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和中国人
6544000000003

第3章 第二讲 中国的典籍

建立一个上好的中文图书馆对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大英帝国的剑桥大学有一个我认为是非常理想的中文图书馆,它的藏书不是从市场上直接买来的,因为这么好的藏书是永远不可能流入市场的。这些藏书是我在中文系的前辈在中国定居40年间花了巨大的耐心和精力精心收集的。这些令人羡慕的藏书中包括最具价值的中国文学的代表作,有些还是珍本。

现在,请允许我为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其中消磨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请允许我冒昧地建议,我所说的这座图书馆藏书,应该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有4304卷藏书,大致分布在7个部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藏书可不是一般的薄薄的、纸质封面的普通中文书籍,每一卷都是由好几本中文书籍的原本装订在一起,并且用布或者皮做封面的。它们被并排摆放在书架上,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俗被摞起来平放。

第一部分包括,9卷儒家经典。

其中有讲占卜的《易经》。这本书中讲了8种变化,这8种变化或者组合由两种长短不一的线段来组成。每一种线段和另一种线段在一起时重复两次,或者一种线段本身重复三次。

等。

这些卦象据说是由古代的一位国王根据乌龟背上的图案复制出来的。这位国王将这些卦象增加了一倍,这样就有了64种不同的卦象组合每一种代表自然界的一种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力量。

孔子说,如果他可以花50年来研究这本书,他才能做到不犯错误;但是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国的学者,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这本书。一些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算命书,一位天才的西方学者说这本书只是古代中亚部落语言的词汇集合。

相对的,我们对《尚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是一本由孔子亲自编撰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书籍。我们可以根据书中资料提供的一些历史片断来研究中国在信史时代开始之前几个世纪的文明。我们会在后面讲到信史时代。

接下来说《诗经》。这本书里收集了几百首由孔子抢救并整理的中国古代民谣,这本书奠定了中国诗词的基础。

接下来是由孔子编撰的历史典籍《春秋》:准确地说,应该叫“鲁国春秋”,因为这个标题反映的是孔子的祖国——鲁国的编年史。

第5本书是《礼记》。正如书名所说,这是一本关于典礼和仪式的书,书中包含了无数的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这本书成书较晚,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列于五经之末。

以上5本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五经”。很多年以来,其实有第6本书《乐经》。这本书最初在公元前170年被刻在46块大石头片上。现在只有一些石头片的残部还在。

另外4本儒家的经典叫“四书”。其中包括短篇道德论述《大学》,或者说成人应该学习的东西;《中庸》是另一本短篇的哲学著作;《论语》,也就是孔子和他的门徒的日常对话;最后是《孟子》,与《论语》相似,这本书记录了孟子和他的门徒关于纪律和道德的对话,以及孟子和向他寻求建议的封建贵族之间的对话。

这9本书被中国的学生们烂熟于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这些典籍的注释和训诂的书籍。其中最好的都被收集在剑桥的中文图书馆中,用来澄清儒家经典的旨趣。这些书也必须被认真研究,这些书籍包括从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第12代传人孔安国的注释,这些注释包括了两大著名学派,早期的学派到公元12世纪之前一直被广泛接受,直到被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学者朱熹推翻。朱熹的理论至今仍然流行,并被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题目。

关于这些经典的考古著作也是浩如烟海,我们的目录中的第一本是这些古老的记录的集合,以及所有的木版插图。这样,外国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孔子生活的时代的人们的长袍和帽子,而且可以看到他们的车子、锦旗、武器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

在神圣的儒家典籍旁边,是一些非正统的道家哲学书籍。道家学派由老子创立,在孔教之前盛行。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书籍,另一些则有伪造之嫌,有这种嫌疑对任何在公元前211年那个著名的焚书事件之前写成的书籍都不足为奇。儒家典籍在这次焚书中得以保存是个奇迹,当时的皇帝决定销毁所有的书籍,以便由他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并不想阻止你们研究道教,我会在后面专门讲到这个教派。同样,关于其它几本有关佛教的著述,我在这里也不多讲。我只是希望你们现在跟上我的思路。

