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6584900000021

第21章 陕西(西安)会展业发展概况

陕西(西安)的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参展到办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历程,目前已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2006年,陕西(西安)会展业收入5.5亿,占陕西文化产业产值(200亿)的2.75%,占陕西GDP(4382.83亿)的0.12%。这组数字表明,陕西会展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远展,但远没有发挥出陕西(西安)世界名城的会展业发展潜能。分析了解陕西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制约陕西(西安)会展发展的瓶颈,对今后发展会展业不无裨益。

一、发展现状

陕西(西安)会展业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陕西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纵观陕西(西安)会展产业,大概呈现以下特点:

1.展馆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西安现有五个一定规模的综合、专业展览馆和一个会议中心,其中西安曲江国际展览中心15万平方米,陕西国际展览中心4.7万平方米,陕西工业展览馆2.1万平方米,西部国际车城10万平方米,曲江国际会议中心3.5万平方米,杨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4.6万平方米,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展馆的数量、功能、总面积在西部都处于领先地位,停车、洽谈、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2.数量、内容逐年扩大,规模、层次逐步提高

西安会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时每年举办五六个,到2000年前每年举办30-40个。2003年,陕西展览公司已增至146个(在西安工商部门注册的会展公司就超过120个),从业人员5500人,年会展总数超过100个,展览馆收入3240万元。仅2003年的第十届杨凌农高会,就有18个国家和地区,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家单位和企业参展参会,展示交流的科技成果7000多项,参会人数85万人(次),签订成果交易合同额156亿元。2004年,全省举办各类展会109个,数量是起步时的20多倍,是2000年以前的2.5倍。其中全国性展会4个,区域性展会36个,地方性展会69个。国内参展企业3.5万个,境外参展企业0.6万个,参展商10万人次,专业观众9万人次,普通观众26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58.8亿元,利润收入4.2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38亿元。以第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例,签订国内联合项目合同1039个,总投资额1062亿元,比上届增长80.1%;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102个,外资投资额9.33亿美元;签订内贸合同成交额88.4亿元,协议成交额47.95亿元。在这次会上首次举办了文化产业博览会,共推出文化产业项目280个,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共有22个项目签订合同或协议,总投资9.47亿元,其中吸引外资额达2650万美元。2005年,全省共有103个有规模的展览会、推介会,参展商达8万人次,专业观众6.7万人次,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39亿元。2006年,全省举办会展100多个,西安举办会展达到66个,参展商11万人次,专业观众10万人次,普通观众236万人次,成交额39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500个,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达50亿元。

不但会展数量增多,展会规模也从地方性小型展销会发展到全国性大型综合、专业展会。如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住博会、制博会、高交会、旅博会、农高会等。内容从土特产、工业品、服装等发展到房地产、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汽车、IT、文化、陶瓷、工艺等50多个领域。2002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国内外5000家企业参加展览,利润收入1.1亿,为西安带来了近十亿的综合收入,成为建国以来西安市承办的规模最大、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展会。

3.展览企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办展主体

经过改革发展,陕西(西安)展会由原来单一的政府出面办展,逐渐向专业公司办展过渡,会展市场逐渐建立竞争机制,商业化运作程度提高。如2005中国西安高交会,西安市商贸局、西安市会展产业办公室积极尝试和探索市场化运作大型展会的模式,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以后举办大型展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管理职能不断完善

2000年以后,西安市组建了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西安市商贸局,为处级建制,负责全市国内会展业的综合管理、协调服务。按照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开拓创新、打造品牌、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会展业管理办公室不断完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改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市场,扶持专业会展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吸引国内外大型展会在西安举办。后来,西安市又成立了西安会展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信息交流以及行业培训等工作。会展业协会主管部门为市商业局,业务上接受市会展办的指导。

