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方与圆
6556200000013

第13章 多动脑子就能提高办事效率

“多动脑子”,这是大人们教育孩子时常用的话,但轮到自己办事时又把它忽略了。因为很多事情我们是在靠想当然去办,并没有深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办事自然办不到点上,办不出成效。动动脑子,办事时会感觉效率就是不一样。

1.办事要有时间观念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大公无私给予每一个人,可如何驾驭时间,却是一个难题。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谈判。当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从此柯英就对日本人的谈判技术赞不绝口。

柯英一到日本羽田机场,就干劲十足地第一个下了飞机。这时,代表日本企业与柯英谈判的两名职员早就在出口处迎接了。

这两个人接过柯英的行李,引导柯英乘上已等候多时的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去。日本方面的接待如此面面俱到,着实令柯英非常高兴。

在车上闲聊时,日本职员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

柯英受到如此的礼遇,觉得非常感动,他非常自然地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机票上写着两周后要回去的时刻。

柯英无意中泄露了他的时间安排,就决定了他在谈判上的胜负。因为日本方面对于自己要与人谈判的最后时限,往往视为机密,不愿让对方知道,但是对于对手预定的最后时限,却总要想办法去探得。

柯英不但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事态,而且还沾沾自喜。

以后谈判的主动权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了。谈判按照日本方面的安排逐步地进行着。在前10天里,日本方面对于重要的谈判内容一句也不说,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去参观游览。直到柯英将离开的最后两天才开始谈判,在谈判中途又是酒会,又是欢送会,把谈判的时间分割得零零碎碎。到谈判的最后一天,才真正开始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等在了门口。

于是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到机场,终于完成了交易的谈判。

毋庸置疑,谈判的结果当然是日本方面获得全胜,柯英所取得的谈判条件也必然对自己不利。

柯英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按部就班在预定时间内进行谈判,而日本人却运用了最后时限的技巧,事前牢牢掌握了对方的行程表,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时间的管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办法。每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却相差悬殊。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总是事倍功半,会利用时间的人则可事半功倍。

(1)对时间进行计划管理

对时间的使用不能“干了算”,而要“算了干”。把要完成的工作,按小时、按天、按周的先后时序排好,然后按计划逐个完成。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工作安排紧张而有节奏,并尽力把不可控制时间转化为可控时间,善于在不可控时间内处理事务。使用时间最忌把时间切成零星的碎片,不能把一件完整的工作肢解为几次完成,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时间多少要依工作的需要而定,集中的过多,也会造成浪费。一般来说,时间集中较多的人,往往是时间利用率最高的人。

(2)对时间的使用也要计算成本

凡是劳而无功或得不偿失的事尽量不去做。计算时间的单位不要用小时,而是用分钟。越小越有助于督促自己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假定一个部门平均每人月收入400元,这400元占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的27%,则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为:400÷27%=1482元。每人每天工作为7.5小时,每月工作23.5天,则每人每月工作时间:7.5×23.5×60=10575分钟。每人每分钟创造的价值为:1482÷10575=0.14元。

如果办一件事,需要3个人工作5天,则办此事的成本为3×5×7.5×60×0.14≈45元。

(3)善于区分重要工作和一般工作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对自己的工作要分轻重缓急。工作一般分三类:急件,必须马上办;优先件,尽量去办;普通件,有空去办。应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抓住了关键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4)利用最佳状态去办最难和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人和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人的智力、体力和情感都显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体内“生物钟”的作用。管理者应该找出自己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效率最高,要充分利用自己效率最佳的工作时间,来处理最重要和最难办的工作,而把精力稍差的时间,来处理例行公事的事情上。

(5)把常规的工作标准化

如何办理经常性工作,它在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同样的问题出现后,把具体情况和处理办法写下来作为日后处理同样问题的范例。这些范例经过逐渐修订改进而形成标准化,这可使领导者摆脱琐事的缠绕。领导者要保持优化的工作秩序,应考虑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逐步规范化,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更不能顾此失彼。

(6)抓住今天,不唱《明日歌》

只有当天完成当天的任务,而不是拖延到明天,时间利用率才能提高。日本效率专家桑名一央指出:“昨天已是无效的支票,而明天是预约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货币,只有此时此刻才具有流动性。”