在B 部,首先映如眼帘的是一排217本的大卷宗,大约有一英尺厚。这是中国的朝代历史,这套书在公元1747年由著名的乾隆皇帝以统一的形式印刷发行。乾隆皇帝本人为这套书写了序言。

这套丛书的第一部是《史记》。它的作者是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被称为“历史之父”和“中国的希罗多德”。司马迁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去世,在这里让我们多花一些时间来说说他的著作。

司马迁从公元前2700年前的5位神话传说中的帝王开始,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每一个王朝,这样一个王朝接一个王朝,一直写到他自己生活的时代,这段时间中的最后五六百年是真正的信史时代。这些编年史是司马迁这部著作的5个部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帝王和他们的统治时期的时间年表,以及公元前1100年出现的封建系统中的霸主和诸侯贵族,同时,还有在公元前200年代替诸侯分封制度的封建皇朝制度。

第三部分由8个重要而有趣的章节组成:(1)礼仪和庆典;(2)音乐;(3)音律,一系列由12根不同长度的竹管组成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音符,这些音符可以预测人类的运势;(4)历书;(5)星相;(6)祭祀天地;(7)水路;(8)商业贸易。

第四部分是讲封建制度下世袭的诸侯贵族的统治,关于他们的统治事迹已经在第一部分中有所阐述。

第五部分由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著名人物的传记组成。

这些传记并不是像我们想当然推断的那样,局限于有贤德的统治者和英勇的将军。这位中国的历史学家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履行一个历史学家对后世子孙的责任,除了帝王将相之外,他还记述了著名的刺客、暴虐的官吏、贪婪的商贾、阿谀奉承的小人、除了三寸不烂之舌之外一无所有的说客、政客、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的人士。

这些由一位生活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历史学家首创的史书体例和法则,至今仍然被传记编撰者广泛认知。

他的著作对我们来说是近乎完美的,对中国人来说,更是无价之宝。司马迁之后所有历史书都或多或少以《史记》为摹本来写。

习惯上,总是新王朝来根据所收集的上一个王朝遗留下来的资料来编撰上一个王朝的历史。改朝换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是最强大的王朝也不例外。

除了正式的官方历史记录,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实录”的传统,用来记录当朝皇帝的日常起居。这些记录需要用绝对的忠诚来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因为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允许任何人阅读这些资料,所以记录者的忠诚其实是不容置疑的。

1900年翰林书院被烧毁时,有人说当时的“实录”被销毁了,另一些人说这些资料在几天前被运走了。不管怎样,在1644年灭亡、记录了统治中国300年的明代的“实录”,现在被妥善保存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的B 部。这部“实录”有84卷厚厚的手稿。

司马迁之后的下一个史学时代由司马光开创。司马光是公元11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用了9年按时间顺序写成了一部中国的通史,涵盖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到公元10世纪中的历史。这部广为流传的著作叫《资治通鉴》,它共有43卷,独立于官方的朝代记录。

在这位老先生1084年所作的前言中,有一段致当时皇帝的精辟的文字:

“您的仆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已经老眼昏花,牙齿脱落。他的记忆已经严重受损,以至于他忘记了当下发生的事件。他为这本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殚精竭虑。因此,他恳求陛下能够原谅他出于一片忠心的本意,能够在日理万机之余抽空来读一下这本书,从前朝的兴衰中学到治理国家的经验和道理。如果这些经验和道理能够在陛下治理国家时得到应用,那么您的仆人在黄泉之下也会心满意足了。”

我们之前讲到,传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当朝的史官编撰的,然而传记的范围在后来由于史学家的官方职务有了局限性,因为这些史官都是被当朝皇帝任命的。因此,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诗人、画家、祭司、隐士、恶棍以及其它三教九流的传记。如果不是这些热情的民间传记作家,以上这些人的善行和恶行就像阿伽门农之前的英雄们一样,早就被人民遗忘了。

这方面的藏书我们有8到10部,其中有一部特别值得关注。这部书叫做《烈女传》,共有4大卷,包含了310位女性的生平。为值得尊敬的民间妇女作传的想法首先是刘向提出的,他生活在公元元年之前。我不确定他的原作是否还能找到,目前的这部书是公元3世纪的另一位作者所著,并且流传到当代,于1779年付梓。每个传记都配有由名画家所作的插图,表现该妇女的杰出之处。

