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6540900000049

第49章 疾病是影响寿命的最重要因素

1.疾病与死亡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对各项公共健康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急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108.2元,比上年增加8.6元,增长8.6%;其中药费占54.7%,比上年下降0.7%,检查治疗费占28.4%,比上年上升0.40%。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3910.7元,比上年增加313.0元,增长8.7%;

其中药费占44.7%,比上年上升0.3%,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占36.1%,比上年下降0.6%。

死亡人口中,约90%死于如下10类疾病。

城市居民前10位致命疾病及病死率是:①恶性肿瘤134.s/10万;②脑血管病105.4/10万;③呼吸系统疾病77.3/10万;④心脏病76.2/l0万;⑤损伤和中毒32.6/10万;⑥消化系统疾病19.3/10万;⑦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10万;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1/l0万;⑨神经系统疾病4.8/l0万;⑩围生期疾病162.1/10万活产。这10类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9.1%。

农村居民前10位致命疾病及病死率是:①恶性肿瘤95.7/10万;

②脑血管病89.9/10万;③呼吸系统疾病70.9/10万;④心脏病45.5/10万;⑤损伤和中毒21.5/10万;⑥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14.5/10万;⑦消化系统疾病10.5/l0万;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2/l0万;⑨围生期疾病372.2/10万活产;⑩肺结核4.2/10万。

这10类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2.9%。

2.四类病尤应警惕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指出,到203C年,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卒中)、艾滋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是导致人类死亡的4类主要疾病,需要人们引起重视。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预测,2030年全球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上升至650万,这个预测的前提是到2012年时抗反转录治疗药物普及率可以达到80%,否则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还会更多。

与2002年相比,2030年全球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将上升40%,这主要是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此外,2030年全球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上升至830万。

《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以世卫组织193个成员国的卫生数据为基础,提供关于50个卫生指标的国家、区域和全球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死亡率、发病率、健康风险因素、卫生保健服务普及率、卫生保健系统发展程度、卫生保健不平等状况以及卫生保健的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分析。

有关《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的详细信息可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获得。

3.恶性肿瘤成为首要死因

卫生部近日公布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首要死因。

据30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亡原因统计,2006年城市居民前10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0.4%。与2005年相比,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上升18.6、0.3、3.9、0.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前10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3%。与2005年相比,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精神障碍的死亡率分别上升23.I、9.7、I。4、2.0、I。5个百分点。

4.肺癌排在中国癌症死因第一位

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介绍说,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向,排在癌症死因第一位。

据支修益介绍,近年中国城乡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上升,但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都成倍增加,但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城市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又高于女性。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和哈尔滨等大城市的死亡率最高。

调查表明,中国肺癌的发病及死亡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比如北京,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较,70年代肺癌死亡率由40岁年龄组开始迅速上升,而80年代则由30岁年龄组就出现上升,前移了5~10年。

支修益分析认为,由于中国目前吸烟人群平均年龄由1984年的22.4岁下降为19.7岁,而青年女性吸烟人群较前几年明显增多;同时大城市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增快,心理压力大,过度劳累等因素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癌变;再加上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原因导致青年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

5.神经障碍影响全球10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公布的《神经障碍:公共卫生挑战》报告称,神经障碍正在全世界影响lo亿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报告说,神经障碍范围从癫痫到阿尔茨海默病、从卒中到头痛,还包括脑损伤、神经感染、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在全世界受影响的10亿人中,有5000万人罹患癫痫,24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全世界每年约有680万人死于神经障碍。在欧洲,2004年神经障碍造成的损失约为l 390亿欧元。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将神经疾病保健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初级卫生保健是他们惟一能获得的医疗服务。报告援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的话说,“尽管已经可以做到高效、低成本治疗,但是在非洲,每10个癫瘸患者中就有9人未得到治疗。卫生系统必须得到加强,以便向神经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简单有效的建议,比如有关决策者重视这个问题,整个社会和专业人士提高认识,制定防治战略,提高治疗水平和加强国际合作。

6.北京居民死因近八成为慢性病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健康播报介绍,北京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居民死因中近80%属于慢性病,全市慢性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北京市卫生局从2005年开始启动了3年i次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调查工作。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预测居民慢性病危险水平不断增高,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了解,此次调查范围覆盖了18个区县54个乡街道164个社区。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9.I%,高血压前期34.1%;糖尿病患病率为6.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1.1%。另外,北京市预测成年人一半以上超重或肥胖,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2%和16.4%。

据介绍,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嗜酒、饮食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成年人中男性的吸烟率为57.7%、女性4.6%;男性成年人中有24.8%的人日均饮酒量超过50克白酒的健康界限;46%的人体育锻炼每周少于2小时,上班族尤为显著;日常饮食中,80%左右的人食用油和盐过多。

北京市卫生局希望每一个市民要关注慢性病防治,改变现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疾病防治意识,铸造健康体魄。

7.我国狂犬病发病很严重

国内狂犬病发病人数连续7年呈增长态势。近3年来,包括发生“非典”疫情的2003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始终占据首位。据卫生部最新统计,2004年全年,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达2600人,比上年增加了约25%。

