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话术:一看就会的说话指导手册
6548500000012

第12章 多味生活篇

1.与父母沟通时不可说错的话

与父母沟通之“不要说”:

让你的家庭更和睦!

父母对每个人来讲,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从孩提时代的言听计从,到青春期的叛逆与逃避,再到成家立业之后的慈眉善目和语重心长,父母在人的一生承载着太多的亲情。在你逐渐走向社会、成为这个家中最显赫的人时,别忘了在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属于你的家庭、关爱你的双亲,他们同样需要你的理解、你的沟通。

双亲渐老,但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造就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年龄特征。尽管一般父母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的光荣历史却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作为子女,在同老人沟通时,要多谈及一些他们的成就和经验,并且要把家庭放在工作之前,让父母感受家的温馨。

您知道啥呀?

从青少年起,你可能不止一次地这样质问父母的见识。的确,在接受新鲜事物上,你比他们更有发言权,但最好不要这样对他们说这句话。双方在遇到一些争执时,不要像小孩子这样发脾气来伤害他们的自尊。相信已经成熟的你,知道怎样稳妥地处理矛盾、怎样说服他们。

过去的很多东西,现在看起来都显得不合时宜。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们暂且不论,在对方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说话人在有意无意弹击倒这些事物的时候,只要顺着对方的情绪将他所怀念的东西夸奖一番,就会令其异常高兴。对于老人来讲,最光辉的日子莫过于过去、莫过于自己曾经事业上的辉煌。你可能坚定地认为你的观点正确,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没必要说出这样“诋毁”过去的话,令你的父母感到失落。在家庭生活中,什么设备先进、什么理念新潮,可以直接说出来,不要像这样一棒子把过去的一切都扫进垃圾堆。

妈,我俩现在都这么忙,没有很多时间来看您,这是一万块钱,您先拿着。

在你成家立业之后,可能因为工作原因减少了与父母团聚的机会,相信他们应该能够理解。但人都有苦衷,不要把你的怨言全部表述出来,让老人产生失望感。而且,将孝敬父母的钱物放在这里,给他们一种你有意补偿的味道,尽管能是他们有一些欣慰,但无形中又加重了他们的孤独感。

您看您,这么旧的沙发还坐着,赶明儿给您办一套新的过来,把这旧的弄出去。

你知道这个沙发有什么历史吗?你知道父亲书柜里的军用水壶又有什么故事在里面吗?想给家里添置新家具、新器械,直接询问老人就可以了,不必在他们面前将旧物品说得一无是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的一片好心也许就触动了他们的情感。

现在单位的人,过年过节谁管你这老领导?

尽管这是不争的社会事实,但还是不要拿来刺激老人的好。退休之后的人心里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做儿女的应当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能火上浇油般这样奚落他们。

单位让您退休,你就在家里看看书、养养花什么的,别再操那份闲心了。

对于刚从机关退下来的人来说,心中存有失落心理的绝不在少数,尽管我们不能再为他们创造出一块类似的工作环境,但完全有能力避免说一些让他们感到自己“老而无用”的言辞。在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内,适当地提提单位的事情还是有助于你和父母沟通的。

吴强女朋友的工作,是吴强他爸爸给安排的,听说收入还不错。

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切实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当然,不是什么物质条件父母都能提供,做儿女的都能明白这一点。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无形之中拿自己和别人的父亲做了一番比较,让他有了一种处于下风的感觉。

他们家有一股小市民的习气。

较真的另一种表现是过分实诚,不会回避问题或“说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回避一些棘手的问题不但不是胆小心虚的表现,这恰恰反映了说话者的智慧,即懂得避免失言、造成不必要的结果。

在恋爱阶段,父母总会询问对方的一些情况。如果对方或对方家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时,不要马上向自己的父母一五一十地全部说出来,该掩饰的需要说话者用语言打圆场。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某妙龄少女看上一位毛头小伙时,家里人也许会反对。但终究执拗不过宝贝女儿,只得接受这一婚事。翌日,小伙偕女友回去见自己父母。日落女儿归来,家里人问:

“你在他家吃得怎么样?”

“咳,别提了,他家的那个厨艺太夸张了,我是捏着鼻子吃下去的!”

这就是典型的大实话失言型例子。既然爱对方,那就尽量避免在自己家说对方的劣势,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也是有必要的,至少不会令自己的父母过分担心自己的将来生活:

“还不错,一般的家常菜,和咱们家差不多。”

这样说就令对方宽心了很多。既然不是核心问题,有什么必要过分较真呢?

这孩子太淘了,爸您别管,我来教育。

可能你在乎父亲的精力能否管好你的调皮儿子,本意没有错。不过直接说“爸您别管”四个字恐怕就会让老人另有所想了:“你这么大都是我带的,我还管不住一个孙子?”老人热心为你办事,既是有意为你分担,又是想抓住机会展示自我,这样的措辞会令他感到不愉快。

我把我那房子抵押了出去,贷了这么多钱,准备今年再赚一把。

比起你的血气方刚,老人更希望你的家庭、你的事业稳定,希望你能够平安地做你的工作。在外边闯荡,难免会有风险,但这些东西最好不要让父母知道,以免他们过于担心牵挂。在和父母交谈时,如果没有告诉的必要的话,还是坚持“报喜不报忧”吧。

与父母沟通“聪明说”:

你过去在车间里的一些手艺,现在的很多工人都比不上!

妈,我俩抽空过来看看您,顺便带了些新下的豆子。

爸,我琢磨着给家里添一套新沙发,上星期我在家具市场看好一套,准备周末带您过去看看。

刚在楼道里碰见司机小李,他急着出车,让我给您带个好,说过些日子来看您。

您还不知道吧?您单位今年一口气招了22个大学生。

爸,孩子在您这待了一个多星期,我和他妈也挺想他的,想把他接回去过周末。

今年我的基金和股票收入加起来,差不多能还清咱这房贷了。

妙语点睛小TIP:

多赞美,少顶嘴!

父母喜欢和孩子谈心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希望从后辈那里听到一些赞美的话,以显得自己不是那么老,或者说自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两代人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年轻人喜欢在谈话中展示自我,这就难免在交流过程中失言,使父母伤心,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无用感。久而久之,老人的亲情自然欠佳,孤僻、古怪的性格由此产生。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家庭烦恼,作为年轻人,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父母聊聊天,听听他们过去的“动人事迹”,并给予一些言辞上的赞美。父母一生中的亮点那么多,一定会有机会让他们开心的。

的确,父母在很多事情上会有一些不尽人情的地方,但最好不要当面顶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言辞上的冲突能避免则避免。反正,最后做事情的还是你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和爹妈在这上面纠缠不清呢?

2.教育孩子时不可说错的话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受教育环境

为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无不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职责,家庭也是孩子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当你的子女渐渐长大、开始明白一些事理的时候,你的教育方式就更应该得到改进。

现在的孩子,普遍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呈现出比较个性、张扬甚至略带叛逆的性格。因此,传统的很多教育方式需要作一些调整,这就包括家长和孩子的说话方式。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对孩子严厉一些也是家长的一片苦心。但在说话的时候,家长还是要考虑你的措辞对孩子将来发展的影响,你并不是为了教育而去教育对方。适当的和孩子交交朋友,可以有效地增进彼此的沟通。

教育孩子“不要说”:

不行!

孩子的要求,往往很天真、很随意,作为家长当然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但用如此强硬的措辞回拒对方,很有可能让孩子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并将这种经历牢牢记在心中。拒绝对方,也需要语言的技巧,即让自己的目标实现,也不要产生一些烈的负面效果。

陈老师的儿子诺诺今年十一岁了,十分调皮、聪明。有一天,诺诺在家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夫妻因为财产大打出手,于是就好奇地问:“爸爸,咱们家的钱是你管还是妈妈管啊?”

陈老师的爱人听了这话,脸色一下子变了,刚要说“小孩子不要管这些!”时,陈老师突然笑咪咪地说:“诺诺,爸爸告诉你的话,你能替爸爸妈妈保守这个秘密吗?”

“能!”诺诺坚定地回答道。

“爸爸也能。”陈老师微笑着回答到。

我养你多辛苦,供你吃供你穿,你还不知道感恩,真没良心。

父母动辄在孩子面前显露自己的辛苦,想博取孩子的感恩同情之心,却忽略了孩子们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话说多了,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啰嗦和不可理喻,得到相反的结果。

傻瓜,没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

如果家长总是骂孩子傻瓜、笨蛋、废物,孩子永远也找不到“好孩子”的感觉。而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一旦他相信了,他会一辈子背着“废物”的标签,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傻、呆、笨、坏”,在孩子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翅膀长硬了啊,敢顶嘴了,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这些话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对立的。父母对孩子感到失望的同时,孩子对父母也很失望。相互之间不能理解和关爱,过激的言语只能火上浇油。

你做这样的事,真让我感到丢脸!

父母把面子看的比孩子重要,孩子会难过,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孩子以为自己做了让父母丢脸的事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会产生自卑感,在父母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其成长是不利的,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

我没有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和鼓励。如果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让孩子自己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他会感到孤独,也有可能交到不好的朋友而走上歧途,到发现的时候就晚了。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固然不错,但不要忽略了孩子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爱。

你真讨厌!

孩子犯错是必然,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行为加以制止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少用“你”这个字,它听起来更像你有意和孩子拉开距离、对他的人格进行评价的味道。在孩子犯了错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的错误即可。

给你说了都快一百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孩子最烦什么?恐怕家长的唠叨肯定会高票当选。做事情要有“度”,说话也不例外。我们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对自己话语“度”的把握就能反映说话者的口才和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者应懂得什么叫做克制、忍而不发,说起话来喋喋不休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多的就孩子的错误唠叨不停。唠叨声尽管带着父母的一片爱心,但反复的就一件事情喋喋不休,势必令孩子感觉“你的水平不过尔尔”。况且,反复地唠叨,还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在唠叨声中长大的孩子,应对唠叨的本领就越强。听多了没完没了的批评指责,会让孩子们竖起心理防护墙、在这种言语“风暴”中练就一身的“抗击打能力”。越是唠叨,他们越不听话、越是我行我素。孩子从内心中开始抗拒家长,造成家长和孩子间关系的不稳定。久而久之,不仅你的威信全无,你的“金玉良言”也会被他们当成耳旁风。

敢偷着跑出去玩不做作业,回来我打折你腿!

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粗暴型”的教育方式来改变孩子。典型的旧式教育方法,动辄使用家庭暴力对孩子威胁,不仅伤害孩子的灵性和胆量,还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扭曲。即调查,相当一部分少年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从小接受的这种“棍棒教育”分不开。久而久之,孩子在忍辱负重的过程中,对家庭、社会的不满就会爆发。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一朋友相待,走进孩子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儿子,好好考,这次考试都上90分爸爸带你去香港玩!

从“棍棒教育”一下子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物质刺激相信很多家长都在使用,目的是督促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成长。这种说话方式不仅暴露家长“暴发户”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全面成长也不利。可能在短期家长的教育目的可以用金钱刺激达到,但可能会给孩子养成“惟金钱论”的价值观。

(当众)你咋现在越来越窝囊地扶不上墙?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说话者要注意自己语言的分寸,不要将对方置于死地。这些场合主要包括辩论赛、谈判、教育批评下属或孩子以及法庭等严肃场合。因为在这些情境内,说话者的最终地势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说话而交流的。因此,当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适当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期末考试不上前20名,假期就别想出门!”

这种教育方式就很不符合现在的孩子独立、个性的性格特征。况且这种威逼孩子的措辞也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心态,因此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对孩子的尊严,家长有必要得以维护。孩子犯了错误,尽量不要在他人面前尤其是数人面前奚落孩子。这种说法,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令他们在这些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引起他对你的仇视。所以说在交谈中,把话说得太绝就好像是不停地给车胎打气,最终的结果就是车胎爆炸。说话就是这样,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于人于己都是很大的回旋余地。很多人都爱面子,谁都希望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因此在人际沟通中,说话者在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不要忘了也给对方应有的尊严,不要将听者逼到死胡同,令其翻身不得。要知道,能言善辩不是强词夺理,将对方在言语上赶尽杀绝、不肯给对方留有台阶的人,在今后的激烈环境中,势必也会遭到同一种遭遇。

你这个学还上不上啦?