我们还有3部颇具规模的百科全书共有98卷。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且是研究汉学的学生们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一部从公元3世纪开始,记录了礼乐、秩序以及政府管理、政治经济和国防事务。

第二部从公元12世纪开始,记录了同样的科目,同时增加了历史、文字、读音、星象、文献、神童、动物、花草、外国等科目。

第三部,也是在外国学者中最知名的一部,是公元14世纪的马端临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与前两部相似,而且是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但是由于写成的年代靠后,显然比前两部有优势。

这三部百科全书的编辑体例统一,都是在18世纪中由乾隆皇帝下令印刷的。

除此之外,图书馆中还收藏有很多卷其它的百科全书。

其中有一部收集了一些无奇不有的中国志怪文学的文摘,其中包括解梦、手相、恢复前世记忆,甚至有起死回生术。这部书在公元981年印刷,与第一版儒家经典的印刷只差50年。剑桥的版本不是981年的,而是1566年的。

另一部相似的书是1609年的《三才图会》。这部书共有106卷,以涉及的科目之广泛和版画插图之生动有趣而著称。它涵盖有地图的地理学、民族学、语言、艺术和科学,甚至有各种运动,包括著名的水袖舞者、杂技演员、舞剑者、拳师、摔跤和足球。

在魔术这一科目中,有用口吞剑,有在火上行走,还有杂技演员向后下腰,然后用嘴喝摆在地上的水。

关于绘画的章节尤其有趣。其中有些角度无懈可击的山水画的临摹,还有精彩的泼墨画的例子。在人像画这个章节,给出了10个图解来解释从10个不同的角度来画人的面部。第一张展示了从右边看上去的脸的的1/10,第二张展示2/10,以此类推,直到脸的一半;然后开始画左侧的半脸,4/10、3/10……直到1/10,这时画中只有模特的后脑勺。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气鬼只拿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钱跑去找画师画像,这些钱远远不够一张画像的费用。但是画师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一个小时之后,画像完成了,但是画里只有那个小气鬼的后脑勺。“这是什么意思?”小气鬼气得大叫。“哦,”画师回答说:“我以为拿这么少的钱来画像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脸面呢!”

有人可能会问,如何用一种没有字母排序的语言来组织一部百科全书呢?

中国百科全书类别的顺序是按优先方法来安排的。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首先选出一定数量的名词,诸如天文、地理、时间、人物、植物、动物、鸟类、鱼类、矿物等,然后具体科目就归属于这些名词的范围内。这样,月蚀就会归属到天文类,激情就归属于人物类,尽管不是所有的归类都这样简单,而且搜索的时候常常会由于无法确定科目的归属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时尽管类别是对的,还是要翻很多索引页才能找到想找的内容。但是一旦找到了索引,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每个条目的关键词汇都印在页面的边缘,用手指迅速翻过书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中国人非常喜欢收集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然后把它们重新装订成统一的格式,有时侯这样的藏书多达几百卷。我最初接触文学就和一套有一百多卷的叫做“家庭图书馆”的英文藏书有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套藏书里有华盛顿·厄温的作品和瑞普凡温克尔的长生不老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有一天在山里游荡,遇到两个下棋的男孩子。这个人停下来看了一会儿这两个男孩子下棋,吃了一些他们给的枣,然后就发现他的斧头柄已经化成了灰烬。回到家,他发现世界变了,好几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就像中国的诗人形容的那样:山上才一日,人间已千年。

剑桥图书馆有好几部这样的重印版本的藏书。其中有一部尤为珍贵,因为它的木刻版已经在4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被毁掉了。

说点题外话,我们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不错的太平天国的宣传册的收藏。

B 部的另一些有趣的藏书是当代、也就是开始于1644年的清朝的章程,甚至还有开始于1576年的明朝的章程。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个版本的清朝以及之前朝代的刑法,另外还有记录了判决和案例的法官笔记。

