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6584900000025

第25章 陕西电视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电视产业发展迅速。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于1996年基本完成了县以上城域网建设,并且确定了以“无线覆盖和有线网接入为主,卫星补点为辅”的方式,整体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战略后,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陕西省共完成了8180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总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使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3.2%。

除此以外,全省现已形成以陕西电视台为核心,辐射西安电视台等十个地市电视台、各个县级电视台的产业格局形态,树立了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等知名频道,自办了《开坛》、《秦之声》、《都市快报》、《百家碎戏》、《都市碎戏》、《今日点击》等知名栏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陕西电视台产业发展状况

陕西电视台诞生于1960年7月1日,是中国创建最早的省级电视台之一。2001年7月1日,原陕西电视台与原陕西有线电视台正式合并为拥有8个频道、1400多职工的新的传媒实体——陕西电视台。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对象化,节目精品化”的原则,陕西电视台以陕西卫视频道和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骨干,经济资讯、影视娱乐、公共政法、科教文、体育健康等五个专业频道相配套,形成了多功能、系列化的新格局。

根据“传五千年历史文明,播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办台理念,2002年1月1日,经过整合、改版的陕西电视台全新亮相,重点打造以下八个专业频道,其频道定位和具体分工如下:

卫星频道:面向全国的综合频道,宣传陕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新成就,让全国了解陕西,让世界了解陕西。全天播出时间长达20小时。

新闻综合频道:面向全省的新闻综合频道。进行新闻宣传工作,主打陕西新闻联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并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等。全天播出时间19小时。

都市青春频道:面向西安市的综合频道。以18-35岁的观众为主要受众群。紧扣都市生活,体现都市风尚,把握都市脉搏,关注都市热点,风格清新自然。全天播出时间17小时。

经济资讯频道:辐射全省、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频道。展示国内外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挖掘透析经济发展的热点,关注百姓生活,提供全方位经济资讯服务,满足观众对经济信息、博彩、金融、证券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全天平均播出17小时。

影视娱乐频道:以中外精品影视回放为频道基本支撑,较强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是该频道的亮点。全天平均播出17小时。

科教文频道:面向广大学生观众和知识阶层,是一个具有较高品位的专业频道。传播科学精神,推广实用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开发人文资源是该频道的宗旨。全天平均播出16小时。

体育健康频道:秉承“体育奉献精彩、健康创造未来”的频道宗旨,以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观赏要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全天平均播出16小时。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陕西电视台不断适应传媒市场的发展需求,对频道和栏目适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例如:2006年1月29日,中国第一家国有独资电视购物频道诞生,陕西电视台电视购物频道取代科教文频道正式开播。该频道全天播出电视购物节目,覆盖全省1500万的收视人口,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时尚、快捷的购物平台。2006年9月,陕西电视台又将经济资讯频道全面改版为家庭生活频道,迅速提升了该频道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2006年11月1日,陕西卫视全新改版并正式播出,鲜明地提出“人文天下,文化中国”的电视传播理念,推出了一系列较具影响力和实力的电视栏目。

目前,陕西电视台每周播出电视节目近千小时。除电视剧以外,开办了70余个栏目,其中自办栏目50个,涵盖种类丰富,自办栏目数量在全国省市级电视台中处于前列。近年来,陕西电视台每年都通过税收为国家贡献3000万元以上的利润。

为了保证节目的制作、传输质量,1996年7月,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高23层的陕西广播电视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陕西省现代化广播电视播控、传输中心。陕西电视台现拥有15个大小、功能各异的数字化演播室和录音室;拥有三辆大型数字化转播车及非线性编辑、视频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新闻节目采编全部实现数字化;400平方米数字演播室建成;SXTVS网站扩用并运转良好。特别是1997年3月,陕西卫视通过亚洲二号通讯卫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播发自己的节目,覆盖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人口。2002年底,陕西电视台投入巨资全面启动“卫星落地工程”。目前,陕西卫视全面覆盖西北五省区以及全国25个省会城市、直辖市、170多个重点中等城市等。

