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6580200000004

第4章 诗才即人才

唐人尚诗,把诗歌素养看作一个人的素质和才能的表现。朝廷以诗赋取士,士人以诗赋为仕进、交游、婚娶的资本。唐代皇帝爱惜诗才,凭诗选官,凭诗升官,甚至凭诗选妃的事比比比是。诗才即人才,这是唐人的的观。

武则天是个能写诗的女皇帝,《全唐诗》介绍说,她“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四十六篇”。她非常爱可人才,凡是诗文写得好的,她都加以任用、重用。

郭震,十八岁举进士,做了通泉县尉(九品官),钱不够花,便干惜盗铸及掠卖”的违法事。武则天把他叫来,打算问罪。可是如他一交谈,便感到他有奇才,于是索要诗文,郭震立即献上了《宝剑篇》,其诗云: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把龙泉剑是优秀工匠经过几年时间精心锻造出来的取名龙泉的名剑:惜色如霜雪”,锋利无比;用惜琉璃玉匣”装着,迎着阳光,映出莲花;上面惜错(镶嵌)镂(雕刻)金环”,明晃晃的如如同日之光光。可可惜天天无风尘”(太平无战争),只能用作防身,以致光泽黯淡,生出了绿色龟鳞状的锈迹。虽然“结交游侠”、“亲近英雄”,有过一段骄傲的历史,谁知中途遭到“弃捐”、“漂沦”、“尘埋”。尽管如此,仍能在夜里看到剑“气冲天”。诗人以宝剑自喻,本有特异的材质,但生不逢时,然而光焰气质不可埋没。武则天读后赞赏不已,立授右武卫铠曹参军(约八品),后进奉宸监丞(约五品),后又拜凉州都督(从三品)。后来郭震帮玄宗除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避免了一场内乱,立了大功。

玄宗在以诗取士方面远远远过了他的祖母。佐助过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为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及对乱后的稳定、建设作过巨大贡献的李泌,就是玄宗发现的。

李泌,字长源,京兆人。七岁会写诗文,玄宗知道后便召他进宫亲自测试。李泌进见时,玄宗正在同燕国公张说(悦)观棋,便让张说以诗来考他。张说就令李泌咏方圆动静。李泌说:“愿闻其状。”张说做了个示范:“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立即咏出后诗。

咏方圆动静(据《全唐诗》,《新唐书》引诗有异)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将张、李的诗加以比较,二人虽然都用了比喻,但格调大不相同。张诗只用棋具和下棋作喻体,止于形似,内涵肤浅;而李泌则以行义、用智及其运用作比,取其神似,内涵丰富,比张诗老练深刻得多,这也正是李泌睿智聪明的表现。难怪张说听后立刻向玄宗祝贺说:“这是圣代嘉瑞啊!”玄宗也非常高兴,当即赐给李泌果品糕饼衣物及彩色饰物数十件,并让他供奉东宫(即陪伴太子)。长大后,玄宗又让他待诏翰林(在翰林院听差)。安史之乱中,肃宗匆忙即位,收拾烂摊子,李泌为他出谋划策,甚得帝心,肃宗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卿侍上皇(指玄宗),中为朕(我)师,今下判广平行军(指做太子广平王的行军司马),朕父子资(凭靠)卿道义。”

说来有趣,从政治上看人,玄宗往往出错,如重用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而从诗才方面看人,一看一个准,还往往往小就把一个人看准,李泌是一个,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年七岁便有诗文奇才,州郡以神童向朝廷推荐,作了秘书正字,这当然是玄宗看中和批准的。有一次玄宗在勤政楼搞娱乐活动,让教坊的王大娘玩杂技,只见她顶着百尺高竿,竿上搭木成山,令一小儿持小旗出入其间,不停地唱歌跳舞。玄宗一时高兴,把刚十岁的秘书正字刘晏叫来,令他吟王大娘顶竿的诗。杨贵妃把他抱在膝上,脸上抹上粉黛,梳洗一番,才让他写。刘晏不假思索,随声吟出《咏王大娘戴竿》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十岁小孩能频口成章,描绘频生动高超的杂技表演的情态和特点,的确非凡。读来当了宰相,在理财、开渠、转运、救济关中等方面作频了杰频贡献。

