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6582400000032

第32章 (一)发展内涵

对发展内涵的理解关系到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方式,或者说发展模式的选择,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直接影响现代化的效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内涵的理解也随着发展的实践逐步深入,由最初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再到目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发展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的历程。

有一种现代化学说,把现代化看做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即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就是如此,他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这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有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内涵的理解,侧重于以工业化和后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建设层面。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52年,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根据毛泽东的上述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这表明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内涵上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这种对现代化的认识依然主要局限于经济层面,即“经济增长”层面。当然,从中国当时的客观现实来看,首先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无疑可以为此后各项建设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把握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然而这种发展观在认识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现代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它应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也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和对人民生活重视不够的倾向。这一切都成为邓小平复出后着力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经济发展需要与政治民主相协调,这是因为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保证和必然提出的要求,另外,现代化离开精神文明也是不完善的,经济发展还应同文化发展相结合。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邓小平发展理论归结为单一的经济现代化,但是,必须指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确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强调的“四个现代化”主要侧重于经济现代化,这是显而易见的。邓小平明确指出,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还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深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在他看来,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这既是他独特的理论创见,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在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中,脱贫致富是其中心内容,反映了经济建设在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他还十分强调共同富裕的目标,反映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与非社会主义发展观之间的本质区别。此外,邓小平还改变了改革开放以前在经济发展中主要重视产量增长、对质量效益与人民生活关注不够的做法,把加快经济增长与提高质量效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把“数量型”和“质量型”两种发展目标相统一,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到20世纪末,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江泽民对发展内涵的重要拓展,在依然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的基础上,突出了社会全面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当然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不论如何,现代化归根结底要归结到人的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更明确地概括了发展的科学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