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的行为选择与生态伦理
6585500000016

第16章 生态道德良心

生态道德良心是同生态道德义务密切联系的重要道德范畴。如果说生态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客观的使命、职责和任务,那么生态道德良心就可以说是一种被人们自觉意识到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它在人们的生态道德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态道德良心的含义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伦理学家对道德范畴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良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秘现象,也不是个人“自然情感”的简单表现,而是人们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

第一,生态道德良心是人们生态道德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这就是说,它是人们在生态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到所负有的使命、职责和任务,而产生的对他人、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界所应尽道德义务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第二,生态道德良心是人们生态道德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就是说,它是人们在深刻理解一定生态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善恶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第三,生态道德良心是多种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这就是说,生态道德良心的形成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包括生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所谓生态道德良心,就是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界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生态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道德的基础

关于良心范畴的根源和基础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良心作为社会道德范畴来考察的方法,来揭示生态道德的良心范畴的本质。

1.生态道德良心是随着人类生态活动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意识

良心范畴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个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义务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自觉反映。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群体生活中对自己行为的“满意”或“不满意”,在亲属关系中所产生的义务感,以及在男女之间所产生的羞耻感,可以说是良心的萌芽。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们意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明晰地意识到个人在群体或氏族生活中负有的使命和职责,在内心里逐渐形成应当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以及依据社会要求评价自己行为善恶的能力,这就形成了早期人类的道德良心。在社会划分为阶级以后,这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就主要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发展,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一定阶级的使命,依据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而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良心便成为个人情感和阶级情感、个人意志和阶级意志、个人信念和阶级信念的统一。当然,在阶级社会里,由于还有一些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人们共同承认的起码的义务和公共生活准则,在良心范畴中也会多少包含着一些全人类性的因素。但是,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来看,在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人都一样的良心。而且,不仅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良心,甚至同一阶级的不同党派和不同思想的人也有着不同良心。但人类发展到今天,生态伦理学中的良心范畴则具有了全人类性的因素。在人类与自然共存的这个世界里,人类逐渐意识到个人在整个自然界的生活中应有的使命和职责,在内心里逐渐形成应当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以及依据自然要求评价自己行为善恶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人类的生态道德良心。它的特征在于,无论任何阶级、任何党派,具有任何思想的个人,只要他要生存和发展,他便应具有生态道德良心。

2.生态道德良心是对人类生态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

无论是个人的良心或是作为社会集体的或全人类的共同的良心,虽然作为个体意识和整体意识,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一定的生态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首先,作为良心重要方面的道德责任感,是人们能深切地体验和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界的义务时,才产生和形成的。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根本不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就不可能在人们意识中产生和形成生态道德责任感。其次,生态道德良心据以进行自我评价的生态道德原则和生态道德规范,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没有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的实际存在,或者这些客观要求不被人们理解,就不可能形成人们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能力。

3.生态道德良心对于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最终要受到现实社会关系的制约

首先,生态道德良心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调节个人的生态道德行为,最终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而且会更远地取决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如果当时社会的道德状况、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同人们内心已形成的某种生态道德责任感相一致,同人们内心所向往的某种道德价值体系相一致,那么,良心就可以充分发挥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也就是可以做到“凭良心办事”,并因而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相反,人们就可能“做违心的事”,使良心和行为相悖。其次,生态道德良心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终还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良心毕竟属于意识范畴,并且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因此,难免对个人行为作出不恰当的评价和判断。它对个人行为的判断和评价,只能算作初步的结论,还必须最后由个人生态道德实践来进行最后的检验和衡量。所以,人们在履行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及其后,不能停留于“问心无愧”上,而要更注重于行为后果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后果。

总而言之,生态道德良心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活动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通过对一定的生态道德义务和道德要求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只有根据这一点,才能真正揭示生态道德的根源和本质,才能对生态道德良心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生态道德良心在生态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对良心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良心在人们道德行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同样,生态伦理学亦强调生态道德良心在生态道德行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1.在行为前,生态道德良心对行为选择的动机起着制约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生态活动前,总是要从某种动机出发,对行为进行选择。这时,生态道德良心便依据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行为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给予抑制或否定,从而确立正确的动机。特别是它能以假言判断或可能判断的逻辑形式,对自己提出“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我处于对方位置将会怎样做”等问题,使自己严肃地思考、权衡和慎重地选择。促使人们选择道德的行为,避免不道德行为发生。

2.在行为进行中,生态道德良心起着监督作用

在行为进行过程中,良心对于人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动方式和手段,起着监视作用。对于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动方式和手段,它便予以激励和强化。对不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念或冲动等,它则予以纠正和克服。特别是在行为过程中,出现认识错误、情欲干扰、方式和手段不当,或遇情况变化时,生态道德良心便能够纠正自己某种自私欲念和偏颇情感,改变其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心的发现”。

3.在行为之后,生态道德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

生态道德良心,对于履行了生态道德义务并产生了良好后果和影响的行为,它感到满意和欣慰;对于没有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行为,或后果和影响不好的行为,它便进行自我谴责,感到内疚、惭愧和悔恨,以至陷入极度痛苦之中。这种自我谴责,往往能形成一种力量,促使人们改正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心主要是在行为之后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生态道德良心在人们选择和调整个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以至能成为人们思想和情操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生态伦理学中,生态道德良心有其特殊意义。这是因为,人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是高级动物,这种道德的自觉意识应该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目前的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类应负的责任、使命和义务是更重一些的。所以在一切行为选择和调整中,我们应当时时以道德良心来约束自己。但是,事实上却刚好相反,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到现在,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所充当的角色并不是很光彩的。我们的行为可以是肆无忌惮的,从未扪心自问过:“我这样做的后果如何?”而只是一味地向自然汲取和掠夺。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是主宰者,并不存在对自然的“有愧”问题。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已足以说明,人类不计后果的行动是违背生态良心的,对人类的这种行为,唯一可以纠正的方式,便是人类自身的良心的复苏。人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的“问心无愧”。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和一个集体,一旦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共同良心,就可以促进整个民族、阶级、政党和集体的道德风尚的改善。如果整个人类形成了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共同良心,就可以促进整个人类自身的完善。因此,我们不但不否认也不应当否认良心的存在和作用,而且要努力培养和唤醒全人类为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奋斗献身的高尚而完美的良心,使它成为人们行动的监督者、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