性,查一查你有没有刻意反映自己、努力证明自己独特性的论文便能了解不少——尽管它还没被外人所察觉。爱因斯坦16岁时,就写了第一篇物理学研究论文《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的研究》,内容虽然有点幼稚,但题目颇惊人,成为相对论创立者独立迈出的探索第一步。同样,马克思也是在17岁时,就写出了回答他人生努力大方向的一篇不同凡响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出“为人类服务”并终生不渝。不言而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不只是智力问题,它应是全面的。在民主的社会环境里,创造型人才,还应当自觉寻求与社会法则、法律、道德、伦理标准或行为准则的契合。

13.具有自主、怀疑的精神。“怀疑一切,察其所由”。这里的怀疑精神,是指作为创新手段的积极怀疑观;积极怀疑,目的在于发现、发展真理,而不是为怀疑而怀疑;它是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触媒。没有终极真理,所有真理都有待于发展;学问学问,必须有问,有问才能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疑一切”才具有其合理的立足点。而怀疑往往先于问题存在,是问题的先导,问题本身又是科学理论的起源。既然如此,要创新就必须“怀疑”,而且,人的认识中到处充满矛盾,怀疑是认识中矛盾表现的一部分。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可以说,伽利略是具有这种怀疑、批判精神的典范,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纠正了流传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错误观点。只有8000人的伦敦经济学院曾培养出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2004年8月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反复强调“怀疑精神”,引发热烈争论。他说,“我们以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思辩精神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的传统。”他认为,“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只有首先对先入之见持怀疑态度,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现成观点,怀疑应该是第一反应,这样才能产生超越前人的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戴维斯说,“我有一个更好的口号——永远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曾有一位著名化学家在课堂上声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结果,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说自己已经闻到,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已经闻到。其实瓶中什么都没有,除了空气。想来这种情形在大学早该是见怪不怪了吧!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仔细钻研,都会发现不少问题——所有的教科书都必定如此,但现在很多学生(包括所谓“优秀”学生),仅仅以记忆和迎合“标准答案”为满足,力求稳妥,甚至宁愿“将错就错”,也丝毫不敢提出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怀疑,哪有进步?当然,这也不能单方面怪学生。在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上,学生是无充分时间独立思考的;再之,教师自己能做到吗?许多教师习惯于讲课“完美”,无意中充当着“真理化身”,既使发现问题,也不敢叫学生质疑,以免自己被为难,于是,宁愿绞尽脑汗地运用似是而非、预先准备的“无懈可击”的逻辑,连珠炮似地对付学生本应多疑的头脑。或者,干脆引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有保护和启发学生仅有的那点怀疑精神的责任和义务。

1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盲从等于思维的自杀。人对外界和自身的困惑、畏惧和好奇,产生了对知识和神的探究与渴望。卡尔·波普尔说过:科学起源于问题,而不是观察,只有带着问题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需要解放和保护。不能显得不耐烦。不能横加训斥,挖苦打击。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科学研究上,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旦提出问题,就有成千上万人去研究解决,迄今为止,人类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从可能性上看,还没有不能解决的。地圆学说的提出,是哥伦布航行美洲的认识依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是电力广泛运用的理论基础。有时,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提出,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透彻理解,需要具有爱真理胜过爱权威的科学态度,需要极强的观察和洞察能力,同时,还需要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在本质上是一个质疑者,他们应用“质疑—解决”技能适应变化的复杂世界。学生是否能够继续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问题的响应。一般地说,教师响应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在科学探索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都完美,都正确。不过,我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出现好思想的机会也就越多。爱因斯坦说过:“假如我每天都提了10个问题,即使九个半都是错的,但只要有半个有价值就了不得了。”牛顿在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光学》中的最后部分,一口气提出了30多个问题。因此,除了学生自己充分解放思想外,教师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要尝试“任务驱动法”,在做中激发;要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与积极的鼓励,认真对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没有压抑、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建立平等的、朋友式、学友式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要把老师说和问的特权,更多地赋予学生。教育学生,要向传统、权威、习惯、“常理”挑战。

15.提高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限定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验证,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的方法获取知识。科学研究的上述特点,必然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科学研究要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科学研究是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例如,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要受到个人主观因素——例如个人爱好、价值倾向、世界观等的影响。此外,现代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社会性质的活动,而观察方法,即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探索客观对象的方法和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非专业、无准备地顺便“看看”,观察者必须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准备必要的条件,还需要借助于必要的仪器和其他研究手段,直至设计利用实验室。对个人素质要求而言,观察者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和实验观察技能、经验。否则,观察势必无效,不要指望用这样的观察去发现自然的奥秘。科学观察,具有不断深入、不断延续和发展的特点。

16.实验。科学研究和其他研究课题,从来源上看,分为两大类,有些研究课题,是在一般社会实践中提出的,这就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现实问题的特点,采用一些特殊的观测、调查手段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而有些课题,只能先在实际社会和生产过程以外的科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即在科学实验中进行研究。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科学认识的源泉,又是科学研究的实践方式、途径与手段。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指自然科学实验),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实验是为了能够仔细观察研究某一现象(过程),将其发生的原因、特点、条件、量等决定因素加以过滤;尽可能排除各种干扰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使这一现象再现。科学实验是为了预测、验证或获取新的信息,通过技术性操作来观测由预先安排的方法所产生的现象。科学实验是探索的过程,是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结果可能符合预期,也可能否定预期,还可能获得意外收获而得到未曾预期的成功。一项实验研究工作,可认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制订实验方案;实验;写技术报告。科学实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什么样的实验和怎样实验,是一个人科学素质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美国人具有爱搞实验的秉性,美国人的发明专利占世界首位。据说这种秉性和由之衍生的开拓精神,都源于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思想。乐观主义的精髓是事在人为,对将来充满信心,而爱搞实验的要旨是努力创新,追求胜利。

17.大胆假设和猜想。卡尔·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高度,企图揭示科学及科学发展的逻辑;他的理论,可以说是哲学层次上的科学创造思维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论。他的“科学哲学”,对于研究者在研究中自觉打破思维禁区、大胆自由地思考,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认为所有有意义的科学命题,都可以简化为基本命题或者原子命题,这些命题都是描述可能事态的简单命题,而且在原则上能通过观察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科学命题与非科学命题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根本上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占星术、伪科学及“形而上学”即哲学等,经受不了这种检验,所以它们都不是科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证实只是暂时的,而证伪则是永恒的。要寻求规律和解释性理论,那么,就没有比试探和错误、猜测和反驳的方法更加理性的程序。这种方法,就是大胆地提出理论或曰科学猜想(在他看来,所有科学理论,在根本上都只是一种暂时未被推翻的猜想),竭尽我们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它们的错误;如果我们的批判努力失败了,不能证伪它,那就暂时试探地加以接受。科学的发展,基本过程或阶段是:由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而提出问题——根据现有科学事实进行猜想并进行试探性解答、提出假说——利用观察和实验试图证伪,用新发现的与新理论相违背的科学事实对新理论进行修改,直到不冲突时为止。如果冲突不可调和,就根据新事实,提出更新的猜想、再证伪,依次反复,永无止境。他认为,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也罢。通俗来说,科学上的“真”、“客观”,只是人暂时认为它这样或那样的“真”或“客观”了——他们必将改变或更新。在一个理论被驳倒之前,我们怎么也无法知道它必须以哪种方式修正。观察和实验,及其所得到的“事实”,或者说整个科学研究,都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渗透着主观的因素,是与主体因素相关的。当然,这里的试错法,不是狭义的可以被机械教条使用的技术,不能简单地把试错法等同于科学态度即批判态度——猜测和反驳的方法。二者都包含试探,但差别在于是否对错误采取批判的建设性的态度,同时,科学家要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搜寻论据驳倒其理论,包括诉诸他以自己的理论和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科学研究中的批判态度,可以说成是有意试图让我们的理论、猜测代替我们自己去经受适者生存的竞争。它给我们机会,使我们在不恰当的假说被清除以后,仍然得以幸存——当一种更教条的态度会通过消灭我们而消灭这假说的时候。这样,通过消除不怎么合适的理论,我们便获得了可能范围内的最合适理论。卡尔·波普尔的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许多其他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知识整个大厦的基础问题。思维本身无禁区,也无错对之差别,因此,在“创新”这一点上来看,自由、大胆胜于理智和逻辑。在“大胆”这一点上,要学习美国人敢于破除一切神秘感的精神。据说,在美国人面前“一切无神秘”,假如美国人一旦发现某些东西神秘,他们往往设法将其破除,直至使它暴露“庐山真面目”,而无论是在哪个领域。