“度”的把握还要求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仔细斟酌,不要将一些本来很精确的话说得过头。孩子成绩不好,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事。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不是平时放任不管,犯了错误又一味数落责骂。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要就事论事,犯什么错就批评什么,如果说得太多的话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拿孩子的整个前途作威胁、令其对学习开始重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它的弊端在于,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认为自己的潜质就此为止。这句话就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意味。无论是批评也好、赞扬也罢,说话者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将以往的陈芝麻烂谷子一并抖搂出来。这样不仅不会达到说话者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引起听者的强烈不满。

你看看你刘叔叔给刘伟花了多少钱?我在你身上又掏了多少?你的成绩怎么还是不如刘伟?

和孩子算账要注意方式。你的目的是让你的孩子和优等生一样,那么直接拿他俩的学习习惯说事即可,不用掺合一堆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的内容进来。你的目的到底是教育孩子像别人一样学习,还是想要减少你的教育投入?

(当众)我这个孩子啊,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将来攒点钱,让他做点小生意去吧。

给孩子不要随便下评论,这样会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胆识。很多成功的人士少年时前的比较笨拙,谁能想到10岁的那个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将来是个大科学家呢?所以,父母挖苦孩子,会让他们形成一种自己很笨很无能的感觉,这对他们的自信培养极为不利。

在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记住了吗?

听老师话没错,这是家长应当嘱咐孩子的话。但是不是老师的所有话都要听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做错的时候,孩子如果能指出老师的错误,就证明他很有可塑性。人为地在家中给孩子制造权威,不利于他的思维活跃。

教育孩子“聪明说”:

你再弄爸爸可生气了!

你听清楚,这句话妈妈只说一遍!

偷着出去玩,不写作业,想当最后一名啦?

好好考试,成绩不错老师就会更喜欢你,同学也会更羡慕你。

知道刘伟为什么比你学习好吗?你看他拿钱都买书了,再看看你的零花钱都买什么了?

亮亮,学习是你最好的出路,咱争取考个好学校,最后对你的发展更有帮助,你的同学也会羡慕你。

宝贝,今天妈妈好辛苦,来帮妈妈按摩一下,好吗?

亲爱的,这次做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吸取教训,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别急别急,咱们慢慢说,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

哈哈,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做过哦,只是后来明白了这样做不大妥当,所以你明白错了就好。

妙语点睛小TIP:

就事论事,别做“半狼母亲”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日本有很多母亲属于“半狼母亲”,她们像狼一样,只注意孩子的吃好穿暖,而不注意给孩子精神食粮和精神交流。现在中国也有许多“半狼母亲”,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富足,而忽略了与孩子之间精神交流。忽略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天真的幻想和圣洁的理想看作不可理喻的事情,视为“不务正业”,这正是许多中国母亲的通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朋友,需要爱,需要关心和肯定,更加需要视野的扩大和心灵的丰满。在这个过程中,书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与平时母亲跟孩子之间的言语交流分不开,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不要用急躁暴戾的语言,不要带着情绪,或许你会为孩子的许多想法而骄傲和吃惊呢!

孩子难免犯错,做家长的当然希望他们把这些毛病都改掉。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任何时候都需要接纳、帮助、引导孩子。批评要就事论事,不要陈谷子烂芝麻一起抖搂。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教育实质是“纠错教育”,就是让他们再一次次犯错的过程中被接纳、引导和帮助,最终走向正轨。在纠错的过程中,父母应当就事论事,不要一股脑地把以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错误全部说出。对待他们的错误,给予适当地引导,宽容、耐心地教育他们成长。孩子的错,有则改之。

没必要一遍又一遍地奚落他,更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负面评价。

3.与老朋友相处不可说错的话

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朋友的价值可不仅仅是你们相聚时的谈笑风生和把酒言欢,朋友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当你遇到困难时向你伸出的援助之手和在你心灰意冷之际对你的心灵抚慰。作为老朋友,你们之间就更有共同语言、更懂得如何与之沟通、了解对方的心理走势。尽管如此,老友间也并非什么字眼都可以出现,《老友记》里的六位朋友之间不也常常因为失言而心中不愉快吗?尽管在你们之间说错话的破坏力与其它情景相比更小,但仍需要注意。

与老朋友之“不要说”:

考研失败没有什么,找工作比较好。你看现在的硕士,一点都不值钱,又没有工作经验,单位还是喜欢用本科生。

朋友遭遇失败,你可以上前进行言语安慰,也可以默不作声地在今后的时间里对他给予帮助。言语安慰应当在实事求是,不要肆意夸大你说话的内容,让对方一听就知道是“善意的谎言”。尽管对方能够接受你的好意,但在对其心灵的安慰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太可惜了。我想起我的宠物狗毛毛死的时候,我一个星期都难过地没有出门。

当我们的朋友遭遇不幸时,我们的言语往往不够得体,总是说出他们不愿意听到的话,用对方的伤心事对其进行“再度打击”就是典型一例。朋友心爱的宠物不幸死去,安慰一下也是可以的,毕竟很多人和宠物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最好不要将自己以前类似的经历讲给朋友听,那样弄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增加对方的心理痛苦。况且,你也未必就能够真正的抓住对方的想法,也许他的难过和你以前的难过截然不同。

输给他们不要紧,下一场咱俩给他们喝倒彩去。

对友情深,输了比赛当然是一件让人很不快乐的事情。在彼此之间的劝慰上,尽量说一些励志的语言,一些过分的想法和念头此时不要和他人说。尽管大家能够理解你当时的情绪,但你毕竟还是将自己“邪恶”的一面展示给了对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的朋友的道德观正确的话,你们的关系还是会有影响的。

听刚子说你上礼拜本儿被警察给扣了?

有才子归纳道:“逢人不说他人过,说话不揭他人短;揭人短遭人恨,补人台受人敬。”刻意揭人之短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无意揭短也会造成不良结果。不当面揭短是人际交流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朋友间也不例外。况且,这样的说法更是牵扯到第三者,让对方心里埋怨那个人的嘴不严。于你、于对方、于第三者都不好。与人交往是一种学问,要想与自己的朋友更好地相处,就要时时刻刻他他人着想,尽量体谅对方,维护朋友的自尊,千万不要随意地揭短。

看你一天玩的这些东西,真没品味。

不要笑话或讥讽别人的兴趣爱好。朋友的喜好不管你看得顺不顺眼,只要药给与言语上的尊重,不能随意贬低甚至上升到所谓“品味”层面上。多寥寥两个人的共同爱好、除去玩玩都很好。这样拿朋友的“品味”做文章,长此以往,你们的关系将会出现裂痕。

你怎么还和他一起合作啊?那人人品真不咋地!

看到好友和自己讨厌的人一起聊天或娱乐,的确是一件比较令人心痛的事。但你要想到,别人的生活你没有权利干涉,况且这样说那个人的坏话,只会加重朋友对你的不良印象。也许在这场“朋友争夺战”中,你的幼稚、武断和粗鲁会将朋友推向“敌对阵营”。

你上次帮我介绍的那份工作,我感觉不是很理想。

对朋友的帮助应当心存感激,如果对方的帮助没有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的话,尽量不要挑三拣四。俗话说“世事难预料”,朋友帮你也是出于一片好心,他对结果的预测也不能百分之百准确。所以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自己另想解决方法就可以了。

手机拿出来,让弟兄们分享分享你的短信!

每个人都有隐私,都有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即便是作为至交好友,也不能强迫对方将自己的隐私拿出来与朋友分享,更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说这样的话,这样做容易令朋友陷入难堪。

哈哈,这个笑话真的不错,不过我在上个月的杂志上已经看过了!

小李和小王是一对相当不错的好朋友,他俩在一个单位上班,经常除去吃饭、郊游。一天中午,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为了让大家更尽兴,小李讲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气氛十分欢乐。这时小王突然说:“哈哈,这个笑话真是不错,不过我在上个月的杂志上已经看过了!”

此时我们应当能够多少感到小李的感受。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自尊往往有不容侵犯的意识,因此一个人的自尊受到攻击,即便事后对方给予道歉,恐怕也无法弥补双方原有的关系。学会尊重对方,不要因为他是朋友就在公众场合不注意他的面子。设身处地的为朋友想想,你们的友谊才能得到不断增进。

与老朋友相处“聪明说”:

这一次失败不要紧,尽管考验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但决不是最后体条出路。机会还有很多,你还可以争取。

输了没关系,等今后有时间再好好地和他们打一场!

你最近好像心情不是很好?

你上次给我介绍的那份工作,我干了一个月觉得挺好。不过最近我又找到一份待遇更高的职位,可能会放弃你介绍的那份。

哈哈,这个笑话真逗,你是从哪听到的?

妙语点睛小TIP:

体谅是处理朋友见问题的最好手段!

相互体谅是双方友谊的桥梁。古人言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间,貌似总是共鸣大于分歧、谦让大于争执。然而,现在的人越来越强调个性,好胜心极强,有时候把事做的很“绝”。表明自己的正确或胜利才罢手。果如此,就很容易伤害朋友的感情。既然真诚理解是友谊的纽带,是成为知己朋友的情感基础,我们不必把它看得过于高深。理解就是在你的身边,理解就是在每天琐碎的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地为朋友多着想。

其实,生活本来就充满了价值差异,这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的根源。与自己的好友交往时,就要给对方多一些理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问题。当你们的交谈出现“岔路”时,经量多思考一下自己的语言。语速慢点没关系,最好让自己说出去的话不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避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局面发生。保持你们的“同感”,减小分歧,让你们的友谊坚不可摧!

5.与新朋友相处不可说错的话

深化你们的友谊!

你喜欢结交朋友吗?朋友的意义不言自喻,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多几个知己,哪怕你们只是在某一个领域有着共同的语言。聊天本身就是这样,就是对自身资源的一次挖掘,并与对方进行沟通。面对着新认识的朋友,你可能急需将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给对方、强迫自己用最热情的方式与之相处。但要记住,作为新结交的朋友,你们之间毕竟还有很多的不了解,一些不合时宜、矫揉造作或是过分亲密的话还是不要说更好。这样,你们的相处就会越来越愉快,彼此了解对方的机会也会增多,你们的友谊也将得到深化。

与新朋友之“不要说”:

晚上你怎么这么早就睡?陪我聊聊天嘛!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刚认识的朋友,尽量不要强迫对方与自己沟通。毕竟,你们只是停留在“一见如故”的层面上,兴致才会使你们继续交流下去。这样占用对方的休息时间,让他对你的良好印象打了折扣,恐怕会造成你们将来的距离越来越远。

你还用这个牌子的洗面奶啊?我给你说个更好的!

小亮在研究生考试中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自己非常高兴。开学后,他发现周围的同学本科经历都在外地,只有自己的大学四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觉得自己特别有自豪感,好像是这个班的“万事通”,没事就给宿舍伙伴说北京哪条街有什么好的饭馆、哪个地方有个不错的动漫店等等。一开始别人还能够耐下心来倾听,可到了后来,其他人就渐渐地对小亮这种说话风格感到厌烦,以后即便有不懂的地方,宁愿自己查电脑、问门卫大爷,也不想和小亮进行沟通。

对于新认识的朋友,不要总是在对方面前做出一副“万事通”的样子。也许他比你还要见多识广、信息灵通,你这样对人“普及常识”仿佛有欺负对方初来乍到、孤陋寡闻的嫌疑。做人要谦虚,当别人需要你的帮助时,需要你热心帮助。不要主动地给他人答疑解惑,这样对对方压不够尊重。

你的性格和我另一个哥们特像,足以说明咱俩可以交朋友!