据第一届亚洲狂犬病专家会议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达5.5万人,其中3.1万例发生在亚洲;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平均每年因狂犬病死亡超过2万人。中国的狂犬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属于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

据报告:狂犬病发病例数的地区差异较大,发病人数上升较快的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广西、湖南、江苏、安徽等省疫情回升最为显著;西北地区发病率一直很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也很少有狂犬病病例出现。

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为何明显回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研究员唐青分析认为,疫情的形成虽然与近年来城市宠物犬急剧增多、狗的整体数量增加有关,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狂犬病的控制不能靠打狗,而应该以犬的免疫为主,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控制狂犬病的经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提倡的措施。

专家们认为,狂犬病的控制存在3大问题。①在我国,狗的管理和免疫’工作涉及卫生、农业(畜牧兽医)、公安以及药品监督部门,由于执法主体不清而难以达到应有的管理力度。尤其在那些狂犬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动物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②居民给家养动物接种疫苗的意识不强。③有些疫苗质量存在问题,有的患者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但未能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发病死亡。

8.新传染病每年都在增加

翻开人类历史,传染病就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并能以不知名的方式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份名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_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年度报告。报告指出,新传染病正以每年1~2种的“惊人速度”出现;与此同时,旧传染病也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过去5年,各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已超过1100多起。

2003年是“非典”,2004年是禽流感;刚捕杀了果子狸没几年,就看着鸡鸭鹅发愁……若干年后,我们还能捕杀什么,人类又将面临哪些传染病?

联合国禽与人流感项目高级协调员戴维曾说过,“总有一天,世界性的动物与人流感会暴发,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确切时间”。

此次报告也提到,流感是一种“温和”的常见传染病,常见得让我们往往忽视其可怕的一面。而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流感致死的患者有25万人。流感病毒大约每2()年变异成一种“更可怕的杀手”,人们熟悉的非典、禽流感仍有全球流行的可能性。预计一次性流感可能会感染15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25%。

直接参与该项报告撰写工作的汤姆森·普雷迪斯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自1967年以来,新传染病便以每年l或2种的“惊人速度”出现,如艾滋病、埃博拉和马尔堡出血热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新疾病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新病种出现的同时,像霍乱、黄热病、疟疾、鼠疫、肺结核等旧病种也在20世纪末死灰复燃。印度广播电台报道称,印度东部奥里萨邦近期发生霍乱疫情,造成84人死亡。而专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可能由现在的45%增至60%。

此外,还有些传染病持续扮演着“杀手“角色,登革热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由于雨季提早到来,登革热的势头更为凶猛。仅上半年,柬埔寨已有近2万人感染登革热,l82人因此死亡,越南共发现3万多病例,34人死亡。

9.不可忽视的动物疫源疾病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致使全球近8000人感染发病,数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2004年春季,禽流感又成为不速之客,四处传播,亚洲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疫情,损失各种家禽5千万只。越南、泰国还出现了家禽感染人直至死亡的病例。在动物疫源性疾病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确需要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责任和行为。

据全军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教授介绍,关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一些疾病,在很久以前就有记载。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2500年)就知道狂犬病是由疯狗咬伤而传染给人的,称为“制犬伤”。历史上曾有多次因为动物引起的人类传染病大流行,并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1400年前,罗马帝国因鼠疫大流行造成人口死亡过半。中世纪鼠疫多次在欧洲流行,人的死亡率达40%~60%,造成社会的极大恐慌和动乱。人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来自灵长类。感染牲畜的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来自于蝙蝠。

疯牛病、口蹄疫等也与野生动物有关。鼠类传播50多种人类的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据估计,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自公元520年至20世纪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数达1.5亿人。目前,我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鼠传播疾病的发病人数每年达数万人,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由上述例子来看,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不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有时甚至造成社会灾难,影响社会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已知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多种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实际上动物疫源性疾病也许还不止这个数,因为,目前还有不少人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还没有完全清楚,如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等,有可能相当一部分是人畜共患病。对于那些危害严重的疾病,如狂犬病、沙门菌病、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已被人们所认识,有些已,被控制和减少。但是,随着宠物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增加,有些动物所患的疾病对人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如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养猫的数量大增,使人感染弓形虫病越来越多,有的地区高达80%以上,美国人饲养的冈比亚大鼠已经造成了猴痘病毒的传播,西方国家近些年出现的因为食用感染源病毒牛肉而感染疯牛病的势头此起彼伏,所以我们在饲养宠物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同时,必须防止人与动物共患病,确保人的自身健康。

10.值得重视的药源性疾病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世明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安全用药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每年有250万人因用药或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其中高达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

与会专家认为,大部分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都发生在家中,全中国70%家庭存在用药不当行为。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70%儿童是因用药不当导致伤残;药物导致聋哑的儿童每年以3万多人的速度增加。

