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6585400000026

第26章 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专项建设规划

(一)农村重建规划概要

1.农村概况。陇南市辖一区八县,195个乡镇,3201个行政村。除成县、徽县外,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均为国家扶贫县。截至2007年底,特色产业累计总面积达到748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2%。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但是境内也存在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水土流失严重,旱、涝、洪、雹、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耕地中山地、中低产田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经济循环呈障碍性运行,自我调控和再生能力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迟缓。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分布在石山峡谷、高寒阴湿、半山干旱、深山林缘、滑坡泥石流区及少数民族居住区,山大沟深,山高坡陡,土地瘠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缺乏,生存环境恶劣,抗灾能力差。地震致使山区群众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2007年底,全市农村户数54.8万户,农村人口246.8万人,乡村劳动力人口51.31万人,贫困人口73.6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6.42万人,低收入人口7.19万人,全市贫困面达29.9%。

2.受灾情况。5·12地震使全市九县区域195乡镇全部受灾,受灾行政村3180个,占全市3201个村的99.3%;受灾户数以万计6.057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以千计4.8万户的71.6%,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127个,占乡镇总数的65.1%;受灾惠阳严重的行政村587个,占总村数的18.3%。农村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大面积受损,损失惨重。全市受损估值总计206.6亿元。重建的原则: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安排;二是民生为先,分清缓急,突出重点;三是聚集发展,合理布局;四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总体建设目标。用两年时间,完成551个地震灾害重点行政村整村重建。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的恢复重建,农业生产能力全面恢复,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

4.投资规模。511个地震灾害重点行政村住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共估算总投资77.13亿元。包括:(1)整村重建住宅估算投资27.76亿元。其中:整村就地重建住宅建设估算投资17.92亿元;整村异地迁建的34个新建居民点,住宅建设估算投资9.48亿元;(2)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估算投资22.7亿元,供电2.45亿元;(3)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估算投资26.67亿元。其中:水利10.58亿元,水电32亿元,农牧12.61亿元,林业1.17亿元。

5.主要建设任务。完成551个行政村整村重建,其中新建居民点334个,恢复建设乡村道路5715.6公里,解决133.5万人饮水困难,对15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发展灌溉面积40.96万亩,维修重建河堤367.37公里,建设维修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农电线路1921.91公里,建设10万口沼气池和30万台太阳灶,修复重建日光温室747座,新建15万亩拱棚,建设5万亩万元田、15万亩千元田,修复建设林区道路414公里。

(二)城乡住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1.地震灾后住房受损情况。地震灾害波及全市九县、195个乡镇,3180个行政村,46.057万户,176.72万人,地震对城乡居民住房和家庭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初步估算全市城乡居民住房直接经济损失达240.31亿元以上。尤其是高山和半高山区以及建于山坡房屋,地质结构差,土质松散,房屋毁损更是严重。地震造成的山体裂缝、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有相当一部分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重建。农村居民住房倒塌损毁233917户、1135075间,建筑面积1852.7万平方米;损坏居民住房186459户、1362381间,建筑面积1997.5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07.13亿元。全市共有33917户,133.5万农村居民住房需要重建,其中551个行政村,55512户、241802人成为地震灾害重点村,需要异地搬迁的243个村,19678户,整村就地重建的308个村,35834户,有186459户房屋需要加固维修。地震灾害造成全市市直及九县(区)城镇居民住房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相当一部分住房倒塌或濒于倒塌,毁坏严重。大部分民房出现倾斜、裂缝。居民居住大楼出现大梁、构造柱断裂、错位、主体墙、承重墙倾斜、裂缝严重,安全隐患较多。城镇居民住房受损面积417.98万平方米,倒塌和严重损毁不可修复需拆除重建的房屋面积156.8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8.82亿元;一般受损需维修加固的房屋面积261.1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4.36亿元。

2.总体目标任务。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乡住房恢复重建任务,把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恢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村住房:农村在用帐篷、活动板房等过度安置房解决受灾群众临时居住的基础上,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底,使因地震灾害造成倒塌、滑坡、裂缝或房屋严重损坏,致使农村无安全房屋居住的3180个村,420376户全部恢复重建新居,达到安居乐业。异地重建、就地重建、加固维修三种类型27个示范村和第一批175个重点村,在2008年11月底全面建成,既要出建设成果,又要创造指导灾后重建的经验。第二批216个整村重建的重点村在2008年9月底前全面动工,2009年5月底建成;第三批33个整村重建的重点村2009年6月动工,11月底建成。分散重建村现在立即动工,2009年5月底全面建成;维修加固工程从现在起全面展开,今年入冬前全面完工。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低于灾前水平。城市住房:从现在开始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程,2008年底前一般受损维护修理的住房全部维修完成。在2009年底全部完成重建、加固房屋工程,恢复城市居民住房,使城市居民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

