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家的教育智慧
6550700000004

第4章 人本主义思潮内我实现观评析

吴仟,男,福建连江人,1948午4月29日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东。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1982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亨哲学、人学、宗教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现为清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合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目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曾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社会学术兼职有:教育部政治理论深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父学合理亨、中国无神论学合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等。

主要学术成果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手论》、《时代精神的思考》、《在三十一世纪地干线上》,《神的世界探源》、《现代西方人学名著选评》(合作)等书目。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政府奖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深‘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优秀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奖”等。

获教学工作奖有:作为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获“国家级精兵课”和“北京市精品课”称号,主编的哲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获“北京市高校精总教材奖”;获“清华大学1987年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1988、1989年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2995年获“清华大学教学改革优秀奖”,1997年获“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励金奖”,1998年获“清华大学1 996、1997年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此外,199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青年良师益友”、“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自我实现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目标、发展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

出于人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任何人的生活实际上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都是自我实现过程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年人,他们的自我实现意识更加明确、要求更加迫切、实践更加积极。

自我实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切开始,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观传人我国,从而使自我实现更加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正确理解自我实现涉及许多哲学问题,

人们的自我实现是否是一种完全主观随意的活动?

——自我实现要受哪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财富、名声兼而有之?

——自产实现与人的社会责任的关系是什么?享受还是奉献或是两方面——自我实现与人的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怎样?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能够给予正确的回答,才能摆脱困惑和疑问人本主义思潮自我实现观述评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思潮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之一。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观对我国理论界和青年有很大影响。讨论自我实现问题不能不先对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观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包括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流派。在人本主义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对我国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影响比较大的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

先来看萨特的自我实现理论。萨持是法国人,1901年生,1980年去世。他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去世时,在法国有2万多人为他送葬,这是继法国大文豪雨果之后,另一个能够享受到如此哀荣的法国文化名人。

关于自我实现,萨持主要的观点如下:

人是什么?人是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即人是一团潜意识的精神活动。潜意识是区别于理件的精神现象。理性,是人们的头脑在思想时那种清晰的、合逻辑的、可以把握或操作的思维活动。而潜意识,也可以称为非理性,是人们头脑中模糊不清的、不合逻辑的、不能把握和操作、内容瞬息万变的精神现象。情感、情绪、意志、冲动的欲望等,都是非理性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潜意识是人的本质。

人是怎样发展的呢?萨特认为人的本质特点是“主观性”,这是人作为潜意识存在的最重要的特征。“主观性”的表现是:人不依赖上帝和外在环境,纯粹从自我出发进行永不停止的自我超越。于是人的存在特点与物不同,物的存在是“是其所是”,而人却是“是其所不是”。所以,人永远在“超越自我”,在发展,在自我实现。

关于人的发展形式,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也就是说,—个人在他的潜意识的“存在”的作用下,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努力的目标。这样,人们一生不断设计、选择、实现自己的过程或轨迹,就构成了人的本质。这就是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萨特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

那么,人在自我发展或自我实现时有什么特点呢?萨特指出,人在自我实现时,他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他是完全自由地在进行设计、选择和自我创造的。人在面对任何生活条件或环境时,都不会使他的自由本性受到影响或限制。

比如,人面对几座高山,可以自由地选择去爬哪一座山;如果爬到一半遇到因难,可以日由地选择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弃。人在人生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而不受外在力量支配。人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人的思想也是完全自山的,思想是无法被控制的。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自由。

萨特所说的自由,其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意志自由。

最后,人要对自己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结果负责。萨特强调说,一个人是英雄还是懦夫、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我选择、白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结果,因此对此不能怨天九人.人要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所以,萨特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当年萨特的思想传人我国时,有人大声喝彩,说人的自我实现完全是一个“就像野花满山开,野蝴蝶满天飞,野兔子满山跑”一样自由发展的过程。

再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沦。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思想早已越出了心理学的领域,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被称为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思潮”。这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继精神分析主义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种对美国乃至世界思想理论界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三种心理学。马斯洛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基于这种理论的“人本主义管理学”。

马斯洛主张,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用他的话说,“人类成员的身份本质上是一个基因问题。”他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那么,人的自我实现有什么规律呢?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由人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是在五个与生俱来、依次递进的不同的需要的推动下实现的。即,生理需要一安全需要一归后需要一自尊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需要的顺序是按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的,越是低级的需要,与人的生命存在的联系越直接。所以,人首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再向高级需要的满足过渡。这样,五个需要依次满足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进程。

