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的行为选择与生态伦理
6585500000022

第22章 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道德评价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判明人们行为的善恶价值。道德评价对于行为善恶的裁判,特别是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信念已成为强烈的责任感时,对行为善恶的自我判断,往往具有强大的威力,而且公正和深刻。因此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由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只是近期的事情,而且人类意识上征服自然的想法仍然是根深蒂固,所以必须进行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以使人们明白,在对待自然的价值判断中,什么才是善良的,什么才是可恶的,而且能够使人们从道德评价中,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怎样去正确地选择行为,怎样在行为过程中使善良的动机和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达到一致。那么,如何进行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呢?

(一)舆论扬抑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的行为总是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制约和影响。面对民众力量有着深切感受的美国总统林肯也说过,舆论就是一切。得到舆论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失败,得不到它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早就认识到舆论的力量。在《国语?周语》中召公曾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提出过有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些都是注意到舆论的重要作用并时时应用的例子。虽然上述例子都是和政治、统治有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舆论可以通过评价、监督、咨询等形式,对社会生活中的小到个人行为,大到国家行政都能起一定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舆论的扬抑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形成舆论的因素来加以说明。

第一类因素可称为形成舆论的基本力量。这些力量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后来的思想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就是家庭的力量。家长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是孩子尊重和信赖的人。家长对待周围一切生物、环境的道德态度、道德面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AнтонСемёновичМакаренко)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因此,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作出表率,这对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

第二类形成舆论的因素,是那些从经验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印象。凡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以及我们与别人交往中亲身经历到的,这些给我们的印象总要比仅仅由阅读或听闻而间接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同样的,凡是人们聚集起来进行讨论、辩论或交涉的地方,就会产生舆论。善于发表意见的人,常可以将其主张影响别的不大发表意见的人,同时,也可能促使听众采取相反的意见。根据这一因素的特点,必须注意一些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的影响。

第三类影响舆论的因素,是包括那些大众传播消息的工具。这里主要的是指报纸、电视和网络。很明显,每个公民,都会受到各种舆论的影响。它们共同的一点是,在有关生态道德善恶行为的宣传报道中,要使人们看到真正善的行为,恰如其分地造成社会舆论,真正产生强化教育的作用。

(二)提高生态道德认识

提高每个人的生态道德认识,是生态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前提。

提高生态道德认识,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人对自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及生态伦理学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等内容。

我们知道,人们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思想认识所支配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指导,所产生的行动一定是盲目的,甚至往往会犯错误。因此,提高人们对生态道德的认识,可以促使人们解决两个方面的矛盾,即从对生态道德不知到知,从片面的知到全面的知的矛盾,以及对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矛盾,从而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自觉性,这对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组织和人所以有这样或那样背离生态道德要求的行动,甚至走上严重危害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危害到整个人类生存的公共利益的道路,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要有意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由于对于各种事情、场合、活动和关系上的生态道德要求无知或不能正确理解而造成的。这一点,生态道德上的现象要比伦理学中的其他道德现象多得多,这是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还没有普遍提高到这一水准的缘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生态道德的认识所起的是一种“启蒙”作用,只有人们提高了对生态道德的认识,才可能谈到生态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确立生态道德信念

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和积累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生态道德义务及其行为要求,逐步达到了相应的生态道德认识,就应该向形成并确立起坚定的生态道德信念努力。

一个人是否确立生态道德信念,既是他是否具有这种生态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他能否具有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条件。人们在进行生态道德行为善恶判断时,并不是畅行无阻的,相反,往往需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例如来自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制约,错误舆论的左右;来自内部的自身能力的限制,某些个人欲念的冲突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生态道德信念,就有可能在判断生态道德行为善恶过程中出现失误,所以,在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中,必须引导人们确立一个明确的生态道德信念。

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了生态道德信念,不仅能以强烈的生态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履行对大自然和对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能够按照生态道德的要求,使正义的行为从一而终,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时,作出必要的牺牲,以换取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很显然,有了一个确立的生态道德信念,就会具有一个准确的生态道德判断的能力。

(四)养成生态道德习惯

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反复指出,那时人们在道德品质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人类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已经从自觉于必须遵守变为十分习惯于遵守。”那么,我们现在谈论的生态道德是体现在现实的社会里的,作为人类发展到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现在的社会里,也应该养成生态道德的习惯。这是生态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我们进行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还在于把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表现出来的相应道德行为,维护生命、完善生命和发展生命。并把这种善良的生态道德行为,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五)奖励和惩罚

奖励是对人们的善良的生态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目的是使受奖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正确,继续巩固和发扬它,并带动其他的人一道前进。奖励可以激发受奖者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它可以巩固和扩大说服培养的成果。惩罚是对人们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否定。当人们出现了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违犯了有关保护生态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特别是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仍然无效时,为了维护人类的集体利益和教育犯错误者本人,必须实行必要的惩罚。惩罚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使犯错误的人明白他的行为是错误的,是必须改正的。

奖励的运用必须恰当,奖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对照自己,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善良的,值得保留和学习的。而在运用惩罚的方法时,要引导犯错误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和受惩罚的原因,便于他提高认识。

奖励和处分,都是为了教育人们,使其明辨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巩固善良的行为,克服错误的行为。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教育其他的人,帮助所有的人提高生态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使得每一个公民能够更好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以上便是在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中所运用的几种方法。除此之外,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还和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现状,同社会风气现状有关系,下面作粗略介绍。

其一,同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现状的关系。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现状出发。生态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但这个培养过程是植根于每个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之中的。我们不能超越时代来要求人们去追求、去努力,必须根据目前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来进行培养,做到既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又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倘若现在要求人们为了维护自然的平衡而消极被动,屈服于自然,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倘若违反生态的客观规律,而一味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追求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绝对是不应该的,故此,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不能超现实的,它必须与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现状紧密联系。

其二,同社会风气的现状的关系。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以生活于现实社会的人为对象的。它的直接任务或间接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培养每一个人的生态道德品质,来影响或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整个社会风气的现状对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人们对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都被一种错误的观念所左右,因此,在现实的社会风气中必然存在传统的、保守的、旧的社会道德的消极影响,而由于人们已经开始对人和自然关系作重新的认识,明确了人类并不能主宰自然这一道理,故在现实的社会风气中也必然存在着一种新的生态道德因素。这些因素在社会风气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的不同,便会直接影响到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根据社会风气现状中的构成及其对生态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影响,在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地抵制社会风气中仍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风气中直接有利于巩固人们热爱大自然、维护生命、完善生命和发展生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则要着力于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引导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风气中,养成为整个生态秩序的巩固和发展所必需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致力于达到生态道德因素所显示的崇高道德境界。

显而易见,通过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扶植正气;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评价,可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判断的能力。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既立足于社会风气现状,又能动地影响着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