立足于“今天”,珍惜“今天”,运筹“今天”,凡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能推到明天。明朝文嘉有《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为,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做人今日始。”有些主管上任之后,仍不改平日养成的拖沓作风,导致业绩平平。

(7)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时段,在两件事之间的空余时间。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增加工作密度,加快工作节奏。

(8)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做任何事情,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便缩短时间。有成效的主管并不感到被自己肩上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自信自己的时间是充分的,总认为自己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

(9)复合工作法

人的大脑是划分区域的,如听觉区、视觉区、语言区……各个区域有不同的使命,据说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因此有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有些应酬或不重要的会议,领导者不去又不行,去了又觉得失去不少宝贵时间。这时一方面表面应酬,另一方面可思考其他工作问题。

(10)有效地利用节约时间的工具

如个人备忘录、台历、工具书、通信簿、计算器、电传、电话、电子邮件、VCD机、录像机等。工具齐全、适用,用起来方便、顺手,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争取先发制人

佐佐木基田是日本神户的一位大学毕业生,他毕业后在一个酒吧打短工时,遇到一位中东来的游客,二人说话很投机,于是游客慷慨地送给他一只很有特色的奇妙的打火机。

这只打火机妙就妙在:每当打火,机身便会发出亮光,并且随之出现美丽的图画;火一熄,画面也便消失。

佐佐木反复摆弄、玩味,觉得十分美妙、新奇。于是他向这位游客打听这种打火机是哪里生产的,游客回答他是在法国买的。

佐佐木灵机一动,心想要是能代理销售这种产品,一定会受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欢迎,肯定还能赚一大笔钱。他一面想,一面就行动起来。他想办法找到法国打火机制造商地址,写信给他,十分恳切地要求代理这种产品。最后他花1万美元获得了这种打火机的代理权。

当佐佐木“搞定”打火机代理权时,日本也有几个商人想获取法国打火机的代理权,结果让名不见经传的佐佐木捷足先登了。若佐佐木没有“先发制人”,他很可能竞争不过其他有代理商品经验的商人。在推销打火机的过程中,佐佐木不停地想想这,想想那,受这种神奇打火机的启迪,他的灵感再次触动,想到了成人玩具,于是下决心发展成人玩具事业。

他从探究法国打火机的诀窍入手,先掌握其窍门,再进行改造,并由打火机推及到水杯等,设计制造了能够显示漂亮画面的水杯产品,大受日本人欢迎。

他造出的这种水杯,盛满一杯水时便出现一幅美丽逼真的画面,随水位的不同,画面也发生变化。人们用这种杯子品茶闲谈,简直是一种享受,于是都对这种杯子爱不释手。

佐佐木积累资金后开办了一个成人玩具厂,专制打火机、火柴、水杯、圆珠笔、钥匙扣、皮带扣等带有奇妙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市面上不是没有,但佐佐木总是先人一步,在某项功能或某种款式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总之,要弄得有别于他人。他凭着才气和灵活的头脑,赤手空拳闯天下,终于由一个穷书生变成了腰缠百万贯的富翁。

奇妙的打火机引导着佐佐木走上了神奇的发家之路。

“先发制人”是指比对方抢先一步,也就是“快打慢”的手段。但怎样打法呢?那就得看看要打的是什么人,环境怎样了。

比如你想发展某人为客户,想与某小姐相识相爱,想引起你的领导的注意,“先发制人”往往胜数要大些。尤其是对偶然性的机遇,你更是要抢先一步,因为时机不会等人。

3.办事有条理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你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和体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有涩味。除去柿子涩味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漤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时间就打开,就没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涩味。这么说来,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为猴子会经常打开来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于是它就没有希望尝到甜柿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静地等待其他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连最起码的等待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和猴子也没有两样。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槽,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片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办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会好吃。相反地,如果尽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

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就是做一切事都得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检讨的地步,至少可以将能力做更大的发挥。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惟有那些办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头脑昏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4.提高办事效率的几种方法