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解释说,这是一种人们基于天性或本能的发挥潜能、发展才干、展示天分的需要。一个自我实现者,必然是自身才干、能力、天分得到最亢分发挥和展示的人。因此,一流的厨师、木匠要比二流的文学家、政治家强,即自我实现表现得更充分、水平更高。

在人的发展进程中,依次满足这些需要,对于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某个需要在满足时遇到了困难而长久不能实现时,人的发展不仅会停顿下来,而且还会得心理疾病。

人们究竟应该怎样努力去实现自我呢?马斯洛告诉人们,关键是人们应该及时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此时此刻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因此,自我实现的关键是自我认识。

以上是萨持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概要。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他们的这些理论深入探讨了自我艾现问题,引起了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诸多思考。比如:

——引发了人们关于理性和非理性关系、非理性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问题的思考。

——从主体能动性的角度讨论了人的发展问题。

——促使人们思考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

——促使人们反思了理件和科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然而,上述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理论却具有不少内在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它存在的问题:

第—,他们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理论是不正确的,把人看作是“潜意识的存在”或认为人件的特点是由其基因决定的,这是一种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萨特说人是潜意识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人们的潜意识有如此巨大的区别?而人们各不相同的潜意识的内容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显然,一个罪犯和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的内容是不同的。事实上,人们的潜意识与全部精神活动一样,其内容都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反映。也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和实践活动决定了人们所具有的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全部精神话动的内容。萨特的理沦无法说明人们的潜意识产生、发展和答不相同的原因。

此外,把人说成是潜意识的存在,那么,从所谓潜意识的或非理性的“人”出发,无法说明在人的全部精神话动中,为什么是人的理性、思想而不是非理性、潜意识对人的社会生活起着主导作用。比如,科学家或革命者在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事业时,必须让情感、意志服从于理性的要求,服从于科学的理论,而不是让理性服从情感,即感情用事。

在二战时期,有—次萨特的一位学生向他请教。学生问道,他打算上前线打击敌人,但是却又顾虑年迈无助的母亲无人照顾,他究竟应该是先为国还是先顾家,到底应该怎么办?萨特说,这时你应该凭自己内心情感的冲动来做决定,只要你是纯粹在情感冲动的推动下所做出的决定,那就是正当的、合理的或合乎道德的选择。显然,萨特的这种观点我们是不赞同的。因为,我们知道为国杀敌和照顾母亲是社会和个人、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后者当然应该服从前者,这是我们的理性根据客观真理,即关于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理论作出的价值判断。所以,单纯凭情感冲动是不可能指导人们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的。

马斯洛用人的遗传出家来说明人的需要,进而去说明人的发展,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理需要常常要服从人的社会需要。日本哲学家柳田谦十郎说过:如果给狗扔过去一块肉,它一定会去抢着吃;可是,给人一块肉,人就不—定会去吃,人会根据给肉人的品格、态度和目的来决定自己究竟要个要去吃这块肉。这就说明,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是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品格和人的思想。

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及其递进的规律和原因的理论也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只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那么,为什么许多革命者能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根本没有保证的条件下,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毫不动摇,去追求革命理想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呢?这显然只能用人的需要形成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人的生理需要要服从人的社会需要这一点来说明。

在我们看来,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理解和说明人的问题,首先应该从人的社会存在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内容人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观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多坚持的是“个人本位”而不是“社会本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矛盾。

萨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很少或根本不谈一个人在自我实现时应该考虑他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根本不提一个人的发展应该定位为为人民、为人类作员献。他们总是片面地强调实现个人利益 个人目的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这样的理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看来,人是社会的人,因此,每个人必须在自我实现时考虑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而贝能够做到当个人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人民的需要发生矛盾时,个人应该服从社会、人民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我们主张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人都得到发展,人们的自我实现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理论片面强调实现个人利益和要求即强调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不懂得或没有提到价值的实现需要依靠掌握相关的真理,也就是说,没有要求人们的自我实现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用哲学语言来说即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必须按照客观真理即规律办事,否则一事无成。这是由价值实现对于真理的依赖性所决定的。

同样,人们的自我实现本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也要求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如果—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不符合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成功。