然而在中国,法官不需要懂得法律条款就可以执法。

每一个衙门都有一些懂法律的幕僚,法官在断案的时候如果有疑惑的话,就会私下里向他们咨询,就像英国的法官在判案的时候会咨询法庭附属的有资质的官员。

在我们讲到下一个部分之前,我们最后讲一本书。这部书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碧血录》,这本书描述了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遭迫害惨死的故事。每个一个故事都配有一幅插图来描绘当时的惨象。这些故事驳斥了中国人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说法。

C部是地理和地形学。其中有1745年版的24卷配有地图的清朝的皇家地理。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地方区域的书籍,包括每一个府和每一个地区的地形。其中有1500个地区的地形地势记录,类似于地方志。包括这些地区所有的地方特征,比如桥梁、寺庙、建筑,以及地方上的名人。每一部风物志都占据书架上的两英尺的地方。这样,把所有的中国地方风物志一个接一个地叠加在一起,就有埃菲尔铁塔那么高。然而,风物志只是中国文学记录的一个边缘分支而已。

C部收藏有剑桥大学图书馆最早的中国印刷书籍,这本书本身也很有趣。书名是《岛夷志略》,是在1368到1398之间印刷的。它包含了150个当时中国多少知道一些的外国的短篇记录,其中的木版画插图大大提高了这本书的价值。

这其中包含了韩国人、日本人、匈奴人、卡塔尔人、中亚的部落、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是在1308年被任命为北京大主教,1333年在北京去世的葡萄牙人让德·蒙特科委诺。当然,书里也有一些传说中的国家的人的图画,比如长臂国、独眼国、食人国、“还有头长在肩膀下面的人”。

另外还有扶桑,这个国家有一种出名的植物,类似于墨西哥的芦荟,从侧面论证了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美洲。

其中大部分国家都在普列尼的《自然历史》一书中有记载,其中的描述与中国人的记录高度相符。

这部书的最后讲了一些奇异的鸟兽。其中最有趣的是里面竟然有一幅精确的斑马的插图,并且叫做“福鹿”,意思是“带来幸福的鹿”。但事实上,这毫无疑问只是古阿拉伯语野驴的谐音“fara”。现在,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何为斑马。让我们不解的是,有些中国人是如何在几百年前就已经知道了斑马。

经过了600年的风雨,这本书的状况与我们所期待的大致相同。每一页上多少都有一些瑕疵,这些都被裱在硬纸上保护起来了。尽管印刷时有纸张会从印版上滑动,产生重影的字,但是只有有很少的几个字无法辨识。

这本书旁边是它的新版本,于1761年印刷,由乾隆皇帝亲自作序。新版本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俄国、瑞典,以及一些其它的国家。每一个国家都配有该国一男一女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完美地展现了活字印刷的艺术。

D 部是诗词、小说和戏剧。在诗歌部分,除了多个作者的合集之外,还有大量中国人非常偏爱的诗集。中国的诗歌数量众多,根本无法逐一阅读,读者们一般挑选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佳作来欣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数量众多的诗集中,有不少是女诗人的作品,其中有些在文学史中地位颇高。

两年前,剑桥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对我说:“中国人的语言可以来作诗吗?”为了回答他的问题,我转述了一位友好的中国人问我的问题:“你们外国有书读吗?”我们总是嘲笑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无知;假如我们是中国人,恐怕也会嘲笑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吧。

我们收藏在剑桥图书馆里的小说都属于经典,被很多人认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除了这些小说之外,在民间流传大量面向受教育程度不高民众和不识字的民众的通俗文学。在城市的街巷中,有很多专业的说书人为苦力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爱情、战争、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的故事。这些说书人并没有看过他们所讲的书,当然苦力们也无法理解这些书,但是他们能把文绉绉的书面语言转化成生动的口语,这已经是相当伟大的成就了。

关于小说,我只想讲一部。这是一部基于公元3世纪的三国历史的、浪漫主义的关于战争和冒险的小说。那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三个王国,他们之间互相杀伐,类似于英国历史上的“玫瑰战争”。这部长篇小说是中国人心底最温暖的回忆,他们对其中的精彩片断,惊险的逃逸,成功的诡计和惊心动魄的战斗百听不厌。