称赞对方的性格,直接赞扬性格中的优点就可以了,不要把新朋友和老朋友作对比,就好像不要夸你的妻子长得漂亮、越看越像自己的大学班花一样。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优点在别人心目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夸耀对方时,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你还不知道我的英文名吧?我叫Allen。

急于把自己的一切资料一下子装进对方的脑子,是有些人在交友过程中的习惯。可能有的新朋友会体会到你的热情,但有的人对这样的做法就比较反感了。况且,直接、主动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情商不足的表现……

你说的这个一点都不对。其实我认为……

朋友的观点不正确或存在可疑之处,及时地说出、纠正是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一定要注意表述方式。对于新朋友,你的语气委婉程度需要控制在对方可接受的范围内,你们的沟通不是真理的辩论,而是朋友间的问题探讨。对方大部分人来讲,都不会希望新交的这个朋友是个“火药桶”脾气。

你刚来到这个单位,作为朋友,我给你说哪些人可以结交,哪些人不可以。

给新来朋友介绍这个环境是你们加深了解的方式之一,但对于他人间具体的人际关系,说的时候就需要谨慎小心了。对方也有洞察力,也会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到你说的这些内容。这样直白地告诉对方,会显得自己喜欢“拉扯是非”,降低了新朋友对自己的好感。“长舌妇”既可能是说话者对自己的说话习惯不加约束,也有可能是说话人以传别人闲话为乐趣。后者的这种习惯极其令人厌恶,他们以这种方式来发泄情感,本身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当“不传闲话不自在”成为某人的性格特征时,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就将逐步恶化,自己也逐渐为人唾弃。

哦,我以为你知道呢。

在询问新朋友一些问题、而对方又恰好不知道时,说声“谢谢”还是有必要的,至少不要把上面的这句话表达出来。尽管说话人可能是无意而发,但对方则能从这句不是抱怨却听似抱怨的表述中感到些许讥讽之意。

与新朋友相处之“聪明说”:

你现在有时间吗?不忙的话出来到茶馆里聊聊天怎么样?我知道有一家的茶艺非常不错。

你的性格很开朗,很适合一起出去玩。

你的这个观点我倒是头一次听说,嗯……很有新意。不过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到了这个新单位要注意观察,有的话不要随便说。

妙语点睛小TIP:

不要让你们的好感只停留在第一印象!

能够成为新朋友,你们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想必很不错。不过要从新朋友发展成为好朋友,仅仅由第一印象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印象往往由共同的兴趣爱好引起。当你们因为这个原因成为新朋友时,最好还是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沟通,进而发现对方的其他特点。不要一下子就与之进行“全方位接触”,这样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说,你们因为喜欢同一支乐队而成为新朋友,然而你却将自己喜爱的球队也告诉了对方,又恰巧这支球队是对方所厌恶的。这样,你们之间的沟通兴趣就大为减弱,关系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社交高手在和新朋友相处时,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对方性格和爱好的揣摩上。这样,就有助于他们之间进一步的交往。通过不断的谈话,就可以将自己性格中那些会引起对方好感的部分不断表现出来,两个人的关系也就慢慢加深。你是这样做的吗?既然你有能力给对方利益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那么就让你的优点不断展示给对方吧!

6.在饭局上不可说错的话

吃得开心,说得愉快!

中华文化,以吃为大。“吃”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美食的界限,它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彼此增进了解的场合之一。很多人碰到这样的情形:经常应酬,要么不会说话,不知道说什么,怕说多了不妥,不好掌握分寸,气氛往往弄得很沉闷,最后还是由上司打圆场;要么酒后胡言,引来众怒一片。所以说,在饭局上避免失言,对你的个人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餐桌礼仪是帮助我们避免饭局失言的主要工具。一般来看,时下中餐的礼仪受到西餐影响很大,很多礼仪都是舶来之物。但约定俗成,我们还是有必要养成这些习惯,长幼之序、点餐规矩、敬酒礼节等都需要我们遵守。但也不必过于拘谨,这样有可能造成聚餐气氛尴尬。所以,你的口才要在餐桌礼仪之上发挥,并适当地投他人所好,让你的饭局成为你社交的舞台!

饭局之“不要说”:

又是吃饭啊?下次换个地方聚会吧。

老朋友之间的饭局,往往有人就会疏忽对方的感受。直接这样发问,会使饭局的发起者感到不愉快,认为你道出了其他人的心声,感觉自己的组织徒劳无功不说,还给大家带来麻烦。其实谁都不容易,换了你,你能组织一场比他更好的聚会吗?将心比心,相信这样的问题可以轻松避免。

这家馆子很不地道!

还是和前面的问题有类似之处。这个说法既伤害了组织者的情感,又让其他参与者觉得你很挑剔。即便是因为种种原因,餐厅没有服务好你们,这样的话在他人面前还是有些缺少城府,把一些小利益看得太重。

大家点菜吧!顺便说一下,我不能吃辣!

饭局就是锻炼你适应群体生活的场合之一。不像在家或和亲友出去吃饭,你的口味还是顺从大家比较好。一桌子菜肴,肯定有合你胃口的,没有必要再点菜之前就把自己的忌口说出来。在很多情况下,饭局并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它更多的是展示你人格魅力的舞台。

才喝这么点就晕?你也太没用了!

酒桌上往往会劝酒,有的人就喜欢把酒桌当作展示自己“丰富社会经历”的战场,想方设法地让对方多喝。餐桌礼仪的一个原则是酒“敬而不劝”。在现代文明社会,喝酒应当随量、适可而止,每个人对酒精的适应力不同,强行用言语逼迫他人饮酒,既伤害了对方的身体,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对同桌女士们而言,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你的“酒鬼”形象是改不过来了……

你抽这烟?来,尝尝我这个。

这种话对老朋友说说无妨,但在饭局中(尤其是公务应酬中),对不是很熟悉的人士还是尽量不要炫耀自己的生活习惯多么高贵,不仅让对方感到难堪,也无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你这服务员怎么这样没眼色啊?

有人说:“谁都可以得罪,唯独餐厅服务员万万惹不得,否则她会给你的饭菜里做手脚。”这句话虽然夸张,但却不无道理:你这样呵斥服务员,让她带着情绪围在你们身边,服务质量照样上不去,吃亏的还是你们。更为重要的是,你在呵斥的过程中,明显的暴露了你欺软、蛮横的性格,这对你的餐桌社交绝不是好事。

你干什么去?不是说了吗,这桌算我的!

你想掏钱请客,自己悄悄过去就行了,没有必要大声喊出来。也许对方没有想去结账,只是去趟洗手间,被你这样一嗓子反而搞得很没面子。所以这种措辞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你逼我喝?好,今天豁出去了,看咱俩谁怕谁?

前面说了敬酒时的不良言语,现在再来看看应对敬酒的失态之言。对于对方的敬酒,能喝则饮,不能则婉言谢绝,没有什么丢面子。这样对别人说话,倒给全桌人你有意摆架子,有争强好胜的火药味在里面,显得说话者很失风度。

饭局之“聪明说”:

这家馆子?我来过这里,他们的口味虾很不错,你怎么这么会挑地方呢?

大家点菜吧,顺便说说你们的忌口,让服务员记下来。

张处,我敬您一杯,能喝多少喝多少,咱们点到即止。

酒不在多,意思到即可,这杯,我干!

妙语点睛小TIP:

幽默是解决一切尴尬问题的良药!

当你面对这沉闷的饭局却感叹没有一副好口才时,最好不要没话找话、单刀直入地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在这种场合,往往幽默就是最好的气氛调节器。比方说一个小笑话、你最近的一段搞笑的见闻、最近上映的电影以及公司老板(你要确保老板或其爪牙不在)等等。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可以引入到饭局中用以调节气氛的。话不再多,传神则灵。等大家的手脚放开,你就是这个饭局的拯救者!

幽默的另一大好处在于,倘若你不幸在席间说了不该说的话,可以马上用假笑或者语气变化一抹而过,听者也不会觉得你很过分,甚至感觉到你是有意在反讽以博大家一笑。例如前文“你抽这烟?来,尝尝我这个”这句话,完全可以加上“我这烟里能嘬出羊肉串味”带过去,对方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愉快的笑纳你的风味香烟。

6.遇见长辈时不可说错的话

不必拘谨,更不要自负。

咱们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是社会对长辈智慧和经验的肯定。但作为年轻人,或多或少地因为长辈谈话罗嗦、陈旧、爱较真而不喜欢与他们进行言语沟通。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对方角度来靠问题,进而展开相互间的交流。与任何人交谈都需要你适度掌握对方的心理,长辈也不例外。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与资历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首长或者老师打交道,他们都曾经有过自己人生当中的闪亮点,都有着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与他们沟通,要懂得如何去赞美他们的功绩,是当把自己往低处放,不要以年轻人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来过分要求他们。一般说来,长辈对以下几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第一,长辈过去的光辉历史,如谈谈对方年轻时获得的荣誉、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历史事件。第二,长辈容易感怀的内容,如他们曾经在学堂读书时唱过的歌、读过的书等内容。第三,长辈比较关心的话题,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兴趣爱好等。最后,使长辈比较关心的人物,如他们曾经的老首长、老上级、老战友等。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修辞学会的年会上,学会负责人第一个作学术报告。他在开场白中说:“先让我这个老猴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中猴、小猴。不过总得带个头吧!”代表们听了觉得有意思。报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辞学会的会长,资格老,与会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做老猴,把别人比做中猴、小猴既恰当,又风趣。真是“庄谐杂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也说类似的话,比方说:“我是一个小猴,先让我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老猴耍。”听的人就会很是反感。

所以,与前辈讲话,自谦、礼貌、慎言和人情是主要的几种交流方式。毕竟,长者的阅历比你要丰富,你在交谈过程中更要象一个学习者那样,这样长辈就会乐于给你传递更多的信息。同时,长者的身心状况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不要什么大实话都往外透,应当懂得有张有弛,让你们的谈话更顺利。

与长辈交谈之“不要说”:

啊?原来您当年没有参与水库的建造工程啊?

多赞美长辈是打开你们沟通之门的钥匙,但不要把一些你对对方不切实际的期望直接表述给他。这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在晚辈心中的形象不是那么理想,你们的交流可能会受到冲击。所以,赞美长者,一定要确定你的话一定属实。

就是,大夫也说你这病挺麻烦的。

正直、直率是高尚的做人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句话都要一针见血。往往,不恰当的直言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令人抵触反感,就是令人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毕竟,说话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说话者有张有弛。在一些不必要、不关键的问题上过分较真,就有可能引起说话者的“失言”。过分的严谨很容易造成对话的失色,甚至有可能令对方心情很受伤。所以,适当地“撒谎”也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要切记这里不是让人搞欺诈,而是要让说话者以大局为重,善意地说出一些“谎话,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十分有必要。在和长者谈论他的健康状况时,对方难免透露一些自己的疾病,此时最好不要随便地拿出医学证据来附和对方,这会使长辈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失去信心。尽量避免谈论病情,适当地说一些令对方感到轻松、安慰的话就非常有必要,这会使对方感到欣慰,如:

“您的危险期已经过去,现在就需要静养。”

即使是对方仍在做化疗、吸氧气或动手术,这种说法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不是医疗专家,说什么关于病情的详细资料都无济于事,那样反而有可能扰乱病人的心绪。相反,善意的谎言却能令对方宽心,有助于拉进彼此间的距离。

你的老公……

年轻人的一些称谓在同长者交谈中慎用。比如“老公”、“老婆”等词汇,就不适合称呼长辈的配偶。这不仅是礼貌的体现,同时也是你对词汇把握能力的检验。

我在这个单位感觉释放不出什么能量。

晚辈需自谦。在同长辈谈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心得时,要把自己的出众能力有意掩饰,将工作中的不足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长辈都是过来人,他们懂得环境对个性的影响,这些都不用直接说出来,你的苦衷他们都能明白。这样辛辣的措辞,反而会给他们一种你很吹毛求疵的感觉。

现在单位里的新领导班子很有魄力,办起事来雷厉风行、一丝不苟。

和长者交谈需慎言,特别是和单位的老领导谈话时,就要少拿他们和新领导作比较。尽管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听者可能从你嘴里感到他们在任时有领导不力的意思,心情很可能受到影响。

老师,我这里有几篇论文样本,您帮我看看都能往哪里发表。

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闯荡精神,这是好事,但这种气魄还是不要只是在嘴皮子上体现。你觉得你的学术成果颇丰,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在你的行当打出名气,但老师可能会觉得你太过浮躁、心高气傲,这无疑增加了他对你工作成果的评价标准,无疑对你的工作不利。

与长辈交谈“聪明说”:

哦,原来这座斜拉桥使您设计的啊?不错!

