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
6559600000029

第29章 二十九、以自由看待发展

【主要内容】

森在此书导论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全书的出发点:“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观点。”森把发展的目标看做是等同于判定全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类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

贯穿全书的中心概念“自由”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苦难――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术、享受政治参与等的自由。它包括法制意义的自由,但不限于权力――自由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因此,自由还包括各种“政治权益”,比如说,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以下者有资格得到补助,每个孩子都有资格上学受教育。

这样的自由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生活质量和亚当?斯密关于生活必需品的论述,森在此基础上考察构成人的有价值的生活的“功能性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社会参与等。把这些活动列成一个清单,一个人的“可行能力”,就是对此人是可行的、列入清单的所有活动的各种组合。在这个意义上,能力就是一种自由:能过有价值的生活的实质自由。这样的自由观既意味着个人享有的“机会”,又涉及个人选择的“过程”。假定每个人都在可行的各种“活动”组合中,按自己的标准选择最优组合,那么一个人能够实现的能力就可以通过他的实际选择而表现出来。在理论讨论中,可以假定我们有一个足够全面的清单来表现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哪些活动可以列入这个清单,是一个社会选择的问题,需要通过适当的过程来解决。从实际出发,这个清单可以首先包括最基本的功能性活动,再逐步扩展到有统计资料的更多项目。联合国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就包括了森帮助设计的、评价各国发展状态的、从高度概括到更加详细的若干清单。

在森的理论框架中,“自由”在发展中首先具有建设性作用:自由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与发展目标中自身固有的组成部分,它自身就是价值,因而不需要通过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联系来表现其价值,也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促进作用而显示其重要性。同时,自由也发挥手段性作用,森在书中特别分析了促进发展的5种最重要的工具性自由: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以及防护性保障。

阐述这种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自由概念涉及经济学的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森先用3章篇幅(从导论到第2章)讨论了实质自由概念的各个侧面,然后在第3章中对实质自由的理论框架做了全面的介绍。此书主题的第一个命题是“自由式发展的首要目的”,是一个规范性命题,主要在这一部分讨论。多年来,森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做过的许多重要的、开创性的基础研究,他对价值标准的哲理性规范分析,犀利而深刻。其方法的新颖之处,是从信息基础的角度来比较各种价值标准,论证他的自由观是信息基础更广、包容性更强的价值标准。对于关心全面价值标准的人,这一部分的讨论极具启发性。森在规范分析中不遗余力的自由的建构性角色,例如,就政治权利而言,政治参与本身是发展目标的一部分,缺此无以谈发展。在经济领域,自由交换物品、劳务,就像人们在交谈中自由交换词语一样,都是人的最基本权利。因此,市场与人的基本自由相连,只从效率角度出发赞扬市场机制是不全面的。就后果考虑,市场导致效率是肯定市场的重要论据,但市场机制的运作也存在各种问题,市场失灵又构成了否定市场的重要论据。然后,森用书中大部分篇幅(第4章到第10章)进一步分析、论证此书主题的第二个命题――“自由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实证性命题,可以用经验事实来证伪。森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的各个问题做过广泛的研究,因而他可以用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经验事实来进一步阐发、支持他的规范分析。他用大量的证据说明,自由如何促进发展,而缺乏自由、压制自由如何阻碍发展,涉及的领域包括贫困、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民主、饥荒、妇女、人口和粮食、文化传统等。

森用最后的两章讨论了关系到他的理论的应用的社会问题。第11章讨论他特别关心的一个课题,即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的形成。在结束全书的第12章中,森提出其核心诉求:让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的承诺。

【简要评述】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了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式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肯尼斯?阿罗教授说:“在这本书中,阿玛蒂亚?森精致、简明而范围广泛地阐述了这样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的增长。他运用历史事例、经验数据以及有力而严格的分析,显示了广义而恰当地构想的发展对自由完全不怀敌意,相反,正是由自由的扩展所组成。”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在经济科学的中心领域作出一系列可贵的贡献,开拓了供后来好几代研究者进行研究的新领域。他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的工具,在重大经济学问题探讨中重建了理论框架。该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由作为价值的基础及其信息基础

