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经营
6531600000002

第2章 正视危机思考

思考1:企业的“猫冬”现象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少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不同情况的“猫冬”现象。

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倒闭消息也频频传出。自然,倒闭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不过,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也赫然在列。在美国通用汽车濒临破产,而国内则不同,至今还不曾听说哪家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而倒闭,出事的都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贷款还有一定难度。国内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尚有不同的待遇。金融待遇还有不少区别,直到现在,国内还少有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企业。其实,只要银行能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为数不少的企业就能渡过暂时的危机。比如,某地区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因为拖欠工资,民工聚集起来讨薪,地方政府不得不代为垫付就是明显的例子。为解决贷款难等一些问题,国家已经或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新政,以更加稳妥的方针及办法推进改革。

中小企业和个人获得银行贷款过于艰难,民间借贷应运而生。这显示出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些制度上的妨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由于一定时期的通胀影响,企业的成本不断抬高,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出口剧烈下滑的时候,出口退税率才有所提高。

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企业的一些制度还不完备,有时还在妨碍经济增长和效率的提高,继续改革也是解决金融危机的内在要求。

思考2:破产或倒闭的缘由

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企业破产或倒闭,虽然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如果企业经营不踏实、管理不严谨,倒闭将是一种必然,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这些企业的死亡速度而已。

企业的“窒息性死亡”。有一位动产抵押监管业务公司的老总刘先生说:“动产监管是针对中小企业提供动产担保而言,因中小企业不动产较少,需要贷款,银行便创新性地想出以动产做抵押的方式,通常这些动产包括产品库存、原材料等。”

现在,刘先生的公司提供的动产抵押监管业务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原本经营一切正常,但近日却危机突现,缘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暴跌使得抵押物价值急剧缩水,在极短时间内已超过银行要求监控的动产价值底线。这个时间短得甚至来不及让中小企业增加抵押物,银行开始恐慌,想要马上收回贷款,以免遭受损失。

“因为中小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资金本来就很紧张,如果银行马上抽贷,企业肯定倒闭。”刘先生说,这是一种窒息性死亡,企业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不是机体坏死,而是血突然给抽干了。

在一些地方,因大宗原材料价格暴跌面临危机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企业的“窒息性死亡”。比如,有一家铜业公司,按照经营规模,随着国际铜价的暴跌,仅库存一项,铜业的损失就预计超过12亿元,而且铜价的暴跌使客户出现极高的违约率。接着,银行会要求企业提前还贷,或者到期还款后,不再续贷。如此一来,原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

金融危机成导火索。这些大型企业的突然倒闭已经开始发酵,整个市场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引起连锁反应,形成大企业的倒闭潮,但是一些企业人士对此却不以为然。

一家知名照明电器公司的董事长表示,这些公司的倒闭也无一例外都与过度借贷、盲目扩张和投资有关。他们总幻想着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追赶上世界水平,但是GE那样的公司不是几年时间就可以成就的。盲目扩张、高负债经营必然的结果是,当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不过,对那些经营稳健的企业来说,不会存在倒闭问题,相反是扩张的好时机。

金融危机现在成了很多公司乱投资、盲目扩张的替罪羊。很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会出现“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的某个投资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投资收益”,或者“经营业绩不佳”等说辞。

一些盲目扩张、乱投资的企业也迟早会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猝死的结局。金融危机只是促使这个结局提前到来。

由于一些企业倒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与近三年来企业的快速扩张有很大关系,因为新一代的企业家比较看中通过快速扩张做大企业规模,而这种扩张往往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高负债和多元化结构使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差;二是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外需下滑、内需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要关闭一大批生产线;三是银行抽资、企业不得不借助民间融资的行为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放大了目前的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显现,企业进入冬季已经在所难免。

面对企业可能出现的“窒息性死亡”,刘先生的解决办法是,让中小企业主提供个人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主要想获得银行信任,只有拿出自己的私有财产抵押给银行,以维护企业的运作,否则银行只能按照应急程序将企业资产查封,强制收回贷款。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没有什么企业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无论大小,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关键是如何将这种影响减小到最小,以及如何保存实力为进一步的扩张做好准备。

行业的加速洗牌:在企业倒闭的背后是行业的加速洗牌。

目前,我国出现了部分企业的关闭,这些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

正确看待企业的生死。面对当前中小企业的倒闭现象,应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而不应夸大或歪曲倒闭事实。

对于企业倒闭的原因,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出口型的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主要是因为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还有一类是小化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有部分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投资而倒闭;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

目前东莞倒闭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合同资金百万美元以下、用工人数在一两百人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基本面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而,科学衡量企业倒闭的情况不应以家数论而更应以规模效益算。

当危机到来时,行业经过优胜劣汰的新一轮洗牌后,已初现产业集聚的效应。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行业洗牌,那些产品质量不过关、仿冒名牌的企业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倒下了。

思考3:企业的资金之殇

在金融危机蔓延到全世界的危险时刻,企业要防止为了过冬而借高利贷饮鸩止渴,当然,这需要金融部门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进一步下调准备金。事实上,贷款利息已经成为非主要的因素,主要是中小企业能够贷到款,只有下调准备金才能释放更多的资金,从而让为了取暖和吃饭去借高利贷的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粮食过冬。

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导致民营企业遇到这一次特大海啸很容易葬身鱼腹。我们知道,民营企业的成长不过20余年的时间,民营企业在各种夹缝里最终长成一棵棵小树,委实不容易。很多成熟的国家只有有足够的资金才能投资,而中国的民营企业是由一张白纸开始起家的。资金的积累不足,是企业面临这次危机的最大风险。

中小企业资金之殇事关经济实体,已经危及健康,可喜的是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已出台,让中小企业有了过冬粮食,以防止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新的冲击。