陕西电视台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现有在岗员工1400多名,以中青年为主要生力军。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36%,中级以上职称者占26%,从事节目管理、创作和制作的有800多人。

陕西电视台坚持“栏目对象化、节目精品化”的办台理念,精办创优,打造品牌,电视节目频繁在国内外获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以来获全国奖作品300件以上,其中如短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荣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戏曲栏目《秦之声》连续八年蝉联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荣获中国电视栏目“百佳”称号,大型电视文化活动《金庸华山论剑》、《中华大祭祖》、《2004朝阳行动》、《风追司马》等屡获殊荣,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产生强烈反响,更是获得了业内的好评,成为陕西电视台的文化名片和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电视台先后同世界五大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进行友好交往,与日本富山电视台、读卖电视台,韩国KBS重川电视台,德国巴伐利亚电视台等结为友好台;同英国BBC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香港阳光卫视、香港凤凰卫视、香港无线欧洲台、新西兰NHNZ制作公司、日本东海电视台、日本朝日电视台、加拿大四方影视公司等进行协议交往,并开展了许多联合拍片、协助制作等业务交流。通过这些友好往来,陕西电视台已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二、西安电视台产业发展状况

隶属于西安市广播电视局的西安电视台是由原来的西安电视台、西安电视二台和西安有线电视台三台重组、整合而成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西安电视观众,西安电视台按照频道特色化、栏目品牌化、风格都市化、经营市场化的原则对所属六个频道进行了全面规划与定位。新的西安电视台六个频道的定位依次是:

新闻综合频道:以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工作为中心,发挥宣传喉舌作用。以地方新闻为主,同时转播、编播央视及国际国内新闻,制作播出新闻评论性节目以及时政、社会类新闻,辅之以谈话节目、法制节目、晚会和精品电视剧。

白鸽都市频道:以反映都市生活为主,突出都市气息和时代感,风格时尚前卫,注重社区、市民视点,全方位满足都市不同层次观众的收视需求。

商务资讯频道:强化信息性、服务性,满足西安观众对经济信息、衣食住行、商场购物、金融证券、股市行情等方面的收视需求。

文化影视频道:突出文化品位,反映西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制作播出高品位的文化栏目,传递国内外影视动态,播出中外精品影视剧。

健康快乐频道:以拍摄、制作、转播文体、综艺、娱乐、旅游节目为主要内容,风格轻松、幽默、健康。

音乐综艺频道:以拍摄、制作高品位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节目为主要内容,力求达到雅俗共赏。

整合后的西安电视台现有60多个自办栏目、十多个编辑栏目、30多个引进栏目,荧屏更加丰富多彩;全台现有职工648人,一半以上是一线采编人员,另有节目主持人40多人,人员结构合理。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全台职工的积极性。全新的西安电视台,人力、财力、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从而提升了团队的竞争力。

整合后的西安电视台目前总资产共计2.1亿元。前期采编设备142台,后期设备包括4个目前较为先进的大型非线性数字化制作网和20多条BETACAM剪辑线,大小演播室共12个,一台演播车,两个发射台,同时还有两个无线频道和四个可供持续利用的有线频道资源。无线频道覆盖东至华阴,西到眉县,北至耀县,南达秦岭的关中平原主要地区,其中一套、二套覆盖人口2000多万。有线频道覆盖西安地区,其中600余万观众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收看西安电视台的各套节目。

三、案例

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运营模式

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是陕西电视台变革观念、面对都市、依据城市人群需求设计的一个全新的综合频道。2002年1月1日早晨8点,随着一声“早上好,这里是《都市快报》”的问候语,都市青春频道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播报。这是一个年轻的频道,成立之初,频道的电视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年轻的电视人将“青春之我、都市之鲜”确定为该频道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该频道定位是以特色的自制节目来打造强势电视品牌。每天18:00-23:30,以独具特色的自制栏目《都市快报》、《都市女孩》、《都市热线》、《都市碎戏》、《碎戏碎事》面向西安及省内各大城市,锁定18-35岁观众群,风格清新自然,紧扣都市生活,体现都市风尚,把握都市脉搏,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短短五年多的时间里,都市青春频道创造了西安电视市场竞争的诸多奇迹,节目收视、市场份额、广告收入连年位居榜首,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特色频道。频道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以都市为品牌的自办节目。