大约12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把这部小说翻译成了英文。在完成翻译全文的巨大工程之后,他又花了10年的时间从头到尾逐字逐句改写这部小说。1900年春天,在花费了10年的心血之后,这本书终于要印刷了。然而3个月之后,整部书稿被义和拳在北京毁于一旦。

“当、当、当……”

中国戏剧的演出可能随便要花几个小钱就可以在街角看到,但是在剑桥的图书馆里,收藏了许多制作精良的戏剧文集。

然而,这类文学作品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并没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许多最优秀的作者是不知名的,这一点与小说相似。

我们还需要收集整理一些女性剧作家的作品,但是,至今我还没有在舞台上,或者书上看到过任何应该在舞台上被反复演出并流传下来的女性剧作者的出色作品。

E部对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里有许多参考书,其中大部分是学习中文必备的,这部分藏书中的大部分现在可以轻易查询到。

让我们从字典开始说起,其中有公元121年成书的许慎的著作。在他生活的年代,尽管中文作为一种文字,已经成熟了好几个世纪了,但是还没有中文字典。于是许慎开始填补这项空白,他收集了9353个汉字,这大概是当时所有存在的汉字了,在此基础上,他增加了1163个汉字。例如,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然后,就像我们之前章节讲到的那样,把它们按代表该字意义的部首分类。这样,所有带“狗”(犭)字部的汉字就被放在了一起;以此类推,所有带“草”(艹)字部和带“病”()字部也被放在了一起。

就我们所知,这个系统是由许慎发明的。我们不难理解,他的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使用的方法比当代要笨拙很多。许慎用了不少于540个这样的部首,即使某个字的部首可以确定,仍然需要在这个部首所在的类别下所有的字里找一遍。因此活字印刷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1716年出版的由康熙皇帝指导的现代的标准字典里,只使用了214个部首,在这个部首查询系统下,还有读音部分的笔画索引。这样,“手”、“木”、“火”、“水”或者其它的部首确定要找的字的类别,在此基础上,该字的另一部分的笔画会把寻找的范围缩小,从而使寻找变得简单容易。举例来说,松(松树)会在“木”(树木)字旁部首下的第4部分,因为这个字的另一部分“公”有4划。

这部字典的好的版本如今很不容易找到。“宫廷版”用精美的白色纸张印刷,是活字印刷的代表作。

另外,在康熙皇帝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功绩。他下令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收集并印刷出版,为大众所用。《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的词语索引被认为是浩大的工程,更不用说所有中文书籍作品的词句索引了。1711年,这项伟大的工程完成了,直到今天,它还是文学事业上的一座丰碑。

在这里“文学”这个词指的是严肃文学,知名作家和作者创作的经典、历史、诗歌和哲学著作。

显而易见,用214个字典用的部首无法组织这样规模庞大的文集。它是根据声调和韵律来组织的。

现在我用英语文学为例来解释这种方法,在读一首著名的诗歌的时候,我看到了以下的句子:

“And every shepherd tells his tale

Under the hawthorn in the dale。”

现在,假设我不明白“tells his tale”的意思(我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认为它的意思是:在牧羊女的耳边轻声对她讲一个故事),我决定在索引中查找一下这个词的意思。首先,如果我不知道“tale”的声调,我要字典中找到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tale”的声调。在这个声调下有很多组字,每一个都有一个关键字叫做“韵脚”,也就是说,这组字中所有的字都和韵脚押韵。中文的发音中只有106个这样的关键字,所有的汉字的发音中都要有其中一个韵脚。

但是,中文里的韵脚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在我们讲到下面的内容之前,我需要在这里多花一点时间来解释中文里的韵脚的问题。所有的中国诗歌都是押韵的,中国诗歌没有不押韵的句子。由孔子整理编辑的《诗经》提供的标准的音韵,里面的任何押韵的字都可以作为韵脚用在其它地方,而其它的字则不可以作为韵脚。其结果就是,韵脚的数量被限制在106个。不仅如此,对于公元前500年的人来说押韵的字对1902年的人来说可能不押韵。然而这是可以用在诗歌里的唯一权威的韵脚,无视这个规则一定会在科举考试中遭到惨败。

