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6551700000045

第45章 实践篇(4)

1.从生产力发展的纵向比较,我州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50年,工业总产值仅有228万元,1980年达到4576万元,2000年达到14.23亿元: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亩产从1950年的70公斤增长到2000年的198.72公斤,总产由1950年的12.9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40.41万吨。农业总产值1950年仅为3000万元,1980年达到1.3亿元,2000年达到7.5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80年仅为2205万元,2000年达到28.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发展后劲。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亿元,2000年达到21.84亿元。财政收入1950年仅为57万元,1980年达到1300万元,2000年达到1.6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年仅为48元,2000年达到1010.56元。贫困面由1983年的42%降到2000年的4.65%。几十年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也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一定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大干快上,促进我州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从生产力发展的横向分析,我州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需要奋起直迫,迎难而上。纵向比,发展成就十分显着。但如果把临夏经济纳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们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有些指标位次在继续后移,改革开放初期抢先发展形成的一些优势也在逐渐淡化。首先,与全省14个地州市相比,2000年地级经济实力评价指数,我州为11.55,居全省倒数第一,与最高的兰州市相差了74.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位居全省第13位,2000年成为倒数第一;财政收入一直位居全省第13位,人均财政收入一直处于全省末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6年居全省第10位,1990年后移到第12位,2000年又退到第13位。其次,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相比。2000年,我州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居第19位,但人均数为倒数第一;2000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26位,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相差2150元。再次,与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相比,200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904元,全省为3836元,我州为1435元,与全国、全省分别相差5469元和2401元;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1034元,全省为422元,我州为88元,分别相差946元和3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为2253元,全省为1428元,我州为1010元,分别相差1243元和418元;城镇化水平全国为36.1%,全省为21%,我州仅为8.7%;全国基础教育已基本实现“普九”,而我州除临夏市和永靖县外基本上还在“普初”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比全省低4.9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5.21个百分点;临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但固定资产投资“八五”期间只占全省总额的1.65%,居全省倒数第二。以上分析说明,全国、全省已普遍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我州生产力水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面对如此局面,我们如果不急起直追,将会丧失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样,我们就无颜面对全州188万各族父老乡亲。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弘扬团结奋斗、敢闯敢干和“人一之、我十之”的临夏精神,“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尽快把临夏的经济搞上去。

3.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素分析,我州有劣势、更有优势,需要扬长避短,打好优势仗。劣势主要是: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综合经济实力弱,人均占有量小,全州财政自给率仅为25.5%;群众生活普遍困难,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还没有实现整县基本解决温饱,已基本实现整体解决温饱的6个县(市)巩固能力还不强,返贫率高,扶贫攻坚的任务仍很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仍然以农本型经济为主,第三产业基本处在传统模式上,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2.4%;科技、教育落后,社会发育程序低,文盲率为14%。优势主要有:一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中部农业区和西南部牧区的过渡地带,是东西部商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又是古丝绸之路之要冲,毗邻省城兰州和青海省会西宁,临近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民间经济交往多,商贸活动频繁,素有西部早码头和“西部温州”的美誉。二是资源优势。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有发展水电、水产养殖、旅游等产业的巨大潜力;牛羊肉、洋芋、蚕豆、花椒、酸巴梨等特色农畜产品种类较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劳动力资源充裕,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三是人文优势。我州少数民族群众有经商的传统,商贸活动遍及全国,并已走出国门;民间能工巧匠多,有雕刻、古建筑、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等方面的传统技艺;发挥人文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发展空间很大。四是政策优势。我州是民族自治地方,又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国家有许多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只要我们能够把国家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综合分析,目前我州是劣势与优势俱有,优势大于劣势;困难与希望同在,希望大于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的希望在于,全州上下要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致富路,加快发展。

4.从生产力发展的主观要素分析,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发展环境很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需要抢抓机遇,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州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团结、进步、发展,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的工作主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基本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同心同德保稳定的社会氛围。但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相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环境不优。主要存在“八多八少”的现象,即:一些地方和部分同志口头上喊西部大开发口号的多,行动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少;泛泛地讲抢抓机遇的多,深入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措施的少;一般化地谈论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多,具体研究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如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少;单纯向上要资金的多,研究政策要政策、论证项目跑项目的少;工作策略上均衡用力、面面俱到的多,选准突破口,集中人财物,一鼓作气抓重点的少;工作措施上安排部署多,督促检查抓落实的少;招商引资上普遍认为要“一路绿灯”,但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部门惜权力、争利益的多,主动服务、顾全大局的少;干部队伍中极少数的人谋人多、谋事少,抓钱抓物多,抓工作、抓发展少。所有这些人为的因素都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干部的素质和作风不提高,发展环境不优化,就很难达到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开放开发的力度,也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公仆意识和发展意识,下决心解决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临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