《都市快报》:民生新闻类节目,是电视新闻适应电视改革事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产物。栏目定位于以西安三环以内的700万城市市民为服务对象的新闻类节目,采用了高频次的滚动播出形式,力求在第一时间里将本地新闻和国内新闻传送给观众。提出了“上班在街面、工作在社区、游动在晚间”的全新记者工作方式,以几百个社区的形式使记者和社会保持了零距离联系。节目本着“好看、有用”的宗旨,关注西安市发生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和亮点。从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定在7%到8%,居西安地区电视新闻节目最前列。该栏目因其全新的理念走向、独特的运作机制、贴近百姓的内容、不断创新的形式,深受西安市及关中地区电视观众的喜爱。其中主推的四位美女主播深受观众的好评,成为陕西电视界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品牌。这档民生新闻节目在2004年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百佳的电视栏目,2006年入选全国最具潜质电视栏目,2006年主持人韩冰荣获中国电视播音金话筒主持作品奖。

2007年2月,《都市快报》中又加入了《陕西电视台丙戌年都市榜样》板块节目。该板块节目用“红榜”、“黑榜”、“忒榜”三个全新的概念诠释了“都市榜样”的时代内涵。利用这一活动的品牌效应,很好地达到了以活动促收视、促增收的目的。

《都市女孩》:一档时尚的观众参与性栏目。本栏目突出参与性、平民性、娱乐性和喜剧性。分为日播版和周末版,体现时尚资讯的国际化和本地服务的理念,展现全新的主题式节目制作方式,用陕西女孩来体现陕西的时尚、展示陕西的美。并积极参与全国性活动,其中参加的“2003新加坡传媒集团才华横溢新秀”活动,频道选送的都市女孩获得十佳;在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前奏曲中频道4名女孩获奖;广东台“明日之星”频道两名选手进总决赛并获优秀奖;在凤凰台举办的“中华小姐”赛中,频道选送的女孩进入总决赛。2003年获国家省级奖近20项。2004年,《都市女孩》荣获了第三届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专栏节目奖综艺类三等奖,广告盈利为节目投入的数倍。

《都市热线》:全国首创的直播民生新闻杂志类栏目。每日播出一次,时长75分钟,播出形式是演播室直播,定期重播。依靠自己全新的“手机记者”、《百姓报天气》、《周姐帮忙》、《小民话题》等板块,创造了2个点以上的平均收视率,极大地分割了中央台和西安台同时段节目的市场份额,其中,风格自然的《小民话题》成为西安市民每天的谈论热点。在2007年《都市热线》开播一周年之际,栏目成功推出热线类新闻节目的升级版——《周姐帮忙》,该板块现已成为拉动收视率的法宝之一。此外,新增的《嘟嘟报天气》板块,在一天的六个时间点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为都市观众现时现报当天的天气情况,新颖的形式使得《嘟嘟报天气》成为频道排名前五的节目。

《都市碎戏》:日播的方言栏目剧节目。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播后,短短3个月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市场龙头地位。在22:20-23:00的非黄金时段,一度将收视率拉高到8%,其后则稳定在5%—6%,成为西安地区同时段的收视冠军。该栏目的品牌影响力辐射至DVD、VCD制品的发行、销售,演艺与培训,大型活动,甚至电视器材的租赁市场等。

《碎戏·碎事》:全国首创的民生娱乐方言类节目样态。该节目以《都市碎戏》为基础,在其播出后,采取直播脱口秀的方式,邀请戏中主演讲述碎戏拍摄中的故事。这个脱口秀节目将《都市碎戏》带来的收视高峰线从23:00一直延长到23:30。

