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经营
6531600000012

第12章 内功软实力

危机的形势迫使企业必须重新考虑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软实力,形成软硬实力相匹配的企业结构。

在全球经济日趋开放化、一体化的今天,市场变化莫测,风险的高度竞争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而且变化更加剧烈,更加巨大,几乎无处不在。很多变化不仅影响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影响的深度强。但这并不能表明,在不确定的环境面前,企业就无能为力了。相反,迷乱的环境更大程度上考验着企业的生存信念,即企业软实力的开放、包容和持续性。正如汶川大地震中有的生还者之所以能挺过漫长的一百多个小时的生死考验,就是因为其本身具备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志,这种能力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决定的。

软实力理念

企业软实力从趋势预见开始,一旦企业有了自己的生存主张,就可“不畏浮云遮望眼”,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姿态,按照既定的战略一步一步走下去。在现实中,更多的变化是缓慢发生的,很多企业甚至无法感知到它的来临,等到企业意识到这种变化再试图调整时,已经无力应变。如同将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慢慢加热,青蛙无法感知温度的慢慢升高,等到它意识到温度已经很高时,青蛙已经变得非常虚弱,根本无力跳出。这是软实力缺乏的典型表现。

硬实力管一时,软实力管长远,缺乏软实力,企业硬实力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如果企业只重视量的积累即软资源的储备,忽视质的把握,即企业未来生存方向和价值创新目标,那么,企业命运就如同无头苍蝇,狂舞乱窜,处处碰壁。

不可否认,环境变化不论多么复杂纷繁,仍是有规律的。在没有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之前,自然难以看到事物变化的端倪和走势,因此,企业在环境变化中的未来命运变得高度不确定;而一旦掌握了全面充分的信息,企业就完全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判断变化是否确定还是不确定,关键在于对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是否掌握及时、充分、全面。

企业在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尤其是战略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常指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生死攸关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趋利避害。一方面,对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不确定性,设法化解与超越,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另一方面,把握、利用甚或刻意创造不确定性,以期获得重大的战略机遇,实现战略性赶超。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非常重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感受这种变化,则反而可能因暂时的表象而干扰对规律的把握,反而可能在情绪的左右下动摇信念,反而可能将外部变化作为托词而错失行动的机会———在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企业需要的是更为长远的目光和更为深刻的思维。

企业需要更为长远的目光,因为环境变化的信号纷纭复杂。有一些变化是表面性、偶然性的,是暂时波动的现象,而有一些变化是本质性、必然性的,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企业需要更为深刻的思维,既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机制,一个局部的变化可能引发很多其他方面的响应,而它们之间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相互激发;也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因此任何短期的变动无论其表面上看来是利好还是利空,但深层次上却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金融危机尽管使企业生存更加艰难,这个时候企业更需要良好的软实力素质支撑,这种素质就是坚定的生存信念和企业之间彼此友好的合作。

温家宝总理指出,应对金融危机应当做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那就是:信心、合作、责任。温总理提出的六个字,我们应该理解为企业的软实力理念。

企业未来生存与三个要素息息相关,即环境、资源和文化。企业适应环境,就是活得下;企业资源充沛,就是活得好;企业文化指导,就是活得久。总体讲,企业未来的生存法宝是:环境是基础,资源是保证,文化是导向。资源决定企业未来生存之路,而文化则引导企业未来生存之路。企业文化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了弥补客观资源的不足,企业必须始终以一种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支撑本身的生存,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就是用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整合有限的资源,使企业能够持续的发展。

共渡“难关”——软实力的考验

企业的成长发展,必然遇到无数困难,当前遭遇危机就是其中困难之一,而难关面前最能显出一个企业的信心力。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说不清的风雨飘摇,随时都会把企业置于万劫不复的“悬崖”边缘。企业要应付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危机,除了制定各种应急措施,出台克服危机方案之外,如何稳定企业内部,让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了。

一般来说,企业之所以会被困难所击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们缺乏克服的信心。克服困境一个最大的诀窍,就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可以击败任何困难。有一句谚语说:铁锤能打破玻璃,更能铸造精钢。如果你像钢一样,有足够坚强的品质,去克服人生中的困难,那么这些困难正好可以磨铸你的意志和力量。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学会在困境中冷静下来,沉着思考,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全局,才有助于企业突破困境。

但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资关系双方本身就如跷跷板一般起伏不定,而企业处于危机之中的状态必然使这种关系更为紧张,一旦处理不好,将造成员工人心涣散、企业分崩离析的严重后果。纵观那些成功经营的企业,无论是应付来自哪一方面的危机,都能让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并帮助企业摆脱危机,驶向成功的彼岸。

稳定内部是企业处理危机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而且,如何面对诸如公众、媒体、政府、经销商、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需要企业内部的这一批员工来落实。如果他们没有信心,他们势必无法面对强大的压力。

企业内部的劳资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很现实的利益关系,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动荡,进而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如果迫于无奈要实施“裁员”或“减薪”计划,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解释工作,让员工明白企业的困难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企图用“洗脑”来掩盖企业的真实目的。

应该告诉员工,企业处于市场当中,有竞争,有风险,需要每个员工时刻保持警惕,以随时准备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危机。这样,当危机来临时,员工们就不至于心慌意乱而惊慌失措,影响到企业的危机处理手段。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带领员工从容地应对经营当中的各种危机,也才能让企业在渡过危机之后迅速“起死回生”,保持企业良好的战斗力,为企业的持续成功经营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内部和谐——软实力的人文关怀