提高办事效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要掌握读与记的技巧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时间能尽量多阅读一些书报和杂志,无疑是一件美好而必要的事情。其实,只要具备了某些技巧,便可大幅度地节省时间,比较一般阅读者与速读者的差异就清楚了。一般人阅读速度,大约是一分钟三四百个字,然而,经过速读记忆法训练的人,能使书上的文字由“读”逐渐成为“一跃飞入眼帘”,一分钟读20万字,亦即一分钟读一册书,而且理解的效果等同于,或者超过精读。这是在现代分秒必争的竞争社会中,欲把握时间不可或缺的技能。

(2)要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

搜集创意、数字,以及各类有用的信息,加以整理后记录下来,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知识更加广博,用很少的时间学到许多活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此看来,创造时间的办法之一,是应该在会议及重要会谈时,带着笔记本,趁着记忆还很鲜明清晰的时候,把要点赶紧记下来,这样不但能够节省时间,还可以避免错误。

(3)要果断地采取行动

无论创建伟业还是做平凡小事,优柔寡断的结果就是失败。明明一刻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拖下去就不是一刻钟能解决得了的。干事业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充裕的时间留给特别困难且有意义的问题,不可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耗费在与事业关系不大的一些问题上。

(4)要善于利用电话办事

电话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当我们忙得无法抽身与对方会面时,只需拨通电话,便能把想讲的话讲清楚。想得到有关信息或了解有关情况,电话的确是最直接也是最简捷的工具。

但是,如果电话使用不当,反而会浪费时间,诸如电话闲谈、聊天等,也许是大可不必去费神打电话的。因此,若没什么重要事情,就应避免多打电话。此外,打电话之前,要先检查手边的资料是否齐全,比如说,电话号码簿,谈话内容的准备,记录用的笔和纸等。

(5)要尽量避免与人杂谈

谈话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有人估计,人们每天除了8个小时的睡眠以外,其余的16个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相互交往并沟通信息。谈话所进行的直接交往,不仅可以交流社会上的各种消息和情报,而且可以交流思想、情感、观点。交谈中往往包含许多生动的细节,如谈话的气氛,谈话的表情和手势等对于我们了解某些情况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成功的谈话,还有联络感情,增进了解和友谊,消除疲劳和紧张,使心情愉快的作用。所以对于成就事业来说,适度的交际应酬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应该有限度,假如交谈的尽是些无补于事业与身心的话题,那么,就应该理智地终止。

(6)尽量让邮差去跑腿

写信的功能是不可计数的,能够慢一点才办的事,只要写封信就解决了。与电话一样,写信能帮助我们节省时间,无论是购物还是汇款,都能以投递的方式来代替。只是要注意对收件人来说,时间同样是宝贵的,故而写信时文字应力求简洁,尽量避免使用容易让人误解的文字,下笔前也应思索一下如何表达得更明确,写得越短越精越好。下笔前,问自己要写的那句话是否有删除的必要,能删则毫不吝惜。

(7)多多利用空闲时间

当代法国著名的未来学家贝尔特郎·德·茹维涅里曾经指出,在未来社会里,人感到最需要的不是能用于买到一切的金钱,也不是商品,而是业余时间——这种时间可能给人们以知识和文化。因此,学者们纷纷预言: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由个人支配时,必须设立如何安排、利用空闲时间的课程。于是“余暇消费”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余暇的合理利用和创造性利用已经成了时间专家们探讨的专门领域。倘若我们只把人的一生按70岁计算,除掉学龄前的7年,如果一天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或工作2小时,就相当于多活了15年,该能做多少有意义的工作!

(8)要留意与工作有关的事

珍惜时间并不是让人们变成只是忙于各种具体事务,而没有时间对它们的真正价值进行客观估价的低效率的工作狂。创造时间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人们懂得在行动中更多地进行思考,而不是排除思考,尤其是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厌倦时,容易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吸引。比如,有的人从事写作,写作中要查阅某种资料,尽管他的案头资料很齐全,但他有可能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个与目标无关的问题上,分散了精力,这或许不是好现象。自己作为自己工作和行动的主宰,要先把不得不做的工作整理出来,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9)要先做重要的工作

