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战列舰与巡洋舰传奇
6559400000058

第58章 法国絮弗伦级重巡洋舰

法国海军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共4艘。分别以18世纪海军名将絮弗伦、迪普莱克斯,17世纪海军国务秘书、财政大臣科尔贝尔,陆军名将福煦命名。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吸取了第一型条约型重巡洋舰迪凯纳级装甲薄弱的缺点,进行了加强,同级舰絮弗伦号、科尔贝尔号、福煦号、迪普莱科斯号。

絮弗伦号重巡洋舰

絮弗伦号1926年4月17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27年5月3日下水,1930年1月1日竣工。隶属第一支队在地中海巡逻。1939年7月成为远东舰队旗舰,同年11月和英国皇家海军一起担任对澳大利亚船队护航任务。1940年5月调到爱琴海巡逻,同年7月因法国投降被英国解除武装。1943年5月加入自由法国海军,并将对空武器改为56倍口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8门,70倍口径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16门。1944年担任南大西洋巡逻任务。二战结束后开始大修。1946年2月起参加侵略越南的战争。1947年10月1日退为预备役。1974年除籍并拆毁。

科尔贝尔号重巡洋舰

科尔贝尔号1927年6月12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28年4月20日下水,1931年3月4日竣工,隶属第一支队。

1937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负责在西班牙沿海执行巡逻任务,防止有武器等禁运物质进入西班牙。1939年9月参与追捕德国的“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1940年6月13日炮击沿海德军阵地,8月开始进坞大修。1941年1月编入维希政府海军第1巡洋舰支队。1942年11月27日因为防止德军夺取而在土伦港内自沉,大火燃烧了6天,12月7日再次爆炸。1946年打捞后拆毁。

福煦号重巡洋舰

福煦号1928年6月21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29年4月24日下水,1931年9月15日完工,编入第1轻型舰分队,1933年编入第3轻型舰分队,1937年再次编入第1轻型舰分队,同年4月改为第1巡洋舰分队,1939年9月参与追捕德国的“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1940年反回土伦港,6月炮击意大利萨沃纳的瓦多港区,1941年加入维希海军,1942年11月27日在土伦港自沉。1943年4月16日拆毁。

迪普莱克斯号重巡洋舰

迪普莱克斯号1929年11月14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30年10月9日下水,1932年7月20日完工。编入第3轻型舰分队,1937年4月改为第1巡洋舰分队。二战爆发后与姊妹舰科尔贝尔号、福煦号负责保护北非与本土的交通线。1939年9月参与追捕德国的“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1940年1月返回土伦港,6月炮击意大利热那亚,1941年加入维希海军,1942年11月27日在土伦港自沉。1943年7月3日打捞,1944年在盟军空袭中炸沉。

主要性能

基本性能

长:194.00米,宽:19.20米,吃水:7.44米,标准排水量:10000节,满载排水量:12780节。

动力

有3台涡轮发动机,3台辅助用柴油机,8座煤-重油混合锅炉(1台备用),3轴3桨,66194千瓦,最高航速31.3节,重油搭载量为1800吨,载煤640吨(絮弗伦号、科尔贝尔号),续航力为15节/4600海里(絮弗伦号、科尔贝尔号),5300海里/15节(福煦号、迪普莱科斯号),编制:773人(絮弗伦号)/752人。

武备

1924年式50倍口径的203毫米双联炮塔4座,1924年式50倍口径75毫米单管高炮8门(絮弗伦号),1926年式50倍径90毫米双联高炮(迪普莱科斯号,福煦号、科尔贝尔号为单管),1925年式37毫米单管炮8门(絮弗伦号,其余各舰为6门),13.2毫米机关枪16挺(迪普莱科斯号),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发射器2座,水上侦察机2-3架。

防护

舷侧装甲50毫米/54毫米/60毫米,甲板25毫米/18毫米/30毫米,炮塔30毫米,弹药库20~50毫米/20~54毫米/30~60毫米,司令塔30毫米法国福煦级重巡洋舰。

福煦级重巡洋舰,原则上属于絮弗伦级重巡洋舰,但作为絮弗伦级重巡洋舰的后期生产型进行了改进,增厚了装甲,加强了防空武备,指挥观瞄系统也得到了改进,所以也有将其单独划为一级。

同级舰福熙号、都布列斯号。福煦号1928年6月21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29年4月24日下水,1931年9月15日竣工。隶属第一巡洋舰队在地中海执勤。

1939年10月被派往非洲沿海搜索德国袭击舰。1940年2月对摩洛哥的船队进行护航,同年6月意大利对法国宣战后参加对意大利沿海的炮击,7月政府投降后受命入港驻泊。

