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6584900000063

第63章 陕西艺术演出(市场)业的产品与服务

一、艺术表演团体的产品与服务

1.外向型代表作品

近年来,以陕西省歌舞剧院、省戏曲研究院为龙头的陕西演艺界,精心策划,认真编排,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作为陕西艺术的代表,或在陕西本土向前来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演出,或出省、出国演出,把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到了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初衷的陕歌古典艺术团创作演出的《仿唐乐舞》和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唐·长安乐舞》在国内外文艺舞台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成为古都西安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1988年3月1日,陕歌古典艺术团率先跨出第一步,与西安国际旅行社签订了为期八年的在唐乐宫全年演出《唐·长安乐舞》的商演合同,演出受到外宾和内宾的热烈欢迎。接着又和日方独资经营的唐华宾馆签订了五年的《唐·长安乐舞》演出合同,一团两点每年演出600多场。与此同时,古典艺术团又辟蹊径,先后和人民大厦集团、皇城宾馆等企业签订了全年演出《仿唐乐舞》和唐歌舞的演出合同,采用包场利润分成等经营方式,剧场大演出和包场小演出相结合,每年演出500多场。目前该剧目经过2万多场的演出,演出直接收入4000多万元,已形成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和著名品牌,“两唐乐舞”成为西安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主打产品,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特定窗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其演出前景比较乐观。2006年9月25日,“中印友好年·陕西文化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拉开帷幕。展现中国古代盛唐风采的大型文艺演出《仿唐乐舞》向印度观众再现了1000多年前中国盛唐乐舞的辉煌。这是陕西首次在境外举办“陕西文化周”。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秦腔、眉户、碗碗腔等陕西地方剧种的形式演出了600多部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形成了“磅礴、质朴、清新、缜密”的艺术风格。在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将戏曲事业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大众精神构建的过程,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我国现代戏开山之作《血泪仇》到《梁秋燕》、《杏花村》、《漂来的媳妇》、《留下真情》、《好年好月》等都久演不衰。改编传统戏《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新编历史戏《千古一帝》、《杨贵妃》、《凤鸣岐山》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诸多剧目多次进京献礼演出,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进行“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深入农村社区进行演出,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一方面抓紧创作,排练一些高质量的大戏,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从参加江、浙、沪地区的演出洽谈会开始,本着“宣传西安儿艺,扩大影响,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原则,十多年来先后建立了江、浙、沪、北京、武汉、广东演出基地,并和一些省市建立了业务关系。2002年,西安儿艺根据需要成立了市场演出部,建立西安客户资料库,将各区县所属学校的地址、电话、校长姓名、学生人数等整理归档,做到心中有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稳稳占领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市场,在全国演出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他们组成精品剧目《丑小鸭》、法制教育剧《呼唤》、快乐戏剧《儿童剧场》三个剧组分赴各地演出,到11月底已演出474场,收入171万元。

2006年8月28日至9月3日,“中央电视台2006陕西戏曲展播周”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集中展示包括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等主要戏剧种类的经典剧目;展示包括华阴老腔、弦板腔、汉调二黄、华县皮影、合阳线戏、陕北说书和西安鼓乐等原汁原味的陕西地方小戏原生态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是一次陕西地方剧种的大荟萃,是秦腔优秀传统剧目和陕西地方戏曲代表剧目的一次大展演,更是陕西近年来戏曲舞台创作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是陕西艺术多年来在央视向全国人民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2.旅游艺术作品

