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6534200000003

第3章 导论(3)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将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视为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邓小平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即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和吸收国际的经验,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如果中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十分不利的。

在发展目标方面,邓小平经济发展观明确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他认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一目标,搞平均主义不行,同步富裕又不可能,只能根据事物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的地区和人们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强调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便适时地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2.邓小平政治发展观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最明显的特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核心。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也肯定没有人民民主专政,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多次强调:“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由于我们党具有三大政治优势。一是我党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的党,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优势。二是我党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优秀分子,具有6000多万名党员和近400万个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三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是我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党具有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优势。正是这三大优势有力地保证了我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强大战斗力、凝聚力。但在新形势下,我党也面临着三大考验。一是面临着执政地位的考验。二是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的考验。三是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为了自觉抵御骄傲自满、居功自傲、不思进取的思想,为了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颠覆活动及“西化”、分化阴谋,为了自觉抵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必须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研究和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纪律,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各级党组织要认认真真抓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整体执政水平,保证党的干部高素质、高质量,以保证党能够顺利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充分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对此,邓小平政治发展观认为必须坚持并加以完善。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加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和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重要法宝,我们党不仅要坚持这个优良传统,而且要发扬光大。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我国以及海外的全体爱国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此外,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是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制度。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政治发展观还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贪污腐败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同他们的斗争尽管不同于过去历史上的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但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因此,对于这一切反革命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民主和专政是对立的统一,不对反革命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实行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不可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政治发展观认为,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中,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并指出,要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不仅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必须在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切实更广泛的民主。在完善民主制度和法制的同时,邓小平政治发展观强调要以法治国,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建成法治的社会、法治的国家。

3.邓小平军事发展观

邓小平军事发展观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坚持科技强军,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从严治军,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精简军队,注重质量建设,提高我军战斗力;加强国防建设,坚持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等方面内容。

邓小平军事发展观始终坚持我党历来倡导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邓小平强调:“我们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扞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扞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强调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为了完成我军的历史使命,保卫社会主义,保卫四化建设,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走科技强军的道路,努力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为了提高我军指战员水平,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我们要在逐步实现军队装备现代化的同时,加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教育训练,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因为在和平时期基本上不打仗,部队军事素质的提高就得靠训练。在教育训练中,我们一方面要倡导部队本身勤学苦练,另一方面要通过办军事院校来解决军队干部的培养问题。邓小平对军队院校曾提出过三个要求,一是要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二是要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三是要恢复和发扬光大我们军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够吃苦耐劳的精明能干的军队各级干部。此外,邓小平军事发展观认为,精简军队,注重质量建设,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搞四个现代化也好,把军队搞精干、提高战斗力也好,都需要消肿。”精简军队数量有助于提高军队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邓小平军事发展观认为,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必须走坚持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之路。在现代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仍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另外,现代技术条件只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但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尽管军事技术在飞速发展,但这也不可能改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再者,现代战争的突击力、破坏力和进攻速度,无疑是空前加大了。但是,在我们这样地广人多并实行人民战争的国家,就会遭遇到不可克服的矛盾,如强大的突击力与补给线过长、相对脆弱等矛盾就无法克服。这种技术优势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也说明人民战争是极为有效的战争形式。因此,坚持人民战争,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拥有的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邓小平军事发展观认为,我国在新时期仍然要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首先,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别的国家伸手。因此,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的,是后发制人的。其次,中国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严重存在的情况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最终要靠自己拥有能够遏制战争和外来侵略的强大国防力量。因此,我们的战略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也有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第三,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综合国力不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我们基本上要立足于以现有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敌人。就是说同我国的特殊国情相适应,我们的战略方针也应该是积极防御。第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实事求是地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做好积极防御的心理准备,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邓小平教育发展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艰巨、非常宏伟的事业,必须靠知识、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知识的武装要靠教育。为此,邓小平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事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提出要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通过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邓小平针对党和政府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教育事业不够重视的现状,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大办教育的良好氛围。邓小平站得高,看得远,甚至提出,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强调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要把教育办成现代化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教育办成与世界科学教育先进水平接轨的教育事业,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力的动力问题;把教育办成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教育事业,以保证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教师。大力兴办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使整个社会都尊重教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人才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为此,邓小平发展观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社会和人民的尊重。“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5.邓小平科技发展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迅速缩短。科学技术对产业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为此,邓小平发展观认为科技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代和未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邓小平发展观十分重视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指出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我们一定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即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是发展经济的一条捷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发展观还认为,发展高科技,还须注重产业化。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强化科技和经济的结合,这是因为高科技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它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只是一种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只有通过转化过程,才能把知识形态的高科技物化为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现阶段,要特别注意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