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五年(1835),勤苦修业的学子们迎来三年一次的乡试大比,全称山西乙未乡试恩科。
八月初,斗山书院的应试生员,人人头戴簪花瓜壳帽,身穿蓝布衫,集中于州学训导署,署所的刘、范二教官核对过名额,讲述了考场规则,鼓励一番之后,率生员们去州文庙祭拜孔圣人。祭拜毕,即去州署见州长官。州官将生员们迎接至大堂内,钟鼓齐鸣声中,互相揖拜,互贺吉语,气氛非常热烈。中午共同进食州署特设的“鹿鸣宴”,宴罢,每名生员领上州署发给的“川资”(旅费),次日登程,赴省城太原赶考。
乡试考场设在省贡院(今太原文瀛公园内),贡院前为纯阳宫,也称吕祖庙。入场那天,冯志沂随人流七拐八弯过了吕祖庙,迎面高耸的牌坊门上,“天开文运”四个金字分外醒目,通过牌坊门就是省贡院,门楣上赫然悬着“贡院”红底黑字大匾。开考前,防止夹带违犯场规的东西,每个考生被场务官从上到下搜检了一遍。他偷眼环视四周,墙上插满了荆棘,听见有人轻声说这是禁戒外面越墙传题。考试开始,考生各被分在一间又窄又小的号舍内答卷。号舍外,监考官、巡视官走来走去,如临大敌似的。冯志沂偏偏初生牛犊不怕虎,没觉得紧张。
经过八月的初八日、十一日和十四日三场考试,他都顺利地按时交了卷。
九月初,翘企多日的冯家,突然接到省府差官送来的中榜喜报,上写“冯志沂高中山西省乡试恩科第十五名”。并且通知,省里某日招待新科举人,请准时赴会。冯志沂荣登“龙虎榜”,冯家老少甭提多高兴了,马上贴喜报,放爆竹,敬祖宗,庆贺开来。什么叫“龙虎榜”?因为择于“辰”时,或“寅”时出榜。辰属龙,寅属虎,所以叫“龙虎榜”。士子中举实非易事,古代皓首穷经终不售者大有人在。当时,山西乙未恩科参试者芸芸上千,取中的仅有五十多名。
中了举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既可参加会试继续进取,还可以做官,不论中举的人年龄大小,概称“老爷”,身价提高了。
九月上旬,省府设宴招待新科举人,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要员都到场接见。所设之宴也叫“鹿鸣宴”。“鹿鸣”取义于《诗经·小雅》里描写古代宴请宾客的礼仪场景,每段章句前有“呦呦鹿鸣”之句。所以,隆重的宴会,往往冠以鹿鸣之名。开宴前,新科举人与主考(皇帝钦命的主持考试官)、房师互攀师生关系,尊称他们为恩师,也称座师。
清代把举人出身叫乙科,进士出身叫甲科,而举人还需经过拣选、大挑这几道录用办法的门槛,分出等级,按次到偏远地区担当知县、教谕、判官等官职。如果考中进士,在京可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六部主事、内阁中书,京外可授知州、知县、推官、教授等职务。举人、进士并非官职,是一种资格,如同今天的学历、学位。
乡试中式后,冯志沂回到代州,短暂的休息了几天,便去太原领上本省学政发给的“咨部文书”和布政使司发给的路费,与晋省的举子们赴京参加翌年(丙申年)的恩科会试。本科因皇太后六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九月底,冯志沂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乘公车驱向京师的大道。
代州距京师地隔千里,长路风尘,车过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固关,山路崎岖曲折,颠簸得呕吐翻肠,瞢腾旅望中,夕阳西垂,晚烟低迷,禁不住产生了浓浓的乡思。
经过十来天的赶路,来到京师,他和州属各县的举子们住进了前门外西河沿街的代州会馆。
距丙申年的会试期,还有五个月,各地赶考的举子陆续到京,绝大多数投宿在宣武门外各省各县建的同乡会馆,成名心切的举子们纷纷四出活动打探中榜的渠道,有争购朱墨文编的,有拜谒名师的,甚至有周旋公卿的……冯志沂自感出身寒微,不怀侥,专心致志投入到紧张的备考复习上。
道光十六年(1836),刚进农历春三月,顺天府贡院的大门外,每天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应试者无不伸长脖子,瞪大眼睛,争看礼部张贴出来的公告,上面写着何省、何时、何门进行点名的具体规定,以及编座号、封门、试卷格式等要求。会试不亚于千人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考试共进行三场,三月九日为头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须提前一天入场,后一天交卷。考试中,他文思敏捷,如有神助,超常的发挥了才气。
担任丙申会试恩科的四大总裁分别是: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鼎;
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吴杰;
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管理刑部事务、军机大臣王植;
经筵日讲起居注、东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军机大臣潘世恩。
三场所考的试题中,时文和试帖诗他感觉做得很顺手。
时文是: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思善而著其善”;