不少人认为,提高工作效率就能避免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模糊而且错误的观念。实际上,效率有别于效果或效益,与效能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高效率并不一定说明效果好或效益好,更不见得就节省时间。严格说来,时间的利用率只能与效能相关,效果和效益两者加起来才称为效能。亦即效能=目标+效率。这就是说,目标方向正确,再提高工作效率,才会出现效能,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那种“时间与行为”的分析、试图把一切事情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动作来完成的研究未必能提高效能。对我们来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利用减少工作中的困难,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且确实重要的工作,然后以最佳方式去完成它。这比高效率地去做偶然碰上的随便一件事情要重要得多。

(10)要寻找可能的替代者

人们从事某项事业,完成某项工作,并不是事无巨细,凡事都不求人,单凭一个人独往独来。高明的时间运筹者,不仅善假于物,而且善于用人。如果可能的话,请他人帮忙,也许会替你找出另一个节省时间的方法。美国某大企业一位年轻的老板就曾经咨询一位效率专家:他刚从父亲那里接替工作时,尚能轻松地经营,但后来即使每天晚上把公事带回家,都处理不完堆积如山的工作。效率专家跟他一起到办公室,了解了他的工作方式后,很快将问题的症结告诉他:任何事情你都尝试着自己做,别人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你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琐事上,反而把重要的经营工作忽视了。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以后,年轻的老板才逐步摆脱困境。这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的。

(11)要做到休作有时

会工作的人往往都是会休息的人,大凡成就卓著者都有独特的休息方式。很多伟大的、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不仅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且还有时间从事业余爱好。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学大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音乐活动而影响其科学工作;数学大师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等人每天散步大有裨益。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会丧失头脑的清新和独创性。大多数人的休息是娱乐或变换兴趣,以防止变得迟钝、呆滞和智力上的闭塞。这比那些忙忙碌碌的低效劳动者不知赢得了多少劳动奋斗的时间,更不要说那些因长期疲累而积劳成疾的英年早逝者!如果平日适度的休息能够让他们多活10年甚至20年,那么由休息而获得的这段不算短的工作时间又何尝不能说是创造时间呢?

5.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依赖一定的条件之外,机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韩愈的《与鄂州柳中丞书》中云:“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比如,一颗价值连城的美玉,深埋于沙砾之下,永远不会放射光芒,一旦被人掘出,才大放奇彩,堪称瑰宝。办事成功也一样离不开一定的机会。

譬如你要升官晋职。由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者因某种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龄,离休、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错误被解职了,总之,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空缺就为你创造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来临之时,你却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官运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自己有某些才能。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职位。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会被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当然,我们不否认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只是说,才能与机会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原因。君不见,一些才智很高的人,因为没有职位的空出而怀才不遇;可是,有些才智一般的人,因为有了机遇,也能顺势被提拔起来。

时机对于办事效果就是这样,时机不出现,有时任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办不好,办不成功;一旦时机出现了,你不想办,却反而歪打正着,当然,这属于一种非普遍的机会。

就正常而言,大多数办事机遇,都是办事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如下级主动承担某项重要工作而获得了广为人知的成绩和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赏识而晋升成功。

所以,要想办事成功,关键还是靠自己主观努力来把握住时机。

6.办事先要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做事不分轻重主次,必然徒劳无功,弄不好纠缠于小节、小事之上,反而耽误了大事。北宋吕端善忍小事,被人称为“大事不糊涂”。

吕端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般人十分害怕,吕端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敢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参知政事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定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了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7.三思而后行,办事才稳妥

办公室人士就是事情多,有时忙昏了头,就容易草率行事,不虑及后果。

但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特别是对你容易带来负面影响的事情,更是要再三思考。

比如,有相熟的朋友请你帮忙介绍职员,而偏巧公司里有一个适合的人选,这个介绍人是否应当做呢?要知道,在复杂的办公室里,一切须小心行事。

你心目中的人选是什么职位的?要是下属,首先你要有失去助手的心理准备,并不能让对方以为你不喜欢他,希望他离去。最好是先试探对方的意愿,如果下属也有意思,你的工作也到此为止,一切条件还是留待你的朋友与他直接商谈好了。

这人若是拍档呢?即使新职位的发展确实适合他,你还是不要提出来,因为无论拍档另谋他职与否,对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必有损无益。理由是,他大有可能以为你的好意是另有居心,大家各怀“鬼胎”,将来怎能合作?除非让你的朋友有机会结识拍档,由朋友直接找他商议,则另当别论。