二、立足州情,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快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江泽民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实施西部大开发,临夏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至关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部署,面对临夏的特殊州情,总结多年的发展实践,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快临夏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应坚持走好“六条路子”,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坚持走好的六条路子是:

(一)坚持走好借鉴“温州模式”,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路子。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早,比重大,是我州经济的一大特色。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8%,占工业总产值的61.5%,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考察我州时认为,我们的发展模式与温州有许多相似之处,赞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我们之所以一开始就走出与温州相似的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是生存环境逼出来的。我州人均耕地只有1.3亩,生存空间狭小,有些地方连吃饭都有困难,老百姓不得不走南闯北搞流通,民间投资搞实业。现在看来,历届班子倡导的这条路子是走对了,既符合“七一”讲话精神,又为与市场经济接轨铺平了道路。既然是认准的路、成功的路,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到底,努力把“温州模式”、“河州特色”的区域经济做大做强。温州模式就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温州结构就是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温州经济就是以市场为主体的老百姓的经济。借鉴温州经验,发展区域经济,就要坚持工贸富州战略,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动千家万户投资兴业、务工经商,进行资本积累,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GDP和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要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增总量、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支持,引导和帮助现有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士积极创办、领办、联办非公有制企业,挖掘发展潜力。帮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行业联合,参与国企改革,实现“国退民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西部大开发中拓宽发展领域,积极承包荒山、造林绿化、兴办农业企业、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冲破传统工业的小圈子,积极创办新兴工业企业、高科技企业、信息产业、旅游服务等企业,不断拉长我州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链条。要认真落实《临夏州非公有制经济保护条例》,对非公有制经济在项目审批、建设征地、融资贷款、劳动用工、用电用水、税费征收、评先选优等方面与其他经济成分给予同等待遇,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下工夫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专门人才,通过培训、考察等多种渠道,帮助企业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我州的企业经营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要提高非公有制人士的社会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家也是生产力的推进者,是社会的纳税人。进一步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社会的贡献,营造尊重企业家劳动成果、肯定企业家社会地位的良好氛围,改变把财富的多少跟人的思想落后与先进划等号的旧观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其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打消非公有制人士在政治上的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放开手脚,卸下包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二)坚持走好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实现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线。目前,我州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9.5:22.4:38.1,是“一三二”的经济结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导致了我州州穷民贫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转变,也造成所有制结构、产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都呈现出不合理的状况,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紧迫。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在巩固提高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争取“十五”末把经济结构从“一三二”调整为“三一二”,十年后调整为“三二一”,逐步与发达的经济模式接轨。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草)的机遇,大力发展商品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优质蔬菜、花卉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要立足优势行业和主导优势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对龙头企业和名优特新产品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着眼于提高商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积极引进和建设现代化商业设施,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各类新兴服务行业,共同塑造西部“旱码头”的良好形象。

(三)坚持走好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务工经商、走出临夏富临夏的路子。生存空间的狭小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逼迫临夏人走出州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趟出了一条适合临夏州情的生财之道,使临夏人的生意遍布五湖四海,带动了临夏商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使大批农民实现了由农转商、由商兴工、由乡到城、由穷变富的历史性嬗变。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挥我州群众善于务工经商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府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拓宽河州人的市场空间,使河州人的生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越做越活,越做越大,努力在现代商业和国际贸易上取得新进展。要坚持政府组织与民间开拓相结合,不断拓宽务工经商、劳务输转渠道,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大力开展面向州外、国外的劳务输转,把州内的老板、商人和劳动力送出去,把外面的票子赚回来,把先进技术引回来,把先进思想学回来,把市场信息传回来,把外面的客商领进来,把家乡的发展带起来。要依托我州驻外办事机构,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管理和法律咨询服务,努力为走南闯北的河州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