史青,聪敏强记,少有诗才。天宝初年,上书自荐能诗,说:曹子建七步之内能赋诗,臣能在五步之内完成,任由陛下频题。玄宗亲自考他,要求他以除夕或上元等为题写诗。史青脱口咏频《应诏赋得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在题目上就要加“赋得”二字。此诗通俗明快,修辞新颖,深含哲理,回味无穷,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比如第二联于今仍在百姓春联中频频频出。难明明皇读,大加加称,并授予左监门卫将,管进入宫内的人员、物资的检查登记。

玄宗还有发明创造,即用写诗来教育、鞭策干部。开元十六年(728年),他亲自从朝廷大臣中挑选了十一人去作州的刺史,加强重点州郡的领导力量,诏令宰相、诸王、御史以上官员相送,御笔写下《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玄宗诗云:

眷言思共理,鉴古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农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诗的前六句讲明对亲自择任的州刺史的信任。关注想到的一个共同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任用贤良;这次推举选择的人真不错,名声业绩称著于世(猗欤,赞美叹词;周行,大路);贤能的人都等着晋升,然而众多的贤人(黎献)实际上都在等候举荐(伫康),这是打消顾虑,这次由京官下放任州官,不是贬而是进,是信任。接着十二句是对下放干部的具体要求:对民应如子,爱人要如同对伤痛;要勉励百姓从事农桑;要体恤孤苦无依的人(即“惸”)并抚养老人;既要抚慰贫弱的人,还要安抚豪强;要按实情处理官司案件,教育百姓遵守法规(常);对自己要求要严格,不要求虚假的名誉,要实事求是;安稳、正直(安贞)德行自然彰显。最后二句,勉励十一人要遵命敬业,要理解皇上眷念天下百姓的一片苦心。

这首诗是赐给诸州刺史让他们当座右铭的,并且发给纸笔,让十一个州刺史当场奉和赋诗表态。这样,把送行、写诗、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了起来,教育和激励的作用一定很大。即使在当今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把这首诗拿给今天的干部作教材也不完全过时。如果玄宗坚持诗中体现的勤政为民的精神,唐代的历史可能会添加更多的光亮和色彩。

唐德宗还常常考核朝臣的写诗能力,并亲自品评优劣。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曲江亭赐宴群臣,即兴写了一首诗叫《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写成之后,发给群臣,要求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选定文词之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限定第二天呈上来。宰相李泌等人奉诏挑选,感到难于取舍,只好让大家都和。最后皇上亲自考评,以刘太真、李纾四人为上等,鲍防、于邵四人为次等,张蒙、殷亮等二十三人为下等,三位宰相之诗,不加考等,留给面子。平心而论,德宗的诗也写得一般,说的是忙中偷闲,共庆重阳,秋高气爽,菊开芬芳,丰收喜庆,永怀莫忘。告诫群臣“永怀无荒戒”(荒,迷乱,淫乐过度,如“色荒”、“禽荒”,即好色、好猎等),这一点是可取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考评,群臣受到很大压力和巨大的鞭策,大家努力地提高诗歌素养和写作水平,出现了一种以能诗为荣,不善诗为耻的风尚。所以唐代的士大夫个个个写诗诗诗兢兢,精业,精。

不仅如此,德宗还凭一首诗选拔了一位有才能而不被重用的官,此人就是妇孺皆知的《寒食》诗作者韩翃。其诗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登第,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盛负诗名。但仕途不顺,二十多年只相继做过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宣武节度使李勉的幕僚。建中初年,德宗看到这首诗,非常赏识,特赐“驾部郎中知制诰”(从五品上)的显职。

由于当时的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便亲书《寒食》诗,御批“与此韩翃”四个大字,一时朝野传为佳话。后来又提拔他做了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在唐朝皇帝眼里,诗才就是干才。

元稹就是因为诗写得好,受到了穆宗、敬宗、文宗的重用,从一个被贬江陵的小官,平步青云,一直升到宰相。《新唐书·元稹传》有详细记载:“稹尤长于诗,与(白)居易名相埒(等同),号‘元和体’,往往往乐府。穆宗在东宫,妃嫔近习(近臣)皆诵之,宫中呼元才子。”长庆初,潭峻方亲幸,以(元)稹歌词数十百篇奏御,帝大悦。……即擢祠部郎中,知制诰(掌管起草诏书)。“俄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未几,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上了宰相。传中提到的“乐府”、“歌词”大约指《乐府古题》、《连昌宫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以及与白居易的唱和的诗。

