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这是因为:第一,从农业生产的本质看,在农业生产这个物质循环与能量变化的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提高转化效率。第二,从农业现代化的目的看,搞农业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实行集约经营,而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做到这一点。第三,从农业发展的历史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前进的动力。例如,植物矿质营养理论的创立,导致了化学工业的兴起,迅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生物遗传规律的揭示,使育种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成倍地提高,等等。可见农业上的每一个突破,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四,从农业发展的未来看,农业生产将全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中的农业生产实质上就是全部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总之,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上不去,综合国力根本无法提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耕地有限,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要使12.5亿人口从基本温饱(据统计,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9年底的3400万人,2000年还将减少1000万)向小康社会过渡,农业科技更成为有特殊意义的第一生产力。比如,我国核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已取得显着成就,年创经济效益33.2亿元。据统计,我国利用辐射技术共培育出383个优良突变新品种,占世界诱变育种总数的近1/3,居世界各国的首位。这些新品种年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公顷以上,每年增产粮、棉、油料作物近5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0多亿元,增产的总价值是对此项目投资的800倍。又如,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课题,得到了国务院和朱镕基总理的高度重视,特批1000万元经费支持这项研究。袁隆平于1996年提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优良侏叶形态和强大的远缘杂种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思路;1997年,按照这一新技术思路在三个点上试种3.6亩,平均亩产高达884公斤,且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若能在21世纪初每年推广这种超级杂交稻1亿亩,按保守估计,可年增产粮食150亿公斤以上。实践一再证明邓小平所指出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实现工业现代化
实现工业现代化同样要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先决条件。工业现代化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来改造传统工业,革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以及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调整产品的结构和工业结构等。由此可见,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的现代化。事实表明,世界上各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结构的改变,企业及全行业的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节省,都是依靠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事业,迅速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的。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到现在,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5%,其中只有1.7%是靠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得到的,1.8%是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得来的。1960年至1990年,美国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而钢材消耗量反而下降了30%,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化因素的作用,这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经济增长很快,其中60%是依靠科学技术新成就取得的。
我国工业生产现实的情况是:(1)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我国除了在航天、造船、纺织、电子等领域,一大批技术装备和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0年至15年。据世界银行1985年调查,我国设备只有20%达到国际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已陈旧而仍在使用的占20%-25%,应淘汰的占55%-60%。(2)产品的质量差,消耗大。据统计,我国每100元工业净产值消耗的电力,为加拿大的2.7倍,为韩国的3.7倍,为意大利的4.3倍,为日本的5.4倍,为联邦德国的7.3倍,为英国的7.7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主要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指标由于分别高出2至10倍,是制约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3)专业化水平低,技术改造慢,导致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严重老化,缺乏竞争力。机械工业目前生产的5万多个产品的品种,相当于国际上70年代到80年代产品的仅占22%。(4)多数企业还未摆脱投入大、产出小的窘境,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在亚洲15个国家中我国劳动生产率排在倒数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则低得可怜,分别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1。劳动生产率低导致效益低。总之,我国工业生产还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要尽快走出困境,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我国的工业现代化,需要从两个层次上努力。其一,要推进大机器生产和以电器化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革命,也就是实现工业化。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应用现有成熟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成果,在大范围内形成较具规模的效益。其二,要努力追赶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技术革命,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增加新兴工业的比重,把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作为突破口,把电子计算机工业和信息系统、自动化系统、机械工业系统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特别要重视信息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由于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而且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融合到各个产业之中,正在改变着各个产业的存在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并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这一切都表明,全球的社会生产力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飞跃阶段。因此,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紧紧适应这一新的发展态势要求,把信息化战略举措,作为推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战略举措加以运用,把结构调整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并把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技术素质升华的关键措施。“十五”时期,要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3.国防现代化,更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军事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活动和国防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已成为决定军事技术和整个军事活动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成为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究技术是要吃亏的。”我们不是唯武器论者,在战争胜负的问题上,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由技术决定,而忽视人的因素。然而,先进的武器装备毕竟是制约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质量问题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问题,军队建设科技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军队质量建设和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重视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的建军指导思想。中央军委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实行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军队的两个转变,即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整个军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使军队的武器装备产生了飞跃。科学技术已经取得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原来的武器装备得以大幅度改进,大大提高其威力、速度、精度和机动性能,而且提供了威力更大、性能更好的武器装备系统,如导弹、核武器、激光、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航天武器、深海战略武器、无人作战飞机、生物武器,等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装备的更新大大加快了。20世纪初,更新一代军事装备要用30年至40年时间。而最近一个时期,10年至15年内,火箭以及其他许多军事装备就已经更新了二到三代。二是影响到战略战术的改变,使作战方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空中武器和水下武器的发展,使战争高度立体化。电子器材广泛应用于武器和指挥系统,使电子战成为作战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夺电子优势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三是使军队指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代战争战场广阔,情况瞬息万变,要求军队指挥高度现代化。一些发达国家将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用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构成自动、高效的指挥体系,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准确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为了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速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总趋势,1998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解放军总装备部,“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为了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1999年1月,江泽民强调指出:军队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化,是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防科技和武器发展是衡量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来说极为重要。我们要立足现有装备打仗,树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信心。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增强应付未来高科技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为谋求在未来国防战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9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几场局部战争已经表明,武器装备落后,战时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努力提高现代化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和江泽民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摆在重要地位,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武器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努力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要立足自力更生,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步伐,依靠科技创新努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立足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集中力量发展关键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要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战斗力,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法规制度,保证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挖掘现有装备潜力,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奠定基础。
4.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当今世界,要使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已一步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从第二世界次大战战败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看,他们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主要归功于这两个国家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4万亿美元,人均产值为19600美元,已超过美国(人均18400美元)。日本之所以经济发展快,实力雄厚,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曾提出“技术革新”口号,依赖于有效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外国开发的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高效益生产体系,并不断培育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日本有一个着名的公式:“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据统计,从1950年至1975年的25年间,它从世界各国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引进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第一、第二流的先进技术15779件,总额为57.9亿美元。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领域,更是获益匪浅,促使这些工业产品质量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品种的增加,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另据统计,战后40多年来,促使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中,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美国为71%,日本为65%,联邦德国为68%。一些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99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0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6.8倍),刚刚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而美国已达9.3万亿美元。如果以人均水平衡量,我们差距更大。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年)统计,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489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2950美元,我国只有800美元左右。所以,要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要高速度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