1942年11月27日为避免被德国人夺去而在土伦港内自沉。1943年4月16日被意大利打捞,因为无法修复而拆毁。

都布列斯号1929年11月14日在布雷斯特开工,1930年10月9日下水,1932年7月30日竣工,服役经历同“福煦”号。1943年7月3日被意大利打捞,但没有修复。1944年在盟军的空袭中,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武备的它被炸得千疮百孔,随即沉没。

该舰长:196米,宽:19.3米,吃水:7.47米,排水量:10000节,满载排水量:14400节,锅炉:9座,主机:3台,66194千瓦,3轴推进,载油2700节,航速31节,续航力5000海里/15节,载员775人。

主炮(4xII)x203毫米,副炮(8xI)x90毫米,高炮(8xI)x37毫米,高射机枪(6xII)x13.2毫米,鱼雷(2xIII)550毫米,舰载机2架法国冥王星级布雷巡洋舰。

它是法国1925年造舰计划中的唯一一级快速布雷巡洋舰,该级舰只建造一艘,即“冥王星”号。由于以布雷为主要任务,所以只装备了驱逐舰所用的139.7毫米主炮。并采用了长首楼舰型,在后甲板布置了专用布雷设备。它是法国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巡洋舰。

1928年4月16日在洛瑞特开工,1929年4月10日下水,1931年10月1日竣工并隶属第一支队,担负地中海巡逻任务。1933年改为训练舰使用。1939年改名“拉·图尔·陶维尔格内”号。在同年的9月13日搬运水雷时发生爆炸,沉没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

该舰长:144米,宽:15.5米,吃水:5.2米,标准排水量:4850吨,满载排水量:6500吨。

武装:4×139毫米(4×I),4×75毫米(4×I),2×37毫米(2×I)后增加到10门,12×13.2毫米(3×IV),290枚水雷,动力:41923千瓦,最大航速:30节,编制:406人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概述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在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放大舰体,设计排水量31000吨,最大排水量35300吨,装备8门全新设计的350毫米/45倍口径主炮,为了补偿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带来的重心上移,副炮安装位置下移了一层甲板。动力装置最大输出功率85000马力,航速达到28节。

该级舰计划建造四艘:马肯森号、斯佩伯爵号、腓特烈亲王号、腓特烈·卡尔号。马肯森号与斯佩伯爵号于1917年下水,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全部未能完工。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解体。

建造背景及情况

在德皇对11英寸海军炮的偏好被传播出去之后,德国海军意识到皇帝的这种爱好,在德国军舰面对火炮口径大得多的敌舰时候,成了一种致命的因素。出于这种考虑,德国海军舰船设计局在德弗林格级的基础上放大舰体,并且换装了全新的350毫米口径主炮。它的竞争对手是英国的狮级和虎级战列巡洋舰。

尽管比其英国对手要重,但是其航速还是能达到28节之快。为了补偿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带来的重心上移,其副炮下移了一层甲板。该级舰前两艘以一战中德国陆军和海军中的著名将领命名。第三艘以威廉二世次子腓特烈·冯·霍亨佐伦亲王的名字命名。第四艘的代号为“腓特烈·卡尔”,后又改为“A舰”。

该级舰全部未完工。马肯森号和斯佩伯爵号在1917年下水,因为战争的影响,材料和工人的短缺,舾装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但是协约国并不知道这一点,在战后的德国战舰引渡名单上,马肯森号的大名赫然列在其上。

作为补偿,德国不得不将其舰队旗舰巴登号引渡给英国,替代马肯森号的位置——巴登号和德国海军其他军舰一样,在1919年的彩虹行动中自沉。为了腾出船台,腓特烈亲王号在1920年下水,不久就开始了解体工作。

马肯森级本来预计建造七艘,但是最后开工的只有头四艘。后三艘改变了设计,也就是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设计的最后一级主力舰——约克级。

舰名:马肯森(建造代号维多利亚·路易丝)、斯佩伯爵(建造代号布吕歇尔)、腓特烈亲王号(建造代号弗雷亚号)、俾斯麦侯爵号(建造代号腓特烈·卡尔号)。

性能数据

排水量:设计排量31000吨,最大排量35300吨。

动力装置:32台瓦尔特锅炉,3组蒸汽轮机,最大功率85000马力;4轴,4螺旋桨,双舵并列。

设计航速:28节,设计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主炮:8门350毫米/45倍径炮四座双联炮塔。副炮:14门150毫米/45倍径炮炮座单装。

防鱼雷艇/防空炮:8门88毫米/45倍径炮炮廓单装。

鱼雷发射管:5门6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首部一门,两舷A炮塔、D炮塔下方各一门。

乘员:预计为1186人,其中军官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