要是这人是另一部门的同事,就比较好办,约他午膳,告诉他有这么一个机会,如果他有意思,你这个中间人就相约他俩自行商讨(你不必在场)。日后这位同事离职,你最好忘记自己是中间人。

又比如,一位同事急急跑来请你帮忙查看一些将要送出去的文件,但你正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只胡乱望了一下,并没有细心翻阅,而且你以为对方早已将错误改正,找你翻看只是多一重保险,所以一切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原来同事并没有小心检视,结果发现数个错处,文件要重做,招致公司损失不少的钞票。这位同事遭上司责备,希望你向其上司解释,错不在他。那你该怎办呢?

不错,你的翻看确是马虎了点,但不必承担所有责任,告诉对方:“我当然要为这件事负一些责任,但要将文件检视清楚是你的责任,我对我所造成的麻烦感到抱歉。”

要是你真的向上司认错,其实却会变成在说他的不是,因为没有参与事件的上司会怀疑,或者直接问:为什么他不自己翻阅呢?如此对你们两人都有害无益。

你加入了公司只有一段很短时间,但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同事们为了博取“勤劳”的印象,都爱在下班后仍留在公司。即使没有工作可做,他们也宁可随便做些琐事,消磨时间。

看在眼里,你很不满意,认为这是虚伪做法,十分不齿,消费劳资双方的时间。然而独排众议,做完了任务就准时下班,既是不合群的表现,又会令老板不满,很容易成为被排挤的对象。

这实在是很恼人的问题,你既不能公开说同事此举是“多余”,但更不想自己白白给比了下去,被认定为不够勤劳。因此你大感进退维谷。

向老板晓以大义,更是愚不可及,因为所有老板必然喜欢员工无条件超时工作的,哪管事实是无此必要。若摆出事实,只会不受欢迎。

不妨考虑以下的做法:告诉上司,你下班后要上进修课程,所以必须准时下班,这样对任何人也没伤害,你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顺的离去。

大部分打工仔会抱怨老板精明,工作量令人透不过气来,偏偏你的情况却是相反,经常空闲不已闷不可当。

奉劝你万事小心为上!因为没有工作,等于是多出了你这个职员,绝不能视为美差,因为没有老板甘心白白付出酬劳的。

所以你应该让自己“忙”起来,起码在工作时间内忙得不可开交。切忌公然向其他同事表示悠闲,那等于自掘坟墓;试想,万一有人敌视你,抓住此把柄中伤你,或向老板告状,你要翻身就不容易了,还有,惹来某些人的妒忌,对你肯定有害无益;最重要的是老板对你有此印象,后果可大可小。

工作上办事就是这样,你多想一步,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8.怀柔之妙在于节省成本

我们说遇事不要蛮干,要讲策略,而“怀柔”就是一个可以大量“节省成本”的策略。怀柔,也就是不计前嫌,用感化的方式把对手变成助手。能用怀柔之力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非有仇必报的鸡鸣狗盗之徒可比。尽管怀柔是使自己做事顺利的大策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策略却很难被采用,因为它需要一种非同寻常的气度。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荥阳称帝时,只拥有黄河以北的部分土地,攻占的多是些中小城市。刘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满足于一隅偏安。即位不久,他亲率大军由黄河北岸的怀县(今河南武陟县附近)出发,沿河而上,包围了黄河南岸的洛阳。刘秀坐镇与洛阳一河之隔的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

洛阳地处中原,在西汉时期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守将朱鲔,原是绿林起义军的将军,更始皇帝刘玄称帝时,拜为大司马。此时刘玄已投降赤眉军,但朱鲔仍然坚守此地。洛阳城高墙坚,粮草充足,加上朱鲔固守,刘秀大军围攻三个月终不能破城,不免心中着急。到了十月,刘秀正为洛阳久攻不下而烦躁,突然想起了大将岑彭。这岑彭在王莽新朝时,是棘阳县令,刘纟寅攻克宛城时被俘。当时刘玄主张杀掉他,被刘纟寅说情救下。后一直在刘纟寅手下。不久,刘纟寅被刘玄杀害,岑彭就当了朱鲔的校尉,曾在战斗中杀死王莽的扬州牧李圣,占领了淮阴(今江苏淮阴县)城,被朱鲔推荐为淮阴都尉,因此,岑彭和朱鲔之间有过一段交情。