18.理论和经验是创造性工作的双驱论。整个人类认识开始于经验;任何一个现代过程,仅凭理论而不要经验都不能成功。经验一般不用寻根究底,只要有用就行,它直接向工作求教,不需要另做基础、系统的实验,因此得来相对容易,花费小,省时、省力,并且直接可用。经验里往往包含合理性和科学的成分,这些因素是进行新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先导。经验一般是自己或他人亲眼所见,亲手所做,所以使用它时可增强研究或工作者的信心,尤其是开展一项缺乏理论指导的全新事业时更是如此。因此,创新不排斥经验的支持。而理论在现代创新事业中的作用似乎更大。知识就是力量。现代社会大厦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不是经验基础上。理论的优越性是:理论比经验深刻、精细、理想和具有普遍性;理论能够使人眼界开阔,高瞻远瞩,纵观全局,并有行动的坚决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交流普遍传播,为人类所共享;理论反映必然性,其基础坚实博大,骨架缜密,合理而牢固,体系开放,有无限发展空间。现代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学理论的创新,而基础理论的发展,乃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因此,在校大学生,必须既注意经验的积累,又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把理论和经验真正变成你的左膀右臂。当然,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都是片面的。经验的局限性包括表面性、片面性、非普遍性;经验是旧的,往往阻碍大胆创新;经验因人而异,主观性强,难以准确传递,连续性差,难以发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近似性,或然性,粗糙而不精确。理论也有局限性:在实践中,理论的作用永远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从总体上来看,迄今为止的理论,主要是以分析而不是以综合为基础的,具有抽象性,容易使人犯形而上学和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遵从理论所犯的错误,比之遵从错误经验所犯的错误,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往往都要严重得多;发现真理和验证真理,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较远,理论没有经验那样易学、易用,一般需要多年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和使用;理论发展和应用需要专门的“理想状态”,而经验不用。因此,在创新中要理论和经验兼顾,重在扬长避短。创新创造,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这在当代是难以想象的;但并不是理论知识越多越好,实践中的经验也绝对不可缺少。对于学院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他们更欠缺的是后者。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并重。

19.学会调查研究和选题。知识,特别是应用技术知识,来源于与其相应的社会实践,受实践启发,又总结和提炼实践中原有的经验,进一步加工、试验,成为新的发明创造,其中,调查研究是发明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明创造者的智慧宝库。有些理论知识不多,但会运用实际生活、劳动经验的人,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就是因为他们有实际研究的经验和能力。当代科学研究课题,越来越多来源于解决现实的技术和应用问题,要解决它们,从选题到制定规划、计划,从研究到实验,无一不需要调查与研究。搞发明创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预测研究趋势,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结合点,选出具有较大科技、生产、文化价值,又具有相当难度,但又可能取得收获与突破的课题。同时,在实践中,还要具有敏锐、灵活的头脑,随时捕捉机遇恩赐的信息和课题,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变换、优化自己的选题。有些人把自己关起来,企图仅仅依靠自己的聪明搞出轰动世界的发明发现,这种可能性在现代来说是越来越渺茫。这曾经是许多传统知识分子最常见的误区。牛顿所说要“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今天,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是难以实现的。

20.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而推动创造的原动力是社会实践。一切创新创造,都是以社会精神和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课题,直接间接地来源于社会实践实际需要。成功的科研与创新,必须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或曰“逻辑”)。创新物质条件由社会提供;成果最终应用于实践。离开实践,离开人类社会的需要,人人的“创造”“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聪明的头脑,也只能开出不结果的花。目前,中国企业选择人才,非常重视考察其是否具有相关经验,这不仅仅是节约“培训费”的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整体的人才观念问题。实践能力是真正的能力,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当代社会,离开实践(生产、生活、活动、科研、创作等)谈创造,谈创造力,谈人才,无异于谈《西游记》里的天兵天将!专业人才,不但应当具有专业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的实践能力相对应的一般工作能力和广泛的社会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并倡导的“实践教育”,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实践教育”的新理念。他认为: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因此,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大学最重要的质量也不再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要迎着风险追求创新。今天的实践教育,绝不能仅仅理解为理工科教学中的实验或实践环节,而要使之成为新的完整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1.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创造奇迹的“侥幸者”在科学史上不可枚举。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时,偶然发现生物电;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一夜梦见蛇成环形而发现苯的结构;法国化学家库特瓦,在进行“海藻盐汁”蒸发时,因加入硫酸过多而发现元素碘;英国有机化学家柏琴,偶然听到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的训斥而猛发奇想,很快发明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在听完物理学家瑞利的报告后,引发从空气中发现新元素的念头,经过一月的努力,他打开了零族元素之门,先后发现了惰性气体氩、氖、氪、氙;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从事葡萄球菌研究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偶然将棉胶浸入硝化甘油里,从而发明了安全型烈性炸弹;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黏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最富有戏剧性的,莫过于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了。先于伦琴发现X射线踪迹者,大有人在。1879年,德国克鲁克斯进行了高真空放电管试验,发现管子附近的照像底片出现模糊阴影,但他归罪自己“不小心”;1890年,美国古兹皮德和詹宁斯在演示克鲁克斯管时,也发现照相底片异常发黑,但未能引起重视;1892年,德国勒纳德等人分别观察到克鲁克斯管附近的荧光,但注意力却集中在阴性射线性质的研究中,对管外出现的射线特殊效应无任何警觉。唯有威廉·康拉德·伦琴与众不同,他抓住了别人错过的机遇,发现了X射线,成为首次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为什么偏偏是伦琴发现了X射线?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获得灵感、赢得机遇,除了研究项目要符合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具备必要的条件之外,在主体方面,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有长期的专心、刻苦的研究或思考,并且要有张有弛,有心理放松的机会。前面诸条件,表现的是机遇的必然性,而心理放松达到获得灵感,则表现了机遇的偶然性。伦琴在发现X射线之前,之所以能有那么多人遇到X射线的相关现象,这正说明,当时的实验条件、科学发展的规律决定了X射线被发现的现实可能性,至于其现实性,被谁、什么时候发现,则是偶然性的问题了。拿主观方面来说,在发现X射线以前,伦琴就已经在物理学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弹力、气体比热、晶体热力、压电现象等方面有过非凡的成就。他在研究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时,发现了运动电荷的磁场,被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命名为“伦琴电流”,这一成就已成为“近代电学理论创立的基础”。没有这些长久的知识准备,没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素养,没有独特的注意力和选题能力,他是不可能发现X射线的。因此,从主观方面来看,偶然性里也包含着必然性。不经过训练和努力,企图仅仅依靠猎奇和撞大运获取科技成果的想法,是荒唐可笑的。这说明,你在什么方面想有所创造,你就必须研究这个方面的现状、客观条件和趋势,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同时,要尽量使自己预先成为在这方面“有充分准备的人”。

22.造就你自己的规则。罗吉尔·冯·奥赫《创造学思想录》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亚历山大的成功,在于创造。有很多机会是人主动创造的,不是等来的。那些天才的人,以领导成全自己,在各方面领导着世界前进的潮流。微软创造了计算机的规则(如“原代码”),又具有不断制订“新规则”的能力,所以一直扮演着自己的领导角色。不少人靠造就自己的规则吃饭,发财致富,名扬四海,说到底,他们通过自己头脑的制定规则,领先一步,处处领先。