这一点在英文中也可以得到例证。假设把《坎特伯雷故事》当做《诗经》,它的开头两句话在现代英语中就是:

“When that Aprilis with his showers sweet,

The drought of March hath pierced to the root。”

现在没有人认为“sweet”和“root”押韵,就连乔叟也不会这样认为。在他生活的时代,sote and rote 完美地押韵。但是假设我们是中国人,那么我们就需要用“sweet”和“root”来押韵,因为,权威乔叟认为它们押韵。

知道了一个字的声调,就知道在这些书籍的哪1/4去找它,还知道在这1/4的哪一个部分去找这个关键字,或者韵脚。假设这个关键字是gale,我们需要翻很多页去找整齐地印在这些书页边缘上的tale。在tale 下,我会首先两个字的词组。比如:“traveller's tale,”“fairy-tale”;然后接着找下去,就到了3个字的词组,比如:“old wife’s tale”,“tells his tale”以此类推。最后,在“讲述他的故事”中,我还是没有找到学生们想要的关于这个词的平实的解释,只找到了一大堆文学作品中有“讲述他的故事“这个词组的主要段落。其中有一个段落有关于羊的隐喻,另外一个是关于计数的,这样当牧羊人“讲述他的故事”的时候,他不是轻声对着牧羊女耳语,而是更平淡地数他有多少只羊。

我们剑桥大学版本的索引有44卷。每一卷都平均有840页,每页有大约400个字。整部索引有大约37,000页,15,000,000字。翻译成英文,大约比原作厚1/3.一般来说,100页中文翻译成英文大约有130页。

在1772年开明的皇帝乾隆下令为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写一部详细的目录。同时,为了提高图书馆藏书的价值,乾隆皇帝邀请地方官员把地方上收集的珍稀版本运往北京,协助完成这项文化事业。

这个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许多长期被忽视和毁坏的古籍得到了抢救。在1795年,一个工程浩大,包罗万象的图书目录付梓了。它包括26卷八开纸的书,每本有500页。其中列举的书籍被分成4大类——儒家经典、历史、哲学和文学。在每一类中,我们都首先会看到关于它的历史起源的简述,还有出版时间等信息。接着,是一篇严谨的关于该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的评价。总共有8000到10,000部作品用以上的方法被收录和评价,遵照康熙皇帝的诏令收集书籍的地方官员的名字被严格地与他们所收集的书籍一起被记录下来。

在许多插图书籍中,有一部大约25年前出版的书籍特别有趣。它包含了所有明代(公元1368-1644)状元的简短介绍。明代只有76位状元,因为三年期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开始推行。而清代从1644到25年前这样一个短短的时期,已经有100多个状元了。这些状元的名字都被确切地记录在附录中。

这些插图配上文字,有时侯会让人感慨万千,不胜欷歔。

比方说,有个考生在进京赶考后,回老家去等候结果。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突然,他已经等了很久的报信人带来了这个好消息。古代,这样的消息是由经过训练的报信人,快马加鞭传递到全国各地的。在当代,用电报来传递信息,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显得不那么曲折和浪漫了。

另一个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就回家重新开始学习了,因为他不敢奢望自己会金榜题名。但是他累极了,就趴在书本上睡着了。插图里我们看到这个学生的梦:一个细细的线条,就像是蒸汽一样从他的头顶升起,然后渐渐变宽,变成一个气球的样子,气球里出现这个学生本人的样子。他被一大群羡慕的人包围着,恭喜他中了状元。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梦想成真,真的中了状元。

如果你们一直跟着我的思路走的话,我希望到目前为止,你们已经很清楚,无论如何,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视文化的民族。他们比任何其它的的民族都要看重文化,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在文化学习上胜出的人,就可以走上一条在中国人的眼里唯一的正道:仕途。

从开始读书起,中国的男孩子们就被告知,不读书的人与禽兽无异,而在科举考试中胜出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在三年一度的会考中,从大约12,000考生中脱颖而出的300个幸运儿会被作为举人永远记录下来。而在殿试中最后胜出的状元,不仅自己披红带花,而且会光宗耀祖、泽被乡里,甚至是府里、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