大夫说,其实您的病需要好好的调养,多参加一些室外运动可以减轻病痛。

那您的爱人……

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感觉我的能力明显有些跟不上其他同事。

单位新领导的做法目前还看不出什么结果,我们只管慢慢干就行了。

老师,我这里有一篇论文的样稿,您帮我看看还需要做哪些修改,我想等成稿后试着往期刊上投。

妙语点睛小TIP:

把握自己,深藏不露。

长辈的阅历足以当你的老师,与他们交谈不仅要遵守一般的礼貌,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出言。从对方的心理来看,他们喜欢与谦逊、稳重的后辈沟通,希望能从这种交流中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所以在这种场合,赞美长辈未必可取,但谦逊的心态确实必不可少的。

交谈时,对自己的成绩要多说一些不足但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语气中流露出诚恳、期待高人指点的味道。既显得自己有工作热情、抱负,又让对方觉得你很看重他的经验,他这样才会希望多和你探讨一些话题。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路要靠个人的拼搏,但作为一种社交技巧,在长辈面前适当地低低头还是有必要的。

7.与晚辈交流时不可说错的话

熟练业绩,精通人际。

与晚辈交谈,同样需要你的谦虚。这种谦虚更多的是体现在你对晚辈的能力和经验的认可当中,并且应当注意不要刻意地在言谈中炫耀自己的见识或是调侃对方的年幼无知。大家既然面对面交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充“老资格”对晚辈指手画脚。你的经验和能力,倘若对他们起到借鉴意义即可,大可不必过分那当你自己的辉煌说事。出自之外,作为长辈还要在语言上更像一位长者,言谈中透露着沉稳、智慧的感觉,不要在说自己过去经验的时候扯到他人的是非,也不要拿不同的晚辈作对比。

与晚辈交流之“不要说”:

你看你们不知道吧。

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长辈在和完备交流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到一种“定势思维”,认为对方的实际水平和过去差不多,谅他们如何补充也不过是如此而已。这种心态需要改正,年轻人的工作精力、创造力和接收信息能力都可以弥补他们的经验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群体的人都可以优势互补。老是拿老眼光看人待物,不符合一位稳重、智慧的长者形象。

我当年……

过分强调自己的过去是长辈同晚辈交谈时容易犯的错误。对某项专业技术、学术或者生活常识,直接阐述你的观点即可,过多地炫耀这些内容背后自己的那些故事不仅浪费时间、词不达意,而且会引起对方的心理不满。

你看我以前的那些手下,现在一个个都……

可能作为长辈你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还是不要拿自己不同的晚辈作对比,这和你不希望别人拿你同其他你的同事相比一个道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样露骨地批评晚辈不可取。对人不对事、直接指出他们的业务错误就可以了。

你们必须……

在很多环境中,命令式的语气和你的资历毫不相干,它更多地体现一种职务差别,如团长之于营长、经理之于职员等。也许你把你的职务特权带到了正常的人际交谈中,这种例子不是没有,如军官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也很严厉。但错误能避免则避免,尽管你这样说,对方也会照办,但你的形象却很有可能受到冲击。

你看X主任和X科长,两个人以前关系不好,经过一段时期的共事,现在关系融洽多了。

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可不是什么聪明的沟通方式。可能你觉得你的这些见识会给后辈们以启迪作用,但这无形中让听者觉得你又是沉稳。可能他想和你沟通更多,但最后还是缄默不语,恐怕还是担心你那张广播大嘴吧。

你们将来到了重要场合,像我这样用英文和人交谈,他们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给晚辈提出一些建议,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就可以了,用不着往自己脸上贴金,说一些“像我怎样怎样”之类的话。万一晚辈真像你那样却得到适得其反效果,你的脸面又往哪儿搁呢?

与晚辈交谈“聪明说”:

我的一个方法是……你们可能知道,那就是……

过去车间师傅们经常用这种工艺,我也学了一些。

我在这个单位呆了这么多年,知道同事间的关系太僵对你的发展很不利。

在一些国际会议中,多说英文、多用西文专业术语很有优势,往往你们的机会就蕴含在这里面。

妙语点睛小TIP:

放低自己,让沟通更温和!

作为长者的你,一般不会特别担心自己的社交能力,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足可以让你在与晚辈的交流中展示风采。但也不排除你在这种交流中出现“昏招”的可能,这些失言往往由你的“长者心态”所导致。在谈话中,或多或少地将对方的水平看低是常有之事。所以,心态的调整使你避免试验的关键。

比如,在你和某晚辈交谈时,不要刻意的在心中制造你们年龄的差距,要把所有的头脑都用在谈话本身上,就象是你和一个同龄人交谈一样,礼节、措词都给予同龄人的标准,这样你的风度就展示出来,一些过分的话就不会从你的嘴里蹦出来。相反,如果你一如既往的认定对方的小资历,那在言语中就比较难以避免失言。相信阅历丰富的你,一定会和晚辈有愉快的沟通!

8.接受采访时不可说错的话

用口才打动观众!

回答记者向来是令人生畏的,因为记者作为社会的喉舌,一向有无冕之王的称号。他们在问话时,经常触及被采访者的神经。但是,被采访者却不能知无不答,不能情绪失控,不能支支吾吾。一次采访如果要取得成功,一定是被采访者言语利落、反应敏捷、妙语横生综合作用的结果。

站在摄像机前并不是明星大腕的专利,你也有机会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展你的风采。很多的访谈类节目、电视采访、电视购物都会给寻常百姓讲话的机会,但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往往用酸涩、紧张、词不达意的话语回答记者的问题,这就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观点说服力。既然上媒体,就要一鼓作气,拿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应对镜头,让观众不在你谈话的时候换频道。时下众多草根摇身一变成大腕,你也会有他们那样的潜质!

麦克风前“不要说”:

对不起,我略显紧张。

镜头前最忌讳的就是这个。连一点信心都没有,你的观点又怎能打动观众呢?记得某电视台采访一位大学教授,就市场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开始教授洋洋洒洒、口若悬河,但越到后边随着主持人问题的不断深入,教授明显感到“气力不支”,竟说出“对不起,我有点紧张。”的话语,整个节目虎头蛇尾,让观众失去兴趣。初次接受采访紧张都有可能,但不要将你的这种心态直接暴露给观众,更不要自己坦白承认。

比方说,我这双XX牌的鞋子,已经穿了10年了,依然光亮如初。

如果不是为某鞋品牌做广告的话,你这样说,也不知电视台该向你还是想你脚上鞋子的生产厂商索取广告费。不仅显得自己在镜头前“有勇无谋”,还把自己的上镜机会推到悬崖边:导演可能会考虑你这段掐还是不掐……

对不起,你说的这些现象我没有听说过。

访谈类节目如遇到尴尬问题,幽默、打擦边球都是脱身的方法,这样直言回拒主持人影响形象不说,还挫伤了主持人与你的下一步互动,整个节目水平受到冲击。

你是哪家电视台的记者啊?

当被问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可以回答,可以逃避,但不要反问提问者。因为在摄像机前你是主角,面前有很多眼睛在盯你看。直接这样回答,给人一种你在摆架势准备争吵的样子,有失风度。这种情形,其实是说话者人际沟通经验不足的表现,即不会回避问题或“说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回避一些棘手的问题不但不是胆小心虚的表现,这恰恰反映了说话者的智慧,即懂得避免失言、造成不必要的结果。

如有一次在某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香港影星周润发对其某部作品的感想。作为身经百战的“老戏骨”,周润发是这样的回答的:

“你刚提到的这部电影,我记得没有在大陆地区发行吧?”

“是的,”记者回答,“就是让您发表一下感想。”

“那你是怎么知道我的这部作品的?”

“我看过。”

周润发笑了笑,说:“哦,是盗版啊!你说我对盗版现象能有什么感想呢?”

这就是回避问题的好处,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幽默,还避免说出一些两难的话。

你的这个问题提得有些不合时宜。

之于对方的尖锐问题,你可以评价它“很突然”、“很有新意”等。任何的贬义词汇都有与之意思相近的褒义词,如“诡异”和“巧妙”、“唐突”和“及时”等。在电视采访中,出于对他人的礼貌和对自己风度的考虑,能用褒义词就尽量的夸奖对方一番,尽管你知道这是“明褒实贬”……

我对XXX的做法很不满意!

在电视上发表语言评论时,不要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温和中庸一点。因为这样说一方面你可能会有无数的反对者在电视机前觉得你很幼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节目的往下进行。最近某电视台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某嘉宾侃侃而谈,观点犀利、尖锐而且偏激,一度引起和他人争吵,让谈话类节目失去本来的面目,该嘉宾的口碑也受到冲击。

比方说像老百姓……

身居高位的人绝不会说出这样让自己“脱离群众”的话,尽管他们才是最有资格说出的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最好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避免在言语上脱离电视机前看着你的父老乡亲。否则,不仅小报记者会拿你的这句话大做文章,观众也会对你感到失望。

接受采访“聪明说”:

尽管XXX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我仍认为这里面有欠妥之处。

比方说像很多市民,现在……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新意。

你说的这个现象,我不是很熟悉,所以很难做出中肯的评价。

妙语点睛小TIP:

其实,你的语言应对话筒绰绰有余!

上媒体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谁都不是天生的雄辩家。你可能说:“我又不是电视人物,哪来的那么多上镜机会?”没错,这种经验你可能存在劣势,但你也可以通过你的脑和嘴弥补这个不足。想想看,那么多的电视采访,有相当一部分被采访者的语言都是那么平和与生活化,他们能做到,你也一定行。

这样想目的还是为了克服紧张,它是造成很多失败采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你还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会影响到你的公众形象。加上现在网络如此普及、“人肉搜索”这么厉害,你一定不想成为公众的众矢之的。所以,把握住说话的“度”,是你向他人展示优雅、智慧以及健谈等个性的关键所在。

回答记者的问题,是你向观众展示风采的渠道。在这种场合,风度翩翩、应对自如,不仅使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提升你所代表的组织的声望。所以,如果您有机会站在麦克风或摄像机前,时刻提醒自己:采访并不恐怖,只需要一些机智、一些技巧、还有一些基础知识,你就能做出满意、得体、出色的采访。

10.(空)法庭上不可说错的话

11.和外宾相处时不可说错的话

像外交家那样说话!

在大街上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已屡见不鲜,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同他们交流、沟通。尽管现在的世界被冠以“全球化”之名,但不同文化背景造就的人们,生活方式、起居习惯和说话思维还是略有不同。触犯禁忌经常是说话人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对对方的生活习俗不了解,随意地以自己文化的说话方式与之交谈就有可能产生这个麻烦。尤其是在与外宾交谈时,这种错误就应值得避免。稍不注意,就可能令对方费解。虽然他们知道你的一些所谓“失言”纯属无意之过,但这些言语错误能改则改。否则,就很难与他们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交谈。

周总理曾经言道:“外事无小事,事事需请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与外国友人交谈,尽管不会像这样如此谨慎、严密,但作为东道主,我们还是应该向他们展示中国人的礼貌、机敏和智慧。就像外交家一样,在同来自五洲四海的友人交谈中尽显你的风姿。

和外宾相处只“不要说”:

对不起,我有些紧张。

轻松潇洒的态度对人际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者如果太紧张,对方看着也难受,更不要说进行更深的交流了。不卑不亢,使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要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眼里,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与外宾交谈,大方即可,不必过于拘谨,更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的心里要有一条底线:你和他尽管语言、肤色、文化背景不同,但你们的人格是平等的,就像是你和一个普通街头路人一样。这样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你的心里感受,无异于令你的地位矮了三分,对方也觉得与你交谈无趣。所以,说话者的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要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对不起,我英语不好。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能和他正常交流甚至被对方瞧不起的话,去看看非洲人和拉美人的英语口语能力吧。作为非英语国家的人士,英语水平不高是正常现象,英美人士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意你的发音。日常生活不是英语考试,不必用完美主义来苛求自己,能说多少说多少,把自己的大意表达清楚即可。

您会用筷子吗?