5.会展环境不断改善,品牌会展成效初显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会展经济的若干意见》颁发之后,西安会展业协会制定了《西安会展业行规》,对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约束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办展环境,塑造行业整体形象,促进会展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西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经过充分调研,认真筛选,推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全国春季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中国广告节、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中国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西部住宅产业博览会、中国(西安)西部国际汽车摩托车工业博览会、中国(西安)国际供热供暖及空调锅炉技术设备展览会、中国西安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十大品牌展会,仅2005年十大品牌展会参会人数就达100余万人次,成交额200多亿元,社会效益20亿元。

二、制约瓶颈

近年来,陕西会展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根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04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会展经济呈现中心聚集趋势:华东地区,上海举办的展会数量占整个地区的45%;华北地区,北京办展数量占整个地区的87%;东北地区,辽宁办展数量占整个地区的72%;西南地区,四川办展数量占整个地区的62%;西北地区,陕西举办的展会数量占整个地区的60%。那么,陕西会展业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制约陕西会展发展的瓶颈到底是什么呢?

1.企业规模过小,专业人员匮乏

如2005年在西安举办的会展超过100个,相关带动效益超过30亿元,在西安市工商部门注册的会展公司超过120个。然而,能有5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十个人以上的会展公司就算大型会展企业。陕西专业会展公司注册资金大多都在50万元左右,注册会展业务的公司虽多,但经常有机会办会的也就十家左右,而这十多家大多三五个人,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许多会展都是办会时临时招募几十名员工,也有一些专业人员在公司间自由调剂。企业的规模小和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办展能力自然有限,平均每个企业年办展不足一次。2005年登记的展会中,以标准展位9平方米为准,具有200个以上展位(包含主办方免费赠送的展位)规模的展会只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而国际展商直接参展的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展会也以区域性、专业性的为主。其余三分之二都属于小型会展。这样的小规模展览公司和小规模的展览会,严重制约了陕西会展的规模。

2.准入制度不健全,重复办展较多

目前重复办展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同样是服装展,在西安接连举办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一方面因为展会行业没有准入机制,行业协会没有很好地加以协调,各种规模的公司只要拿到批文都可以办展,导致展会过多过乱,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多头审批,即省工商局和市工商局都在审批办展。重复办展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既对企业办展造成过多干预,又导致服务变成管理,管理变成审批,审批变成收费。乱收费,重复收费,增加了企业负担。

3.品牌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陕西每年举办会展100余个,但除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东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有较大影响外,再没有叫得响、影响力大的会展。原因是陕西的很多会展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不懂得经营品牌,树立品牌。今年举办这个展览,明年举办那个展览,经营几年,似乎什么都办过,可哪一个办得好,为什么好,哪一个是自己的品牌,没有人去好好总结,也没有企业有意去树品牌。品牌效应是一个会展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参展商。一般非名牌的专业性展会最大的收入就是展位费,参展商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展会能否收回成本,而参展商的质量又决定着能否吸引到有效的观众也就是购买商,有效的购买力又是一个展会能否继续办下去、能否成为名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循环需要的资源并非能在短期内达到。没有品牌效应的展会肯定难以达到一定规模,而缺少规模的展会,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

4.执法管理不严,假货充斥会展

近年来许多展会会展中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甚至大型品牌展中也有假冒伪劣展品。例如在一些较正规的IT展、科技展中,有不少参展商暗中销售盗版软件、假冒产品和“水货”;在糖酒展销会上出售假烟、假酒;在医药保健品展销会上出售假药等。造成假冒伪劣现身会展的原因,除了不法客商唯利是图外,关键的问题在于管理和执法不严。工商、卫生监督部门有时候按展销产品数量收取抽检费,参展商只要缴费后,一般都能过关。这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充斥会展的现象,不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也使守法展商蒙受损失;不仅损害了会展环境,而且挫伤了人们对会展业的信心,影响的是会展业的声望。

5.服务不够到位,软件尚有差距

西安会展虽在硬件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会展企业始料未及,他们的服务尚不能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客商的需要,几个主要会展中心在软件与品牌展馆上也还有一定差距。还没有自己的货代公司、空运代理公司和旅游公司,缺少专业条件和优质的办展综合服务。展会中缺少现代化服务,没有建立起展馆独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能更好地为展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