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6557600000005

第5章 老北京的“饮”风情

对老北京人而言,饮食习惯是颇具特色的,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个吃鲜的嗜好。在家庭饮食中,人们十分注重食品的色泽、味道和质量,无论是大米、白面还是五谷杂粮,都要做出不同的花样。尤其是到了天气凉爽的金秋季节,能吃上各种新粮做成的可口饭食,也算是一种口福了。

先说这尝鲜,立秋前后,其他作物尚未收割,有一种叫“快籽白”和“小老黄”的玉米就可以入食了。市民们将籽粒饱满的青玉米购回家中,放入大锅里用清水煮沸,扑鼻的香味四溢而出,浓浓的清香在四合院里飘荡。煮熟后的那金黄色白玉般的老玉米,没吃到嘴边就让孩子们垂涎欲滴了。人们一边啃着,一边品着鲜,乐成一片。除了煮着吃外,还可以把青老玉米粒撮下来用微火炒熟,若放入一点盐,炒熟的玉米豆甜咸可口,又鲜又嫩,是一种很好的休闲小吃。如果把青玉米磨成面,蒸成窝窝头,那可是一种独具风味的饭食。由于青玉米磨不成细粉,蒸得的窝头很粗糙,表面毛毛烘烘的,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土名叫“刺猬窝头”。这种吃食松软可口,味道香甜,只是季节性很强,玉米硬粒以后就无法享用了。

八九月份以后,郊区种植的豆角该拉秧了,农民们把黄了皮的大芸豆、菜架豆剥出粒到市场上卖。市民将买回的鲜豆子煮熟,趁热放入花椒、大料、食盐,捞出来便可食用。这五香豆吃起来绵润爽口,味道十分鲜美。这个季节可食的豆类还有煮毛豆、煮豌豆、煮鲜花生。若用新鲜花生豆放上作料煮成五香花生米,那可是一道鲜嫩可口的下酒小菜。

北京人有吃面食的习惯,用面粉做的吃食种类繁多,也非常有特色,仅面条的做法就有好多种,在吃法上很讲究季节性。夏天,来一碗热面条,没吃几口就会让人大汗淋漓,用凉水一过吃得人心里都爽快。到了秋天天气不再炎热,如果还吃凉面会伤胃口,炸酱面、打卤面、肉丝氽汤面就可以出场了。日常用餐可分为手擀面、刀削面、小刀切面和抻面等。手工面条比机器压的面味道更纯正,抻出来的大条面特别让人喜欢。过去北京市民婚丧嫁娶或者给老人过生日,最讲究用大条面做主食。因为这大条面吃起来筋道,有咬劲儿,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饱一天。再说那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蘑菇、鹿角打成的卤味色香味俱全,谁见谁馋。浇上这种卤,再配些青豆、黄豆、香菜、韭菜等菜码儿,味道更加美,让人吃了这碗还想那碗。抻出来的大条面一根就有几尺长,民间还给起了个美称叫“长寿面”。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条面不仅是一种京味十足的传统美食,老北京人抻大条的技术也称得上是一绝了。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既经济又实惠的膳食让人百吃不厌:把新收获的绿豆、小豆磨成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做“拨鱼儿”;用豆面掺上少许白面或玉米面做成“压饸”,煮熟后浇上各种卤,柔软滑溜,味道独特,是很好的家常饭。用芥面蒸成“扒糕”,把莜面做成“切条”或“猫耳朵”;用韭菜花、芝麻酱、油盐、蒜汁做调料,或凉拌或趁热吃,味道极佳。新粮制成的吃食营养丰富,各种杂粮还能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

以前,北京居民供应的大米数量有限,蒸小米饭、二米饭便成了百姓生活中很常见的饭食。盛上一碗黄白两色香喷喷的二米饭,就着热乎乎的煮鲜茄、炖土豆、熬白菜,吃到肚里让人感到舒适又温暖。蒸包子和烙馅饼更是老北京人习以为常的饭食。此外,用玉米面包上各种干鲜菜馅蒸团子,发酵后放入大枣、果料蒸成发糕都是调剂生活的好吃食。

秋季时北京市民的吃食种类很多,日常的饭食也较容易调配。如,吃馒头时煮点倭瓜小米粥,做点猪肉熬粉条,开胃又滋润;吃烙饼时做碗萝卜汤,放点香菜末,通气又补阳;蒸小豆饭时,煮玉米渣粥,炸丸子,摊鸡蛋,吃得实在又省钱。新鲜的红薯糖分大,蒸熟后吃到嘴里又软又甜,老少皆宜。过去每到秋凉以后,街市店铺里卖一种卤虾酱,有些市民买回家后用油炸熟,爱吃辣的蘸点青椒油,再把豆腐切成小方块用清水煮熟,然后用白豆腐蘸虾酱,吃起来细嫩可口,海鲜味十足,很有特色。享有盛名的“涮羊肉”和“爆肚”,更是老北京人极好的吃食。

秋天,各种水果该采摘上市了,此时价钱较便宜。城里大街小巷推车的、挑担的小贩吆喝着,招揽胡同里的市民前来品尝。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打枣的情景,北京较大的四合院里栽种枣树的人家很多,值此时节,大枣成熟,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玛瑙般的枣儿让人们喜出望外。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撂杆。”秋分一过,有枣树的人家要开始打枣了。住在四台院里的居民凑个星期天一起动手,大人们用长竹竿敲打着树枝,溜圆的大红枣劈里啪啦地落在地上,妇女和孩子们忙着往簸箕和脸盆里拣,场面十分热闹,最后人们把大枣分给各户。人们品尝着甘甜鲜脆的大枣,心情无比愉悦,整个四合院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