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18

第18章 顺逆昌亡:从九边军镇到辛亥枪声

太原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历代王朝不敢掉以轻心。

明初,朱元璋实行封王建藩制度,他的26个儿子中,除了懿文太子和皇子楠外,其余24个在举行过隆重的嘉礼之后,都册封为王。其时,北边的威胁主要来自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诸子中比较有才干的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驻节战略要地太原。朱棡就藩太原前,朱棡的岳父谢成奉敕建城。

民间有句俗语:“汉墓唐塔朱打圈”,如今全国的古城遗址以及长城大多是明代留下的。

谢成来到太原后,原准备在晋阳城遗址上创建晋王府。然而夜晚骤然而至的一场大风,横扫了已经搭好的木架。谢成认为这是选址不吉以致上天示警,于是改变计划,重选址于宋建太原府城外东北隅另建。历时四年,晋王府邸建成。史载:“晋藩殿宇宫闱,宏丽冠诸藩……自内城至公门,大殿、东西斋殿、灵寿等宫……”新建的晋王府,俨然就是一座小一号的皇宫。晋王府的西墙就是宋代太原城的东墙。晋王府的位置,在今天太原城区精营街一带,当年晋王府宫城的四个门,大致就在今天的西华门街、东华门街、南华门街上,当年晋王府外城城墙,大致就是现在几处名为肖墙的街道,当年晋王府的红四牌楼,就在今天的红市街。杏花岭、松柏坡当年都是晋王府的花园。

谢成又上奏,请扩建太原府城。改在宋太原旧城的基础上,自南、北、东三个方向大规模扩建,将晋王府邸圈入城中。朱棡就藩太原后不久,作为晋王府相的谢成又被封为永平侯,再着戎装,投入统一南北、扫平诸藩的征战中。然而在朱元璋诛杀功臣、以保朱家国祚的政治谋略中,谢成纵有朱元璋同年伙伴、开国功臣、皇帝亲家的身份,在胡惟庸案、蓝玉案后,也因牵涉颍国公傅友德案,难逃被诛杀的命运,以家破人亡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到明成化年间,明朝立国已逾百年。然而帝国的北边并不安宁,蒙古草原兴起的鞑靼部虽被征服,但继起的瓦剌部日益强大,不断深入明朝内地侵扰劫掠。为加强防备,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一线先后设置了9个军镇,史称“九边”,太原镇即为“九边”之一。

其时,谢成主持建造的城还在,却已备历沧桑。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太原城显出颓废残破之态,于是进行了修缮,加固城墙。但到了嘉靖年间,蒙古铁骑不断入塞南侵,仅嘉靖在位的45年间,进犯山西地区多达31次,二次进到太原城下,几乎被攻下。城里的百姓生活得很不安心,这让不久即来太原驻守的曹来宴坚定了加固太原城的决心,他说:“城以卫民,城不能守,民何所恃而不恐?”历时两月,动用四千余人,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出现了:城周回24里,城高3丈5尺,池深3丈,全城都用大砖砌就,八座宏伟高大的城门与瓮城,城墙之上有16座伟岸的大城楼,城之四隅有四座高大的城角楼,沿城有92座小楼,敌台32座,近万个垛口。外侧包砖,共开八门:东曰宜春、迎晖,俗称大东门、小东门,西曰振武、阜成,俗称水西门、旱西门;北曰镇远、拱极,俗称大北门、小北门;南曰迎泽、承恩,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大南门和新南门。当时的百姓曾高兴地说:“城屡修矣,未有若是其完整也;工屡作矣,未有若是其神速也。”明中叶,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奉诏巡视晋省,惊叹“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

晋王的子孙们也都先后兴建了郡王府,其中有许多成为流传至今的地名,例如宁化府、临泉府等,老字号益源庆醋厂就是明代宁化府里的酿醋作坊。

明王朝兴建晋王府和扩建太原城,奠定了后来太原城区的基础,至今许多街巷还沿用当时的名称。

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为一方士绅平添了淡淡的哀愁,他们渴望重温盛唐风韵。

万历年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高约55米的文峰塔,以期“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傅家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5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傅山先生诞生了。其后69岁的福登大师被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从五台山请到太原,在文峰塔旁新建宣文塔,自此“双塔凌霄”就成为太原的标志。

风檐展铃,牡丹逸香。插天的双峰俯瞰着太原府城的恢弘壮丽,俯瞰着一城的繁华如织。越过喧闹的街巷,悬壶济世的傅山先生和子侄作别了依依不舍的乡亲,在暮色中向着双塔方向黄土坡上松庄的家走去。物换星移,人事代谢,故国之思从这位老人的心灵深处飘然而出,缓缓升向月出东山的天际。

清顺治年间的一个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晋王府,燃烧了一个多月才熄灭,至此作为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皇权象征和许多志士思念前朝的精神寄托彻底消失了。著名学者、反清志士屈大均从岭南来到太原,望晋府花园的遗迹,人去楼空,听着风吹松柏的谡谡之声,不禁为故国文化的凋零,断肠并州。

康、雍、乾三世,晋王府废墟辟建为精骑兵军营,旗兵纷纷被派驻太原。清王朝不断加强对太原的统治,虽然有一次汾河决堤淹毁了清军在太原城内东南方建筑的驻扎旗兵的满洲城,清军又迅速在小五台附近另筑城堡,称作“新满城”,原来的满洲城就被称为“旧满城”。满城作为军事建筑,在太原城日渐显露出它作为天朝帝国象征的醒目地位。

城市经受住了水火的无情考验,2000多年的帝制终于遇到了历史铁律考验的重大关口。清人的满城再完固,也难以抵挡人心积聚起来的对垂垂老矣的专制帝国的鄙弃。这是一种非同于以往的力量,借着世界潮流的激荡,汇成一条浩荡的大河。

1911年,岁在辛亥。那是一个铁血的年代。枪声划破深秋的暗夜,满城就是主要的攻击目标。带着2400多年的沧桑故事,太原城华丽转身,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走过明太原县城,走过太原府城,走过晋阳古城遗址,走进历史的深处,我们看到在远古的传说和间接的回忆里,城市染着生命的原色仍然鲜明地活着。以生命的短暂去理解她的久远,以故老传承的记忆去揣摩她失落的年表,于是我们发现了这座城市生命的深邃,发现了她精神的魅力和性情的鲜明,那是时光所给予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