23.“小成”之时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本分,诚实,务实,一贯专注,开放,宽容。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然而许多聪明人,有所成就,却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或被功名利禄所左右,或为自己才能所陶醉,做原为自己不齿的事,说原为自己本色不愿说、不该说的话,最后荒唐至极,不得善终。成熟即是刻板。年轻人讨厌自己认识事物不得法,尤其是不够深刻;年长者为自己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认识事物和社会的头脑而庆幸——它理智成熟、判断准确、全面深刻、符合实际、明察秋毫、融会贯通——而实际情况是,你不可能把一切都一眼看透,如果感觉这样,那是可悲的,他预示着你已经变得固步自封,暂时不会有新的创建了。权威的光环扼杀创意。如果有朝一日被带上梦寐以求的权威皇冠,被晕轮效应所迷惑,把自己当做通晓一切的权威,认为只有自己的思考、做法完美无缺,而别人的意见都永远片面、肤浅和幼稚可笑,从而排斥一切人的建议,满足于四处招摇、指东道西,损人损己,过分迷恋自我,甚至于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最终注定要破产。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威意味着死亡。因此,从幼年开始,就必须锻炼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狭隘势利的人,不为任何权威所吓倒,不为任何未经思考的现象蒙住双眼。打算一生相信的事,立志于一生去不断探索,不要一知半解,贪图思维的节约。人要有理想,要一切通过自己的大脑。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提醒自己始终保持思维的独立与自由。不因一时情景欲念引上错误轨道。扭曲的思维,有时一生也无法板正。保持思维的独立与自由,要付出一生的精力和意志。你必须自觉抵抗各种干扰,时刻默默地扩大思路,忍痛割爱地勇敢否定自己,争取真理的胜利。活到老,学到老,开放到老,趋新到老,奋斗到老。

24.善于团队合作。思维碰撞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相互合作是发展的杠杆、事业成功的基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统计,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则跃居80%。今天,已经不是居里夫人做科研靠两个人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的时代,任何一个大的工程、大的项目、大的课题,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团队式作战的结果。创新根本上属于社会,属于历史,只有应合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人类创造场合的一环,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当代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个性相融、彼此合作的时代。合作是聪明人的智力加速器。要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员的互相合作,组织形成好的团队,实现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人员的交叉。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要防止以一个人的创造性输出,限制其他人的创造性。加强创新的基础工作,提高研究团体对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的收集、质检、处理和综合分析的重视,营造有利于重大创新成果产出的科研氛围。做好梯队建设,拓展信息交流的新渠道。促进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管理部门的战略协作,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科学基金要致力于发展实质性、可持续、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优秀的研究群体能集中精力发挥成员的特长,自主地从事研究,形成有利于集聚优势人才,有利于创新思维得以萌发和实现的创新群体。团队合作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英会”,防止把官本位、官僚主义的习气和作风放进来,使其侵蚀创新团队的健康肌体。团队合作不是“统一”个性,而是开发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尊重和张扬个性。要把对团体的资助和对个人自由研究的资助,科学地结合起来。

25.用爱情、婚姻、家庭的和谐推动发明和发现。这个世界上,太阳不是由于月亮的存在才变得更加光明,月亮并不是由于太阳的存在才变得暗淡无光——本性使然。爱情、婚姻、家庭本身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人的正常所需,因此,创新中必须对它们同时兼顾,必须处理得好。处理得好,就是动力,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阻力。有些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拖累,这是没有根据的论点。那些认为必须牺牲爱情、婚姻、家庭才能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错误迁怒。创造者是地球上的凡人,地球上的创造,全都是出于这些凡人之手。当然,创造要冒风险,竞争激烈,创新者必须理想远大,作出某种牺牲,而一味沉溺于爱情、婚姻、家庭之中,最终必偏离目标。爱情、婚姻、家庭与人的本能有关,能将由此引发的激情与创造紧密结合,那种力量将是难以估量的。

26.形成宽松、激励的社会环境。思想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孵化器,因此必须给予如神的尊重和呵护,而只有自由独立的思想才谈得上创新。创造的思想,必须自己左右自己,不屈从于外力、世俗和功利。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文化的繁荣与个性的自由度成正向关系。经济的繁荣,和谐、自由、民主、理性的社会环境,是创新的社会前提和保障,这已被近代以来的历史所证明。你不能指望产生无价且无尽的思想财富,又给人人思想带上同一个紧箍咒;100人每人独立拥有10个新思想,与100人仅仅拥有同一个思想,其创造的潜力和成果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制度宽松与否,不仅影响着人对真理探索的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在这一定方向上的探索深度和广度。环境险恶、混乱,人们注重的必然是生存的哲学,环境和谐、稳定了,对自然和自然科学才有暇兴趣连连,深入探讨。此外,文化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发展逻辑,文化发展必须各方面齐头并进、相互协调。就科研成果而言,它就不只是科研自身的投入和组织问题,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一个综合表征问题。一相情愿想单方面提高科技水平,不顾及其他方面的配合,是不可能走得太远的。在中国极“左”时期,实行“尊一禁多”文化政策,结果,文化、科学事业倒退、凋落,对此永远不能忘记,不能让历史重演。创新,尤其需要尝试,需要竞争、冒险,只有以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学术民主为基础,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生产出更新、更高质量的文化科技产品,才能使中国在新一轮知识经济的国际竞争中,迎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全面振兴。创造性的国家文化政策,必须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全社会创新,立足于人民的自主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科学文化繁荣政策,但各方面的发展仍不均衡,例如,政治与社会研究,自古以来是发展社会文化、启迪人民智慧的重要方面,但在中国,这方面的公民参与程度还很低。要克服“官本位”,倡导育人为本,尊重学术,真理至上和“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形成清新纯朴的治学风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防止借管理之名,行限制、牟部门利益之实。落实“依法治国”,使国家文化科技事业能够依法治理。要依靠专家、热情服务科学家,鼓励专家、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敢为天下先。鼓励独立自主、批判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创造者,鼓励标奇立异,形成提倡首创、尊重首创者的文化、制度、经济、政治、法治、教育条件。以创造革新为荣,以因循守旧、抱守残缺为耻;以支持保护创造者为荣,以刁难限制和摧残创造者为耻。排除“左”的干扰,消除门派偏见。实事求是地考察实迹和潜能,克服论资排辈,坚持唯才是用。按照邓小平所说,大胆使用人才。要依法保护创造者的人身、财产权益,给创造者以更多的权益和荣誉,直至“国宝级”待遇。要采用各种手段激励创新者。

需要是行为的本源,是创新的原动力,是创新之母。丰厚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物质诱惑;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声誉,归属于优秀人群,受到他人的尊重,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是创新者的精神追求。需要层次越高的人,创新的欲望就越强烈,其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潜在能力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做出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C·麦克莱伦则强调三类需要:第一,成就需要;第二,权力需要,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愿望;第三,合群需要,指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密切关系的愿望。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此一要重视,二要帮助,三要满足。助人成才、成事,而不是设置障碍。要公平分配教育、科研资源,大力资助真才实学者。要能容忍失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不客观的。要形成保护性的“宽容机制”。不仅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最重要的是要求失败者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成相应材料,供其他人参考。IBM的一位高级负责人,曾在一次技术创新中失败,造成了近千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许多人认为应该把他开除。公司董事长说:如果将他开除,公司岂不是在他身上白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同样,在硅谷有一句名言:Its OKtofail,意思是“失败是可以的”。宽容失败,是许多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未来是一头难以捉摸的野兽”。创造性思维之“创造”,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往往与“怪异”相联系,令俗人“深恶而痛绝之”。他们我行我素,好胜,不服输,极易表现出顽固或孤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甚至过于冲动急躁、固执己见、孤高自傲、放荡不羁、狂而酷;志在夺标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质疑、批判,叛逆、挑剔、挑战,“不自量力”,因此,最易受到冷嘲热讽、诽谤诬蔑,引起常人的排斥、非议、耻笑、憎恨、嫉妒和打击。创造是险阻最多、难度至大的行当,挫败和孤独,注定成了创造人的随身品。对于别人的说三道四,他们往往只能忍受和抗拒,只能时刻准备以失败、沉闷和孤独、寂寞相伴。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理解和同情的人类之一。由于创造,他们往往成为最悲壮的人。因此,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必须给予他们格外的宽容和鼓励,不断加强与创造性人才之间的有效沟通,必须确立起一个正常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使他们更容易依靠创新致富,劳有所得。

