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心累了,依靠在这里
6535900000029

第29章 借助别人的力量更容易成功

单凭一人之力很难造就辉煌

成功往往是多因素的结合,也是多环节的链接,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是有限的,有时不可能做到万事俱备,所以获取别人的帮助是必需的,比如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

善借外力包括能不能找到外力,能不能借到外力,能不能跟外力建立长久的关系,大多数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同样,你还没有成功,也与没能很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有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凡是善于借助别人力量的,均可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达到成功的目的。

多年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注册微软公司时,其产品几乎无人知晓。他认识到,公司要有大发展,必须将牌子打出去。

当时,美国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在研制一种个人新型微机,这种新型机需要配置相应的磁盘操作系统软件,美国几家较大的软件公司虎视眈眈,都想抢到这笔大生意。

比尔·盖茨知道这是一次提高公司声誉、扩展业务难得的好机会。他立即组织人员日夜奋战开发出新型系统软件——DOS系统。拜见IBM总裁时,因为微软公司实在不出名,IBM公司对其一点儿不感兴趣。比尔·盖茨毫不妥协馁,亲自操作,详细说明这种软件的优越之处,并把价格降到最低。

最后,IBM公司终于接受了这种新型软件,把它命名为MS-DOS。微软公司名声随之大增,公司的业务成倍扩展,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软件业的佼佼者。

比尔·盖茨的成功证明了抓住时机借助大企业或名人,迅速提高自己的声誉,去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借力”包括借钱、借物、借技术,还包括深层意义上的借文化、借名人、借事件、借形势等等。“借力使力不费力”,成功者之所以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完全在于会运用“借力使力”的本领。

1992年元月初的一个晚上,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青年编辑李旭在翻阅1991年第11期《全国新书目》中的《名人与书》一文时看到:“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宋代笔记小说《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离毛泽东去世只有半个月。”当时正在开发图书选题的李旭受到这段话的启发,由名人效应想到方兴未艾的白话热,很快形成了一个开发图书的选题:“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宋代笔记小说《容斋随笔》今译。”

李旭迅速组织一批文史博士、硕士研究生对《容斋随笔》进行编译。当年10月,《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白话容斋随笔》便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出版后,很快得到了新闻界和出版界的注意和重视,《人民日报·海外版》《广州日报》《光明日报》《文摘报》《河南日报》《新书周报》等报刊都对其做了评价和报道。此书被评为1992年北京图书节十大畅销书之一。后来,台湾出版界买走了此书用繁体字印刷的版权,向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华人居住的地区发行。

还有一个出版界的有趣故事:

外国一出版商有一批久久不能脱手的滞销书。他想方设法地送给总统一本,并三番五次地去征求意见。日理万机的总统不愿与他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如获至宝,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很快,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挖空心思地又送给总统一本。总统上过一次当,想借机奚落他,就说:“这书糟透了。”出版商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尽。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保持沉默,不予任何答复。出版商居然又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结果此书销得更火。

总统真是哭笑不得,出版商却借此大发其财。

借助外力求发展是一种艺术,要像对待艺术一样地对待借助外力求发展。“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巧借四两力,可拨千斤重。借是力大无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