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39

第39章 创业维艰:五色火柴点燃的光焰

火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催化剂。因为学会取火,从此人类在火光中得到光明,在寒冷中取得温暖,能够抵御野兽侵袭,而且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一盒小小的火柴的诞生,带给封闭落后地区的同样是开创性的。

走进太原漪汾公园北面的圆形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以我省最早的民族工业品——火柴为原型的雕塑,生动反映了太原火柴工业发展的历史。

1892年,太原火柴局设立。时任山西布政使的胡聘之亲笔书写“燧皇遗规”大字牌匾。太原火柴局是山西第一个官办近代工业,它不但标志着山西近代新型工业的开端,也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一个火柴厂。它的成立,结束了山西没有一部机器的历史。

火柴局成立之初,日产黄磷五色火柴五百小筒,每筒装火柴百十根。只因老百姓还不习惯使用火柴这种新式玩意,开始几年间销路不畅,不得不由各地知县派销。后来火柴局转归山西商务局管理,更名为晋升火柴公司,仍难以为继,赔累日重,只得又卖给山西头等票号商渠本翘。渠本翘与同乡太原天合元钱庄财东乔雨亭合伙经营该厂,定名为“双福火柴公司”,生产“双福”牌火柴。双福火柴公司是太原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成立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从日本购回新式设备排杆机后,生产效率提高,盈利大增。双福火柴公司后被西北实业公司收购,改为西北火柴厂,所出产品为飞艇牌硫化磷火柴,火柴盒书“拣选上品火柴,每匣百十余根”字样。

太原铅版活字印刷开始于1902年,这一年,江苏武进人程淯在太原创办《晋报》,以铅版活字印刷。后《晋报》停止发行,印刷设备归山西大学堂,作为印刷讲义之用。1906年,太原绅民私人集股创办了《晋阳日报》印刷厂,属纯商业性的铅字活版印刷厂。同年,太原浚文书局开始用机器印书,开创了太原印刷史上的新时代。之后小型印刷厂不断出现。也在此年,太原商会的赵云魁及其合作者刘福海、徐宝壁共同创办了晋新书社,经营书籍、纸张、文具、印刷业。1913年书社由徐一清、张兰亭接办,又购进印刷机多部,办起了晋新印刷厂,除以石印、胶印印刷有价证券、表册、书画、碑帖外,还印刷小学课本。

太原的电力工业,最早可追溯到山西大学堂使用电灯照明和山西名贾刘笃敬创设电厂。1907年,山西大学堂西斋购置发电机1台,专供中西两斋照明使用,这是山西首次使用电力。1908年,山西商务局总办刘笃敬在太原南肖墙成立太原电灯公司,这是山西第一座独立的公用发电厂,次年10月,该公司第一台由蒸汽引擎带动的60千瓦直流发电机组投产,主要供城区商号、面粉厂和附近街道照明用电,从此山西省有了电力工业。太原电灯公司遗址现在南肖墙12号晋能集团院内,旧式工厂厂房门头顶端,仍保留当时镶嵌的数字——“1908”。

在原畜力磨坊的基础上,太原出现了一些机器磨坊,成为近代面粉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阳曲县开设的三晋恒机器磨坊(1905),是太原以及山西的第一家机器磨坊。这座磨坊虽说是机器磨坊,但只是动力部分使用了机械,而磨具仍为石磨,而且多为人工操作,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与畜力磨坊相同。1910年,晋丰裕磨房创立,开始使用机器加工面粉。太原电灯公司创办的同时,还附设了一座机器面粉厂,成为太原电力机器面粉加工业的开始。

太原近代机械工业由山西机器局的创办而开端。机器局成立初期,主要是从事枪械修理。因设备简陋、管理不善,生产效率极低。做一个枪托,一个木工需用三四天;配一个枪栓,一个工匠要干三天;修好一根撞针,一个高级工匠得干四五天;修好一支枪往往需要一两个月。后来转身制造枪械。山西候补道刘敬修继任机器局总办后,曾有意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增招职工,却因八国联军入侵和巨额的“庚子赔款”而搁浅。因此,山西机器局从成立到清王朝灭亡,前后经营达十四年,却始终规模不大,发展缓慢。

近代采矿业伴随工业的兴起而产生。1870年,德国人李希霍汾入晋,在太原、大同等地调查煤田地质情况。同时,清政府开始关注煤炭开采业,1898年下诏准许山西开矿。太原最早兴办近代采矿业的也是刘笃敬,他于1905年在阳曲县开办王封山磺矿公司,是山西省最早的采矿工业。1906年起又开办了西山庆成煤窑和永泰煤窑,其中庆成窑深达47米,年产煤达1万余吨。当时的煤窑主要集中在西山地区,西山地区的九沟十八峪,已是“峪峪走马车,沟沟有煤窑”。

太原近代工业的兴起,先是从轻工业方面开始。然后是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又以军事工业为主。从总体上看,工业企业规模小,资本少,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