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说,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然而,一提起“吃苦”,很多80后家长都会愁眉苦脸。因为,天底下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头,而且这好像也不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所要求的。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吃苦,只是让孩子适当地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达到磨练孩子意志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他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高,那他们如何成才呢?
一个人,要想作出一番事业来,有所成就,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守株待兔毕竟偶然。一代书法家,不天天折树枝在沙滩练习,能成为一代书法家吗?“头悬梁锥刺股”常人做到的有几个?“卧薪尝胆”后人中还有吗?就像当兵的不少,特种兵却寥寥无几。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别人不能或不愿付出的艰苦。
道理谁都明白,可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吃苦呢?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案例吧:
从实验小学通往发电厂的大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马路中间是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几百名小学生,个个精神焕发,昂首挺胸地迈着大步,有的还不时跑步前进,追上前面的队伍……马路两边比中间还要热闹,人数比中间学生还多,阵势比中间学生还要杂乱,骑着自行车的,骑着摩托车的,甚至开着小轿车的。还有人不时向中间的学生队伍大声喊叫:“别跑,慢慢走,别再摔着!”“行不行啊,走不动爸爸带你一程吧!”从中间学生队伍中响起的回应有很多:“谁要你帮啊?快回家吧,我能行”“烦死了你,同学该笑话我了”“爸爸,我快不行了,快来帮帮我呀”“妈妈,快来接我吧,我不想再往前跑了”……
这是一所小学长途锻炼的场景,行程五公里。全程下来,人数减半(有一半小学生没有坚持下来,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其实事先学校已经安排好了,有公安交通部门的配合,还有医院的保障,孩子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可家长就这么不约而同地聚到了一起,说是给孩子“加油鼓劲”,其实是“保驾护航”,怕孩子吃苦头。
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蜜罐里,总有一天孩子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然会有晴空万里和风和日丽,就会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人生道路哪能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要看孩子有没有跨越的本领了。你能保证你可以一辈子给孩子铺路搭桥吗?如果不能,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学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古人曾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经常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让他们观看艰苦奋斗的故事片,如《居里夫人》等。通过这些故事的感染,孩子就得到了对“吃苦”的认识。温室里长出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走上社会,家长必须在孩子很小时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更应该如此。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头只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弱不禁风”,使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难以对付不期而遇的艰难困苦,难以成就大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只懂得享受,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特意安排一点“苦头”。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像植树、打扫卫生等劳动,到一些小山村去体验生活,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像搬家一样带足了食物和用具,要让孩子入乡随俗,到当地人家里买一些食品,让孩子真正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如果在乡下有亲戚,则可以让孩子到乡下亲戚家去,找吃、住条件都较为简陋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干活,让他亲自感受到生活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不怕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样,等孩子长大之后,要面对人生的各种艰难挑战时,他们就不会被吓倒、压倒,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