据了解,中国目前约有近80%家庭存有备用药物,如不及时纠正,家庭药箱可能成为危害生命的定时炸弹,所以有专家建议设立“安全用药日”,提高全民安全用药意识。

此外,中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颇为严重,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人民币百亿元。

广东省药学院副院长郭姣认为,造成药品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药物本身、合并用药、生产过程、给药途径、超量用药、个体差异及新药报批7大方面。

而中药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关注。中药专家梅全喜教授认为,中成药安全性问题不仅影响生命安全,且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更严重的是影响中医药自身的生存。出现中成药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使用不当、质量欠佳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而避免的。他强调,切忌谈“毒性作用”色变,或夸大事实,甚至以此来否定中医药。

医学会在1999年和2006年发表了2篇文章对用药错误引发的不良事件表示了关注。药物安全分析员Crissinger,报告了排名前10位的不良药物反应和用药错误,其中在急诊室最常出现不良事件的lo种药物为:①胰岛素(8%);②抗凝药(6.2%);③阿莫西林(4.3%);④阿司匹林(2.5%);⑤甲氧苄氨一磺胺甲呱唑(2.2%);⑥氢可酮/对乙酰氨基酚(2.2%);⑦布洛芬(2.1%);⑧对乙酰氨基酚(1.8%);⑨头孢克洛(1.6%);⑩青霉素(1.3%)。

无意识的药物过量占急诊室接诊病人的40%,是急诊室病人受伤害的最主要原因,其他还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和变态(过敏)反应。这些病人中以老年人最为多见。

用药错误的前10位药物:①胰岛素(占2005年所有用药错误的4%);②吗啡(2.3%);③氯化钾(2.2%);④沙丁胺醇(1.8%);

⑤肝素(1.70,4);⑥万古霉素(1.6%);⑦头孢唑林(1.6%);⑧对乙酰氨基酚(1.6%);⑨华法林(1.4%);⑩呋塞米(1.4%)。

用药错误指的是医务人员的无意识行为。胰岛素在其中排名第一,其错误包括胰岛素使用不当,这些错误已出现30余年。其次是吗啡,经常与类罂粟碱的其他药物相混,且口服吗啡则经常因不同的含量而出错。对乙酰氨基酚虽然是非处方药,但其具有毒性。它见于多种复合制剂,而被不知情的病人服用。抗生素也是用药错误的一大种类,液体制剂的含量不同增加了出错的风险。

11.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脑血管病

大家对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中风)、半身不遂不会陌生。

它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很高,在北京市,占人口死亡率第一位,比冠心病、肿瘤还要高,被称作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世界上,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日本,发病率占40岁以上人口的7.9%,每年因患脑血管病而死亡的达9万人之多。在我国,死亡率按10万人口计算,达100以上,占自然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脑血管病是个总的名称,根据病变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脑出血和脑缺血两大类,前者由于血管破裂引起,后者由于血管狭窄或堵塞而引起。

脑血管病有一个相当长的逐渐演变过程,其常见原因是长期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这个时期往往长达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一旦发作,则呈现出来势急,后果严重的局面。所以,我们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一是不怕,二是要认真对待,三是要防患于未然,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避免突变,防止复发。

要预防脑血管病,首先要控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根据我国近几年普查,原发性高血压在青壮年发病率为3%~5%,中年以上为5%~l0%,50岁以上可达15%~20%,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脑血管病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是前因与后果的关系。患原发性高血压,可使人动脉硬化,同时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动脉内膜出血,形成血块,另外,高血压还促使人血液发生化学方面的变化,促使动脉硬化加重。持续高血压还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使人易患冠心病。正因为患高血压时常合并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所以很易发生脑血管病。据统计,脑缺血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占48%,脑出血病人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占81.5%。由此可见,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是从根本上预防脑血管病,尤其是预防脑出血的一项有效措施。

12.致命的四重奏

多年以来,人们观察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常都伴随着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症,以至于有人称之为“致命的四重奏”。

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其冠心病发病病率高7倍,猝死率高4倍;高血压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危险是正常人的5~6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8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另外,2/3的高血压患者是肥胖体型,在糖尿病患者中有70%~80%患高血压,且3/4体型肥胖;而肥胖者中只有15%血脂正常,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的可能性却高达75%。这种种迹象表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四者之间,以及它们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种联系即“致命四重奏”的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外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正常人体细胞的能量来源主要为血糖,在正常情况下,血糖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或以糖原形式在肝脏或肌肉中储存备用,这些过程都需要胰岛素参与。然而,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胰岛素便无法参与这些工作。细胞为维持能量供应就只有向不需要胰岛素便能转化为能量的脂肪去索取,于是导致了脂肪代谢紊乱,造成高脂血症。另一方面,由于胰岛素抵抗,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使得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同时,升高的血糖反馈性地促使胰岛素释放增多,形成高胰岛素血症。

而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体内水滞留和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更为严重的是,胰岛素抵抗所造成的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可协同加速胆固醇在动脉内壁的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继而发展成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现已证明,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均有助于提高组织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从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粗粮、蔬菜中的纤维素和水果中的果胶则可促进胰岛细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