27.大力进行教育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我们昭示,旧体制的潜力是有限的,而一旦改革,就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最大不足,首先是改革不够深入,不敢触及中国高等教育弊端的要害,包括行政化、封闭、保守、忽视主体作用等等。其次是尚未掌握我国高校教育的新规律。高校教育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达到支持我国社会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作用,不动大手术是不行的。为此,要把握世界教育趋势,倾听社会呼声,要切实动员、依靠各种力量,特别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扩大学校自主权。在高校内部,学校领导要敢于担负责任。应达成“改革者有功,学校领导不因改革本身被问责”的共识。当然,这里的改革,是严肃认真的改革,是遵法守纪的改革,不是盲目放羊式的赶潮流。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依靠专家,依靠教师,依靠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专家治校”的经验,尽快理顺行政与教学、科研的关系。要坚持“小行政,大社会”的普遍原则。要公平、合理、高效、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平,又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改革、发展模式。正确鉴别、选择改革的理论,制定改革方案。正确的决策,不因学校领导的改变而偏离大方向。要大力研究和实践成功教育、研究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坚持成功教育,以成导学、以用导教、以外(校外)导内(校内)、重视经验、重视活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提倡“研究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问题能力和独立选题能力,批判、反思能力,调研能力和自我研发能力。要实行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要通过教学与研究两个方面的交融培育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第一手的、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他的教学内容就会大大落后于科技前沿;要从教师培训做起,没有科研实践的教师,很难传授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这些是课本中没有的东西。要强调“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参与科研,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让学生直接体会什么是“求是”“创新”,如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去学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如何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更加生动、也更有效率的学习。只有做到高效性学习、交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要容忍模糊性,摒弃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极思维方式。创造性思想常常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需要时间。在创造性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模糊性的容忍,常常使人不能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或与创造失之交臂。

DNA结构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在20世纪50年代,DNA仍然是一个谜,大家都想在这个领域里显显身手,但是没有人敢保证谁能取得胜利。当时鲍林(L。Pauling)已经走到了发现DNA分子结构的边缘,但他最终并没有发现DNA的分子结构,因为他不能再承受模糊性,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螺旋结构假设。克里克(F。Crick)和沃森(J。Watson)从中获得启发,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践教育,在中国是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比较系统地提出的,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现实教育指导理论。实施实践教育,需要向社会和世界开放,加强专业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适应并服务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大学应主动吸收企业界和社会各界人员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征求他们的意见。注重学生自学与正式讲课相结合,学生小组的目标趋动学习法(Project-oriented Learning)、项目教学法、主题学习法、讲座、小组学习和辅导、问题学习法并用,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经验。“让创新成为每个人的思考习惯”,这句话是3M公司的原创,并且已经在业内广为流传。熟悉3M的人知道,3M有一整套的流程和制度支持这句经典名言,比较有名的是“3M三大原则”:弹性目标原则、视而不见原则和授权原则。在三大原则之下,它的员工创新是被鼓励、被尊重、被保障、被支持的。最重要的是,当你的创意被否定时,你可以自己独立去实现,而3M则会在资源上默默地给予支持。对待学生和教师,如果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能有这种豁达的心怀,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创造性教育,才可能真正打开大门,教育质量才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西方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效率最高的政府,解决中国教育的复杂问题,也许参考一下就会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21世纪的大学,不再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封闭的“象牙塔”、宝库,而是知识海洋中引导无数一叶扁舟的一个能动的、全方位的导航仪,一个开放的、强有力的控制厂、知识生产厂。21世纪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基础知识、自主创造能力、工作经验、信息等。

八、名言集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

——M。 R。木可美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长贝(美国电路电报公司前总经理)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

——佚名

日日创新。

——日本索尼公司名言

人人是创造者。

——佚名

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

——斯威尼(美)

创造性的航船必须航行在自己的心海里,由自己亲自驾驶,并且必须一刻不停地加大马力。

——编者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人必须相信自己。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信,还能相信什么、相信谁?

——李俊(八一制片厂导演)

应该冒险!这是思想的权利——要假设,要冒险。

——巴甫洛夫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

怀疑和批判乃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善怀疑和善批判,就是优秀智慧才能的表现。

——编者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

——爱因斯坦

名师并非事事处处是“明”师,初出茅庐者要独辟蹊径,总有一天,必须自己当自己的“明”师。

——编者

被偏见阻塞了眼睛的人,即使眼皮下走过的骆驼,他也会视而不见。

——编者

常说“不”,会使你成为“不”的奴隶。

——佚名

很有可能的不可能要胜过不太可能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

只要切合实际,就是创新。

——王选

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创新的源泉。

——王选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灵魂。缺乏创新精神的科学精神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是书呆子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不求进取的教条化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时代精神的体现。

——董光壁

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就是破旧立新。为了实现创新,必须抛弃构成论。构成论认为,万物是由不变要素构成的。我们强调生成论,生成就是创造,创新就是创生出现在没有的东西,东拼西凑不是创新。从这一层面看,生成论比构成论更有说服力。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做了精辟的阐述:生生不息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金吾伦

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

——佚名

墨西哥湾上空一只蝴蝶的翅膀一煽动,就可能引起加利福尼亚的一场大风暴。

——佚名

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罗伯特·怀尔特

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只有承认这种不连续性并设法适应它,我们才有机会在21世纪生存下来并获得成功。

——莫兰

社会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佚名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舍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做有心之人,用有准备的头脑,长期专注,有效积累,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编者

创新需要好奇,但更需要的是不满足于几个好奇,而是持续不断的好奇,并用实际行动去探求。

——编者

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说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

——布鲁纳

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也罢。

——卡尔·波普尔

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

——佚名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思考。

——罗素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

——卢梭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H。吉宁(美国管理学家)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

——巴尔扎克

由于热切地想要躲避过错,我们却常常更易陷入荒谬。

——贺拉斯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歌德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德拉克罗瓦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么,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恩格斯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

——佚名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爱因斯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詹姆士·波克(美国庄臣公司经理)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达·芬奇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布莱希特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休谟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

作为科学家,我们分享孕育着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客观求实、诚实、怀疑精神、公开、公平、思想自由、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带偏见,有自我批评精神,可信赖、笃信真理、准确、自主、友好和充满责任感。这些核心价值观已经帮助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产出的极富创造力的科学家。它们也帮助科学家预防和抵制一些发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不正当行为。只要这些核心价值观在科学共同体内始终保持强势,科学和科学家就会被他们所服务的社会作为道德良心和诚实可靠的代表而备受尊重。

——周光召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可以说,学府所起的作用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摆脱当前成见与偏见的探索精神。如果一所大学完不成这项任务,那么它就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同时这一失败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独立思维消失的地方(无论是由于缺乏勇气,还是缺少训练),宣教和独裁主义的恶习便会毫无节制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要比许多人所想的要严重得多。因为这样一来,既不能在社会上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气的统一目标,又会强加给国家政体某种枯燥无味、脆弱的一致性。

——罗素

要是摆在面前的材料必须毫不置疑地加以接受,那么这个人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发表和批判的)自由,我们倒不如是文盲或者更好些。

——罗素

扼杀、武断、专制和无知,乃创造的克星。

——佚名

要肯定生命,就必须具有经常从任何统一中都会溢出的强劲的力。

——竹田纯郎坚修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邓小平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邓小平

合作攻关是夺取当代科学技术桂冠的艺术。

——编者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牛顿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九、精选参考资料

1.“知识爆炸”。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发表的含有新知识的论文平均每天有近1400篇,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全世界每年出版55万种图书,平均每一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9.5%发展到70年代的10.6%,80年代则达到126.5%。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3~5年就要翻一番。化学杂志参考文献的实用期,约有50%不到8年就得更新,而物理杂志参考文献半数以上都是近5年内发表的。有人统计,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都是本世纪产生的。

2.关于创造性人才方面的一些发现。健全的大脑是创造性思维的器官,但创造性思维与脑重量无关;人脑两半球高度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主要功能是形象思维。人的体力“高潮—低潮—高潮”的节律一般是23天,情绪的节律是28天,智力的节律是33天。6个月大的胎儿大脑也能有思维。早期教育的可行性,但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心理学家哈维洛克·埃里斯对英国历史上1034名有创造发明的人做了研究,发现至少有100人以上做出成就时身患重病,57人在感情严重不平衡时做出成绩,并分析认为肺病引起的潮热往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其中原因不明。

