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6551700000004

第4章 理论篇(3)

从历史角度而论,工人阶级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决定了需要联系资本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62页)。为实现这个根本宗旨,无产阶级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负有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马恩选集》第1卷第160页),这个“绝大多数人”和“联合体”中,应该是包括部分资产阶级成员在内的。不联合绝大多数人不能形成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不联系资本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运动,这是一个充满着激烈、复杂、曲折的,且又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第431页),还有其存在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决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产物,它植根于各国、各地区客观形势的具备和革命阶级主观条件的成熟;无产阶级的彻底胜利单靠本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和组织同盟军以及制定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一国两制”的构想正是基于人类的最高理想和以上历史原因而设计的。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3页)。然而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又不是一党一派在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业,它系之于炎黄子孙之心,又冀望于全民族各党各派,包括大陆、港、台、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它也不是一代人所能成就的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正是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最佳途径。

当然,社会主义共和国利用当前国际有利条件,利用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对香港、台湾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让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三点九、占全国总人口五十分之一的港、台地区搞资本主义,并不会影响和动摇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会带来资本主义在全国的泛滥。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一战略决策,积极推进这一战略决策的实现。

(刊于《甘肃社会科学》)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人类繁衍的早期就已存在,在近现代尤其在当代进一步凸现出来,基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同义语,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他在自然哲学研究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突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批判了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观念。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一)人能够能动地改变自然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恩格斯指出,动物只能利用自然界,唯有人能改变自然界,动物对环境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而人对自然的作用是有意识的。这种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来“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生产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二)人改变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既要重视短期效果,又要重视长期后果。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预期的近期后果是建设性的,未预见到的长远后果却是破坏性的。对此,恩格斯早在181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他还用大量事例告诫人们,“我们必须时时牢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乱垦耕地,滥采林木,破坏植被,造成江河水患的历史教训,就是革命导师科学论断的具体验证,我们应当永远记取。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自身也会不断完善。恩格斯提出了人的两次飞跃的概念。第一次飞跃是人在物种关系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一般的生产劳动已实现了这种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这就需要建立“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因为人仅仅在自然关系方面成为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关系方面真正成为人。这样的人,既看到经济利益,又看到别人和国家的利益;既看到个人的利益,又看到各种社会利益;既看到眼前的直接的利益,又看到长远的间接的利益。这才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人。

(四)反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自然主义”与“反自然观念”。前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它否认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后者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它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自然的协调。恩格斯同时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他的自然辩证法光辉的最集中的体现,是他的自然哲学的精髓,也是我们研究科学自然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求发展。

首先,人和自然共存于一个宇宙统一体中。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产、生活的,他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产都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着。马克思说:“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并且是以自然界尤其是以人类生态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及其社会的方向演化发展为前提的,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人和自然共存于一种矛盾统一体中。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类,既不同于无机物,也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他的突出特征是自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就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自然界一方面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成为人的改造对象,从而使人和自然界处于对立之中。这种对立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合理地改造自然界。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是:人类一方面由于正确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胜利,消解了人和自然的对立;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或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从而激化了人和自然的对立,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冲突。这突出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自20世纪以来,随着高度工业化而出现的烟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解体、沙漠扩展、肆虐的尘暴、污染的空气、超常的噪声、严重的水荒和水灾、恶化的水源、不受约束的资源耗费、短缺的能源以及恶性膨胀的“城市病”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自然界在不断地向它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对立和矛盾的激化程度,迫切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再次,人和自然在对立统一中有着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当自然界报复、惩罚人类的时候,既不能像悲观论者那样消极无为,也不能像乐观论者那样麻木不仁、任其发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充分肯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这种可能性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从人的角度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主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发挥到了顶点,而是说明人类在发挥其能动性时没有处理好它与受动性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们不合理地、片面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就能动性本身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的能动性,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带有盲目性的意向和活动,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而祸及自身。因此,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前提就是处理好它与受动性的关系,通过经济的、生态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使自然界的发展向着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从自然界的角度看,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自然界潜力的穷尽,而是说明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合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导致对自然的总需求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和毁坏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人们合理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并积极调整生态环境平衡,自然界会无穷无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环境,也就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是人类面向21世纪做出的战略选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现代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成就。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就是要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认识方面要建立起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演进的观念,这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鼓舞下,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只追求自身的、目前的、局部的发展利益,同时也要考虑自然的、长远的、整体的发展需要,为维护地球生物圈的安全,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要深入分析造成人和自然不协调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形成共识,狠抓落实。

第二,在实践方面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正确处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并“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为此,人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提供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看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希望;充分挖掘自然界的潜力,重建新的人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环境;加速提高利用自然的工艺水平,变“废”为“宝”,这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物质保障。

第三,在社会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在国家规模甚至在全球规模上合理地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这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环境问题,重视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重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发展原理,资源有限性与适度开发原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已被社会各界和众多人们所接受。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课题的每一步突破,都预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也将为21世纪带来新的曙光。

(刊于《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年第1期,甘肃省社科院《开发研究》2000年第1期)

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哲学的总结和概括,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