在本书中,森的自由作为价值标准的理论,试图提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价值标准(体系),据以判定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是否合乎理想,或者是否在向理想方向改善。森在本书第3章分析对比了三种主要的现代价值观――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以罗尔斯正义理论为代表的公平主义。

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是:所有人的最大效用或福利。这一理论肇始于边沁,他把效用或福利定义为“幸福”或“痛苦”这样的心理状态。现代经济学把效用水平从个人心理的主观性测度转到通过消费者选择而客观地表现出来。如果观察到一个人在备选事物x和y中选中x而放弃y,这表明按这个人的偏好,x的效用高于y。这种排序的效用函数构成现代经济学的一块基石,也被用在竞争市场均衡的符合帕累托最优证明中。

森认为功利主义价值标准的优点在于,它着眼于社会机制的后果,而且后果是指人的福利。其不足之处则包括:(1)忽略分配――假如两个状态具有相等的总福利水平,甲状态下某一人占了99%,其余所有人分享1%,乙状态下所有人平等分享总福利,如何评价甲乙的优劣?(2)忽略权利、自由以及其他因素――权利、只是间接的、按其对福利的影响程度进入福利测度,特别地,如何处理“幸福的奴隶”与“不幸福的自由人”?这一评价标准的信息基础不够广,排除了应该考虑的因素。

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标准是:由法制权利保证的、受最少限制的个人自由。这种法制意义的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以及其他许多自由权。数百年来,自由权利的价值观反对专制、促进法制、保护人权,现已成为世界普适价值标准的基本组成部分。

森认为,这一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信息基础仍嫌不足。它的要求是程序性的,而程序先于后果,而且不考虑后果。森坚信人的价值观中必定包括后果方面的考量,特别的,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就是单纯以后果衡量的。因而他主张既要考虑法制的权利,也要考虑人们可以实际达到的享受,例如经济上不致饿死的保障、社会上扫除文盲的普遍措施。森是研究饥荒的专家,他观察到饿死人的大饥荒可以在人们的自由权(包括财产权)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发生。假如两个状态具有相同的法制自由,甲状态下发生饿死人的大饥荒,乙状态下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如何评价。

以罗尔斯正义理论为代表的公平主义价值标准是:立足于公平的一套优先于任何其他考虑的自由权。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被森和很多其他论者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理论。该理论从公平出发,通过极其严密的逻辑分析导出罗尔斯称做“自由权优先”的一项要求:存在一组自由权利,不管任何其他考虑,必须保证这一组自由权利的实现。

森仍然着眼于信息基础,他不赞成某些价值要素“绝对地”优先于另外一些价值要素:不应该事先排除影响全面评价的要素。上述关于饥荒的例子表明,法制自由的实现,对更广义、更综合的价值标准的实现,不是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各种后果依赖性理论,也就是关心现实中达到的福利状况的理论,都阐明了要考虑法制自由权利以外的其他要素,这是达成全面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

对于上述三种观点,森认为每种派别的长处和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考察其信息基础的范围和限制来理解。他强调扩大信息基础的重要性,并由此进而提出他的建议――以实质自由作为综合价值标准。

2.自由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由的意义,还在于它的手段性作用。森在本书中分析了5种工具性自由,它们分别帮助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贡献。

第一,政治自由:森最为广为人知的研究结果也许是关于饥荒的一个规律(第1、第2、第7章),它表明政治自由与防止饥荒的关系。这个规律是:权威主义统治者,他们自己是决不会受到饥荒影响的,通常缺少激励因素来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与此对照,民主政府需要赢得选举并面对公共批评,从而有强烈的激励因素来采取措施,防止饥荒或其他类似的灾难。

