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麻辣典故(世界典故汇编)
6541700000069

第69章 车胤的读书秀(典故:囊萤读书)

小时候,常听老师讲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说有个孩子叫车胤,很喜欢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就让他娘缝了一个白色的纱布口袋。车胤逮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入口袋,在夜晚做油灯的替代产品。

那时候,我们早就用上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即使停电的时候,也能买得起蜡烛,所以,关于捉萤火虫读书这样浪漫的事,一直没有机会尝试。听了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觉得好惭愧,真是像老师说的一样,我们这么好的条件,都不刻苦读书,与封建社会的苦孩子车胤相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但现在很多人对这则千古佳话提出了怀疑,大呼上了古人的当。

根据就是康熙皇帝在晚年心血来潮做的那次实验。

康熙小时侯跟着师傅读书,他师傅肯定也跟他讲过这故事,他呢,一直很怀疑。那天,他心情不错,就派人在热河逮了几百个萤火虫,放到一个口袋里来看书,哪知萤火虫们发出的光,根本照不清楚书上的字。不用说,康熙觉得自己受了愚弄,于是动了真格,他在位的最后一年,竟为此事下了一道圣旨告诉学子们说,书上的东西不可以全信,比如这囊萤照书就荒唐得很。

萤火虫发光,是因为在它们腹部末端的细胞中,含有一种萤光素,这种萤光素一旦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发光酵素作用,然后引起一连串生化反应,而闪光只是生化反应之后的副产品,能有多大亮度?何况车胤的娘做的纱布袋,透气性能好(不致于把萤火虫闷死),但透光性肯定不行。康熙让人捉的几百个萤火虫尚且不能当灯使,车胤几十只萤火虫子,就能抵当上15W的小灯泡?

再说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去捉虫,不如用捉虫的时间去读书,所以,明朝时就有人编了笑话来讽刺车胤:有一天孙康(就是映雪读书的那位)拜望车胤,发现对方不在,问他干什么去了,看门的说:“捉萤火虫儿去了。”隔天车胤回拜孙康,见孙康闲站着看蚂蚁上树,问他怎么不读书呢,孙康说:“我看不像要下雪。”

但是车胤确实有苦衷啊,东晋时期没科举制度,世家大族的后代做官是可以世袭的,而平民当官主要途径是靠推荐,象车胤这样没有背景的寒士,要想出人头地走仕途之路,只有靠推荐,要被推荐,总得有点名声,名声是靠自己争取的。

孝道的老路子,走的人多了,比如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的父母死了,这人就天天在父母坟墓的树下哭,眼泪把树都浇死了,于是此人孝名远播,被推荐当官了。

车胤聪明啊,走的是另一条苦读的路子,独辟蹊径地利用了萤火虫这个道具。明知道萤火虫亮光只有一点点,照不清书上的字,却还要煞有介事摇头晃脑读得很起劲,也够难为他的了(今天,只要想到这个情景,我就忍俊不禁)。

一场读书秀,让我们的车胤同志出名了,先由小官做起,后来把官做到吏部尚书的位置,算是史上较早地进行自我炒作的成功典范吧。

只是觉得奇怪,当初车胤囊萤读书又没有申请专利,怎么没人去效仿并且提出质疑呢?看来,那时人的比较清高,不像今天的人喜欢抄袭别人的创意。

现在我们知道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是骗小孩子的,也不会怪罪车胤,因为这个故事没有把小孩往坏处骗,就像现在报刊上流行的所谓励志小品,编一个故事,发几句感慨,骗那些学生读者一样,把学生往好处“骗”,未尝不是件好事。

典故:囊萤读书

又作:映雪囊萤、纱囊聚萤、夏聚流萤、囊萤苦读、囊萤照书

含义:形容学习勤奋。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

原文节选: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兒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引为主簿,稍迁别驾、征西长史,遂显于朝廷。时惟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