刘秀将岑彭召来皇帝行辕,派他去劝降朱鲔。

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来到洛阳城下,高声叫道:“请禀告朱将军,故人岑彭求见!”守城小校立即通报了朱鲔。朱鲔心想,岑彭现为刘秀大将,这时候到此,莫非是劝降吗?便身着战袍,站在城头之上。二人互道别情以后,岑彭接着说:“过去,我有幸追随麾下,又承蒙将军提拔,常思报恩。如今赤眉已下长安,更始刘玄败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赵,尽有幽燕,百姓归心,有识之士纷纷来投。今陛下兵临洛阳城下,正是将军建功之时。天下重归于汉乃大势所趋,将军为什么还坚守这座孤城呢?”朱鲔俯下身,十分恳切地说:“足下所说的道理,我自然领悟。只是三年前大司徒刘纟寅被害时我也曾参预谋划;后来刘玄遣萧王(刘秀)北伐,我又出面谏止。所以在萧王面前,我是个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萧王的宽恕呢?”

岑彭返回河阳,把朱鲔的顾虑告诉刘秀。刘秀听后笑了笑说:“欲建大事者,岂能记人小怨?朱将军若肯献城来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谈诛罚?”然后,刘秀又手指黄河诚恳地说:“我以河水为誓,决不食言!”岑彭上马重回城下,把刘秀的话转告朱鲔,朱鲔从城上缒下一条绳索,说:“你讲的若是真话,就请顺此绳爬上城来。”岑彭毫不迟疑地抓住绳子,才爬了一段,朱鲔就在城上说:“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准备一下。”

五天以后,朱鲔对守城的部下说;“我先去探听虚实,你等仍旧守城,如我不归,尔等率军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刘玄所封的郾王。同时受封的还有朱鲔,但朱鲔反对刘玄封异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为大司马,可见朱鲔对汉朝是十分忠诚的。他安排好之后,单骑来至汉营,先见岑彭,并自缚其身,由岑彭带至刘秀行辕。刘秀正坐在榻上,见二人来到,急忙起身迎接,并亲去其缚,朱鲔跪在地上,说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宽恕。”刘秀忙把朱鲔扶起,并为他掸去膝上的尘土,宽容地说道:“为主尽忠,何罪之有?请将军再勿这样说,今能与将军共同匡复汉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刘秀忙命准备酒宴,赐朱鲔同饮。席间,谈笑甚欢,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全部消除了。宴罢,刘秀命令岑彭:“送朱将军过河,然后请朱将军自归洛阳。”朱鲔回到洛阳,与诸将言刘秀不记旧怨,宽厚大度是位圣明的英主。诸将都十分高兴。第二天,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士向刘秀投降,被刘秀封为平狄将军、扶汉侯。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下属很少刑杀立威。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即使对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过自新,刘秀也照样不计前嫌予以利用,而且论功行赏。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天下,中兴汉室,可以说与刘秀的怀柔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刘秀的这种“怀柔”与朱元璋的“削棘”恰恰相反。朱元璋“削棘”削得兴起,结果把自己削成了孤家寡人。而刘秀不但不削棘刺,而且还护刺,给他们封赏,宽恕罪责。这其实也正是“收刺、用刺”的上好之策。得道多助,天下英雄都投奔到他麾下为他所用,得天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9.求同存异制造有利局势

一个人在办事的开始阶段,“求同存异”无疑应该是必须采取的策略之一。在这里,“同”是代表与自己利益相一致的实体,而“异”则属于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或敌对力量。按道理,这些力量应该削掉。但试想一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多对手你削得完吗?弄不好自身反而落得伤痕累累。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暂时把对手留起来,或到时为己所用,或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削平它。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抚慰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多次交战,败多胜少。突厥兵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反复攻打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为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责为借口杀头的危险。