3.重建模式。(1)以自然村为单位,农户倒塌房屋50%以下,且原村庄无地质灾害隐患的,以零星散户建房的形式进行恢复重建。零星建房可以原址重建,也可以另选新址重建。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一律不批准恢复重建。(2)以村为单位,全村农户倒塌房屋50%以上,但村庄原有地基稳固安全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受灾村,一律在原址重新规划,合理布局,恢复重建。(3)以村为单位,全村农户倒塌房屋50%以上,居住地有地质灾害隐患,无条件恢复重建,而本村内有迁建土地的,必须在村内搬迁重建。(4)以村为单位,全农户倒塌房屋50%以上,在原居住地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本村没有迁建新址、本乡或本县有地方的,要从大局出发,协调解决好具体问题,保证在乡内、县内实现搬迁重建。新建地址为河滩、荒坡或撂荒地的,地价不得高于每亩一万元。(5)以村为单位,全村农宅倒塌50%,原住址地质构造不稳、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资源枯竭、交通地理封闭、难以持久发展的地方,且村内、乡内、县内都无法安置重建的,可申请省上、国家安排市外移民重建。(6)房屋裂缝、受损,但无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经过维修可以居住的,以农户为主、邻里相帮进行维修,国家适当补助。

4.设计标准。不论零星分散重建还是整村重建,先按照每户3间,必须按市县(区)建设部门提供的具备防震、防地质灾害的房屋标准建设,整村重建的要按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原则上先按三间安排,留有余地,以后逐步添建达到新农村的标准。(1)整村重建住房规划设计原则:适宜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不宜建设独立式的农宅。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卫生、节能的原则,积极贯彻“三节一环保”政策,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5.建设标准。宅基地标准:每户宅基地原则上控制在270平方米以下(不含农业生产用地)。具体按各县(区)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住房建筑面积标准: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相关标准执行。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应尽可能避免东西向布局。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4米。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应超过35%,容积率不应大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应超过28%,容积率不应大于1.1。

(三)城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

1.灾前基础设施条件

在灾前全市已经建成了连接六县区的昌河坝十字路,兴建了一批农村公路和通乡油路工程,初步形成了以G212线、G316线、江武路为主骨架的“六纵六横”公路网。全市有效灌溉面积95.0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0.71万亩,解决了127.69万人饮水困难,建成防洪河堤1276.34公里;通过实施一、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西部电网完善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了县乡村通电;全市通邮率达到70%,全社会固定电话普及率24%,移动通讯覆盖率达80.6%;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239公里,城市桥梁66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7.87%;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4.57%(未达到无害化处理),供水管道总长度达328公里,年供水总量946万立方米,排水管道长度193公里。

2.受灾情况

此次地震使陇南市原本就很脆弱的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毁,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和绝大部分农村公路严重受损,部分公路交通中断。74个乡(镇)1343个行政村交通运输受阻,被困群众达87.13万人。其中文县、武都、康县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G212线、S206线等干线公路损坏路基12条93公里,桥梁132座4983.55米;农村公路损坏路基1224条8341.188公里,桥梁损坏357座11510.44米,涵洞1435道,山体滑坡和边坡塌垮达865.6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0.8亿元。水利方面,受损水库15座,灌溉设施受损1016处,损毁渠道516.54公里,影响灌溉面积36.47万亩;受损堤防385处,长度736.545公里;农村受损供水工程1367处,长度1367处,损失管道4943.65公里,影响人口133.5万人;灌溉设施受损1016处,损毁渠道516.51公里,影响灌溉面积36.47万亩;受损水电站85座,受损线路76.1公里,倒(断)杆151根。交通直接经济损失11.09亿元。地震导致陇南电网损失负荷约200MW,造成陇南境内1条330KV送电线路、7条110KV送电线路、46条35KV线路、196条10KV线路停运,部分线路倒杆断线;大量送电线路导线受损、杆塔基础滑坡、杆塔本体受损严重,220KV、110KV、35KV变电站围墙坍塌、厂房不同程度受损;陇南供电公司和部分县电力局办公楼严重受损。电网直接经济损失3.72亿元。地震造成89个邮政支局所严重受损,其中9个局所房屋基本全部垮塌;受损电信线路约1368余公里,损毁杆路5766根,受损机房229个;150公里的通信光缆线路基站机房严重破坏,4000余公里通信光缆线路、367个列线通信基站,22条的供电线路、76处通信营业厅受损。通信直接经济损失达3.4亿元。全市11座水厂因震受损,城市供水管网受损956处123公里;损毁城市道路59.78公里,城市桥梁30座,路灯4561盏,排水管道72.53公里,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不同程度受损。市政设施直接经济损失6.42亿元。

