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心累了,依靠在这里
6535900000079

第79章 朋友不在于多

有一个半足矣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仗义、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的儿子结交了一些酒肉朋友,他很担心儿子的将来。

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一个朋友”的含义: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半个朋友”的含义: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但却时常感叹,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其实,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多,只需要一个半——在你危难之时,能够与你交换性命或不落井下石的朋友,就已足够。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叔牙也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在家中是个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后来,管仲因为错保公子纠而得罪于齐桓公,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保管仲,并推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到了管仲病重,临死时,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为宰相,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且说:鲍叔牙为人贤良,但过于疾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材料。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没想到鲍叔牙却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

管鲍之交,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

“君子之交淡如水”,挚友之间最宝贵的是真挚与友谊,因而他们能够以诚相待,心心相印。这种感情,这份情义是无价的。挚友之间在物质上的交往则淡泊如水,不予看重。相反,小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物质利益,是投桃报李,各取所需。形似甜甜蜜蜜,实际上空虚得很。一旦物质利益上发生矛盾,就会反目成仇,各奔东西。

狄梁公任并州法曹之职,他的同僚慕友郑崇质应该出使边远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体病,狄梁公说:“他的母亲这个样子,怎么能够让她为儿子远行而担忧呢?”于是他去拜见上司兰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兰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他看到狄梁公这样做,于是就对李孝廉说:“我们俩怎么能不惭愧呢?”从此兰仁基与李孝廉又和好如初了。

刘禹锡、柳宗元、王叔文三人是好朋友。王叔文犯事之后,刘禹锡被贬往播州,柳宗元被贬往柳州。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刘禹锡双亲还健在,如果一起搬到那种贫穷的地方,他的母亲还能活下去吗?我愿意拿柳州来换播州。”后来因为柳宗元的请求,刘禹锡被改贬到别的地方去了。

《易经·系辞》上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人与人同心同德,彼此想到,就能克服一切阻碍,散发出如兰的芳香。孔子说,“朋友信之”,就是要求朋友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历来为我国人民所赞赏的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心腹之交、忘年之交,其中贯穿的中心思想就在于交友中相互忠诚信任,心志相一。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语道破了真正的交朋友、交真正朋友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