这个问题本没有什么,很多外国人士也不会在意。但对于一些长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宾来说,这个问题就多少有些不可理解了。况且中餐在世界现在这么普及,会用筷子的人越来越多。试想你在美国街头,有人问你:“你知道么是麦当劳吗?”你的心情又如何?

谢谢您的款待,您烹饪的菜肴太像法国菜啦!

外国友人亲自下厨款待你,一定要注意别拿他的手艺乱比较。还是换位思考一下:当你用一上午时间做出一桌湖南菜,一个外国人品尝过后对你说“你的菜太像韩国料理啦”,估计你的心里也不会很好受。当夸赞对方的手艺时,简单的形容词即可。

你真像个XX国人!

也许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这样说:“小刘,你真像个东北汉子!”、“王姐,你的皮肤和江浙人士几乎一样啊!”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会有什么心理阴影,但对于外国人来讲,随便形容对方像XX国人就不一定是友好的语气啦。可能你说他很时尚,像个法国人,他会觉得你在说他懒散;你想恭维他认真、严谨,像个德国人,他可能会觉得你在嘲笑他死板。总之,对比的话还是少说为妙。

你在威斯康辛大学做教授和你来中国当专家哪个收入更高?

不随便询问收入情况,是外事交谈的基本礼节之一。当然如果你和对方关系特别铁的话,这种问题呀不是不可以问。但在一般情况下,关于收入的问题还是不要(尤其是公共场合)提及。

去年的美国大选,你的一票投给了谁?

尽管不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像外交家那样熟谙各种文化的基本礼仪,但对于那些主要文明的禁忌,我们还是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的。像与外宾交谈时少谈论政治、不要拿他们与另外的国家相比较、不要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评判是非等。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导致失言。政治话题同样是与外宾交谈中的禁忌之一,除非你们是在讨论、研究政治或你们的关系非常亲密。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如对西方客人时,多谈谈艺术、体育或生活百味都是不错之选,不要像在出租车里和“的哥”那样与对方就“911”事件聊个不停。如果你非想知道对方的政治立场,那就多谈一些社会、法律的话题比较好,至少从他的表述中能够判断对方的政治立场,直白地提出可能会造成对方的反感。

外事交谈“聪明说”:

Mandy,你的这副耳环真可爱!

除了筷子,中国江浙一带的人在吃螃蟹的时候喜欢用一些金属器械,非常精美、实用。

你的厨艺真不错!

你学汉语真勤奋!

你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工作环境怎么样?比方说,校园风光、建筑特色和那里的学术氛围等。

针对我们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我想问一下:在美国,公民福利主要从何而来?

妙语点睛小TIP:

细心观察,投其所好。

和外国友人交谈,最大的障碍并不是你的英语水平,而是你的谈话内容。换位思考一下,你是更愿意和一个拥有播音员普通话水平但满嘴信口开河的人交流,还是更愿意与一个普通话不标准、但很有真知灼见的人探讨问题呢?外国人谈话也注重交流的内容。所以在交谈开始,通过简短的问候,大致判断对方的性格,从而更好地把握你的语言。比方说,假如对方在与你的问候中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你在谈论正事的时候就更多地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如果对方很幽默、健谈,就可以适当地在谈话中间插入一些小花絮,如小笑话、时尚、体育等。这样,就更能有助于你们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上不可说错的话

这么多年,你,还是那么聪明!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在曾经的校园时代,人们年轻奔放、热情洒脱,对人生和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并在同学相处当中形成相似的价值观。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加之同学间朝夕相处,彼此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和兴趣等能够深入了解。

毕业多年同学再次相聚,即联系了感情,又重温了当年同学们的校园快乐时光。多年不见,很多人当然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就有可能包括了你。不管怎样,一些美好的回忆、校园内外的八卦、近期的时鲜信息仍是增进你们友谊的不错话题,但时隔多年,仍应当注意一些措辞说法。

可能有人觉得在这个场合的都是同学、是老友,自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尽情地与同学们交流,一扫在单位的那种拘谨状态。即体验了同窗重温,有放纵了自己。殊不知,同学的聚会其实也是社交场合,也要避免说一些伤害别人感情或让自己丢面子的错话。相比于商务应酬,这个地方当然轻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包括两类,一是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现在的成就,二是不要随意的开别人的玩笑。做到这些,相信你在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上,依旧能够展示你智慧、通晓事理的一面。

同学聚会“不要说”:

我现在的公司……

炫耀主要分为有意炫耀和无意炫耀两种。前一种更为恶劣,但比较容易避免;后一种虽然杀伤力弱,但出现率较高。在社交场合或私人生活当中,即便是经验丰富之人,也常常因为高兴、激动等情绪影响说出不经意间炫耀自己的话来。试比较两组对话:

“你现在干什么呢?”“我现在弄房地产呢!你呢?”“我还在老家种地呢。”

“我现在还在老家种地呢。”“哦,我现在弄房地产呢!”

同样的客观事实,给双方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前一种表述情况,“种田者”感到的是时过境迁的哀叹和己不如人的无可奈何。而后一种表述情况中,“种田者”的体会就不只是对双方境遇的感慨,至少他还能从对方的话中体味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前一种表述方式更能体现他的素养和风度。其实,同学聚会的目的主要有三:联络感情、重温旧梦以及加深彼此间在事业上的合作。对于第三点来说,同学间在工作上相互扶持是好事,它避免了社会上的一些庸俗的繁文缛节。但当别人没有问及你事业进展程度的时候,最好不要主动地说出你的成就多么辉煌,更不要主动当面提出你有意扶持对方。当你发现对方的事业遇到困难、想伸出援助之手时,留下联系方式慢慢谈就可以了。

小萍当年和亮子可有过一段。

年少对爱情的看法和此时你们的爱情观很有可能不同,甚至有完全相反的可能。曾经的爱情更多的是体验感觉,而现在的情感则掺杂了很多的其他因素。也许那两个人曾经有过恋爱,如果他们没有走到一起的话,在大家面前慎言他们的感情问题,已有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心思。也许有人现在很后悔当年的那份冲动,你这样一说,是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呢,还是间接地讽刺他们呢?

想象我当年的高考可是全校第一,现在却……

好汉不提当年勇。你的成绩很优秀,但毕竟是过去,这样凭空提起自己的学业给人一种吹嘘之感。也许后半句的强烈对比让说话者觉得自己是在玩谦虚,但这恰恰衬托出你有意让对方记住前半句的意图,更没面子。

上个月我在人民大会堂吃的国宴上,就有这道菜。

炫耀在交谈中更多的是带来负面效果,说话者不仅不会因为炫耀而令对方羡慕,反而使自己的形象受损,给对方一种缺乏涵养、城府和社会经验的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炫耀”不仅限于对优越生活水平的描述,有时对自己的性格、经历或兴趣爱好过分地宣扬也是一种炫耀。在他人没有问及的时候,说话者仍有可能不经意炫耀自己的一些“光辉事迹”。如:

“哦,这个玩艺我在巴黎旅游的时候见过!”

“哦,这个玩艺我见过!”

很明显,前一种方式就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别人没有问及,故意将自己的“自豪”经历拿出来“分享”,只能凭添他人的厌恶。在例句中的这种情境下,你知道这道菜,直接给大家说你吃过并简要介绍下就可以了,说出那么一个修饰状语会让大家感觉你“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说菜是假,炫耀自己的传奇经历是真。毕业多年,大伙都不是小孩子,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谁会特别羡慕你的那顿“国宴”呢?

都是同学,有什么放不开的,多喝,咱今天一醉方休!

饭局上“敬而不劝”的礼节在任何场合都适用。时隔多年,你们已经是颇有身份的人,不再是光着膀子凑在小饭馆整箱整箱喝啤酒的青年。出于对同学的情谊,主动端起酒杯向他们致敬是情感的流露,但喝不喝、喝多少酒是人家自己的事了,这样粗鲁地给别人规定酒量不免失态。

宝文可是咱班当年的政治课代表,大家以后对国际形势有什么不解就问他!

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只是你话中涉及到的这位同学心中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过分地恭维往往不会令对方的开心,开玩笑、夸奖同学要懂得技巧,不要让对方脸红即可。

吃完这顿饭,咱谁都不要走,找个玩的地方好好地过个通宵!

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聚,理应玩得痛快、玩得开心。你是这个信念的坚定支持者,但别人就未必赞同你的观点了。也许很多人已有家室,也许很多人的工作非常繁忙,也许很多人的身体状况需要他们有充足的休息。这样未经大家的同意你就说出这样让其他人不好下台的话,未免会给同学会带来不愉快。

该死的户籍制度!

01级本科法学专业的同学事隔多年之后相聚了!大家多年不见,一个个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把一肚子的心里话都赶紧说出来。吃饭的时候,有人问小李:“你现在北京干什么工作?”小李随口说道:“咳,还能干什么?还不是给那些黑心老板打工?收入一般,就是累死人,经常加班。”对方又问:“解决户口吗?”一听这个,小李仿佛来了兴致,抱怨说:“哪有啊?能给钱就不错了!不过也是,户口不在这里,将来对自己换工作、子女上学多少是个问题。这该死的户籍制度!”此话一出,其他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道:“对对对,这户口问题确实挺麻烦的,我们那儿的省城人员流动已经非常自由了……”这时,细心的同学发现小玲头低下了,原来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刚才的几句话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同学相聚,尽管我们能畅所欲言,没有那些在单位中的种种束缚,但也要注意不要在言语中无意伤害一部分人。最好的办法是在入座后、喝酒前,问清楚都谁会来,脑中先把自己想要说的话仔细斟酌一番,看看有哪些不宜说出。这样,就能保证聚会自始至终都非常愉快。

同学相聚“聪明说”:

小亮,今天难得一聚,咱们吃好玩好,工作上的事情下来再谈,你把你的联系方式告诉我吧。

同学多年不见变化这么大,现在你的个人问题解决得如何啊?

还记得当年咱班主任的儿子吗?最近结婚了!

哦,这道菜我吃过,锡箔里是蒸好的鱼肉,挺不错的。

我敬大家一杯,庆祝我们多年之后再次相聚。意思都在酒里,大家随量!

宝文现在还对时事政治那么感兴趣吗?最近在看什么报纸或杂志?

难得今天大家相会,我建议能留下来的再换个地方玩个通宵,有时需离开的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今后常聚!

妙语点睛小TIP:

多谈过去自己干的糗事!

同学相会,很可能你们的性格、兴趣有了一些变化,所以用过去的老眼光、老方法来与之交流未免滞后。在这种情境下,需多用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笑料来活跃气氛。

自己和席中某些人过去的一些糗事可以拿过来用,你曾经和谁上山偷过桃、下水摸过鱼都是可以拿过来用的。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回忆,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认为你还经常想起同学。相比之下,主动地谈一些现在的境遇和将来的计划,可能会使有些人感到自卑。由此可见,追忆过去是活跃气氛、避免失言的主要方法。不过在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伤害某人感情、引起他人“悲惨”回忆的素材,还是不说为妙,多拿自己的“事迹”打动别人吧!

10.演讲时不可说错的话。

你的语言,你的掌声!

丘吉尔曾经说道:“你能面对多少人,未来就有多大的成就。”当你在讲堂或电视机前看到那些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口若悬河的演讲者们精彩的表现时,你是否有内心当中羡慕他们的口才、心理素质以及阅读场面的能力?如果是的话,不要觉得它遥不可及,演讲的水平和你的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的事情多了,你就会觉得有更多的话可以在公众场合与听众分享。你的班级、单位和一些社会活动都能为你提供演讲的场合。无论长短如何,都是你口才的展示机会。

但在演讲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说一些错话。可能这些话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但却严重的影响了演讲的质量。你的话说得干干净净,观众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跟着你的思路往下走,甚至出现了厌倦或提前退场的情况。所以在演讲过程中避免失言,即使对对方情感的尊重,有时基于对演讲效果的考虑。

相信你在理解这些内容之后,会对你的演讲思路作一番评估。什么话说出来会影响听众的兴趣,什么样的措辞才能最好地吸引他们,都是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明白的。给观众一次精彩的演说,换回属于你的掌声!