3.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需求,结合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支线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大力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基本在两年内完成受损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任务,第三年巩固提高;通过三年努力,在确保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全面恢复到灾前水平的基础上,使全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和抗灾功能有较大提升,实现全市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市政设施的网络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新格局。

年度目标。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受损市政道路、桥梁的维修改建和受损供排水管网、其他受损市政设施的改建修复;完成人饮工程设施的修复重建任务和农村电网、县城电网、通信设施恢复任务,扩大网络覆盖面,全面实现通信畅通、电网运行稳定可靠,并完成国道、省道、乡村道路及城镇基础设施80%以上的工作任务;多数重大公路、病险水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并建成。到2010年底,全部完成病险水库、市政设施、重要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的收尾建设。

4.主要任务

围绕恢复重建目标,以尽快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为重点,结合受灾村异地搬迁重建,新建或改建一批必需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设施。三年规划实施之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项目1090项(部分项目打捆),其中:交通项目515项、电力项目131项、水利项目59项、通信项目295个、市政设施项目90个。三年恢复重建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208.97亿元,其中市县财政自有5.99亿元,争取各类银行贷款7.7亿元,企业、群众自筹2.45亿元,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177.15亿元,社会捐助等其他15.68亿元。

(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规划

1.发展基础。近年来,陇南市对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对一批社会事业和公检法司项目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增添了新设备,改善了公共服务环境和条件,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教育上,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工程为重点,康县和礼县当年实现了整体“普九”目标,全市实现两基教育的县数累计达到8个。卫生上,先后建成了一批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乡镇卫生院项目,全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逐年提高。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和公检法司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都有较大改善。

2.地震受损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原本就很薄弱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害,各类设施用房受损面积达到419.83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或严重损毁275.45万平方米、一般性损坏144.38平方米,损失估算46.88亿元,极大削弱了全市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党政机关、政法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全市受灾学校共2678所,占总校数的90.4%。受损校舍面积达到158.7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6.4%,其中损毁和严重损坏118.99万平方米。地震使学校围墙、大门、护坡等辅助设施及一批教学仪器课桌凳在地震中受损。教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地震共造成全市3145个卫生机构受损。有4.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毁坏、45.9万平方米业务用房严重破坏、16.9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需要维修加固,共损坏各类医疗设备2485台(件)。整个卫生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62亿元。

——全市文化设施不同程度受损。文化文物业务用房受损81387平方米,损坏文物554件;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等37处国家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9个文博单位的陈列展览室、库房等设施遭到破坏。

——地震共造成全市372个计生机构不同程度损坏。全市四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业务及辅助用房受损面积达155317平方米。地震损毁计划生育器械、设备3562台(套),估算经济损失10878万元。

——全市广播电视台受损10个,有线网络受损829公里,无线发射转播台受损18个,发射塔受损16个,村村通设备受损1058个,有线网络设备受损198个,卫星接收设备受损549个,电影院受损7个,业务用房受损29992平方米。

——全市有8个体育训练馆在地震中严重破坏,9个体育场及个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不同程度受损,部分群众健身路径和体育设施设备损坏,受损估值3450万元。

——全市民政福利设施损失严重。全市9所中心敬老院受到严重破坏,40个社区居委会、1319个村委会活动场所需要恢复重建,受损估值22569万元。市、县(区)残疾人服务设施房屋受损4650平方米,毁坏设备177台(套),受损估值708万元。

——地震使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受损严重。据统计,共有695个机关办公用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受损面积达98.7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或严重损毁49.76万平方米,一般性损坏48.98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估值7.28亿元。公检法司受损单位229个,受损面积达22.5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或严重损毁8.37万平方米,一般性损坏14.1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估值2.21亿元。

3.总体目标。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期为三年(2008-2010年),总体目标是: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安排、合理调整布局、健全服务网络、确保运行有效的总体思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广泛支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争取使公共服务基本设施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四)经济恢复规划