比如,把做国王和皇帝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就违反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把做黑社会首领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就违反了社会生活规律;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一心想成为对身体和智力有特殊要求的艺术家、体育明星、科学家等,而不屑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普通劳动者,那么这也是违反人才成长规律的。所以,自我实现不能无视客观规律。这是价值实现对真理的依赖性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哲学家片面强调自我灾现要诉活潜意识的冲动,诉诸自我认识,不提社会规律或人的发展、成长规律,这种观点显然会误导青年。

第四,西力哲学家所提侣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这也是不科学的。

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实践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并不能实现上述目标。

比如,认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实践考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类似于“火力侦察”式的过程;而提高自己主要是通过实践银炼成长的过程,如人的领导才能、科研才能、写作才能、演讲才能、人际交往才能、文艺表演才能,等等,都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提高的,不是指靠自我认识、反省来实现的;至于为社会作贡献、满足自己需要,更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到。

所以,我们说自我实现的方式或途径从根本上说只能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五,西方思想家所主张的片面地把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完善的程度看作是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志或评价标准,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虽然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完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全社会所认同的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志。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达到了怎样的水准,这不是由自我认定、自己说了算的,而是有社会标准的。比如,马克思、贝多芬、爱因斯坦、雷锋等都是社会公认的成功自我实现者,而不是自封的。历史表明,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才干(这种能力和才干必须是对社会有益的)的人,并且同时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也得到了较好地满足和实现的人,才是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中都能被确认为自我实现成功度较高的人。而那些对社会没有贡献,一辈子靠祖先遗产或向社会强取亲夺而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人们不会认为他是成功的自我实现者;同时,他也不可能感受到自我实现取得成功时的自尊和喜悦。

综上所述,西方入本主义思想家的自我实现理论虽然启发了我们关于自我实现的思考,但是却不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二、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我实现

思格斯认为,社会发展史“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每一个人正是“追求他白己的、自觉预期的白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均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248页)这就是说,人类历史正是由无数个人所进行的自我实现活动的“合力”构成的,因此,人的由我实现是客观L构成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进步和个人能动发展本质是辩证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正是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一前提出发,从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进而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角度去揭示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儿方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我实现观的基本观点;

1.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

关于自我实现,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求……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达个目的而必须内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月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围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或者说是理想状态的劳动“是这样的劳动,这种劳动还没有为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马克思恩格所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l12、113页)

在马克思看来.自我买现是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劳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劳动中,人们树立起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目标,通过克服外在的必然性即根据客观规律改造外部世界,使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使人们在劳动开始时所设立的目标得到实现,这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因此,人的自我实现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人的本质得到确证的、能动的自我发展过程。

但是,自我实现并不是个人孤立的、封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是人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届性。人的发展是以人的基因为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外部条件,以实践活动作为动力和形式来实现的,是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社会文化环境和实践是根本性的条件。于是,这就决定了人的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一个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使自己社会化,即总的说来是使自己日益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例如,我们常说某个孩子很懂事,某个青年很成熟,某人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等等,其实部是在说这个人的发展的社会化程度高、社会化速度快而己。因此,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人的走向社会化的发展过程,而人的自我实现本质上也是人自觉地通过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动地使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2.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对社会要求人们个断发展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意识,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正是由这种自觉意识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思格斯指出:“实际上,在职责、使命、任务等等中,个人在自己的观念中是和个人的本来面目不同的……他提出了他应该成为什么的想法作为合理的东西,作为理想……来与他自己的现实存在相对立。”(《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5页)这就是说,人们为什么会有自我实现的要求呢,这是由于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品格等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因此,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社会对人的这种要求,人们才形成了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而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或内在动力。人们在这种内在要求或动力的推动下,能动地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这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3.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而是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为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实现要受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制约这一问题有很深刻的论述。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自我牺牲”;

二是,“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条件下的“利己主义”;

三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

所谓”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自我牺牲”,是指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的自我实现的特点。由于这个时期个人的活动深受他们自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地位、作用和职能以及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的制约,他们发展自己、满足自己需要和要求的活动也是以此为根据来确定自己所追求的具体目标的,于是,个人只有通过或者完全依照共同的利益来活动,或者个人只有把他的本质力量、人格、个性和理想等,都全部转让给集体如公社、君主国家、封建王国等,他才能从中发展起自己的某些技能、社会联系和“个性”。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发展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对自己个性发展日标的背离,表现为—种“自我牺牲”。可见,这时人们发展自己的活动,其实还谈不上是作为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自觉表现形式的那种真正意义上肋自我实现。