除了开发符合频道特色的精品栏目之外,都市青春频道又研发了精准对位、电视编排“无缝连接”、方言脱口秀等新概念。都市青春频道的手机记者、气象专员海选、RAP资讯等全国首创的节目形态,通过“无缝链接”来实现节目和广告适量、适度、和谐,精准对位的电视运作理念,是对电视受众按每小时流量来分析,并据此调整节目内容设置,通过“绑定”观众专注于节目的方法来实现收视率的增加。这些在全国业界均为首创的电视节目与频道运营概念使得都市青春频道迅速成为全国同类频道电视创新的标杆,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都市青春频道相当重视对外交流和学习,经常派人赴其他省市电视台考察、学习和调研,并聘请专家为栏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邀请专家与电视同行研讨栏目发展方向和节目策划。先后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媒介》等杂志合作,组织干部职工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提升频道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借助这些学术期刊的平台优势,提升频道在学界的影响力。2007年,出版《都市快报经典》一书。

在人才管理上,自2004年起,频道根据全台总体安排部署,制片人、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全部工种都实行了竞争上岗,制定了栏目的《制作手册》,对所有工作岗位细化要求,考核标准进行了量化,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了工作规范化的效率。对记者实行打分制考核,打分的标准和程序更加准确、合理,编辑的职责更加清晰。根据陕西电视台的人员考核办法,频道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一新办法进行了创新,在全频道实施“点分钟收视考核”机制。具体方法是根据频道所有节目时段每分钟的收视率的升降数据,对参与节目生产所有环节的记者、编辑、后期制作人员、主持人等各工种员工按照不同的系数,换算成收入,收视率的升降与员工收入同步增减,收视率升降考核值精确到点分钟,这种精准对位的考核模型通过精细化操作,把节目生产人员的收入与节目收视率绑定为一体,起到了全体人员时刻以提升收视率为第一目标的效应,激发了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

从频道开播伊始,在提高节目内容质量的同时,都市青春频道还相当重视栏目的推广,积极策划一些大型社会活动,提升频道影响力。如2002年的大型直播节目《台湾有个陕西村》;节日期间向观众派发纪念品、寻求特殊人群、展示特别生活等活动;2006年《红楼梦中人》西北主赛区单位;丙戌年“都市榜样”的西安模型;西安五十个最优质的社区活动评选;联合陕西省工商局、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共同打造了“2007陕西3·15大型晚会”;与临潼区政府合作,策划“绝色惊艳——贵妃杨玉环全国海选”活动等等。

在广告营销方面,都市青春频道细致分析收视人群的收视习惯、收视需求以及广告客户投放特点,2007年1月1日起对频道的全天节目进行了调整,采用对位传播、无缝编排等手段达到全方位提升收视和收入的目的。在此次调整中,非黄金时段调整的幅度最大,广告时长相对于2006年总量增加了71分钟,白天时段的广告增量达到了700万。同时,频道与广告中心合作,整合频道各档节目的经营性资源,先后将《都市快报》的“第一现场”和“一说为快”、“抢先看”冠名卖出,合计创收135万,实现了以内容经营带动广告创收的新型电视产业运作。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已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2007年,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电视频道,成功入选全国地面频道第一阵营,并获得本年度全国TV地标管理创新奖。同时,该频道也是全国都市频道暨民生新闻协作体和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产业论坛核心成员。正是因为频道坚持不断创新的理念,立足西安,面向全国,才在短期内成为西安第一、全国前茅的都市频道。