演讲时分“不要说”:

感谢XX,感谢XXX,感谢XXX协会举办的此次活动,感谢XXX公司对此次活动的大力赞助……

演讲的关键之一在于好的开头。民国时期,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深受师生的爱戴。一天,在联欢会的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竺可桢一看,感到在联欢会上来个“训话”,实在不妙。于是,他在讲话时说:“同学们,‘训’字从言从川,是信口开河也。”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气氛一下热烈起来。成功的演说有很多开头方式,例如引入名言、讲故事、自己对这个环境的印象甚至借助音乐、短片等,这些开头方式目的就是要吸引听众,让他们能够从刚进大厅的浮躁中马上安静下来。“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要语不烦精,简洁有力,使人不减兴味,“说话只要足够简短,任何说话都不会是完全糟糕透顶的”。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而所列举的这种开头,不仅没有活力、没有色彩,一大堆的“感谢”反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毕竟他们是来听演讲的,不是专门跑来听你为这些单位个人歌功颂德的。

你们……

演讲者要让观众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就要用情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你在演讲的过程中,不是通过训斥、盘问观众来阐述道理,而是要让他们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接受你的观点。太多的“你们”无形中拉大了你与听众的距离,给他们一种你在劝说的味道,令演说寡然无味。

学术界总共有十五种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

演讲和上课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前者则要让听众接受你的观点。所以,太干涩、枯燥的学术术语和理论很可能使演讲乏味。所谓“演说就是讲故事,就是通过吸引人的故事来说明观点。”即便是纯粹的学术演讲,演讲者也要尽可能的精炼这些理论,用平和、通俗的话表述出来,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我们厂,一年的纯利润就达到XX亿,这取决于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职工们的不懈工作……

演讲中不时不能这样说,但这会令你的演说有做广告之嫌。况且在任何公众场合说话,自夸自擂都不是聪明的选择。之所谓“谦虚”是一种美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说“谦虚使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都有此发芽成长。”我国也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至理名言。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氛围,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这一领域,美国的著名学者XXX在1985年的XXX理论,奠定了该学科的基础。

站在讲台上的是你,你需要让观众聆听你的真知灼见。引入他人的语言或学术成果并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带着一种特别仰慕或钦佩的味道去说。否则,听众会感到你是一个信息的转述者,并没有自己的观点。既然他们都这样认为,你还有什么必要站在这里呢?

……你们看我这样讲行不行?这样也许就不会很枯燥了。

在演讲过程中,演说人自始至终都是主角,整个场面需要你来调控。该怎么说,是你的准备工作和在台上的随机应变,听众是你需要说服的对象。作为演讲者,就要对自己的题目有特别的偏爱,否则就别想让听众相信你。既然你都意识到自己的演说枯燥,那就尽可能地说一些生动的话来弥补,千万不要把主动权送给观众。你自己对演说都没有信心,还希望说服听众吗?

呃,还有十分钟,我就先不讲了,你们看有什么问题,我如实解答。

场上的时间分配,你心中应该有数。如果太快,可以补充一些相关材料、花絮或个人看法等,这样直接要求听众提问题显得你的演说逻辑不严密。再说,这种事情一般是主持人来做,你只管负责演说即可。另外,这样演讲显得结尾非常没有震撼力,没有给观众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一般结尾包含了演说的结论和总纲。演说完毕的时候,有时听众会不会对前面的内容作清晰整理。这时就需要演讲者用自己的思路,为听众归纳你所讲的内容。这十分钟时间,就不要白白浪费了。

在我讲话的时候,请你们将手机调成震动或关机,就算是配合我好不好?

还是僭越职权的例子。会场秩序是由主持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来维持,他们都是为你的演说成功服务,没必要把这些活劝都揽在自己的怀里。即让主持人不舒服,也无形中形成了你与听众之间的隔阂。其实,好的演讲,即便是台下坐着数千听众,演讲者也能令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如果台下有了各种噪声,作为演讲者应当想想自己口才的吸引力。

演说之“聪明说”:

谢谢!今天来到北大,触景生情。5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普通学生,就曾在北大接触到了很多的学术大师。在那个年代里……

我们的诗词创作就一定要遵循格律吗?不是!

当今这么多的理论流派,从这个角度归纳,无非就是两种。第一种……

同学们既然对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知道最近的美国学者有什么研究结果吗?

看到我手里的这张钞票吗?它对你有什么用呢?你可以用它来投资,可以省下来买更贵的物品,或者干脆花掉。虽然现今这张纸对你来说买不了多少东西,但另一方面,孩子们可以用它去买他们喜欢的东西……

妙语点睛小YIP:

充分利用时间!

演讲的目的是让听众不想中途离场,那你就应当掌握一些演说技巧,时间分配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学家发现,普通人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集中1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界限就不免产生走神、疲倦等现象。所以,你要利用这15分钟时间,把信息量最大的语言在此期间说出来。为避免听众出现疲倦,在此期间活用你的风趣、表情和动作,尽可能地让听众不分神,对你的画诗中充满兴趣和期待。

有热心人还为此做过研究。他们发现若演讲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第一个阶段需要介绍60%的内容,第二个阶段介绍30%的内容,第三个阶段只介绍剩下的10%,这样做目的就是把最重要、最充实的部分放在听众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大家可以留意,好的演说,最核心的部分在前半场基本就完成了,中后期干什么呢?多用身边的例子,如你的经历、见闻,以及一些风趣的话语来充实前面的内容,以达到活跃气氛、取悦听众的目标。至于结尾,那又是考验你口才与情感运用水平的地方。好的演说,不仅有吸引人的开头、充实并幽默的中间,有力的结尾也必不可少,否则会给听众虎头蛇尾的感觉。像情绪激昂的排比句、诗词等美文,都是结尾部分可以参考运用的。

13.老家来人时不可说错的话。

不卑、不傲,你的家庭才会和睦!

还记得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情节吗?从蘑菇屯来了几个参谋长的同乡,天天赖在城里不走,吃、住、拿一条龙,在主人家中不讲卫生,还在背后传闲话,搞得参谋长的爱人和孩子怨声载道,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参谋长却无可奈何,只能哑巴吃黄连。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参谋长将这几个老家的人赶出家门,那样并不符合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高大形象。不过这个情节到多少反映了很多人的心声,老家来人既给人欣喜,又往往带给主人很多的麻烦,甚至造成东道主的家庭负担或引起家庭矛盾。

所以在老乡登门拜访时刻,说对话是很重要的。不仅拉近了乡情,还能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和睦。在很多情况下,失言是由于错误的心态导致的,既死要面子,不敢向老乡说“不”,还有过分轻视对方,拿他们当“好吃懒做”看。避免这两种极端思想,你就能很出色地处理这个“两难问题”。

老乡登门“不要说”:

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我一定能解决!

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是“说大话,轻易承诺”。当对方向你提出或即将提出某一请求时,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事环境,再向对方做出合适的答复。不要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或上司就不加思索地拍胸脯:“这事包在我身上”、“没问题,你就看我的吧!”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将他人的事情当作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某年春晚小品《有事儿您说话》反映的就是这种“悲惨”的人际关系。小郭为在机关单位获得他人的“尊重”,逢人便吹自己的社交圈如何如何之广、朋友如何如何之多,最终被单位同事和领导委以无法完成的“重任”。“有事儿您说话!”成为主人公不甘人后、却也无可奈何的口头禅。

在对方开口要求之前,作为主人应当在人格上平等对待老家来人。主动要求帮助别人,换作谁是对方都不好受。其次,倘若对方要求你在生活上给予物质帮助,别急着说这句话,毕竟你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情况。万一你这位老乡的要求比较无理的话,这个台阶又该如何下呢?“轻易承诺”的糟糕结果正是如此。为顾及自己的面子,不善于合理地拒绝他人,直接造成承诺人今后行动的困难。如果没有实现承诺,就会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这样不仅会伤害对方,还会败坏自己的声誉,不利于你在社会上的发展。

给,这是给我大侄子的100块钱,拿上买点铅笔书包啥的。

见老家来人忙着给钱是很多人的习惯,这种行为同样也被视作是天经地义。但倘若对方的经济条件不比你差甚至非常优越时,这句话很可能造成你今后的尴尬。所以,说这句话前,还是要摸清一下对方的底细。

你看看你们现在都穷成啥样了?

老乡上门拜访的确是件比较棘手的事,很多人对此都头痛不已。作为既是主人又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一方,在言语上不要总是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态度。也许对方在事业急需帮助的时候找到你,即便是没有能力帮助也不要这样用侮辱性的语言打击对方。不仅是说话者品德的低下,也很有可能败坏他在乡里的名声。

我的公司缺几个保安,要不你们过来跟着干!

如果老乡上门求助帮忙找工作怎么办?是不是要把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儿介绍给他们?如果对方没有这样要求的话,还是不要主动说出,以免伤害他们的感情。遇到这种情况,先阐明自己的难处,然后再一步一步试探对方的意图。

给,这是几件衣服,城里穿着可能有点过时,你拿去吧。

这比直接给钱更加带有歧视的味道。更可气的是,这种行为的理由居然是“城里有点过时”,这不仅令对方心寒,相信大部分城市居民也会对这种表达方式嗤之以鼻。

我告你,我和你们在没关系了啊!

对方可能有意无意间带来了一些坏习惯,或者是他们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请求、说了一些比较认死理的话。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可以以自己的难处汇聚对方,也可以旁敲侧击地告诉对方应如何去做。这种“绝交”的话明显不符合说话者自己“量身定做”的那种“身份”。

就咱村山头上的那几棵树,投资它有啥用啊?

咱们中国人比较看重“义”,两千年前的工资就曾说:“君子寓于义,而小人喻于利。”“义”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我们在电影、小说中看到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还包括对朋友、亲人和乡亲的人情。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门客数千,其中最为能干的当属冯谖。一天,孟尝君叫冯谖过来,要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债,冯谖问道:“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府上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到了薛地,冯谖于是将乡亲们召集,说:“孟尝君叫你们来,就是要免除你们的债务。”说罢,将全部的借据拿出来,一把火烧光了。乡亲们欢呼雀跃,高呼“孟尝君万岁。”回到府上,孟尝君文冯谖:“债都收回来了吗?”冯谖说:“都收回来了,而且我还给您买了你府上没有的东西。”孟尝君不解,冯谖又说:“我看府上,既不缺美女,又不缺锦衣美食、古玩珍宝,唯独缺‘义’。所以,我就借您的名义,把所有的债据全都给烧了。孟尝君甚为不快。没想到一年后,孟尝君遭到国君猜忌,被免去相国一职,遂只得回到属地。刚一到薛地,孟尝君就看到乡亲们扶老携幼站在路旁,欢迎孟尝君的到来。此时孟尝君感慨万千,对冯谖说:“今天,我总算看到你给我买回的‘义’了!”

今天,我们让要看中‘义’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精神被赤裸裸的个人物质利益所充斥。在例句中,乡亲请求回去投资办厂,如果有困难的话委婉地告诉对方就可以了,没必要将自己的家乡贬得一文不值。没有实力回去办厂,乡亲只是感到遗憾;恶语中伤故乡,则会令乡亲失望甚至气愤,自己的信义也会荡然无存。

春生来啦!这是我儿子,你得要叫舅爷啊!

到底谁是观念上更守旧的那一方?老乡尚且没有上前确定辈分,主人就这么迫不及待地占对方的便宜?这样做的结果有失大雅,也不符合现代人社交的一般习惯。老礼如果对方不主动要求的话,作为城市居民就不必苛求对方了吧。

老乡登门“聪明说”:

四哥的难处我能理解,不过我这里暂时没有能力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资金来帮助他,你看我这不也得每月按揭还贷?所以,我只能帮到这个程度,希望乡亲们见谅。

你现在在咱村主要干点什么生机啊?

现在城里企业都在裁员,一般的职位估计没有空缺。不过倒有几个比较辛苦的岗位,不知道你们的意思如何。

春生来啦!这是我的儿子,琦琦。

咱村村口的那棵大枣树怎么样啊?

我知道附近有一家野菜馆,哪里有当年咱们吃的槐花,明天带你过去怀怀旧!