“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天下有达尊三爵、齿、德”。
试帖诗是:
“赋得布德行惠”得时字五言八韵。
评卷时,受到同考官刑科给事中周某的赏识并推荐了他的试卷。
大总裁们传阅后,王鼎批曰:“取”,又批“心细手和”。吴杰也批了个“取”字,再批“珠光玉洁”。王植批的是“中”字,还批曰:“曲尽题蕴”,潘世恩复批“中”字,加批“丰神朗润”。
末尾,本房汇综评曰:
“说理如捅底脱,行文如翻水成;擅穿杨中的之能,正弓燥手柔之候,次三艺精神充溢。前、后场手笔调匀,洵属通才,足征家学,揭晓来谒,知生庭传诗礼,代累簪缨,泮水芹香,藉甚奇童之誉,秋风桂馥,裒然国士之林。驰东道而绝尘,早已群空一顾,入西曹而观政,伫看绩报,三年宏此远谟,副予厚望。”
会试放榜,高中第十三名,比乡试的名次还好。从本房的评语来看,差不多稳操胜券了。会试结束的当月之内,还要复试,最后进行殿试,试场设在皇宫保和殿。顺利地过了会试和复试两道关口,冯志沂着实高兴了几天,身临殿试这种场合,不免有点心悬。
殿试主要是试策,策题由皇帝钦拟,多为涉及时事政治,古今国家大政方针之类的内容,其实不算太难,只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写上称颂皇恩浩荡,国泰民安等粉饰太平之类的辞藻就能敷衍过去,但有一项不能马虎,即字字句句务必点画无讹。
策题共五道,规定当天完成,限日落交卷。
策试卷的优劣,书法是打动主考的关键,冯志沂的策文不但写得通达流畅,而且字迹工整秀逸,“匀圆光黑”,被定为“上策”,征服了阅卷大臣。
四月二十五日,晴空万里,惠风和畅,是个少见的好天气。上午,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鸿胪寺官引新科进士入内就位,开始唱名(公布名次)。这时韶乐齐奏,鸣炮响彻云霄,当冯志沂听到自己中了二甲第六十名,止不住掉下激动的眼泪。考中进士,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古谚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鸿胪寺官唱名完毕,自大学士至三品以上高官和新科进士一齐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谢恩。然后,由新科状元领众进士从御道出午门游街。那场面,万人空巷,纷纷争睹新科进士的仪容,进士们个个喜气洋洋,衣锦绣跨骏马,鼓乐导前,好不威风;这时的冯志沂真想振臂高呼:爷爷,您生前的愿望今天实现了!
第二天,去文庙拜孔子,从民跃升为官,当然得感谢“至圣先师”。午间由礼部设宴招待新科进士,此宴称“荣恩宴”。
紧张的会试、殿试结束,还要进行朝考,从新进士中选拔翰林,选中者,入庶常馆继续深造。考官的评判,仅仅分“取”或“不取”,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新科进士未必都对翰林感兴趣,“京师目翰林为橐驼,讥其臃肿而缓步也”,意谓升迁很慢。重视的,是引见皇帝,近距离目睹圣上的尊容,可谓终生难忘的殊荣。
他被引见时,跟在两部(吏、刑)堂官身后,走进圆明园中的勤政殿,一齐跪伏;吏部堂官双手把冯志沂的履历呈上,由太监总管接过,递给皇帝,静候提问。皇帝先问了家世情况,接着询及经、史、宋五子书和说文、篆籀之学,冯志沂都一一作答。对话过后,接着面试,冯志沂听得皇帝叫抬起头来。皇帝直视着他,相端了一会儿,点了点头,随即在履历上批了几个字搁笔道:退下候旨。
皇帝的容貌他也看得真切,人瘦瘦的,面带微笑,并非想象的那么威严,和常人没啥区别。
俯首退出殿外时间不长,两部堂官也退出,向他传达:钦点你为刑部主事,从即日起,入西曹(刑部)观政。瞬间成了京官,兴奋无比的冯志沂,一下子找不着北了,差点忘了进殿磕头“谢主隆恩”。
道光丙申恩科,代州地区金榜题名者除了冯志沂而外,还有崞县的张棣和李毓馨。
之后,他与新科进士逐次拜谒了四大总裁和其他房官,感谢他们的荐举之恩。四大总裁中的王鼎和潘世恩,是后来力主抗英禁烟的强硬派人物,对冯志沂很有影响。
冯志沂还看望了在朝内做官的族伯冯芝,族伯自然也颜面光彩,特地请京中的烹饪高手做了几桌南北大菜,举家宴饮庆贺。
冯芝,又名冯缵,字厚田,号吾园、勋堂。嘉庆十三年的进士。时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纂修。冯志沂中了进士的第三年,冯芝就位为内阁学士,吏部侍郎,朝考阅卷大臣。此人性格疏落,不求闻达,近乎迂腐,作京卿多年,却没有在家乡营建自己的府第,子嗣也只在偏远的陕北某县任一微不足道的小吏,清廉正直如此。
冯志沂在京城逗留期间,鸿喜捷报早被送到代州故里,轰动了全城。省府学政、州署知州、学官,书院先生,乃至同窗好友,登门祝贺者络绎不绝。
冯志沂身材细瘦,年纪轻轻“金榜题名”,州人都呼他“小进士”。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老者们还知道“小进士”的故事。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不到壮年,故指二十岁左右的年龄为弱冠。丙申年,即清道光十六年,他年届二十有二,所以“弱冠成名”的美誉就是这么传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