所谓“物的依赖关系基础广的个人独立”条件下的“利己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入的自我实现的特点。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得了一定的、支配自身的劳动力、选择职业等的自由,可以不再受血缘、社会等级关系的制约,从而有了一定的人身独立性。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力量异化为物的力量,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的关系,人的个性则异化为物的个性,人的劳动力也成为物的牺牲品。于是,人的个性只有通过物或依赖于物才伤得到表现和确证。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把对物的私人占有看作是获得所谓个性发展的唯—手段,人们的全部发展自身、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都是以艾现个人利益为根东出发点的。因此,人的自我实现表现为一种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把他人和社会看成为自我发展的障碍和威胁的、具行明显“利己主义”性质的活动。

所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自我实现的特点的揭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自我实现是扬弃了“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的白我实现方式,而代之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的自我实现力式。所以,马克思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但是,“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物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计1960年版,第275页)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是自我实现方式的根本特征,这是一种达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的理想的自我实现状您。(参见黄森主编:《入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一421页)

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受社会制度、文化的制约,主要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活规律的制约。

从现实条件来看,对于人们自我实现所受到的这种制约,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决定了人才出现的类型和数量,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因此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有与时代的需要相符合,才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同样。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有与人民的需要相一致,才能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社会发展现律决定丁人们的自我文现的目标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而要顺应历史潮流。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历史规律才能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显然,当前在我国选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事业,是最有前途的自我实现的努力方向。

再次,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人们的自我实现通常所能达到的状况和水平。人的自我实现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决定了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的状况和水平。

最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状况、水平与和谐程度制约着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水平。

马克思早就说过,个人只有在集体小才能发展自己。这是因为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所以一个人如果隶属于某个团结和谐、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那么他就省可能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国家、社会、集体是由人们所织成的不同层次的人的集合体,显然国家强大繁荣、社会安定团结、集体文明和谐,都对人们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可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价值观不仅与人的自我实现不冲突,相反,却是促进人们健康地进行自我实现的重要的思想品格。

4.自我实现必须对自身的主体条件有正确的认识

人的自我实现与自身的主体条件密切相关,主体条件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主体条件,也是自我实现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家。因为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实现需要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择业或成才需要科学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选择自己确有所长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事业,才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发展。

5.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如前所述,唯物史观强调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所以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是积极投身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们无论是认识自我、发展才干、满足自身需要、创造人生价值等所有这些与自我实现有关的活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离开社会实践,就不会存在什么自我实现问题。

6.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人的让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必然是入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人的价值在于人通过实践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或者说人的价值本质也是人的创造价值的价值。一个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大,那么他的价值也就越大。

人的价值还可以分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二者的统一。所谓社会价值,指人为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所创造的价值。一个人为他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越多,说明这个人的社会价值越大。所谓自我价值,指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价值。一个人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越强,表明他的自我价值越大。

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来看,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的社会价值,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因为任何人如果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其实都只能是通过社会劳动,通过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然后取得社会的回报来实现。

7.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前提下的社会贡献和自我满足的统一,但主要是社会贡献

关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否成功,一般来说应该以这样的一些标准来评价:

一是社会贡献比较大,他们通常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的卓有成效者。如“两弹元勋”、获得国家科学奖的王选、吴文俊、黄昆、袁隆平等科学家,政绩卓著的国家公务员,劳动模范,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他们的工作成就令世人尊重和称赞。

二是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的过程。因此,成功的自我实现者通常是科学、艺术、商业经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等领域内的杰出入物。当然,所谓才干的充分发挥,首先意味着他们的才干由于能够给社会带来财富或贡献,因而这种才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是在正常的、比较公正的社会条件下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四是在正常的、比较公正的社会条件下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事业成功而能够较好地通过自由于事业成功而享有较高社会声望

我们之所以强调自我满足的程度也是自我实现所达到的水平的重要表现或评价标准之一,这是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贡献和回报不相符合的情况。显然,如果社会基本公正——只要付出了辛勤劳动就会有基本合理的回报,那么,所谓成功的自我实现者,通常在上述几方面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如果社会不公正,或者制度有缺陷,就会出现贡献和社会回报不一致、不相符合的情况。不过,历史是公正的,历史迟早会对他做出公正评价的。需要强调的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成功的自我实现者的根本特征在于他们首先是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是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和所赞扬的人。

以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我实现观的基本观点,能够指导青年在新时期创造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