3.神童与天才不同。事实上,神童是在童年被确认的。神童是指在儿童期显示出成人智力的人。天才则不同。比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直到3岁还不会讲话,在学校时因有诵读困难而学习倍感吃力。再如,毕加索,上课时他的父亲坐在他身边,才勉强完成了学业。托马斯·爱迪生物理成绩勉强及格。罗伯特·弗罗斯特38岁才出版第一本书。彼特·罗热退休后在70岁编纂了著名的《英语单词和短语汇编》。米凯乐·罗门索(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曾因为不会读希腊和拉丁语被视为文盲。19岁时,他从一个偏远的北方村庄来到莫斯科“求学”,不得不从小学上起。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读的两所学校里是否有人预测出这两个学生是未来的天才呢?那些大声嘲笑戏弄19岁的罗门索的顽童中,或是那些朝他苦笑的老师中间,是否有人意识到他们在侮辱俄罗斯现代科学——“一人大学”的创始人?没有。

4.卡尔·波普尔简介。当代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 Aper,1902—)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里,父亲是一位律师,他还在弱冠的时候就开始形成自己标新立异的哲学观点,并在一生中保持其一贯性。他曾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他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和宇宙论等,并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把各个部分融为一体。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的科学哲学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它占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即继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开创出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波普尔的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系上书的修订版),《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等。有人这样评价他: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如果他的告诫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那么他被淡忘也正是他杰出的成就。倘若有一天,类似的瘟疫再度流行,人们才会重新想起他,并记起他的诊断。

5.卡尔·波普尔《科学:猜想和反驳》。从观察到理论,这仍旧是人们的一个广泛而坚定的信念,以至我对这种信念的否定常常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我甚至被认为不诚实——由于否定了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怀疑的事情。但是事实上,这种信念认为我们能够单独从纯观察出发,而不带有一点点理论的东西,是荒唐的;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把一生献给自然科学,把他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全部写下来,并把观察所得的无比宝贵的收获捐献给皇家学会作为归纳证据之用。这个故事应当向我们表明,虽然可以把甲壳虫很有成效地收集起来,但观察是收集不起来的。25年以前,我曾经试图让一群在维也纳学物理的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在上课时首先指示他们:“拿出铅笔和纸来;仔细观察,写下你们观察到的东西!”当然,他们都问,我要他们观察什么。显然,“观察!”这个指示是荒唐的。(它甚至不合语言习惯,除非这个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它需要选定的对象、确定的任务、兴趣、观点和问题。它的描述必需一种拥有专门语词的描述语言;它还需要以相似和分类为前提,分类又以兴趣、观点和问题为前提。卡茨写道:“一个饥饿的动物把环境分成可以吃的东西和不可以吃的东西。一个动物在逃跑时,便寻找出路和藏匿的地方……一般说来,对象因动物的需要而变……”我们可以补充说,只有这样把对象同需要和兴趣相关联,它们才可加以分类,才会变成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科学家。对于动物,它的着眼点是它的需要、当时的任务和它的期望;对于科学家,着眼于则是他的理论兴趣、特定的研究问题、他的猜想和预期以及他作为一种背景即他的参照系、他的“期望视野”来接受的那些理论。“哪个在先,是假设(H)还是观察(O)”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象鸡(H)和鸡蛋(O)哪个先有”的问题一样。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一种较早的鸡蛋”;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一种较早的假设”。诚然,我们选择的任何特殊假设在它前面将有过一些观察——诸如它打算解释的一些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反转来又预先假定已经采纳了一种参考框架,一种期望的框架,一种理论的框架。如果这些观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这些观察需要加以解释,因而导致人们发明一种假设,那是因为这些观察不能在旧的理论框架的范围、不能在旧的期望水平上加以说明。这里并没有无穷倒退的危险。如果追溯到越来越原始的理论和神话,我们最后将找到无意识的、天生的期望。

6.创造的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放松的精神状态。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创造”的真谛。多问几个“假若”和“会怎么样”。使用你的想象力——不论多么离奇古怪。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思考——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不入既成框架的横断思维。看到画面之外——联系地动态地看问题、作预见。顺其自然——按朴素的规律办事。(根据罗吉尔·冯·奥赫[美]《创造学思想录》)

7.“头脑风暴法”。它是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A·F·奥斯本于1938年首创的。该方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数量;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为了便于启发学生思考,防止冷场,教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为了发扬该法优点,克服局限性,德国形态分析法专家霍利格改进发明了默写式的635法,日本创造学家高桥诚提出卡式集中设想的CBS法等均属于头脑风暴法的改进类型。研究表明,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所提高。

8.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1921年复活节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钟,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夜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鬼画符。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逃走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号带着迷走神经,二号不带。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使心脏跳动变慢,几分钟后把泡着它的盐水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它们溶解在盐水里,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还有一个重要的梦发生在1869年2月,它关系到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无可避免地要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还有人在梦中做出发明。在工业化的服装生产出现之前,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都是一样的:穿线的洞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因此针穿过布料的时候,线最后才穿过。对手工缝纫来说这没什么问题,但工业化的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当时的发明家们采用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但都效率不高。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恼中入睡,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或煮他来吃——关于这个细节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处境非常不妙——豪拼命地想爬出锅或躲过砍刀,但被野蛮人用长矛恐吓着,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尖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的原理,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头一端的曲针,配合使用飞梭来锁线。1845年他的第一台模型问世,每分钟能缝250针,比好几个熟练工人还快,真正实用的工业缝纫原理终于出现了。

9.美国大学的实力。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项福利,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优良动力。美国卡耐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美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利。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85%是美国的大学(据上海交大所做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美国大学)。美国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吸引世界各地最有潜质的学生到美国学习,再用它强大的企业,将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留在美国本土。在微软、IBM、苹果等美国高科技企业中充满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的顶尖人才。

10.美国大学改革。刚刚迈入新世纪,美国哈佛、布朗、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本科生教育改革。哈佛学院课程改革报告,从教什么、如何教两个方面概括了课程改革的建议。关于教什么,课程改革报告提出了48条改革建议,分四个部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新生体验和增加学习机会。关于怎样教,课程改革报告提出了9条改革建议,包括改进课堂教学,整合教学资源。下面从几个方面分别综述:致力于教育国际化;加强科学技术教育(通才);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更加重视本科生科研;跨越学院界限;增加灵活性,哈佛学院专业必修课数量将再次减少,确定专业的时间将推迟到第二学年中期,赋予学生更多机会,在专业学习之前进行学术性探索;更加优化教学法,构筑师生之间紧密联系的学习社区。为此,哈佛大学将鼓励他们参加小组教学,扩大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机会,教师不仅与学生在课堂内外互动,也评价学生的学习、学术论文、报告、实验结果,等等。

11.“应试教育”扼杀创造性。复旦大学前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校长杨福家指出,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应当是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国际一流,单从考试成绩上看,清华大学学生的水准的确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准高。但是中国的大学生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从整体上输给了美国的同龄人。由于教育制度的问题,学生带着问号进学校,带着句号出学校,标准答案就一个。这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扼杀。小学生作文缩句训练,“百灵鸟放开嗓子在欢快地歌唱”。我们一般地缩为“百灵鸟在歌唱”。不对,主要是与标准答案不符。标准答案是“鸟在歌唱”,学生不按此答案就会被扣分;高考政治题,“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标准答案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如果答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全错。20世纪人工智能的出现,把机器变成人;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又把人变成了机器,像工厂生产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件一样,一个模子。这样的知识教育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刻板,好奇心、兴趣、创造欲望就会受到压抑。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的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学了这门学科,但没有掌握这门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只能说学习了,而不能说掌握了这门学科。比如,学习数学,即便记住了许多的定理和公式,仍旧是一堆僵死的教条,但如果掌握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生动的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12.《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节选)。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Bruner J。S)的发现学习;二是吉尔福特(Guil-ford J。P)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原因是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布鲁纳认为,在学习理论上,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教学法,学习者将传授者讲授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再现和利用。所谓发现学习,又叫“发现法”,主张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习者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学习分为独立发现学习和指导发现学习。前者与科学研究相同,在学校学习中较少见;后者却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它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步骤。尽管发现学习的效率比接受学习低,而且受学习者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的限制,但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却认为发现学习有四个优点:有利于掌握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态度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吉尔福特,在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他指出,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所谓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够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所谓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也就是说,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则多流畅、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众多的观念。

