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9月,肖邦开始了为期3年的大学生活。华沙音乐学院主要教授音乐和戏剧,但也把波兰文学定为必修课,还教授法语和意大利语以及修辞美学方面的写作课程。
埃尔斯纳仍然是肖邦的钢琴作曲主授老师,他对肖邦的要求很严格,他依然鼓励肖邦自由开创自己的音乐风格!
肖邦每星期要跟埃尔斯纳学习6个小时严格的钢琴对位法,每天还要上波兰通史教授勃罗津斯基的课,以及其他和音乐有关的课,他每晚都要到21时以后才能睡觉。
有时他为了寻找灵感,彻夜端坐在钢琴前!
随着课时的增加,埃尔斯纳越来越热切地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他日益清楚地懂得,在他教育之下正在发展、成熟着的音乐家可能会成为音乐史上最明亮的新星,发出夺目的光彩。
人们带着敬意谈论肖邦,说他是埃尔斯纳的学生。埃尔斯纳的学生,这本身就意味深长。表面上这种说法包含着许多正确的成分,因为埃尔斯纳确实教过肖邦。
事实上,教导过肖邦的有许多教师,比如玛佐夫舍的牧人、割麦者、捆麦子的农妇、唱着收获节歌曲穿过田野的收获者、音乐爱好者以及婚礼乐队的乐师们。
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他信任肖邦,相信他的天才胜于相信自己。
尼古拉是他的挚友。他们俩早在10年前就相识了。挚友间是可以推心置腹地交谈的。因此,在肖邦的新作问世后,尼古拉问他,对儿子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进展有何看法时,埃尔斯纳先生陷入了沉思。
埃尔斯纳觉得肖邦作为一个作曲家攻击旧有的传统太轻易、太轻率。肖邦要写波兰式的音乐,他不去创作一些伟大的历史歌剧,也不想描写波兰王国的全盛时期,却去创作《玛祖卡》舞曲。
埃尔斯纳认为,这些舞曲十分美妙,但它们的美却浸透着粗野甚至是陌生感。他不去表现斯拉夫音乐应该表现的东西,斯拉夫人平静的生活和温顺性格方面的东西。
埃尔斯纳曾滔滔不绝地给尼古拉讲着,但是尼古拉已不那么注意听他讲了,因为埃尔斯纳讲得太专业、太深奥,超出了尼古拉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听到埃尔斯纳对儿子创作的十分古怪的意见,一开始尼古拉先生明显地被激怒了,但接着又陷入不安,甚至恐惧。难道自己的算盘打错了?难道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人会使自己失望?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怀疑肖邦的前途吗?”他勉强掩饰着自己的想法问道。
埃尔斯纳说:“我不怀疑。我知道,他已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但是,我不认识这条道路,我不理解它。”
埃尔斯纳对肖邦的钢琴才能所作的评价使尼古拉冷静了下来。他作为艺术大师的未来,这才是头等重要的,因为教授先于一切地懂得,艺术大师的荣誉总是伴随着财富。
尼古拉先生熟知公众的变化无常,而当他想到弗里德里克的锦绣前程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凯旋般的音乐会。因此,埃尔斯纳的话使他不安是不足为奇的。要知道,肖邦——作曲家,会毁了肖邦——钢琴家的前程,而只有后者才能带来真正的名声和财富,即功名和前途。
尼古拉决定和肖邦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但是谈得很不成功。
赞赏和颂扬如同鲜花一样向肖邦撒来。人们称他为音乐天才、奇特的人才,对他百般恭维。但现在,当他终于开始为自己的作品骄傲,当他在自己的音乐中注入了新的、肯定是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以前那些吹捧者的热情却开始冷了下来。
使他难受的首先是音乐学院内所发生的状况。在那里,他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受人宠爱的人物。但同时不仅是埃尔斯纳,其他教授也都有同样的感觉,似乎他时而使那些对他蓬勃发展的才华寄予希望的人大失所望。
校长埃尔斯纳从文法、修辞和美学的角度讲授乐理、数字低音和作曲的理论。课后经常进行实践练习,布置一些臆想出来的十分困难的作业。
正是在这些方面肖邦使自己的教授失望。他时而出差错并越出规定的框框。他在学校里谱的曲甚至激怒了性格温顺的埃尔斯纳。他要求肖邦必须按照讲授的规则来做。
有一回,在肖邦被问得不耐烦时,他说:“如果规则变得陈旧或者太简单时,那就应该打破它……”
从其他同学的眼光中他看出了他们并不懂他的意思。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争取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的斗争,什么是错误。他们以为他过于自信,把自己的缺点看作打破陈规,以为他不能成就人们寄希望于他的事业。
在年终考试成绩报告单上,甚至埃尔斯纳本人也表明了这样的看法,虽然对自己的得意门生给了肯定的评价,但并不过分高,而给另外几个学生的评价甚至要高于肖邦。
1827年6月3日,华沙剧院有了上演新剧的好消息。妈妈看肖邦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怕他的身体累坏了,于是,她一大早起来就去排队给肖邦买剧票。
听说剧院里要上演莫扎特的《唐·璜》,埃尔斯纳老师也劝肖邦说:“去看看这部剧吧,一来是放松放松;二来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要知道,你不也被大家称作波兰的莫扎特吗?天才和天才之间,总会有许多共通的东西吧!”
肖邦和好友雷姆别林斯基一起观看了这部歌剧,两个人第一次认识了这部剧里多次经历爱情猎奇事件的浪荡侠士唐·璜先生。
歌剧取材于西班牙民间传说《石头记》。故事说的是,唐·璜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的父亲却极力阻拦,他便杀了那个可怜的老人。随后,他和姑娘一起私奔了。不久,唐·璜又狠心地抛下姑娘去另觅新欢。最后,被唐·璜杀害的那个幽魂从地狱里闯出来,把他杀死了。
在这部感情悲剧里,莫扎特为优美欢乐的场景配上了伤感的旋律。当全剧演出结束时,肖邦也和观众们一起向台上挥着手,并一起欢呼:“莫扎特万岁!”
从歌剧院出来,肖邦仍然沉浸在歌剧的故事情节里。
他突然对雷姆别林斯基说:“埃尔斯纳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要用钢琴的黑白键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我当时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接着,他兴奋地宣布说:“我要用剧中唐·璜和村女采列娜的二重唱形式,来写我的下一部作品。”
不久,肖邦根据这部剧中的一个主题音乐,第一次开始在创作中运用管弦乐与钢琴的合奏,把人物内心的一瞬细腻地描写出来。他经过再次创作,写成了后来有名的《把手伸给我》。
肖邦通过学习莫扎特的音乐,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作品开始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