第二,经济条件:这是指个人享有的将其经济资源运用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人们拥有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力、知识、土地、工具,市场机制提供各种经济资源自由组合的最好机会。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多半发育不全。因此,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自由市场取代传统社会对人、对资源、对经济活动的束缚,限制,干预。发展经济学从效率、财富增长出发,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很多,成果也广为人知。森的独到之处,是再次强调自由是发展的核心。以人身束缚为例,森认为,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取消在很多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对劳动者的束缚和强制。印度最落后的比哈尔邦有一种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强制性劳动,地主用暴力手段阻止农民离开土地、转往他处就业。这是迄今仍在进行的斗争。森强调,对劳动自由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市场效率,人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

第三,社会机会:指的是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它们影响个人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其手段性作用,熟知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反过来说,不识字对一个人参与那些要求按规格生产或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的经济活动来说,是一个绝大的障碍。类似的,不会读报或者不能与其他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书面联系,对于政治参与也是一种限制。森在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经验时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印度,除了印度进行改革较迟(印度曾实行很多中央计划、政府干预的政策)及其他因素以外,印度总体而言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落后是关键原因。

第四,透明性担保: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透明性担保与健全的市场机制紧密相连,这涉及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森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第7章)。亚洲金融危机突出地显示了受影响的国家的体制不健全。森认为金融危机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的形成,与商业运作缺少透明性,特别是核查金融和商业的安排上缺乏公众参与紧密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拖欠贷款的经济体的那些基本的金融改革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公开性、缺乏信息披露,以及作为这些经济某些部门特征的那种不讲是非原则的业务关系网有关。这些特征与一种不透明的商业安排紧密相连。在亚洲危机的发生中,透明性自由的作用――或者毋宁说缺少透明性自由的后果――很难被怀疑。

森强调,自由市场机制,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经常被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纯粹个人私力之上的安排,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运作取决于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规范体系。要有坚实的法制规范基础来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种权利,要有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来保证协议的履行。苏联及东欧国家转轨过程中的困难,缺乏这样的法制基础和行为准则是特别重要的原因。

第五,防护性保障:这是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例如失业)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年老、残疾的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在发达国家,这种防护性保障在社会福利的名义下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防护性保障应是一项基本建设。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防护性保障或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灾民、赤贫的人),或者改善其生活条件(残疾人),因此构成其实质自由的一部分。

防护性保障不仅是所谓“福利国家”的问题,同时也是民主制度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制度性渠道把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众的痛苦反映出来,要有政治性激励机制促使政府去关怀、解决民众的痛苦。仍然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森发现,一旦金融危机导致了普遍的经济衰退,民主的保护性力量――如在民主国家防止饥荒中所起的作用那样――就被强烈的怀念了。刚刚被剥夺的人得不到所需要的倾听他们说话的机会。

《以自由看待发展》这部著作是森在“自由”理论框架下,对其长期学术生涯中多方面研究工作的综合性表述。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众多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联合国秘书长柯菲?安南盛赞森:“全世界贫穷的、被剥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阿玛蒂亚?森更加言理明晰的、富有远见的捍卫他们的利益。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联合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的获益于森教授观点的明智和健全。”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有一首诗,描述了一个彼岸世界,其意境神似森在本书中的追求: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还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接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吧!

――泰戈尔《吉檀迦利》诗35

(王磊)

参考文献:

[1]Amartya Sen.“Development Think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the XXI Century,edited by Louis Emmerij.(Washington,D.C.: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distributed b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Amartya Sen.“Economic Policy and Equity:An Overview”,in Economic Policy and Equity,edited by Vito Tanzi,Ke-yong Chu and Sanjeev Gupta.(Washington.D.C:Interntional Monetary Fund,1999)

[3]Amartya Sen.“Utilitarianism and Welfarism”,Journal of Philosophy 7(September 1979)。

[4]Amartya Sen.“Well-being,Agency and Freedom:The Dewey Lectures 1984”,Journal of Philosophy 82(April 1985)

[5]Amartya Sen.“Poverty and Famin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

[6]阿玛蒂亚?森,自由与需求[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

[7]阿玛蒂亚?森,资源、价值和发展[M],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