——林崇德

13.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美国大学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生产率和经济实力为己任,通过将基础研究、教学与工业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与企业界的全面合作,改变了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MIT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工业界的实际项目实践,学校被称为是“动手”的地方(A Handson Place),学校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探索者”(Risk-takers)。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与任何人教给你的东西相比,知识的根也扎得更深。大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理论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使大学服务于社会,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以至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都有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电机系,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汽车模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中用到的一些知识是教授并未在课堂上讲过的,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自己选择微处理器、自己设计电路,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不少大学的课内外学时比例在1:4以上,大约1/3~1/2的研究生课程是“基于课题的”(Project-based),要求学生独自或以小组形式(Team-work)完成,从而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精神。亚琛工大,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工科高校,与德国企业界联系密切。做课题时,常采取“博士+硕士+工程师”的团队工作方式;在从事科研开发时,强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方式。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授讲授的内容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很多是结合了企业界正在使用的新技术。教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给学生提供进入厂家的机会,例如学习物流时,组织学生参观医药配送中心;学习机床时,让学生访问不同类型的机床厂。制造工艺、工程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有相当的深度,生产实践要求几百小时。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这样的特点甚至还体现在文科专业的学习之中。麻省理工学院为本科生提供在政治和公共事物领域参加实践研究活动的机会(Politicsand Public Affairs Field Research Opportunities),包括让学生到议员办公室、法律事物机构以及涉及公共卫生、环境、无家可归者等社会问题的机构,参与一定的工作,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知识以外增加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与实施方面的实际经验。斯坦福大学设置了暑期实践研究项目(Summer Fieldwork),组织人文社科类学生赴意大利、土耳其、秘鲁及美国国内有关地区进行历史遗迹考察和研究,并事先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课程,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收集数据、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撰写报告等。德国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透过两次国家考试才能执业,通过第一次考试意味着理论合格,第二次考试则要求学生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两年半,并接触大量实际案例后才能进行,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意味着实践合格。

14.以下三条,可以说本身就是创新方法中的创新。忽略专家。在创造性过程的初始阶段,无知是福。人们不知道事物该是什么样子,也就不受旧有认识的阻挠。他们能发现专家拒斥或从未想到过的东西。天真无羁的优点,在简·古多尔对黑猩猩所做的突破性研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希望雇用古多尔对黑猩猩做两年密切的观察。由于自己缺乏正规的科学训练,古多尔在接受该项工作时有所犹豫,但利基让她相信,他需要的是“头脑未受理论束缚而形成偏见的,真正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其他原因从事研究的人”。利基在后来总结说,如果她不是对现有的理论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观察并解释如此之多的新的黑猩猩行为。做些荒唐的事情。想些蠢事去做,有助于搞明白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蠢主意本身就有可能变成好主意。让人们列出看似破坏性的、不实用的产品、服务以及经营模式,这种方法有两个明显的好处。首先,它迫使人们揭示并挑战可能妨碍绝佳想法形成的假定。其次,如果所产生的好主意被许多人认为是愚蠢的,竞争对手可能不会很快模仿。网站建设商Homestead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贾斯廷·基奇,以前曾在微软开发儿童教育软件。有一天,他带领了一场脑力激荡,思考公司可能开发出来的最糟糕的产品。他想,如果团队能想出糟透了的东西,然后反其道而行,就能诞生强大而有原创性的产品。团队兴致高涨,最后确定教育价值最低的产品为电脑控制、能讲话、用来教算术的芭尼娃娃(当时的教育媒体专家认为,设计软件来开展低幼教学是对媒体资源的可笑浪费)。基奇回想道“我把它完全当做一个笑话交给了上司。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竟然造出了我们通过脑力激荡认为最糟糕的产品。”该产品若干年后销售,以其教育价值赢得了多项大奖。第一个掌上通出现时,人们认为它前景暗淡。因为苹果公司、微软公司以及众多初创企业已经在手持电脑上浪费了数亿美元。当掌上通寻求资金时,典型的风险资本家这样回答:“拜托,别再提笔写电脑了。我们在这个倒霉概念上扔掉的投资已经够多了。”专家的质疑结果成了一种巨大的优势,因为等竞争对手们回过味来,掌上通的操作系统早已成了行业标准。解散并重组团队。美国东北大学研发管理教授拉尔夫·卡茨对50个团队的研究发现,在研发团队组建后的头两年里,想法的数量很多,但过了三四年后,创造性产出达到顶峰并随后衰减。他认为,团队成员,会渐渐越来越着迷于自身想法的优点,并对外界的想法萌生“非我族类”的态度。避免创造力退化的一条途径是确保团队未老先死。世界领先的助听器制造商之一丹麦奥迪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斯·科林德注意到,产品开发组在一种数码助听器产品上足足花费了一年时间。“这种似有成效的迷恋有个坏处,它让人感到长期的项目团队正在可怕地僵化成准部门。”科林德在一本财经杂志中写道,“我炸掉了那个组织。”奥迪康公司的所有团队都被解散,并根据项目时间而非职能组建了新团队。拿科林德的话来说,公司一片混乱:“在三个小时内,一百多人挪了位。要保持企业生存,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就是经常打破企业的组织状态。”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只要它能带来新知识,帮助人们以新方式看待旧事物,或者帮助企业摆脱过去,它就能帮你玩转这个戏法。

15.问题是指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问题并非与问句相等同。例如,当学生学习动量定理时,如果问学生:“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当它落在地板上,会破吗?”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破。”如果问学生:“在地板上放一块较厚的海绵软垫,再使另一个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它不一定会破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则无法立即作出回答,两个问句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问题性,后者才具有问题性,只有具有问题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十、精选故事

(一)鲁班发明锯子

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耽误了工程的进度是要受重罚的,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野草,一下子手就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觉得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他心里豁然开朗。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锯树,真是锋利极了。

(二)司马光砸缸救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三)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阿基米德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

(四)田忌赛马

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3000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1000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赛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3000两,还赢了黄金1000两。这个故事与上一段老鼠逃跑的策略问题都表明,在有双方参加的竞赛或斗争中,策略是很重要的。采用的策略适当,就有可能在似乎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结果。研究这种竞赛策略的数学分支,叫做博弈论,也叫对策论,它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内容。

(五)赵匡胤因人善任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而生怕中选,宰相赵普也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太祖命令殿前司写出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圈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这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个人赶快动身。那位殿中侍者不知为什么派他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前去执行命令。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周围的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徐铉愈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那人从不与徐铉接茬,徐铉摸不透他的深浅,等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再也不吱声了。

(六)莫扎特给老师出难题

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经和老师打过一个赌。莫扎特说,他能写一段曲子,老师准弹奏不了。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早已功成名就的海顿对此岂能轻易相信。莫扎特将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来不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仅一会儿的功夫,海顿就惊呼起来:“我两只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的中间位置呢?”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奈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了。”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中也包括莫扎特。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他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这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

(七)鸡尾酒的故事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争相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只有美国人无话可说,因为他们的国家成立的历史实在太短了,又是各民族移民都有,实在说不上有什么文化传统。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各个国家的人纷纷拿出本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的是茅台,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法国人拿出了香槟,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德国人拿出了威士忌,众彩纷呈。最后,大家都看看美国人。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在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混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博采众长,综合创新。”大家品尝了美国的鸡尾酒,果然别有一番风味。

(八)字母官司

1968年,美国内华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子上的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她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进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在她的女儿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一切圆的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进幼儿园教她认识了26个字母以后,伊迪丝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个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该诉讼案一时在内华达州引起轩然大波,劳拉三进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也认为这位母亲小题大作,甚至她的律师也认为是浪费精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三个月后,法庭判劳拉三进幼儿园败诉。

(九)哪怕只节省一滴焊接剂

有一位青年在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石油罐在输送上移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作业就算结束。这位青年每天要重复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厌烦极了。有一天他数了一下,焊接一个石油罐盖滴了39滴焊接剂。他想,如果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在生产中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每个石油罐只节省一滴焊接剂,但公司每年却为此带来5亿美元的利润。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石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十)先上市的板栗

