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6551700000022

第22章 思辨篇(6)

四、建设园区,集中发展。把经济园区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区域和突破口,集中人财物,科学规划,搞好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工商、税务、银行、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等社会服务机构,大办优势工业和商贸业,实现区域重点突破,辐射带动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政策和产业项目优势,吸引外地客商、项目、资金、人才到园区投资建设、安家乐户。建立园区投资服务中心,一门式审批,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尽力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走出临夏富临夏的思路,组织园区企业主动出击,东进西出,到发达地区取经学习,参加各类招商会和经贸洽谈会,开展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当地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经济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城市经济的新亮点。

五、公平对待,重点扶持。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公平对待民营经济,不但要做到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而且要“高看一眼、厚爱几份”,从政治上关心、政策上倾斜、发展上帮助、资金上扶持,千方百计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它们重点发展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财源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小巨人”。在新办企业的审批上,地、县以下都应以民营企业为主,只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政府都可以扶持。对现有国有企业尽快完成改制,全部转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经济企业参与收购、兼并国有企业,享受国有企业享有的冲销呆账、减免利息、放宽还贷期限等优惠政策。加强民营经济项目建设,集中一些资金,用于重点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建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解决企业突出困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地县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招商引资、资产变现等方面的服务,架起银行与企业间的桥梁。坚持竞争性领域“国退民进”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市场机制”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对重点民营企业和一些大的民营经济项目,确定联系领导,实行重点企业挂牌扶持制度,加强协调,落实政策,强化服务,切实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加强党政组织与民营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能手的联系,各级领导都应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跑项目、争资金、传技术、送信息、促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开展争创“民营企业纳税贡献大户”、“十强民营企业”、“十佳民营企业家”、“十大名牌产品”等活动,带动民营企业更快发展。

六、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一是加强协调指导,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应把工作重点转向宏观服务和解决问题上,多一些服务、协调和帮助,少一些干预、指责和挑剔,把主要精力放到抓民营经济的计划、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上。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应经常研究,及时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多渠道融资,建设方便舒适的硬环境。坚持向国家争取与聚集社会资金、吸引州外资金相结合,三水并流、千方百计加大交通、通讯、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三是用足用活政策,提供优惠互利的政策环境。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国家及省上其他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好省、州已制定出台的非公有制经济保护《条例》,打好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和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这张牌。同时,对当地已经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以梳理、完善,增强可操作性,特别是完善和落实好对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通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努力创造互惠互利的政策环境、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安全宽松的外部环境。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事,都应开“绿灯”。抓紧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民营经济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特别是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拉强卖、欺压刁难外来客商等不法行为,整顿好市场经济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改革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仍然比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较为突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靠改革、靠发展。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巩固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农民增收难的症结所在。据调查,西部农民传统种植业收入基本无利润,而依靠科技的种植业收入明显高于传统种植业的5成至1倍,从事名优特新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收入则高于传统农业5至10倍。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要依靠科技,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和农村社会城镇化的路子。一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各具特色,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培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保证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产供销结合、农工商一体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西部地区应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做强做大基地规模,拉长产业化链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实现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销售和质量标准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西部地区应注重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组织开展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千方百计扩大销售,保证农产品卖出去、卖好价。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制定科学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建立完善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全程质量监督。大力推行“品牌”战略,积极争创名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让农民从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西部地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十分巨大。只有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要大办工业,努力使工业经济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园区建设,以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吸引各类企业,形成产业和企业集群,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繁荣城镇经济。其次,要加强城镇建设,努力使小城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平台。以城镇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眼长远发展,集中力量上马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镇经济,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制定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乡镇企业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和经济园区集中,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产生显着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再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旅游和社会服务业,努力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西部地区工业和国有经济薄弱,个体私营经济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西部地区应鼓励农民务工经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尤其要组织群众走出去寻求发展,把外面的钱赚回来,把技术和知识学到手,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三、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增强农民增收的活力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各项事业欠账大,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同时需要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给予长期的倾斜和扶持,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一是制定更加灵活的土地政策,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借以发展的最大资源。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如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保证他们今后的就业、生活保障、子女上学、医疗保健等问题。而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使用”的原则,放宽土地使用权,允许以土地资产人股、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制定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走轻徭减赋增收的路子。西部地区财政比较困难,难以保证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开发建设的投入。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总额和增幅。同时,坚持轻徭减赋,放水养鱼,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政策,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制定更加优惠的项目建设政策,走投资拉动增收的路子。西部地区大多属投资拉动型经济。加大投资力度,有利于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制定治本的扶贫政策,走产业开发增收的路子。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为主要形式,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带动农产,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五是制定更大力度的西部大开发扶持政策,走加快发展增收的路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投资环境不佳,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要进一步加大对水、电、道路、教育、卫生等的投入力度,全力改善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在开发建设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四、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消除体制性障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动力。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制度。建立完善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制度,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医疗卫生权利。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资产、土地为纽带,吸引民营资金投资兴业,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投资体制,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大力推行小额信贷,向低收入农民倾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各类市场,重点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促使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相衔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尽可能地规避灾害、价格变动的风险,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综合运用价格杠杆,营造农民增收的环境

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杠杆和最有效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价格调控上做文章,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价格机制。当前,应紧紧围绕“补、降、调”三个环节强化措施。首先,应实行农业补贴政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政策,使农民从事农业有利可图,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成本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不断降低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要调整优化涉农价格。政府应尽力调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政府收购价,并对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合理调控,实行最低保护价,制止恶性竞争和行业垄断,缩小价格波动范围,减少大起大落。对化肥、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尽力降低水费、电费等,通过价格的合理调控,确保农业生产收入的稳定增长。

六、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增收的水平

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时有反弹,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一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业税征管办法,保证基层依法依率征税。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乡镇机构改革,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合理调整、撤并乡村和学校,减少机构和人员。二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下决心解决因病减收返贫的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努力使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建立疫情、疾病监测体系,为群众提供及时的计划免疫和保健服务,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四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下工夫解决因灾减收返贫的问题。

(刊于中组部《党建研究》2004年第5期,甘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2004年第7期)

在务实创新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