思考4: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的利与害

金融危机的危害点。它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萧条,给人类生活制造灾难。就以美国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金融危机为例来做一探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先是国家调控不利,思想盲目地乐观,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传导到民众身上就是激发出了超前享受的生活观念,从而膨胀了借贷买房的市场,最终把大量资金堆积到房地产市场,导致国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限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金融中心,就把这种危机加以放大传递到世界各国,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轻者经济下滑,重者酿成灾荒,很多贫穷国家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如果控制不好,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甚或使实体经济破产倒闭,人流失所,人类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金融经济不利的一面,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要消除这种隐患,只能因势利导,不可一味地打压,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否则会一发而不可收。

金融危机的有利点。金融危机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金融危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关键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如何来应对。

我们要在危机中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结构,要有拨乱反正的气魄,不顾及一时的得失,要做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使经济走上正确的轨道。若如此就发挥了金融危机有利的一面,最终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新的经济发展秩序。

思考5:危机下的启示

启示1:世界经济的密切关联。这次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关系从来没有这样密切,关联度从来没有这样大,这就使得我们应该更加做出特殊的努力,来建立全球互利共赢的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应对这一场危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应该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才是面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对话的原则,在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当中,目前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利于开放的体制环境和法律环境,只有建立一个体制环境和法律环境,才能确保对外开放政策永远不会改变。使我们在对外开放有一个符合国际规范体制和环境,只有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透明的体制环境,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前提下,明确在全球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的大环境中,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启示2:坚持转型和稳步升级。企业的升级和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企业转型和升级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或者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来看,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很多企业还有一部分需要产业升级,这一升级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在企业升级转型方面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因地制宜的政策,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做法。有些地方过去实行“腾龙换牛”的措施,最后形成“鸟去楼空”的状况;有些地方实行产业转型,由于准备不足使得有些企业在脱离原来企业生态环境以后,一转就死。这样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我们目前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企业转型升级当中,我们应该坚持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办法,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各个地方的情况,使得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软着陆。对企业不给予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准备,这样产业的升级可能产生一些后遗症,可能实现硬着陆。硬着陆受损害最大的是企业,因此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停产破产,造成企业员工的失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支持,加强对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支持。2008年下半年,中央一再出台对这样一些企业的支持,这表明中央正视了在中国国情之下,企业转型升级当中所碰到的困难。当然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坚持这样一个方向,但是在坚持这个方向的时候,我们必须强调循序渐进,强调因地制宜。

启示3: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由于中国处在一个工业化的中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重要的是发展实体经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只有静下心来,埋头苦干,大家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才是我们经济的基础,也才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强项,如果我们丢掉中国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价廉物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在国际上就没有今天的竞争力,就没有今天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启示4:困境不要困心。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需要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要有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如果是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者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那么,最终将会一事无成。一个人的恒心、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品质。遇事沉着冷静,思虑周全,一旦作出行动决定,便咬住目标,坚持不懈,即使有千难万险,也不会轻易改变,半途而废。

(1)遇事要冷静。“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这句话是说,作为军事指挥官要有一定的大将风度,遇到险情时应学会沉着冷静,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严正而有条理。在战场上,如能处变不惊,从容对敌,就可以化险为夷。三国陆逊从容退江东,东晋谢安下棋攻苻坚,北宋宗泽静坐阵京都,都是这种“静以幽,正以治”的大将风度的表现。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经营。在企业经营中,面对风云突变的市场,风险之事在所难免。一旦陷入险境,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冷静的理性来化解险情。如果不具有这种大将风度,而为情感所左右,必将铸成大错,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邵逸夫先生被香港和海外华人誉为亚洲影业皇帝。在电影业竞争激烈的20世纪80年代,竞争对手抓住邵氏的一个失误,挖走了他手下的一大批明星,从而使他每年电影拍摄数量降至6部。但是,邵逸夫先生没有被这一挫折吓倒,而是以冷静的态度采取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把投资的重点由电影业转向录像带业务,并且开展多元化经营(如房地产业等),从而使他仍然保持着香港影视业巨头的地位。在台湾具有经营之神的王永庆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塑胶公司,每月可生产100吨,而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20吨,产品大量积压,股东纷纷要求退股,台湾塑胶公司陷入了困境。王永庆沉着冷静,通过理性的科学分析,认为出路就在台湾岛上。他果断地决定在台湾再建一个塑胶加工厂。正是这种“我就是市场”(即把塑胶卖给自己的加工厂,然后出售塑胶成品)的经营决策,使他的企业走向辉煌。由此可见,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从容处之,以理制情,以静制动的大将风度,对于一个企业家的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挑战困境的手段。在遇到险境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境,那么困境也就是激励你成长的要素。困境可以束缚你的身心,也可以使你重新振作。这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和挑战困境。显然,能拼能赢者是不会被困境束缚住身心的。在我们讨论挑战困境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人生中能够遇到这些困境,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若没有了这些,人生就不能称其为人生。虽然困境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一面,但是,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可缺少困境的磨炼。

当我们在挑战困境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学会冷静,沉着应对。如果你的内心无法保持冷静,就无法有效地处理问题。通常我们遇到难题时总是急躁不安。我们总是想着这些问题必须立刻解决,必须采取某些行动。当你心慌意乱时,想要找出理性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只有你平静下来,才能真正地面对难题,才会有理性的思考。

沉默静思对于挑战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沉默可以调整你的心灵,使你犀利睿智的见识浮现出来。主要的诀窍是让你自己能完全放松,深入信仰的静谧中,如此便能冷静思考。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掌握住方向,化解困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危机来袭勿躁勿急。紧锣密鼓抗击“严寒”,步步为营应对有方。

准备“过冬”,自救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