在一个出产板栗的边远山村,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板栗挂满枝头,当地山民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新鲜的板栗最为抢手,如果谁能够先人一步运到城里,谁就能卖上好价钱,竞争可谓十分激烈。大家争先恐后地从山上采摘果实,然后运回家里,将刚刚收获的板栗全数倒出,全家老小围成一圈,依个头大小进行挑选分级,再马不停蹄地沿着新修的公路运往城里的批发市场销货,就像和时间进行一次赛跑。可尽管每个人都再争分夺秒,但他发现还是比村里的一个人慢半拍,每当他们心急火燎地赶到批发市场的时候,那个人早已开着空车回返了。几年下来,年年如此。人们不禁心生疑窦,他可能有什么诀窍吧?年年采摘后也不用挑选,直接投到城里去,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人们带着疑问去请教,那人笑笑说:“我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每次摘板栗,我就直接装进麻袋,并把麻袋直立在车上开进城里,路上去拣不平的路走,一路颠簸,小板栗自然到下面,大板栗自然到了上面。这样就省去了挑选的时间,虽然没有你们分得精细,但我却是第一个到达批发市场,时间没让我少卖价钱。”

(十一)肯德基的特殊顾客

肯德基国际公司的子公司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达9900多个。它是怎么管理的?一次,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收到了3份公司寄来的鉴定书,对他们外滩快餐厅的工作质量分3次鉴定评分,分别为83分、85分、88分。公司中外经理都为之膛目结舌,这三个分数是怎么评定的?原来,肯德基国际公司雇佣、培训一批人,让他们佯装顾客潜入店内进行检查评分。这些“特殊顾客”来无影、去无踪,但都对肯德基各种标准了如指掌,打起分来又是那么严格,这使得快餐厅经理、雇员时时感到某种压力,丝毫不敢疏忽。

(十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1979年,安得鲁·葛洛夫成为英特尔公司总裁,1987年又担任了首席执行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中,企业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呢?葛洛夫用一本书作了回答:《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表达了他的创新理念和对这个理念的异乎寻常的执著追求。在葛洛夫看来,企业时刻面临一场“战略转折点”,而且企业面对的是“10倍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来自技术的突进,可能来自竞争对手的策略,也可能来自企业自身结构的调整。最重要的是,这种变化难以在事前的计划中预测到,而能否适应这种变化成为企业成效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在电脑存储器市场高居全球首位。然而日本厂商以“定价永远低于10%”的竞争策略击跨了英特尔。葛洛夫果断决定:放弃存储器!英特尔的高级经理们质问道:“你能想象没有存储器的英特尔吗?”葛洛夫说:“我想我能。”立时四座哗然。葛洛夫微处理器的创新带领英特尔走出困境。现在,英特尔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供应商,还创造着自身产品的需求,使全世界80%的个人电脑用户成为英特尔的追随者。1997年,葛洛夫入选《时代》杂志世界风云人物。

(十三)吉列发明的新型剃须刀

金·吉列只是一家瓶盖公司的推销员。1895年夏天,吉列到保斯顿市区出差,在这回的前一天买了火车票。早晨,他起床迟到了,正匆忙用刀刮胡子,旅馆服务员匆匆走进来喊到:“再有8分钟火车就要开车了!”吉列听到后一紧张,不小心就把脸刮破了。又气又恨的吉列看看剃刀,突然产生了灵感:如果发明一种新型的安全的剃须刀,一定会有市场。从那时起,吉列就开始了他的剃须刀创新行动。不过,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新发明剃须刀的基本结构总是摆不脱老式长把剃须刀的局限,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改造设计,结果总是不能令他满意。几年过去了,新的安全的剃须刀仍没有发明出来。如果这时吉列灰心,表示不再继续设计和实验,那么新型的安全剃须刀就不会发明出来,至少不会由他发明出来。但吉列没有灰心,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他的创新活动。一天,吉列望着一片刚收割的田地,看到一个农民正轻松自如地挥着耙子修整田地。一下子,一个新的思路在他脑海中出现了:如果新的剃须刀就像耙子一样,那一定安全、简便、运用自如。这一不经意的发现终于解决了他的最大苦恼,一种新型的剃须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他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用的那种像个小型耙子的安全剃须刀。吉列由此成为世界安全剃须刀大王。

(十四)釜底抽薪赢得合作

1961年,哈默石油公司在小小的奥克西钻出了加利福利亚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这个气田价值2亿美元。几个月后,在附近的布伦特任德又钻出了一个蕴藏量非常丰富的天然气田。哈默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急忙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准备同这个公司签定为期20年的天然气出售合同。没想到太平洋公司说不需要哈默的天然气,因为他们最近已耗费巨资从加拿大的艾伯塔到旧金山海湾区修建了一条天然气管道,大量的天然气从加拿大通过管道可以输来。哈默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一时不知所措。但他毕竟是从事经营的老企业家,很快就平静下来,想出一条釜底抽薪的办法,来制服太平洋公司。哈默立即前往洛杉矶市,因为洛杉矶市是太平洋公司最大的天然气买主。哈默绘声绘色地向市议会议员们说,他计划从拉思普到洛杉矶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比太平洋公司与其他投标人提供的天然气的时间更短,洛杉矶市民可以在近期内就用他的价格便宜的天然气,议员们一听就动了心,准备接受哈默公司的计划而放弃太平洋公司的天然气。太平洋公司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马上找到哈默,表示愿意接受哈默的天然气。这时的哈默可神气了,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太平洋公司不敢提出异议,只得乖乖同哈默签订了合同。哈默正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有效行动,使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十五)他们是不是间谍

迪斯尼公司董事长迈克尔·艾森纳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小时候就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秋日的傍晚,街灯初上,熙来攘往的人行道沐浴在一片暖暖的黄昏中。站在公园大道高处的一幢幽雅别致的公寓房中,9岁的迈克尔正在饶有兴味地看着街边的一切。他的眼睛捕捉到楼下街角处一对男女倾谈的情况,青年穿着优雅,姑娘美丽出众。突然,姑娘转身快步离开。“她甚至没有回一下头。”迈克尔心想,“难道他们在吵架吗?”他看了看小伙子,“这个家伙也没看她一眼。哦,我知道了,他们是间谍!那个男人刚刚交给了姑娘一只装满了军事机密的信封。”“迈克尔,晚饭好了,吃饭了!”妈妈叫他。“不,不,这个男人不是个间谍!那么他一定是个小偷,那个漂亮女人是他的搭档。今晚他们肯定将在某个晚会上碰头,然后偷走所有人的珠宝。”“迈克尔,吃饭了!”妈妈又在催。“不,还是不对”。迈克尔再度把目光投向街灯下极暗的光圈里。男人在街上踱来踱去。“他们肯定不是偶然相遇的,绝对在策划某个秘密。只是在此之前她不得不先跟其他人谈谈,随后他们还将在这里碰头,一起逃走……”“迈克尔,马上过来吃饭”!母亲半拖半拽把他拉到了餐桌旁,说:“迈克尔,我的上帝,求求你了,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你能不能不把你看到的每件事都想象得那么富于戏剧性?”回答是:“永不。”

(十六)平凡的创造

一次,一个地质工作队请了一名山民做向导,没想到天气不好,向导竟也迷了路,就这样足足走了一星期,干粮还有,而带的水没了,地图标志显示这座山里没有河,连一条小溪流都没有。怎么办呢?可向导说不用急,森林里最多的就是水了。“水在哪里?”大家问。他指了指不远处一洼肮脏的泥坑,那里聚着一些水,向导采了一束草,把草编成碗的样子,开始往饭盒里过滤那洼水,几遍以后,水渐渐地清了,放了两片饮水消毒片,水果然就能喝了。晚上,进帐篷之前,他又把塑料布一张张地撑开,在树干上吊住四角,早上,每一张塑料布里都聚满了露水,又可以食用了。要是没有水洼,他就找那些树干很粗、树叶很大、果实很多的树,用刀在树上挖一个洞,不久就会有水慢慢地流出来,颜色有些淡绿;或者在潮湿地带找那些很粗的藤,把藤茎割一段,就会有水流出,在这一段流完后,再在这根藤上离开尺把远再割。他给大家提供的水源还有野仙人掌、野麻竹、野丝瓜……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向导让所有的人震惊了。一般人的眼里,除雨水、溪水、泉水、自来水等之外,就没有别的水了,而向导的头脑里没有这个限制。我们往往看到呈现在面前的就以为阅尽沧海,却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自以为看到的越多,才漏掉了更多。