大家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势必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这种屈节让步的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甚至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然而,在人们纷纷指责的情况下,李渊却固执己见,因为他有他自己的盘算。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之众,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要进军关中,显然不能留兵把守;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自称外臣,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子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大汗。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驻守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人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刘武周再也不是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没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李渊的精明在于与对手求同的同时也积蓄自己的实力,甚至不惜以卑躬屈膝为代价。这种和光同尘的做法就软化了对方,能够与之和平共处,从而造成了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大好局面,到最后,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同灭异就会由自己说了算。

10.有余地才会有动力

“一步到位”是和留有余地的策略相反的。无论从惩处还是从奖励的方面讲,一步到位都是不讲策略、不计后果的。朱元璋一步到位火烧庆功楼,给自己的人才储备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种“力度”,用于封赏奖励,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车夫为了使拉车的驴子跑得快些,就将一把鲜嫩的青草拴在前面,恰巧离驴子的嘴巴有半尺远。驴子为了吃到那把绿茵茵的青草,便拼命地向前跑,可无论怎样用力,那把青草怎么也到不了嘴里。

当然,车夫完全可以在拉完货后,毫不犹豫地将那把已经有些发黄的青草丢到驴子脚下,让它去品尝换来的果实。因为青草遍地都是,丝毫没有必要珍惜。而且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奖励。可在官场上毕竟粥少僧多,官位有限不可能随意授人,再说如果封得太滥了,“官”自然贬值,也就不值钱,失去了诱惑力。比如,太平天国后期在湘军与淮军的夹击下,太平军处境日益艰难,为了挽回败局和鼓舞士气,天王洪秀全采取了“封王”的招术。据统计,洪秀全先后分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大小文臣武将,亲朋故友,甚至一个并不怎么起眼儿的人,都如愿以偿戴上了“王帽子”。然而时间一长,这一招也就不那么灵了。

因为人都有这样一个通病,这就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太珍惜,只有自己千辛万苦争来的才格外看重。“封王”不但没有达到齐心协力挽回败局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秩序的严重混乱,大家都是“王”,谁也不服谁,彼此离心离德。谭绍光被“八王”出卖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种一步到位不留空间的蠢办法客观上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覆亡。

南宋初年,面对着金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怕死,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位已高,认为即使立了大功,也没有更大的升迁机会。没有了前面的那把“青草”,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再有地位。

当时岳飞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有个叫郡缉的人便上书朝廷,推荐岳飞,那封推荐信写得很有意思:

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有的人甚至手握重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

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搏取猎物;喂饱了,它就飞掉了。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就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会掉头逃跑。

“至于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正像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应该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虽然说这位君缉将岳飞看成一个贪功求利的人,是对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曲解、贬低。但是,他在推荐书中所涉及到的两种封官手段,却很有一番道理。

一是封官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封官如同商品交换一样,“得一兔则饲以鼠,得一狐则饲以一禽”。立小功封小官,立大功封大官。要有意识地把封官的过程拉得特别长,使臣下的官欲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总有立功的动力。

二是封官不仅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也不要到位,一个人官做大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官做到了头,不但立功进取的意志消失,甚至还可能滋生野心。从历史上看,那些官职到了极限的人,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最后不是都变成了篡权者吗?

杂技团里的猴子为了获得吃的,通常都是非常听话地表演各种绝活儿,以赢得阵阵掌声。有经验的训猴师都知道,猴子吃饱了就不听话了,所以他们什么时候都不给猴子吃饱。

在现实中许多事都和这有类似之处。无论是作为对付敌人,保留锋芒为己所用的手段,还是作为鼓励别人,留下余地的策略,拿荆棘留刺的这种辩证关系所蕴含的哲理,都值得我们学习、深思和加以应用。到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因素,都变成了生活事业的助推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得力助手。

11.顺着别人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顺着别人的意图来,首先是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但更主要的,却是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的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

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

“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趋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虽达到目的,却不露痕迹。

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三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更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图纸。那位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买主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12.先站到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都很不情愿接受别人指手画脚的命令,因为这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事情走向你所希望的结果的反面。因此劝说别人最好的办法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将他的思路引导到你的思路上来,让他站到你所搭建的舞台上,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著名的牧师约翰·古德诺在他的著作《如何把人变成黄金》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多年来,作为消遣,我常常在距家不远的公园散步、骑马。我很喜欢橡树,所以每当我看见小橡树和灌木被不小心引起的火烧死,就非常痛心。这些火不是粗心的吸烟者引起,它们大多是那些到公园里体验土著人生活的游人引起,他们在树下烹饪而烧着了树。火势有时候很猛,需要消防队才能扑灭。

