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6585400000032

第32章 坚持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

陇南市在整个重建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把重建方式和重建策略创新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在重建的实践中,从战略思路、实施方式、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飞跃,保证了重建的顺利进行。

(一)把统筹重建放在重要位置

重建如何才能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本着尊重自然、民生优先、分区分类、差异发展的原则,本着生命价值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人本精神呢?陇南市通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科学规划和处理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区、文化与生态整合、构建新农村、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布及人口迁移、培育生态文明等问题,力图通过统筹重建来实现防灾减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在这方面他们重点解决好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地方文化的保护和生态恢复。陇南的重灾地区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和古镇特色文化极为突出的地区,比如白马藏族的聚居区就是这样。他们认为,重建必须注意保护和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恢复、维修少数民族的居住场所,通过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地貌,整合打造新城镇、新旅游风景线。

2.增强地震灾害的预防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这次地震灾害,他们深刻认识到,要充分体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人本思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都应当考虑防震报警系统。科学研究证明,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应当是世界上领先的,临震预报日本世界领先,我国应当重视临震预报难关,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震数字化博物馆:一是供科学家考察与研究,二是吸引一切带有好奇心理的中外学者、旅游者形成一道新的亮点。由此可能形成新的旅游热线,因为这次地震强烈的地区正是甘肃省的旅游热线,如果我们再作新的打造,新的亮点将会吸引中外科学家,引起中外旅游家更大关注与重视。

3.城乡统筹重要的是功能新定位。陇南市的各级领导通过这次地震灾害普遍认识到,城镇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的集合,城镇的活力来于文化的魅力,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产方式转变的表现和目的,建立现代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活方式,使城镇居民充分享受自由、民主、和谐富强的美好生活。灾后重建既要发挥城镇的各自优势,又要考虑城镇自身的功能协调,站在世界未来城镇发展的前沿,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改善和提升灾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上高起点、高标准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发展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4.城乡统筹应根据对市情再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比如有的地区应当是重点开发区,有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区,有的地区是限制开发区,有的是生态保护区等,都应当有一个总体的构想与规划。所以,陇南市在这次重建过程中,通过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安排重建阶段,科学建立重建管理体系,科学实施重建方案,科学落实重建政策等,收到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二)灾后重建要考虑受灾区的资源重组

1.地震灾害重点地区的客观实际。在重建之初,许多专家就提出实行人口迁移计划,在新县城、新小城镇、新居民点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进行行政区域归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具有辐射能力的县城。与此同时,在国土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根据人口分布的密度,适当划分地方行政区。对那些身居高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的居民来说,可以在充分征求他们意见的情况下,实行移民安置。这样做可以防止地质灾害再一次给他们造成危害;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以县城为核心建设新的经济社会核心地区。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在讨论抗震救灾和重建方案的时候,可以同时考虑实行人口迁移计划,在新县城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进行行政区域归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具有辐射能力的县城,并且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从西到东,几个重要的地震断裂带环绕着中国国土。所以,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地质灾害的情况,未雨绸缪,将那些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居民,提前逐步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抗击地质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生命与财物损失。总之,灾区重建不仅仅是灾民安置,它涉及所有权变更、收入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社区自治等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在组织灾区重建的时候,不能就地安置,更不能在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修建居住区。灾区重建必须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前避开地震断裂带,在相对安全的地区,重新设置行政区,并且有序安置当地灾民。

3.陇南灾后大规模撤并学校,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据陇南市教育局介绍,陇南市按照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的要求,各县区编制了学校灾后重建规划。新规划中对全市学校布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将撤并一大批规模太小、效益低下的教学点,尽可能对保留的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根据规划,陇南市现有的2964所学校,到2010年将调整为1462所,三年内撤并1502所。新规划的实施将使陇南市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发生质的变化,布局结构趋于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将快速提高,为灾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在安排学校撤并的同时,陇南市对现有师资也进行合理调配。据甘肃省教育厅的资料,甘肃44个受灾严重的县已经在专家指导下编制了灾后重建的初步规划。规划有个基本原则:恢复重建要与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相结合。

(三)大幅度简化项目办事程序

取消小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手续,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减半压缩审批时间或许可时限。这是陇南市重建项目管理方面的一个创新。这两年以来,陇南市政府大幅度削减项目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大幅度缩短了项目办事时间。根据调查统计,近两年来,由于灾后重建、深圳援建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陇南规划的大小项目有3900多个,但项目审批手续和办理程序多、办结时间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为解决这一“瓶颈”,陇南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简化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办事程序的通知》,取消了小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手续;对农业、林业、水利、防灾减灾等非房屋类建设项目,取消了开工报告及施工许可证办理事项;国土资源部门对建设用地预审报件资料和城市(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报件资料分别由原有的13个减少为7个、14个减少为6个;《通知》中,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都减半压缩了审批时间或许可时限,缩短项目审批相关手续的办理时间。

(四)陇南耕地实现动态平衡

在陇南,面对铁路、高速公路、灾后重建大量用地和农民基本农田不缩减的突出矛盾,陇南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废弃宅基地复耕等措施,使该市耕地实现了占补动态平衡,确保了农民群众的利益。2009年,随着灾后重建步伐加快和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武罐段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陇南土地的占用量迅速增加,据统计,仅铁路、高速公路将占用武都区、宕昌县境内的永久性耕地就达1.8万亩,涉及群众1800多户。面对这一情况,该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方面为各类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安置补偿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2009年上半年,共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2个,投资5639万元,开发整理1.3万亩。同时,为了尽可能少占耕地,在农村住房重建中,该市建设规划部门积极引导群众尽量利用原址进行重建,如果易地整村重建,在用地上首先考虑撂荒地和地力条件差的土地,占用耕地进行重建的,则通过废弃宅基地复耕的方式进行补偿。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该市还加大对文县让水河流域、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成县南康宋坪一带乱采砂石、无证采矿等现象进行了整顿,清理取缔非法开采矿点52个。

(五)武都区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

武都区是重灾区,这次的损失非常大。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武都区坚持以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为重点,强化措施,加强全区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力度。在资金物资监管上,武都区加强组织领导,靠实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乡、村三级都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监管领导小组和村级民主评议监督小组,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并及时制定出台了《武都区灾后重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印制了《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发放明白卡》,建立健全资金物资管理制度。同时,坚持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村级对确定的重建对象、补助标准、补助资金物资等情况及时如实张榜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及时、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发放,保护了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效避免和减少了物资资金分配中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武都区坚持全面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由纪检、监察、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对资金物资发放使用情况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督查;先后开展了6次全面督查和11次专项督查,对各乡镇灾后重建情况进行了4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开通了40个区直单位和36个乡镇电子监察系统,并与省市联网,实现了上级对武都区资金物资和灾后重建情况的监督,有力地促进了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