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产业发展状况

1.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

陕西电视台是中国地方电视台中成立纪录片部门,专门探索和创作电视纪录片的先行者之一。

1985年,陕西电视台成立了对外宣传部,这个部门除了和电视台的专题部一起制作各种专题片之外,还负责陕西电视台纪录片的对外宣传工作。1993年,陕西电视台对外宣传部正式定名为“国际部”。国际部成立之后,积极与国内国际的优秀纪录片创作团体、个人联系交流,也逐渐将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行和各大电影节推荐,寻求国内外的合作发展。21世纪初,对陕西电视台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1年7月1日,陕西有线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合并,全新的陕西电视台对其栏目重新编排调整。在原纪录片栏目《电视写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栏目《影像》成为陕西电视台国际部电视纪录片播出的主要平台。

1985-1992年是陕西电视台对外宣传部刚成立的阶段,在拍摄纪录片方面,基本上都是和专题部一起为电视台做专题片。

这一时期,陕西电视台纪录片编导们在专题片的创作上主要偏重于历史和民俗方面的题材并有部分佳作问世,获得了省内外的众多奖项。任希祥的《游司马迁祠》如游记一般历览了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以优美的解说回顾了司马迁的一生,并为观众介绍了穷尽司马迁一生所著的伟大作品《史记》。该片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专题节目评选三等奖,同年又获全国优秀解说词奖。师志敏的《蜀道》的解说词引用众多三国、楚汉等时期的史实资料,中间配以诗词,全片解说词知识丰富,信息量大,散点透视。该片获得1987年陕西电视台节目一等奖。这些专题片讲求画面的艺术化、唯美化,解说词丰富优美,文笔流畅,但是缺乏故事性,缺少主题。仵海宁的《长安》在1988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系列类”二等奖。此外和晋国编导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荷兰掠影》等专题片,以其宏观大气的解说和画面感获得好评,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获得1991年度全国电视对外报道“专题类”二等奖。还有《万里长城》、《陕北谣》,以及讲述中国治沙的迫切和成果的电视系列片《绿色长城》等优秀专题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外宣传部这一时期也拍摄了许多专题片。其中王渭林的《安塞腰鼓》获得了1990年全国对外宣传节目二等奖,这部专题片选取安塞腰鼓为拍摄点,除了介绍它的由来、样式,还融入了作者对中国民族舞蹈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王渭林和胡劲涛合拍的《神游东方罗马》是这一时期比较特别的一部专题片,它第一次在陕西电视台专题片中采用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方法。该片在1987年获得了全国对外宣传优秀创作奖。孙杰拍摄的《长安古乐》完整地记录了西安音乐学院一批具有深厚古乐素养的乐者和古乐曲目,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另外,他的《帝都的诱惑》一片,在解说词的撰写上有一些突破,开篇不再是宏大叙事的手法,而是用“这是一张很有趣的地图,它的形状非常像一名古代的中国武士”这样平实、形象化的语句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并且这种解说词容易与画面相配合,声画一致,强化了艺术效果。郭宪拍摄的《厚土》,对陕北农民的细节描写也是很出色的。

1992年,由王渭林和相里林合拍的电视纪录片《最后栖息地的朱鹮》成为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发展中重要的转折性作品。该片反映的是一个全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面对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人类应该能够做些什么。这部纪录片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如何保护朱鹮,如何创造各种生存条件,使濒临灭绝的朱鹮在陕西洋县得以生存、繁衍。本片作为纪录片,它的关注视点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散点透视集中到朱鹮这个个体身上,以朱鹮的生殖和保护过程作为叙事结构,全片着重营造出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氛围,提炼了主题,这和以前专题片中容易拍成动物猎奇式的内容大不相同。这部片子参加了1993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野生生物电影节”,并获得了三项大奖,这也是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93年对外宣传部正式更名为“国际部”,是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发生转折的一个直接因素。国际部,意味着要与国外纪录片发展相接轨,更多地与国外业界交流。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TBS合作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也成为了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发生转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望长城》中全方位纪实手法的运用,主持人与拍摄对象的互动,以及各种以前不曾接触的创作手法震动了中国电视界。中国电视纪录片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专题片的束缚。