在公园边上有一个布告牌警告说:凡引起火灾的人会受到罚款甚至拘禁。

但是这个布告竖在一个人们很难看到的地方,儿童更是不能看到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负责保护公园,但他很不尽职,火仍然常常蔓延。

有一次,我跑到一个警察那里,告诉他有一处着火了,而且蔓延很快,我要求他通知消防队,他却冷淡的回答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不在他的管辖区域内。我急了,所以从那以后,当我骑马出去的时候,我担任自己委任的‘单人委员会’的委员,保护公共场所。当我看见树下着火,我非常不高兴。最初,我警告那些小孩子,引火可能被拘禁,我用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我就恫吓他们,要将他们送去警察局——我在发泄我的反感。

结果呢?儿童们当面服从了,满怀反感地服从了。在我消失在山后边时,他们重新点火。让火烧得更旺——希望把全部树木烧光。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我慢慢教会自己多掌握一点人际关系的知识,用一点手段,一点从对方立场看事情的方法。

于是我不再下命令,我骑马到火堆前,开始这样说:

‘孩子们,很高兴吧?你们在做什么晚餐……当我是一个小孩子时,我也喜欢生火玩,我现在也还喜欢。但你们知道在这个公园里,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别的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看见你们生火,他们也会生一大堆火,回家的时候也不扑灭,让火在干叶中蔓延,伤害了树木。如果我们再不小心,我们这儿就没有树了。因为生火引起火灾,你们可能被拘下狱,我当然不愿意干涉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你们玩耍。请你们马上将树叶耙得离火远些,好不好?在你们离开以前,请你们小心用土将火盖起来,好不好?下次你们再玩时,请你们在那边沙堆上生火,好不好?那里不会有危险……多谢,孩子们,祝你们快乐!’这种说法产生的效果有多大!

它让儿童们乐意合作,没有怨恨,没有反感。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他们觉得好,我也觉得好。因为我考虑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要的是生火玩儿,而我达到了我的目的——不发生火灾,不毁坏树木。

戴尔·卡耐基也讲过一个与此类似的事例:

克利夫兰市的史坦·迪瓦克先生一天晚上下班回家,发现他的小儿子迪米躺在客厅地板上又哭又闹。迪米明天就要开始上幼儿园,但他却不肯去。要是在平时,史坦的反应就是把迪米赶到房间里去,叫他最好还是决定去上幼儿园,没有什么好选择的。但是在今天晚上,他认识到这样做并不太好,哪怕迪米迫于无奈最终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心情的。

史坦坐下来想:“如果我是迪米,我为什么会高兴地去上幼儿园?”他和他太太就列出了所有迪米在幼儿园会喜欢做的事情,如用手指画画、唱歌、交新朋友。然后他们就采取行动。

我们——我太太、我另一个儿子鲍勃,以及我——开始在厨房的桌子上画指画,我们做出兴趣盎然的样子。没过多久,迪米就在旁边偷看起来,然后他就要求参加。

‘不行,你必须先到幼儿园学习怎样画指画。’

然后,我以他能够听懂的话,把我和我太太在表上列出的事项绘声绘色地解释给他听——告诉他所有他会在幼儿园里得到的乐趣。第二天早晨,我以为我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人。我走下楼来,发现迪米坐着睡在客厅的椅子里。

‘你怎么睡在这里呢?’‘我等着去上幼儿园,我不想迟到。’他说。我们的努力奏效了,由于正确地把握了迪米的心理,上幼儿园已经成了迪米一种自发的、强烈的渴望,这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或威胁恐吓所不能做到的。

明天,也许你会劝说别人做些什么事情。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如何使他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呢?”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冒失地、毫无结果地去跟别人谈论我们的愿望。

上面这两个生动的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托人办事——借别人出面出力去做成我们筹划的事——这种策略肯定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以对方的眼光和情感作为切入角度,引导他“变成”自己,这样,他自然会乐意爽快地“替”你把事情给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