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众多家长的普遍特点,个别80后家长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嫌父母的说教过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不休,因而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很迷惑:家长都是为孩子好,怎么还嫌弃我们唠叨呢?可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行为,孩子们会喜欢吗?
孩子是天真、活泼、淘气而又不成熟的,在生活中出现“做不好”、“犯错”、“不想做”等事情并不奇怪。有些父母就非常喜欢搞多次重复教育,一件小件父亲早上说了母亲晚上又说,今天说了明天又是一遍,而且翻来覆去就这么一件小事。事实上,不厌其烦地给予相同的刺激,无形中就会使孩子对此逐渐习惯。时间一长,不但对孩子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讨厌和不满,甚至是不屑理会,这样唠叨就成了家长的“独角戏”。
还有些家长喜欢旧事重提,只要孩子有个小小的错误,家长就翻孩子的旧账,不管孩子改正与否,统统拿出来重新教训一遍。结果,只能令孩子分不清主次,淡化对此次过错的认识。另外,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索性破罐子破摔。
父母过多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父母针锋相对以至于恼羞成怒。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地,当父母不再唠叨时,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或不去做;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抵抗心理;唠叨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当成耳旁风。
尽管如此,父母唠叨孩子的事情还是在不断地重演,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晓光,6岁,上学前班。他平时最讨厌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声,他家的早晨每天都是这样的情景: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晓光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晓光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晓光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然后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晓光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晓光的身后喊着:“你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啊……”
这就是父母,尤其是中国父母最常见、最可怕的错误——唠唠叨叨。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家长唠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现为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类似的话反复说很多遍,而且是几乎每天都说,这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直听得孩子耳朵“磨”出老茧,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烦意乱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地数落和冷嘲热讽,就算说的是好话也多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
唠叨不休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家长要想让孩子喜欢父母,就应该避免不停地唠叨。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我们不妨学学以下几条经验:
第一,家长要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一颗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孩子不愿让我们失望,但孩子犯错误也在所难免,家长要做的只是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唠叨,怕孩子做不好这做不好那或怕孩子犯错误、不改正错误。
第二,不要信口开河。父母要克服唠叨,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比如,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
第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对于孩子的事情,孩子有权利决定怎么对待,以及怎样去做。孩子没有必要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如果孩子能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父母应该感到高兴。
第四,不要事事叮嘱,要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说,父母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有许多话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紧张的氛围里也静不下心来做事。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对孩子有要求时,父母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指导,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
第五,家长要做到就事论事,不要旧事重提。孩子每天都在变化,家长不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评价孩子,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推断来对待孩子,家长只要能就事论事,将当前孩子的问题处理好,简单明了地给孩子指出错误,让孩子知道原因,这就足够了。
第六,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对于孩子完全清楚,并有能力自己处理好的事情,让他自己来解决,并自己承担后果。如,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这是每个学生都很清楚的。他做不到,自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父母完全不必每天不断地提醒他。
第七,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性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父母这样的态度,孩子会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