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可供利用的资源很多,关键是缺乏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创作演出的《仿唐乐舞》掀开了陕西浩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角,开始了让历史文化“动起来”的探索。《仿唐乐舞》演出十余年,保持了长演长新、经久不衰的良好势头,作为历史文化艺术商品,《仿唐乐舞》在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初步树立了陕西旅游业经营文化的理念。《仿唐乐舞》是一幅流动的盛唐画卷,唐太宗亲制舞图,备极华丽、震撼人心的《秦王破阵乐》,既能使观众领略唐代乐舞的雄浑豪放,又能体验到秦代兵马俑的虚拟实境。《霓裳羽衣曲》华丽飘逸,场面宏大,表现出盛唐时国家强盛、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富丽堂皇的大唐芙蓉园仿唐园林建筑,色彩华丽的《梦回大唐》演出,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巧妙结合,使游客恍然置身于大唐盛世,流连忘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近年来,在我国艺坛,情景舞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新事物。仅正式公演且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就有江西的《井冈山》,上海的《月牙五更》,四川的《天使在人间》,北京的《爱情盒子》,河南的《风中少林》,甘肃的《大梦敦煌》,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和云南的《云南印象》等等,颇给人以琳琅满目之感。

陕西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新时期的艺术博弈中不甘落后,也集结出战,大显身手,在旅游产业界大亨们的强力支持下,先后创作并演出了《梦回大唐》(由大唐芙蓉园策划投资)和《长恨歌》(由陕西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策划投资)。

西安市歌舞剧院坚持打仿秦仿唐乐舞这个品牌,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截至2006年11月底,《唐宫乐舞》和《秦风唐韵》两剧在唐乐宫和唐华宾馆已演出510场,收入141万元,提前完成了年度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以唐华清宫遗址为背景,以唐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为依据改编而成,用十一个场景的切换,形象地再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凄婉爱情故事,情景交融,色彩缤纷,让人耳目一新。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无愧是大制作、大气魄、大手笔,它真山真水、虚幻浪漫、如诗如画,堪称我省表演艺术作品的空前佳构,为我省舞剧艺术的创作与演出开了新生面。

在旅游胜地临潼华清池演出的实景歌舞《长恨歌》是一个成功的创造性的艺术尝试,它的意义首先不在演出本身,而在于开拓了陕西旅游文艺的新思路,开拓了陕西旅游发展的新理念。

自从20世纪80年代陕西创作演出了《仿唐乐舞》,并把它作为陕西接待中外游客的主打作品之后,陕西省旅游文艺表演一直停留在台上演出台下看的剧场演出水平上。《长恨歌》第一次走出剧场,走进历史实景,打破舞台框框的限制,搞了一台身临其境的、演员与观众互动的精彩节目,它的参与性、亲历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它使观众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亲近历史人物,产生梦回盛唐、梦回李杨爱情的亲历感。从这个角度看,它强化了、提升了、活化了、打开了一个物景点华清池。

它启示我们,旅游演出是作为风情展示,作为民俗介绍,作为余兴和点缀,还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即用艺术重现和活化旅游景点,使景点由物向人转化,由静观向动态转化,由现象向感情转化。

它的意义,还在于促使陕西旅游演出由《仿唐乐舞》的传统市场开始向现代市场提升。大量的现代科技手段、现代乐舞观念和色彩理念的输入,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现代性的完美结合,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大投入、大制作、强效果、高回报的现代市场循环。

现在,我国已先后推出了三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情景演出,最早一台是在桂林阳朔推出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一台是在云南丽江推出的仍由张艺谋导演的《云南印象》,一台即为陕西临潼推出的《长恨歌》,前两台以展现山水风情为主,后一台则以人文历史为主,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这种大胆出新的演出是改革开放、旅游发展的必然,是艺术思想的重大突破和推进。

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于2002年启动,是一项旨在提高艺术质量、着眼文化积累的文化建设工程。

2006年11月28日,从北京传来消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演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在“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一举夺魁,荣膺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这是陕西在该项目评选中零的突破,被誉为“陕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篇章”。

1998年创排的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良品质先后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这次荣膺“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为陕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该剧自搬上舞台以来,至今演出已逾400场,并被山西、江苏、青海、宁夏等省区(市)的多个剧种、多家剧团移植排演逾千场,成为我省当之无愧的优秀品牌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