咱村还有谁在这里发展的?留下方式建立一个关系圈,以后可以多走动一下。

妙语点睛小TIP:

人情话永远不过时!

处理好老乡关系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声望得到提高,还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进而在将来可能的合作中相互帮助。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么看待老乡关系又可以帮你处理上述问题。

当然往往的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乡的境遇非常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似对你没有任何的合作价值,这就经常造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对待。作为条件较好的一方,既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那么这种问题也并非不可解,多谈过去、回避未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若你能感觉到对方有求于你,先不着急开口,以免因判断失误在情感上伤害对方,或是正中对方下怀、来个“狮子大张口”,令你猝不及防。古人的智慧是“他乡遇故知”,明白了就是要让你们多回忆过去,体味曾经的乡情,让你们的记忆之门通是敞开。这样既实用,又合理。等你们沟通得差不多的时候,对方也许就觉得可以提出请求,心理的主动权又回到了你这里。

在操作层面上,拉近乡情的方法很多,比方说分享家乡的土特产、用方言交流、看照片,等等,以此来触动双方的情感、拉近距离、引起共鸣,在人际交往上又是一次胜利!

14.反驳对方时不可说错的话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本来就是一条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但若一味地老师宽厚,反倒会迁就纵容别人不适当的言行。所以,面对他人的无礼攻击和挖苦嘲笑,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当地反击,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反驳作为言语上的回击,用得不好就容易造成自己的形象进一步受损,甚至有可能令双方发生激烈的对抗。好的反驳,就需要既让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得到保障,又要让其他人看到反驳者的智慧与口才,把自己“胸中百万兵”拿出来,防止今后类似的事情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无理取闹、蛮不讲理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据理力争,不要一味地任其摆布。出色的反驳,就需要说话者拥有稳定的情绪、快速的反应力和出色的口才,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概压倒对方,为自己赢得尊严。

反驳对方最主要的是要从他的挑衅中发现漏洞。人在情绪激昂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语无伦次的表现,在这个情形下,尽量让对方先“失态”,逼他说出一些有失风度的话,这样就可以借助他的失误,对其蛮横无礼的态度作以回击。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美满啊!”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一时间这位贵妇人无言以对。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对方那么无理取闹,那么作为有尊严的你,就一定不会让他的阴谋得逞、不会极端地恪守自己“以礼待人”的处事原则,用你最犀利的语言给予反击吧!

反驳他人“不要说”:

你讨厌!我受不了你了!

在反驳对方的无理取闹时,自己首先要占领道理“高地”,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击对方。例如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在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发现总理桌上放着一只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讥讽的口气问:“您作为堂堂大国的总理,为何要用我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一听便明白对方的言外之意,于是风趣地回答道:“哦,这是当年一位朝鲜朋友给我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利品。我觉得有收藏价值,就留下了。”出色的回击就应当像这样既让对方哑口无言、幽灵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像标题中的这种失去情绪的反驳方式,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无话可说、他人感到你理屈词穷。类似的话还包括“你有病是吧?”、“你烦不烦人啊”、“你是人吗?”等这些既说不出道理、又不让对方感到羞愧、却令自己显得无言以对的话。

我不和你们这些学生谈论什么原则!

笔者见过这样的一次言语交锋:在学校图书馆内,图书管理员因为一点事情和借书的学生发生口角。管理员仗着自己“大权在握”,故意拿高姿态话语来压学生。学生很会说话,指着管理员背后墙上的《图书馆管理守则》向这位管理员提出质疑。管理员当即无话可说,喃喃的说了一句:“我不和你们这些学生谈论什么原则!反正你们……”

先不必说这位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如何,他的人际沟通能力首先就不是这位学生的对手。对方一击中的,作为回应方就要赶快转移交锋点,不要在那个“原则”问题上纠缠不清,否则就会令自己愈发不利。这样反驳对方,更显出自己理屈词穷。

为什么只找我的不是啊?他不也一样和你那样说话吗?

当别人就自己的一些事情提出刁难时,要就事论事地反驳对方,不要一下子捎上其他人。很多人都喜欢这样说,认为这种方式能令对方立即感到理亏,但在整个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这样的对比容易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即便是在此时争得了胜利的“喜悦”,但对说话者将来的生活会造成不利影响。

你等着!

典型的无话可说、吓唬对方的“豪言壮语”,我们生活中在市井场所时常能见到如是话语,其效果大家不说便知。

在反驳对方时,有时可以利用对方挑衅的思维逻辑进行反唇相讥。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剧作家肖伯纳的新剧上演,他给丘吉尔寄去两张戏票,并写上:“诚挚的希望您能与朋友一起前来观看我的戏剧,如果您还有朋友的话。”丘吉尔一看,毫不客气地回复:“对不起,剧作家先生,上演当日我公务缠身无法前往,请再寄两张隔日戏票,如果您的作品还能够上演的话。”

你们XX人咋都这样啊?

反驳大忌!对方有什么言语上的不当,就事论事或是适当地对其作以攻击都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将它所属的某一群体加以否定,这样反而会造成他成为道德的代表,陷自己与非常不利的境地。

你回去看书去!

对方有荒谬的言论,作为义正言辞的一方就应当即指出其弊病所在,越果断、越犀利越有说服力。这样说对方,给人感觉自己也是不学无术之辈,拿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只好用这样类似“逃避”的话为自己争得面子。实际上,这样反而会让对方愈发猖狂。

你爸妈是怎么教你的?

反驳对方的无耻猖狂,就应当将火力集中在他的身上,令其无法回答。问候对方的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这样还令自己原来的道德“高地”沦陷,使说话者的风度和气度尽失。

咱们刘总都是这么说的,你为什么还老是跟我犟?

每当有人在言语交锋中感到无言以对、理屈词穷的时候,就有可能拿出一些所谓的“权威”来压对方,这是一种很幼稚、势利的表现。在言语冲突中占理就要以理服人,如果对方一直胡搅蛮缠下去的话总会失态的。这样突然拿出某位领导的话,会让大家觉得自己缺乏主见甚至是趋炎附势,十分不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培养。

反驳他人“聪明说”:

不错,你刚才是说了……。但你能否认……吗?

对不起,事情不是这样的!

请问又有几个人能向你说的那样为人处事呢?

同样是硕士毕业,怎么你说话的水平和其他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既然你的观点都被冠以“绝对正确”的美名,我的一点意见又为何不能代表我们班的主流观点呢?

既然你说我喜欢玩游戏就是不学无术,那你成天抱着漫画看又从何解释呢?

你说我混蛋?对不起,我不如混蛋,混蛋比我会骂人!

你这样的骂人方法我倒是头一次听,很新颖,我无言以对,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我自叹不如!

妙语点睛小TIP:

幽默是反驳对方的最好武器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议会发表言论时,由于政见不合与当时的议员阿斯特发生争吵。作为女士,又是上层人物,议员本应端庄稳健,但她当时竟气急败坏地挑衅说:“我受不了你了!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就给你一瓶毒药!”

丘吉尔听罢,马上反唇相讥:“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马上把那瓶毒药喝掉!”

谁都看得出来,丘吉尔在这场争辩中占了上风。本来对方“大兵压境”,又如泰山压顶一样扑杀过来,但丘吉尔借着对方的言词,因势就下,用幽默以四两拨的千斤,立刻让对方感到羞愧。德国诗人海涅反驳对方挑衅也是此妙招的经典之作:

有个商人过来挑衅犹太诗人海涅:“你知道吗?我刚才看报纸,发现有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从容回答道:“原来是这样啊!那如果把咱们两个送到那个岛上后,想必就能填补这个空白了!”

就算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谈判,在遇到对方的无礼讽刺时,幽默同样奏效: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恰巧前不久,美国国会一项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激烈地抨击了这个决议,并愤怒地朝美方代表喊道:“你们这项决议臭不可闻,简直就像马屎一样!没有任何东西比它还要臭!”

这时尼克松不紧不慢,由于他先前看过赫鲁晓夫的背景材料,知道他少年时曾经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其实,它再臭也没有猪粪臭。”

尼克松的反驳不仅有力,而且不失风度,在外交场合维护了本国尊严。正是如此,幽默反驳对方不在于气势恢宏,不在于义正言辞,而是依靠的反驳人机敏的反应力和高超的智慧。在两个人唇枪舌剑的较量中,幽默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让对方无言以对,他更是令自己的口才得到充分的展示。对待生活中那些穷凶极恶之徒,不可不谓是一把利剑。

15.化解纠纷时不可说错的话

调解工作不难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能碰到同学、邻居、亲友或同事之间因为矛盾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作为同一个圈子的人,需要有人站出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需要有调解人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让争吵双方迅速“停火”,但是,调停人的角色往往不好做,一不小心,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到矛盾的漩涡中去,甚至会让争吵双方“统一战线”,将矛头对准自己。

事实上,正在冲突或争吵的双方,由于情绪激昂、怒气方刚,往往由于出面调解的人持有紧张、戒备乃至对立的情绪,因此对他人的调解介入有着抗拒之心。所以,要化解冲突与纠纷首先要用语言化解他们的防备之心,使自己能介入到双方冲突中去。

对于调解人来说,首先需要言辞真诚恳切。对于冲突双方,先要用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希望看到他们冲突的意愿,向他们展示自己希望帮助双方化解纠纷的诚意。作为调解人,语气不能太硬,不能指责某一方的行为,这样就不会让冲突继续恶化或自己成为冲突的一方。

第二,调解人在语言上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合适的时机对双方各赞一面。在调解纠纷时,为了让双方接受一个“外来人”的介入,就需要让他们觉得你不是来相助某一方、扩大矛盾的。调解人再介入之前,对双方的立场观点先予以复核和赞同,避免让其中的一方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上。

最关键的,就是需要调解人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矛盾。一定要了解情况,不要盲目劝架。在言语上,需要调解人客观公正、分析合理、批评中肯。最好是把双方的交锋点归结为一种客观的、不可抗原因,这样就会令双方对对方的怒气大为减弱。其实,做一个成功的调解人,也并不是特别的困难。只要秉着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具备洞察真相的能力,再加上一些语言上的技巧就足够了。

调解矛盾“不要说”:

大人不记小人过……

在充当调解人的过程中,这句“求饶”的话千万不要说出来。可能调解人在劝架过程中一着急,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语言就脱口而出,这样会令冲突的一方甚至双方都对劝架人产生厌恶感,认为这种介入无非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不利于整个事件的平息。成功的调解,应当是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得以完成,没有人愿意听到劝架人称对方为“大人”,自己却被视作“小人”。

你看看,你和他较什么劲?

这和第一种情况有点类似。调解人在责备某一方,而为此更为动怒的却是另一方。调解者在劝架过程中本意应当是好的,但没有在言语上对冲突双方一视同仁,言外之意就是“你这么优秀,和他那样的人争吵的确掉价”。弄不好,另一方的火气会更大,并将冲突范围扩大到调解人身上。

就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们别闹了行不行?

如果调解人不是冲突双方的知己好友或上司领导时,这样的话会显得非常没有效果。尽管比起前两种劝架方式,这样说不会令双方感到怒火骤增,但却往往令调解人颜面尽失。争吵中的对立方,情绪失控、怒目相持,对外界的干涉经商时无动于衷,调解人的“面子”也不例外。如果双方正在气头上,这样去劝架,可能会招致某一方甚至双方“你的面子值几个钱?”的恶语,令自己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

你们两个给我马上停下,下去每人写一份检讨!

小孩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有时候从大人的角度真的很难理解。小孩打架,家长、老师有义务承担“矛盾调解人”的角色,让孩子们迅速平息怒火、和好如初。孩子往往很调皮,情绪波动也比较大,也许刚才还抱打一团的冲突方,过一天之后又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他们冲突时,就算给他们讲道理,也不采纳。其实,我们推导出的结论,自有一个心理路径,孩子也有。无论孩子的行为有多不合理,他都有一个自己的理由和认识。所以要利用他们的这种年龄特征,从“平息怒火”上大做文章。

举一个模棱两可的例子,一个8岁的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拼图,另一个男孩从旁边经过,他的腿碰到桌子,并连带把那个孩子花了很长时间完成的拼图碰散了,这时两个人便扭打一团。

如果老师或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双方,并用罚站、写检讨、克扣零花钱等方式迫使双方停手,那么他们必然将这种“惩罚”归咎于对方身上,这是孩子最直接的一种反应。所以这样做,就更容易激发他们对对方的不满,总会再次找到机会再打一场。

以前发生矛盾都没有吵起来,怎么今天为这么一件小事干上了?