纪实主义创作成为陕西电视台国际部的编导们最先学习的对象,孙杰和相里林于1993年到1994年之间,陆续拍摄了《都市自由人》、《模特的自述》、《看车老人》这三部反映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纪录片。这种平民视角的转变是突破专题片模式后,纪录片编导第一个看到的方向,也是当时全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转变方向。《都市自由人》和《模特的自述》分别关注的都是在90年代初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社会发生巨变中的个体。《看车老人》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以一个老人的个体生存状态折射出社会大动荡的不安。其中《都市自由人》和《看车老人》都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用纪实主义的手法拍摄,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人物内心的动荡和转变表现得较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一时期也是个人艺术追求蓬勃发展的时期,除了追随纪实主义风潮而创作的部分纪录片之外,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编导们对历史、社会记录和民俗风情等题材都有较多涉及。孙杰是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的佼佼者,除了上述纪录片之外,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对当代农村社会的民情记录上。他分别在1992年拍摄了《出嫁的新娘》,1993年拍摄了《牧羊人的冬天》,1994年拍摄了《孙存蝶——一位戏剧丑角的故事》,1997年拍摄了反映陕西华县皮影戏艺人的纪录片《影人儿》,2000年应税务局的邀请拍摄了反映百年中国历史中税票变迁的纪录片《百年税票》。其中,《出嫁的新娘》获得1993年中国电视奖一等奖及1996年度中国外语节目一等奖,《百年税票》曾获全国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安普选也是一个观察力和敏锐度功力很强的编导,他在1993年和1997年拍摄了《泥塑的佛国》、《陕北说书》和《古城最后的染坊》。安普选熟练掌握电视语言的表述方式,在人文类型的纪录片中发挥出色。此外,还有李亚民拍摄的《回归儿童村》,相里林拍摄的自然环境类纪录片《沙漠人烟》,张文庆于1999年拍摄的《老油坊》和《三弦情结》等一批出色的电视纪录片。

2.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产业独树一帜

从1992年到2001年这近十年的时间里,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数量是相当丰富的。从专题片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以众多的面貌展现在观众眼前,最重要的是纪录片编导们的创作热情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勇于表现各种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段,增加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增强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深度。

2001年7月1日,对陕西电视台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陕西有线电视台和原陕西电视台正式合并,统称陕西电视台。合并之后的陕西电视台,对国际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一如既往地关心。在这六年中,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是以稳定、多元化的姿态逐渐向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本体回归。

2002年,原《电视写真》栏目由全新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影像》所替代,《影像》成为陕台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陕西电视台将国际部的纪录片直接摆在国内观众的面前,这就需要电视纪录片朝着符合电视这个大众传媒审美需求的方向走。同时,陕西电视台国际部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养李军虎、马星、田瑜、黄涛等一批青年导演,并成立青年导演工作室(也是《影像》栏目的工作组),给他们学习成长的机会。这些举措带来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青年导演熟悉这个时代的气息,了解主体观众的心理,给纪录片的拍摄中融入新鲜大胆的创作思路和拍摄手法,他们的作品贴近社会主题,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扩大了陕西电视台纪录片的国内市场;同时,中年导演们的经验丰富,艺术鉴赏力高,在国际国内的纪录片交流中凸现出陕台纪录片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人文内涵,这二者之间的互相辅助,互相激励,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李军虎是年轻导演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开拓了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中“城市纪录”的部分;同时他在寻找和选择题材时,能够找到好的挖掘点——如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及其子女问题,并用了两年时间踏实地进行跟拍,采访,直至将这一社会主题制作完成。这就是2007年初在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栏目持续一周播出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我是谁——中国农民工子女报告》。李军虎在对被拍摄人物内心情绪的捕捉方面做的非常到位,并且在后期编辑中重视叙事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使片子不仅有主题的提炼,而且具有比较高的观赏性。其中一个故事《千里寻母》中,镜头全程跟随一个五岁的陕西农村女孩去广州看望打工的父母,难舍的亲情与艰难的生存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该片入围了世界电视业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奖赛之一——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另一个讲述父亲打工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城》也获得200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中国制作人大奖。评审团对《城》的评价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故事,城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老话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有优劣。《城》分析了与移民和全球化息息相关的当前问题,并表明我们的世界是个‘地球村’。”在国际部的青年导演中,马星和田喻也是具有实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勇于探索的优秀导演。马星在2002年拍摄的《神秘的巴丹吉林》画面感非常好,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力。此外,他拍摄一部关于未成年少女拐卖问题的纪录片时,由于涉及地方黑暗势力,多次遭遇危险处境,但马星还是坚持完成拍摄,并只身解救其中的未成年少女。这种对人的关注和无畏的职业精神使我们对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的未来更具信心。田瑜也是一位对社会问题具有敏感度的青年导演,他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贫困女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获得西安市“红凤工程”的支持和帮助。

