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素书(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6568900000009

第9章 引子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解译”说到人生韬略,许多人偏好“奇谋”,总想出奇制胜,最终难免落个蝇营狗苟;孰不知世间最简单的道理,才是正道天理,道、德、仁、义、礼五者,就是做人、处世的正道,守正方能出奇。“正道章”,想告诉人们的就是“守正”的道理。

“原典”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解译”许多人不知道何为禅?其实禅的道理很简单:禅并不是你要什么有什么,禅是你想什么有什么!怎么理解呢?空谷回音,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关键看你想说什么。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曾经给予世界的。

道德即为禅,就是你想应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它就如同一种善力,而世界反作用回来的也一定是善力。孔子弟子最多时,竟然有三千之众,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孔子本身是有德之人,大家不远千里而来,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否则,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场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原典”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解译”诚实守信就可以使不同意见的人归于统一,判断、处理事情合乎道理就足以获得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关于诚信的意义,我们已经讨论了几千年;至于诚信缺失的危害,我们也检讨了几千年。从这几千年的反复中,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诚信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于一个人的成败荣辱,至关重要;第二,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社会上的某种稀缺资源。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几千年在讨论同一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其实大家在潜意识里,都有追求诚信的愿望,“诚信”是人们的一个共同梦想。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坚守诚信,行止有义,一定能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涟漪,这也叫“守正出奇”。

“原典”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解译”只有智慧才能从以往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指导今后的生活;只有明达才能洞见未来,而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就是人中之“俊”。

孔子曾言:“四十而不惑”,对于孔子这种大智的人,也许可以做得到,对活在当下的人而言,这只能是一个理想。如今的四十岁正是“大惑”之期,心中有惑,眼中无奈,焦急地注视着岁月的流逝。

人之所以有“困惑”,就在于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由于信息太通畅,现代人都生活在“机会泡沫”之中,许多人最后都淹死在泡沫里。为什么呢?因为定力不够,在泡沫中首先失去了自我,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犹豫,最后淹死在泡沫中。人们不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路再多,你能走的只有一条,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那么再多的路,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选择一条路,只要专注地走下去,条条都是金光大道。

选择道路、破解困惑、助人决断需要的是智慧;处事得当、随机应变、知人善用则需要聪明。

智慧不是生活中的知识、技巧、经验的综合,智慧纯粹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它是心灵快乐、幸福,宁静的一种状态。我们这样给智慧定义:智慧是使自己获得内心平静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内心能真正做到无我、无为,智慧就自然产生,心静则智慧生。而一个内心浮躁的人,是不会有智慧的。

那些成功的人,无论周围世事如何纷乱,他们永远在内心给自己留下一块静土,这里是智慧发芽、成长的田园。

“原典”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贫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解译”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在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足智多谋,在纷乱的世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疑惑难解之事条分缕细,有决断能力;信守诺言,说一不二,一诺千金,即便吃亏受损,决不反悔;清廉公正,不谋私利,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就是人中之豪杰。

细读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都有成功的内在理由,其中执行力、判断力、自制力、自省力就是最基本的四项理由。比如说自制能力,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具备的能力。它使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给我们不懈的毅力,不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不论成功与失败,不论屈辱与荣耀,永远不失去自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我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一直在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

实验远远没有结束。米歇尔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都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所以,成功需要理由,希望我们每个人,多给自己一些这样的理由。

“原典”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邂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苟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解译”不管职务大小,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而且百折而不挠,永不回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到的人却极少。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都有一个位置,也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如果认真检讨起来,我们做到“守职而不废”了吗?应该说许多人没有做到。我们轻视自己那份不起眼的“职守”,结果却是与伟大擦肩而过。因为将一件小事专心做到极致,那就是伟业。

“疱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说起来“疱丁”从事的工作无非是个屠夫而已,然而他却将“解牛”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最后居然在惶惶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将小事做到极致”的关键就是坚持,只要认定这是应该做的,就要信心满满做下去。《士兵突击》中那个许三多,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抱定这个信念他永不放弃,结果他成功了,这就叫“处义而不回”。

如果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肯定了无踪影:如果甘于淡泊,认真坚持做好每件小事,伟大却有可能不期而至。

“原典”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解译”即使被人误解、猜疑,身处是非之地,仍然犯难涉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会因为怕事而推脱自己的责任。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就由他摄政当国。这时候有人就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有谋位篡权之嫌。这个时候周公该怎么办呢?如果明哲保身,国将大乱。于是他果断平定了叛乱,大行封赏,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心地坦然,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工作中误解、委屈都是难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担当一切的胸怀。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只要将天下的不好的事情都承担起来,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承载多大的苦难,就有机会迎来多大的辉煌。

“原典”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解译”利益当前,要坚定自己的操守,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黄石公认为,具备了“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四种品质的人,就是人中之杰。

俊、豪、杰三者,是中国古代对人才品评的三个标准,虽然不同的人在具体标准上有所不同,但大体都差不多。《淮南子》中说:智慧超过万人的叫“英”,智慧超过千人的叫“俊”,智慧超过百人的叫“豪”,超过十人的叫“杰”。

不论怎么界定人才,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始终是人才的核心。《素书》中关于俊、豪、杰三种人的划分,也是以上述五德为基础。因为想做事,首先要做人,而五德正是做人的天理正道,故本章名为(《正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