1.经济恢复目标

工业从2008-2010年,全部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备要超过灾前能力,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亿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使工业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支柱。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合理、规模较大、链条较长、独具特色的陇南工业经济新格局。农业从2008-2010年,全面完成因地震造成的农业特色产业受损的恢复重建,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867.6万亩(不包括马铃薯),商品畜出栏650万头(只),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16亿斤以上,实现农业增加值52.95亿元,增长5%,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13%;农民人均农业特色产业收入达到9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6%。高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户,把陇南建成特色产业的富市和绿色食品的强市。旅游业从2008-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景区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接待服务能力超过灾前水平。到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占当年全市GDP的8%,基本完成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建设,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2.发展重点与总体布局

工业: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延长产业链条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工业聚集区为平台,坚持把恢复生产与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抓大扶小并举,内育外引并重,扩张提质并进,大力培育有色冶金、水电、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制造业、加工业、旅游工艺品等八大主导产业,集中全力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

总体布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发展壮大有色冶金、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制造业、加工业、旅游工艺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以中心城镇为载体,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工业集聚区,逐步建成铅锌、水电、硅铁三个工业集中区,农业特色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旅游工艺品四个产业集群。

农业: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按照继续压粮扩经,发展特色产业思路,压缩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低产低效小麦种植面积,围绕“三江利用一水”流域综合开发,大力实施国土整治、河堤加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工程,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增加马铃薯、大豆、油料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着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突出经济林果、中药材、草食畜、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和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苹果、蚕桑、中药材、蔬菜、草食畜、食用菌、烟叶等十二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总体布局: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三江一水”流域及徽成盆地商品粮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全省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加工基地。文、武、康三县(区)交界处的乡镇和高寒阴湿山区实行退耕种茶、退耕种药、退耕还牧。边远穷困地方和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退出小农生产,发展劳务经济,进入二、三产业。在“三江一水”流域及微成盆地等九县(区)121个适宜区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康县、成县及徽县25个乡镇发展蚕桑产业,武都区、文县和康县交界的三县(区)16个乡镇发展茶叶产业,九县(区)155个适宜区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礼县、西和两县23个乡镇发展苹果产业,九县(区)172个适宜区乡镇发展核桃产业,九县(区)99个适宜区乡镇发展花椒产业,“两江一水”流域及6县(区)12个适宜区乡镇发展油橄榄产业,徽县、两当县18个乡镇银杏产业。成县、徵县、两当等县发展肉牛养殖,礼县、武都、文县、宕昌县发展肉养养殖,九县(区)发展生猪养殖。白龙江、白水江沿岸发展水面养殖。

旅游业:重点是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三大资源优势,打造推出十个名牌景区,包装推出十个重点景点。构建“一个旅游支撑中心(武都区)、三个旅游副支撑中心(成县、礼县和文县)”;优先开发“两个旅游片区”(成县、康县等自然风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和礼县、西和等历史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片区)和“三个主要旅游开发区”(宕昌、两当红色经典旅游区,文县多彩民族风情与大熊猫栖息地人文生态旅游区,武都、徽县等自然奇观探险竞技旅游区)。

发展布局:把陇南旅游业纳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范围,开发与九寨沟互补的旅游线路。加强“陕甘川红色旅游区”建设,共同打造陕甘川红色旅游经典品牌,构建“陕甘川旅游协作区”,联合开发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拓展陇南合作范围和发展空间。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展现山水、文化、民俗的独特魅力,体现景点鲜明的个性特色。加快成县西狭、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杜公祠等重点景区的开发,体现自然风光和古老文化;加快宕昌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点景区的开发,体现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加快康县国家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白云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的开发,体现独特亚热带自然风光;加快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白马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等重点景区的开发,体现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加快武都万象洞、朝阳洞、姚寨沟等景区的开发,体现溶洞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加快礼县先秦西垂陵园、西垂博物馆景区和祁山武侯祠等景区建设,体现先秦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特征;加快徽县三滩自然风景区和两当去屏三峡自然风景区、张果老登真洞的开发,体现雄奇秀丽的原始生态特征;加快西和县去华山风景区、晚霞湖风景区、仇池国遗址等景区的建设,把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融为一体。

3.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按照“两年内必须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第三年进入发展提高阶段的要求”,重点抓好工业、农业产业化、旅游等基础设施的抢修,保障水电路和通讯畅通,尽快恢复生产和完善提高,恢复重建一批对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作用的重大项目,确保工业、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生产和服务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全市工业、农业特色产业及旅游业启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78个,总投资177.24亿元,其中:拟申请国家投资59.96亿元,市县财政扶持0.27亿元,银行贷款82.12亿元,企业自筹34.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