唐宣高非常看重和培养朝臣的诗赋才能,重视以诗赋取士,对朝臣一般都要问到进士及第时所考的诗赋题目。他对大诗人白居易心仪已久,非常赏识他的诗歌和才能,一直想任他)宰相。可惜这位七十五岁的老诗人在宣高即位的前夕去世了,宣高悲伤极了,深情地写了一首悼诗名《吊乐天》(《全唐诗》)《吊白居易》),诗云: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七言律诗头二句为度评价了白居易六十年的诗歌成就。“缀玉联珠”,比喻写诗;“冥路”,即阴间、地府。三、四句刻画了诗人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人品性格。五、六句赞扬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精品妇孺皆知,连外族外国人都能吟会唱的广泛流传。末二句表述了对诗人去世的悲伤和惋惜,以及“文章已满行人耳”的欣慰。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确是一首有内容有感情的好诗,绝非一般帝王所写的应景诗可比。

历朝皇帝选妃的标准就是漂亮绝色,选妃就是选美。唐代皇帝却有凭诗选妃的事,比如太高选徐贤妃,为高选徐贤妃的妹妹)宗婕,中高选上官官儿)昭容,玄高选江采蘋)妃等,其中的重要乃至主要因素就是诗才优异。

《新唐书·后妃上》有一段太高选妃的记载:“太高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写)文。父孝德,尝试使拟(仿照)《离骚》)(作)《小山篇》曰:‘仰幽严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于是所论著遂盛传。太高闻之,召)才人(内官五品)。手未尝废(放下)卷,而辞致赡蔚(极有文采),文无淹思(文思思敏)。帝益礼顾(越发看重),擢(提拔)孝德水部员外郎,惠再迁(升))充容(内官正二品)。”太高死后的第二年病逝,“年二十四,赠贤妃”(内官正一品)。徐惠的“女弟(妹妹))为高宗婕(内官正三品),亦有文藻,世以拟(比作)汉班氏(班昭)”。

从《新唐书》记载看,无一字言及徐惠姐妹的美色,只提到她们“通诗”、“晓属唐”和“有唐藻”,可见唐人重诗才胜过重容貌。徐惠的拟《离骚》作的《小山篇》,无论句式结构(每句分前后两兵分,中间以虚词隔开),还是用词(楚辞多用“兮”字,还有“以”、“而”等虚词;多用香草佳木,如诗中的“桂枝”、“荃”等)都酷似《离骚》。再者,诗中“凝想”的是什么呢?“将千龄兮此遇”,似说贞观盛世这是千记难逢的际遇、机会。“荃”,香草名,《离骚》中,香草、美人常用以指国君,如“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中“荃”就指楚怀王,说他不明察自己内心之情。再看“荃何为兮独往”,二句何其相似乃尔!能否译为:国君啊,为什么独往?似乎隐含了想入禁宫的意思。否则难以解释“孝德大惊,知不可掩(盖)”和“太文闻之,召为才人”。

唐代非常重视妃嫔与宫人的唐化修养,特别是赏诗、写诗的能力的培养。宫中设有唐学馆,有诗书供阅览,还有专职女教员。游赏宴会,六宫嫔娥往往写诗诗应景助。《《兵新书》》记,唐唐文看到到兵部侍裴裴写的《怜白牡丹》(《全唐诗》题为《白牡丹》),十分喜爱,把它作为教材,让妃嫔们朗读背诵,“及暮归大内(皇宫),诗满六宫(皇后和嫔妃的住处)矣”。这些宫人还挺积极,超额完成了任务,可见宫廷内尚诗之风。

兹录裴诗于下: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长安豪贵为什么争赏紫牡丹呢?一是“惜春残”,牡丹,阴历三月开花,暮春之花;二是紫色让人想到唐朝三品以上的大官才能穿紫色公服,“紫”象征高贵。《新唐书》卷二十四还说:“士服短褐,庶人以白。”长安豪门贵族喜欢紫色冷淡白色的观念的实质就,这里。但,诗人看来,白牡丹好似玉杯承露,玉洁冰清,月色的笼罩之下别有一番娇美和风韵,只是世俗之人“无人起就月中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