这就是说话人不客观的劝架方式了。两个人既然能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那就说明他们在平日里就对对方非常不满。本来矛盾双方就心中窝火,劝架人一句“以前发生矛盾”更是火上加油般让两个人更为生气。劝架不成、反倒打气,让原本的好意适得其反。

你们两个先不要对骂,先去干活!

单位职员发生口角冲突,作为领导应当及时制止。一方面领导的权威更容易让冲突双方停止言语对抗,另一方面也是对办公室气氛和公司整体利益的着想。但若使用强制命令是的话语强迫对方坐下来,不但不能好好工作,反而让两个人觉得自己“在领导面前丢了面子”,因此更加忌恨对方。所以单位上司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把握、尽量利用自己在单位中的“幽默特权”来让两个人消除怒火。比方说一些“公司严禁大声喧哗,吵架请不要出声!”等诙谐之语给双方降温。

没见过你们这样不懂事的员工!

领导在见到员工吵架,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双方的情绪稳定,而不是靠增加两个人的怒气来暂时平息冲突。若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结束争吵,势必令他们对自己的上司感到不满。尤其是在这种情形发生在其他员工面前的时候,当时双方的自尊就会进一步被劝架人给摧毁。所以,为了避免他们将不满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就尽量使用安抚或赞美的方式令他们平息怒火。调解人所作的,不仅是要让冲突停止,还要消除冲突的根源。

你们遇到这种事情就吵起来?看看去年小赵和小郭之间出了那么大的矛盾都没有恶语相向。

遇到有人发生冲突,作为熟人应当上前予以制止。可能调解人对周围的人即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在列举事实时不可谓不“信手拈来”,但他的人际沟通能力就另当别论了。无论是劝架也好、正常沟通也罢,在与对方交谈时切忌将其他人的“不良记录”拿出来作以对比。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传闲话”、“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拙劣表现,还可以避免引起其他人对自己的不满。

调解矛盾“聪明说”:

等等!事情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我当时在场,是这样的……

你们两个平时都是挺理性的,不要因为这件小事影响你们的形象。

你们在试验操作过程中都没有犯错,是那天试验室的一个试管破裂了,跟你们的操作没有关系!

你是一个女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还有你,一个男子汉,要多迁就对方一下。

你们两个快停下,不然我叫你们的女朋友过来看了!

赶快把手里的东西放下,那是我的,挺贵的!

办公室内不要喧哗,要吵架的话发短信!

妙语点睛小TIP:

用幽默缓和气氛

矛盾双方在争论的时候,很容易将事件的矛盾上升为对对方人格的敌对与仇视,造成一种互不相让的紧张气氛,双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想在争吵中占得上风、取得优势。这种相互对抗的心理经常是脱离了事情本身,甚至是为了争斗而争斗。所以在这种情境下,调解人若能说一些幽默的话语,就能够有效地缓解气氛、减少双方所受的心理压力,让下一步的调解工作更为容易。

小林、小范和小胡是住在一起的室友,她们平时关系非常好。有一天,小林和小范因为上街购物试衣服而发生不愉快,回来后仍带着怨气。吃完晚饭,又恰巧小林不小心将牛奶洒在了小范的睡衣上,两个人便开始争吵,小胡在旁边怎么劝说也不能制止双方。冲突规模越来越大,两个女孩开始刷性子,各自拿着对方的挎包开始威胁。一个说:“你放下,不然我往里边撒牛奶了!”另一个不依不饶,也说道:“你敢?你看我望你的包里泼橙汁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胡突然大喊:“千万别这样!咱家的牛奶和橙汁好像都过期了!”一听这话,刚才还横眉冷对的两个姑娘不禁扑哧一笑,双双放下了手中的东西。

其实,在很多时候,两个人争执不下并不是因为他们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台阶下,想方设法要压倒对手。如果用幽默的话语让双方保全脸面,冲突就自然化解了。

16.和名人在一起时不可说错的话

与星沟通,用心沟通!

遇到名人并不是天方夜谭,我们有很多的机会能够与那些平日只出现在电视上的熟悉面孔面对面的交谈。当你遇见名人时,有两种选择:你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你太平庸了,不应打扰他”,但这只意味着你太怕羞;另一种是你兴致勃勃地靠近他和他说点什么。如果你能熟练地运用一些令人高兴的语言,名人也会被你所吸引。

怎样接近名人自然而尽情地表达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这样你便能和任何名人交谈。通常,即使人们不喜欢某位名人,但为了能一饱眼福,仍爱对名人说些阿谀奉承的话。但你最好与众人不同,不要滔滔不绝,好话别说得太多,那样即使你笑容可掬,也会伤他的面子。同时,你还应避免使用一些空洞、溢美之词。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情,只要真正表现你内心的意思,你就能与任何名人开口说话。有些人对名人只是一味的说些奉承话及空洞话,这样是不能使对方愉快的。如果你真城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内心的印象,说给他听,他会深深感到愉快,但所用的措词和说话的态度都要得体。你可以把他视为以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对他提出一些能够表达感情的问题,不要把他视为超人。他也实实在在像任何人一样的,敌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他们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与你一样害羞。不要认为他的人格真的就如他借以出名的职业一样。他向公众所投射的信心、睿智、仁慈、滑稽或性感等影像,实际上往往是杜撰的。

当你同时应付两为名流时,不要只顾你所景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于不理,这会使他们两位都不自在。你应该说,遇见两位,真是使人兴奋,如果你想和他们继续交谈,那么你必须保证话题是他们二位都能参与意见的。换句话说,你要确保三人之后,你仍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迹,你也不能对他有所疏忽。你必须一视同仁的,表现同样的热情和友善。

不喜欢说话的名流,包括外貌滑稽突出而似乎容易亲近的戏剧演员在内,他们在舞台上已经笑到了极限,因此,在真实生活中是再也无法幽默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等,从事创作性工作的人,虽不大喜欢说话,但这些人往往对政治乃至宗教,都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在社交场合也许不活跃,不自在,但他们有启发人们思想的独见之处,你和他们说话,必须耐心,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太热切,要温和、冷静和体贴,就像应付任何敏感的人一样。

各人往往比寻常人作更多的奉献,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当你准备去拜访某位名流时,你可以预先作点谈话内容的准备,如果他是位知名度高的名人,那么,你可以向有关方面的人去打听。比如他被邀来本地做演讲,而你想与他结实,那你即可向邀他来的单位或个人,索取有关他的资料,他们不会拒绝你索取资料的心意。

和名人在一起之“不要说”:

嘿,这不是华仔吗?大家快过来看!

我们与大人物接近,更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对待他们,完全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他们也有欢乐,有悲伤,有缺点,有痛恨,有惊恐,是和平常人一样有感情,他们并不是上帝或神的傀儡,他们并不因为有了地位就不再是人,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这即是你和他们接触最坚实的基础。他们在什么时候都不是神或上帝,不需要在任何时间都被顶礼膜拜。在公众场合碰到名人时,最好不要大声将朋友喊过来一看“参观”,更不要直呼他们的绰号。

您最近去哪儿了?怎么这么久没有在电视上看到您?

褪了色的名人,也就是过时的名人,最好采取迂回的战术,也即是通过第三者来了解他的问题。说话者的开场白应当是积极的,像是“这些日子以来你是如何打发的呀”,或“我们很久没有见你在公众场合露面,你去哪儿了?”或“这么长时间不在舞台露面,觉不觉得无聊呢?”这些话等于当头泼他一盆凉水。消极的开场白,要尽量避免,这无论如何也无法使他表达的真情了。这样接下去的话,都会成了废话。

您的孩子在学校里早恋吗?

在多数情形下,与名人谈孩子是不会错的,你可以问对方有几个孩子,多大了,他们现在住在哪儿,以及孩子读的学校好不好,学习成绩好吗?如果你也当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就更具备和他们谈孩子的资格了。你可以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或是和对方的孩子同龄,你也可以向他们表达,你对孩子蓄长发的感觉,或孩子喜欢收集小动物等等。且话题不要扯得太远,要适可而止。更不要把所以的隐秘都抖出来。

最近发生的“炮轰周星驰”事件,您对此有何看法?

名人不是圣贤,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回避敏感问题。想想我们在学校、在单位是如何回避同行之间的是非的?没错,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公众人物是不喜欢谈及圈内的是是非非的,这样做一是不至于得罪同行,二是不会给公众留下消极的印象。即便是说话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名人能做的,就是微微一笑,用熟练的套话将问题一笔带过,然后大步流星地离你而去。像要继续沟通?恐怕没有那个希望了。

作为一名火炬手,您希望火炬接力那天的安保措施得到加强吗?

笔者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情形:北京奥运会之前火炬传递来到香港,头一棒火炬手时大名鼎鼎的“歌神”张学友。在火炬手名单公布之后,有好事香港娱乐记者向张学友问道:“作为一名火炬手,您希望火炬接力那天的安保措施得到加强吗?”这明显就是带有强烈政治意义的一个问题,因为谁都知道在此前的海外传递中,火炬手遇到了一些政治性的干扰事件。作为“久经沙场”的老手,张学友的回答倒十分简洁:“我觉得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这里是香港。”话音一落就在保安的护送下乘车而去,没有再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和名人打交道,不要一开始就询问对方一些非常敏感的问题,政治性的尤为突出。因为往往名人不知道说话者的背景,所以你能得到的,并不是你所希望的那样“有新意、有见地”的答案,而对方与你的谈话兴趣也会戛然而止。

你是否有过长达一年时间接不到片约的经历?

谁都还怕被别人揭短,名人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是最看重自己社会形象的一类人,总是希望把自己出众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至于自己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向别人道出的。就像是我们被扣奖金、考试不及格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一样。所以在和名人交谈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将自己已知的那些东西用一般疑问句问出。即便是想知道,也可以花一种委婉的说法,如“您是否有过事业上的挫折期?”等。

和名人在一起之“聪明说”:

学友大哥,您好!我是你的歌迷,今天有幸能在这里碰到你,不知可否能与你合影留念?

您既然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生物学家,为什么你的儿子在学校里读了历史学呢?是您家里的氛围熏陶吗?

您是否有过事业上的挫折期?

陈佩斯老师,您好!事隔多年,您那“吃面条”的形象还是如此深入人心!

你有没有想过在火炬传递当天给我们带来比较有创意的船体方式?

您在相声界属于科班出身,对相声艺术有比较深的研究。我有个问题一直搞不明白,就是你们在台下交流的时候,还使用那些相声特有的行话吗?

你写了这么多部著作,最满意哪一部?

您是名门之后,然而现在又从事者与父辈完全不同的行当。你觉得家庭的背景对现在的你是一种帮助呢还是一种负担?

妙语点睛小TIP:

越是大牌,越平易近人!

往往人们有一种错觉,就是名人的架子特别大,对待普通人常常需要保安隔在中间。其实,明星也分为不同的情况,一般来说刚出道的新星和最近麻烦事不断的名人往往不喜欢和普通群众热情交谈。前者是由于他们知名度不大、需要别人特有的尊重和敬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后者是尽量避免自己的麻烦事“节外生枝”。与此相反,那些“大红大紫、前途光明”的名人,其实在和一般人的交谈中,大多是比较亲切、比较随和的。毕竟,名人也和一般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立空间,有着各种情绪和感情。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全部生活都照耀在镁光灯下,日常的人际沟通也是他们所希望的,就好比是穷人盼着吃肉、而大款经常找些“野菜馆”、“粥屋”来改善生活道理一样。除此之外,名人在私下活动中不摆架子的原因是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不希望自己给社会留下“孤傲”、“自负”、“耍大牌”的不良形象,所以即便是他们不愿意和对方交谈,脸上一般还是会带着笑容委婉地加以拒绝。所以在和他们交谈时,最好不要将自己人为地看低,要像在一般的社交场所那样和他们交谈,把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