(十七)麦当劳的创新

麦当劳成立40多年的时候,由于很多精力都用在如何扩张、如何发展壮大上,忽略了顾客的要求,处处以老大自居,于是在很多快餐店不断加入、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麦当劳日子日趋艰难。1987年3月1日,迈克兰·昆兰被麦当劳公司董事会选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觉察到麦当劳的问题所在,发动了一场革命。昆兰意识到麦当劳的问题主要是在经营理念方面。他对他的经理层说:“公司上下所有的傲慢自大都必须丢弃。我们所坚持的美国价值观已经和现实不符,才使顾客弃我们而去。”一些人仍显得麻木不仁。对此,昆兰决定给予公开的痛斥,刺激一下麦当劳僵化的神经:麦当劳必须用卓越的服务改变一下传统的经营观念。我们要认为在讲究服务效率的前提下,顾客就只能接受纯麦当劳式的食品。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麦当劳不想关门,我们就只有学会改变。1991年3月,麦当劳的《管理通讯》封面上,昆兰一手拿着麦香鱼,另一只手拿着生菜。这张照片看起很平常,但内行人一看就会发现:作为麦当劳的掌门人,手里为什么不拿着生菜。这张照片看起很平常,但内行人一看就会发现:作为麦当劳的掌门人,手里为什么不拿麦当劳的标准食品,如汉堡包,而是拿着麦香鱼和生菜呢?原来昆兰就是要给系统中传达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如果顾客要吃生菜的麦香鱼,我们就该照做。这个变革遇到了内部的阻力。一些人认为,整个麦当劳快速服务的概念基础是建立在标准化的操作制度上,产品不能有例外的组合。如果要满足顾客的特别要求,要花费较长的调整时间,并为工作人员带来困扰。昆兰对上面保守观念毫不妥协,针锋相对:“麦当劳要从自己评估自己,改由顾客评估自己,这是个新的评估方式,也是决定麦当劳能否被顾客接受的方式。”接着,昆兰在麦当劳系统中开展“提升服务计划”,从顾客角度来看个别餐厅的基层状况,并授权地方经理和服务员全力满足他们的顾客。麦当劳重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提出的构想可能还不完善,但这并非十全十美的构想必须立即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否则就可能坐失良机,把创新的机会白白送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十八)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有人说,伦琴的发现是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的。在伦琴之前,已有几个科学家观察到了X射线,但却对之视而不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忽视新现象,他们当时正在进行着计划中“重要的”研究工作;而且,他们错误地解释新现象,把它解释为已有的现象。1895年10月间,伦琴开始研究阴极射线。但是过了不久,实验室中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包用黑纸包得很好的照相底片全部感了光。再去买来一包新的底片放在实验室里,过了几天一检查,又都感光了。伦琴想:会不会是阴极射线使底片感光了呢?为了避免再发生底片自动感光的事件,1895年11月8日晚上,他把阴极射线管用厚的黑纸包了起来,接通了电源,看了看,果然看不到射线管壁发出来的荧光了。接着他收拾了一下实验室,关掉电灯就离开了。刚走了不远,他猛然想起,阴极射线管的电源还没有关,于是他又走回实验室。推开门以后,在漆黑的实验室里,他看到有一处在闪闪发着绿光。打开电灯一看,原来是一块涂有铂氰酸钡的荧光屏。他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关掉,再关上电灯,这时候荧光屏不再发光了。他摸黑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重新接通,荧光屏又发光了。真是怪事!铂氰酸钡是一种荧光物质,只有在强光照射下才会发出荧光,现在荧光屏发光,显然和阴极射线管有关。但是,阴极射线管发的光很弱,并且已经被厚的黑纸包了起来,荧光屏怎么还发光呢?况且这荧光屏还远在两米以外。伦琴想试试是不是有什么光线从阴极射线管发出来照在荧光屏上。他把手伸在荧光屏和阴极射线管之间,果然,在荧光屏上出现了手的影子。但是仔细一看,伦琴大吃一惊!在很淡的手影之中还显出了黑色的手的骨骼的影子。手动一动,影子也动一动,骨骼也在动,非常清楚!他激动得不想回家了,在实验室里用各种东西放在这看不见的射线中间试验,一直搞到天亮。他发现纸片以至厚木板都挡不住这种射线,只有较厚的铅片才能把它完全挡住。现在他清楚了,放在抽屉中的照相底片所以会感光,是因为木板和纸挡不住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他想起了代数中的未知数常用X来表示,所以他把这未知性质的射线起名叫做X射线。伦琴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于1895年12月28日在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立刻震动了世界。伦琴发现X射线是有偶然性因素的,但是,伦琴的科学素养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伦琴毕业于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始终对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做过多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895年,他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校长,这之前作过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研究工作中,伦琴有亲自动手的良好习惯,他不习惯用助手,喜欢自己工作。由于他学习工程技术出身,做过工程师,掌握各种设备的结构,懂得它们的性能。他用的许多仪器都是他自己制作的,这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实验技巧,也使他更了解实验仪器的原理,清楚实验中会出现的各种现象。他的实验设计严谨,能够注意消除各种影响,只有他用黑纸将阴极射线管包封起来,以避免管子内外各种辐射的相互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个考虑,出现的荧光现象才使他更觉意外,更能引起他的注意。伦琴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意外的实验现象;伦琴还具有怀疑的头脑,善于思考,有很好的科学知识储备,同时又不被流行的思想观念所束缚。他了解对阴极射线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了解前人的实验研究情况,了解阴极射线的性质,这样才能抓住意外现象,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提醒自己注意和正确解释意外的现象,始终保持有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

练习十三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的特征是什么?

2.你认为自己有创造性吗?什么时候、在哪方面具有创造性?当你曾经表达你的创造性思想时,别人的反映如何?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3.请描述一个你自己的创造性事件的过程。

4.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创造欲与功名利禄欲的关系?

5.举例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日常表现有哪些,分析这些表现被忽视和压抑的原因是什么?

6.分析一个民族的创造性与其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军事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7.联系个人实际,分析如何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8.阅读下文,谈谈你的感想。

(1)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

(2)1866年,一个依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3)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以上后两段文字摘编于自罗吉尔·冯·奥赫[美]的《创造学思想录》)

9.由别人给你出题,在给定时间内说出给定物品的50种用法。

10.试用逆向思维法思考一个棘手问题,看看有什么收获?

11.利用所学创造学理论知识,写出下面每句话的适当反语。

(1)我对创造性一点都不知道。→

(2)我没有创造性。→

(3)这不合逻辑。→

(4)不可能!→

(5)想都不要想!→

(6)不要胡猜。→

(7)瞎胡闹。→

(8)这是做不到的!→

(9)没有人做过这种事!→

(10)专家都说不可能→

(11)没有可行的办法。→

(12)谦虚点吧,你以为你是谁呢。→

(13)没有人试过,你不可能成功。→

(14)我们这儿不这么做。→

(15)现实点吧,别纸上谈兵啦。→

(16)你想的我们都想过了,统统行不通的。→

(17)万一失败你负责得起这吗?→

(18)不懂就别乱碰!→

(19)这可是违反××的!→

(20)我必须这样想和做,否则就很难办。→

(21)我的看法不好,我怕别人说我笨蛋。→

(22)我别无选择。→

(23)没有出路,接受现实吧!→

(24)自认倒霉算了。→

(25)求全求稳吧。→

(26)真荒谬,真不可思议!→

(27)就你能!→

(28)不现实!→

(29)异想天开!→

(33)不是我做的事!→

(34)又能有什么好处?→

(35)随大流得啦,别异想天开!→

(36)别冲动,悠着点,还是保持现状为好。→

(37)从来就这样,这不关你的事!→

(38)别那么认真啦!→

(39)差不多就行了!→

(40)从来如此!→

(41)我从来没有这种奢望!→

(42)做你的大头梦去吧!→

(43)等一万年吧!→

(44)不可能是我,我从没那个福分。→

(45)要是哪样的话,别人早就去做了!→

(55)别书呆子劲了!→

(56)有人以前做过了!→

(57)可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