陕西电视台国际部的中年导演们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成熟的作品。如导演郭宪拍摄的《中国苯教孜珠寺》和《盐井·丹金》都是人文方面的佳作。前者是对中国西藏地区最早的宗教苯教的记录,孜珠寺是苯教最古老的一个寺庙,片中详细介绍了孜珠寺的构成和僧人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者是在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澜沧江附近拍摄的,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最古老的人工炼盐方式,导演用散点观察的方法拍摄了靠盐井生活的几个家庭和他们炼盐的方式。该片意味隽永,画面优美,镜头运用得非常出色。另一位中年导演是以拍摄农村、农民见长的张文庆,他的作品有反映中国人权状况的纪录片《巡回法庭》,反映陕北高原缺水问题的纪录片《祈雨》,以及《麦客》和《雪花的故事》等。这位导演天生具有纪录片人的气质,热爱纪录片创作,并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作品中对事件人物的把握比较到位。此外,这一时期中年导演的佳作还有以理性思维著称的导演李亚民拍摄的反映陕西户县农民画的纪录片《本色》;以注重信息量,经验丰富,镜头感强闻名的导演杨光,他具有对故事讲述的把握能力,从容不迫,整体的叙事清晰明确,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法门寺唐代丝绸复原的纪录片《复活》,该片悬疑叙事技巧的使用为其增色不少,使这部本该充满科教意味的纪录片看起来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另外,不能不提的是拍摄纪录片已多年的相里林导演,他在2003年拍摄《风雨党家村》,以党姓人家的衰败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知识量丰富,故事性强,是历史类纪录片中难得的佳作。

这一时期,是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高潮时期。全国际部导演联手打造的系列电视纪录片《长大的故事》,拍摄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这部纪录片在全国引起轰动,片中人物的独立、成熟,他们与父母间的沟通、误会和亲情的表现在观众中间引起了共鸣。2003年韩涛导演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女子侦探所》是另一部风格迥异的纪录片。片中以跟踪拍摄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情节性强,通俗易懂。《女子侦探所》成为陕西电视台第一部获得收益的电视纪录片,它在市场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之后的纪录片借鉴。目前,国际部正在筹拍的电视纪录片有李军虎的《中年男人》,李亚民的《黑豆》等。这些纪录片不光选择与社会、百姓息息相关的题材,而且力争在纪录片的叙事上做到“好看”。“好看”是对电视观众的负责,也是国际部在电视台这个在市场体制内运行的平台上继续生存的保证。“好看”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达到深刻,而只有文人式的深刻,是很难与观众达到沟通的。但这种“好看和深刻”是需要陕西电视台国际部全体导演意识观念上的配合,也是需要观众和导演互相沟通,产生共鸣,才能达到的。

2001年以后,陕西电视台国际部不仅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拍片,还与香港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携手合作,互相交流学习,而且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也逐渐打出了知名度。多年来的探索和创作,中年导演的厚积薄发,青年导演的激情努力,都为陕台电视纪录片获取了众多肯定和荣誉,同时从市场角度解读纪录片的魅力,从市场角度分析纪录片多样的表现手法,也促使纪录片创作回归了“本体”,给陕西电视台电视纪录片指明了一条更宽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