在不少企业里,企业主“不抛弃,不放弃”的举措,正在诠释着面对危机时理性和负责的态度。企业主“不降薪、不裁员”的承诺,让员工在经济“寒冬”里感受丝丝温暖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回报企业、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动力。

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扬敢于吃苦的精神,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我们的企业才能够克难制胜,逢春萌新芽。

一如往常,王女士起床后稍事梳洗,便开始准备早饭。她骑着自行车,10分钟后回来,车头挂着一袋青菜和一块鲜肉。

陈先生每天差不多也在这时醒来,他说这几天一直睡不安稳。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仍是给那家台资企业老总打电话,谈谈订单的事,但对方还是让他再等等。

王女士来自安徽,24岁,是安固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机械工。这家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换向器制造基地,年产值3亿多元,2008年被授予“温州市百强企业”。她住在瑞安市郊一处出租房,这里是外来务工者集中居住地。烧水、下面,吃完一顿热气腾腾的青菜肉丝面后,王女士戴上手套,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了。

陈先生是瑞安人,74岁,安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这些天他一口气跑了杭州、上海、苏州等地拉业务,结果一路吃了“闭门羹”。2007年,陈先生被检查出患有严重胃病,现在每天要吃七餐。出差路上,他靠吃饼干来执行“少吃多餐”的医嘱。

几个月前,在王女士住处附近,每天早上还是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买菜、吃早饭的人络绎不绝,但最近人似乎突然少了很多。王女士最初意识到这一点,是村里最红火的一家煎饼店再没有因为店里坐不下而把椅子搬到门外了。

几个月前,陈先生的生活很清闲,每天去公园晨练、与老人闲聊,一个月去一两趟公司。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后,他聘了5名经理帮他料理业务。但最近他又开始了奔波———9月份以来,公司外贸订单锐减了20%。

金融危机!王女士和陈先生现在对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并切实感受到它的沉重。

来到车间,王女士没听到以前熟悉的机器嘈杂声。“那时候每条生产线都很忙,还常加夜班,现在只有部分机器在运转。”虽然公司没有透露订单减少、利润下滑一事,但王女士还是敏感地发现了异常。王女士坦言,当时和工友们最担心的是:会不会降薪或遭辞退?

外贸受挫后,陈先生把目光瞄向了国内市场。他又开始出差了,他说:“凭我的老朋友、老关系,说不定还能拓展一些业务。”另外,公司也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安装了新型生产线,减少产品积压;用碳棒焊接代替铜焊接,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一年下来能节省3%的成本。陈先生如此精打细算,是因为他有过承诺:保证1300名员工的工资分文不少。

这句承诺,是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提出的。王女士和同事们都说:“当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工作量减少,王女士上个月依然拿到了1400元的工资。除去生活开销,一个月能攒下1000元左右。这些钱,她打算带回老家,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

这句承诺,缘于当地政府组织部门召集的座谈会,包括“安固”在内的25家民企当家人都参加了。会上,大家有个共识:金融危机下,除了靠党委、政府帮助,自己更要动起来。随后,25家企业签署了“坚守社会责任,不降薪、不裁员,不减少福利,难关面前与员工同舟共济”的倡议书,并向瑞安1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发出倡议。陈先生说,很多企业做到了,如“华尔达”公司给在公司满10年的员工发放3000元“荣誉员工”奖金,“华峰”集团坚持员工福利一分不减。

陈先生准备拨出2000万元作为职工保障金。“1300名员工,按照每人每月最低850元的工资标准计算,可以发2年左右,金融危机预计影响18个月,我早算好了。就算没钱买原料了,也不会动这笔钱。”陈先生显得很乐观。他说,公司是靠1300名员工打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功臣,不忍舍弃。为了员工,吃再多的“闭门羹”也没关系。

王女士来到车间后,坐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眯起眼,低头认真地在车床上操作起来。她说,公司这么有人情味,自己更要好好做,能回报的就是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都合格。

前两天恰好是农历大雪节气,上午8时多,没拉到一笔业务的陈先生离开苏州又到了上海,准备去医院复查,他感觉身体真有些吃不消了。这时,他意外地接到了杭州一家外资企业的电话,对方允诺:将明年1000多万元的订单交给他。喜出望外的陈先生挂上电话后对司机一摆手:“回温州!”

前一天下午5时不到,王女士与工友已把手头的活提前干完了,车间变得异常安静。王女士又整理了一遍桌子后,准备去农贸市场买点菜,晚上回家做道鱼头炖豆腐,和老乡们美餐一顿,拉拉家常。

陈先生一踏进公司,就召集助手开会。他了解了这些天的公司运营情况后,忙着安排那笔千万元订单的筹备事宜。吃过午饭他又转到车间去看了一圈,下午一直在办公室。他嘱咐助手尽快去杭州和那家外资企业接洽、谈妥,自己则准备过几天到南京谈笔业务。“有空的话,就顺便去上海做复查。”说话时,陈先生按了下胃部,回头望了眼墙上那几行遒劲有力的字:“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若危,涉风波不患。”

企业美善——软实力的表现

金融海啸袭来,一些中小企业熬不过去而被迫关门,而其中有些老板却选择跑路,公司大批员工被拖欠工资。经济萧条中,企业的美善是否会随之沦丧?尽管企业倒闭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企业的作为、企业家的选择,更能在危机中体现出应有的企业良知和社会责任。

2008年10月,香港百灵达上市公司宣布关闭位于深圳的生产基地,该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等合计约1600万元。但令上千员工吃惊的是,深圳公司的老板已人间蒸发了。最终,西乡街道用欠薪基金先行发放给每名员工几百元生活费,而员工们的经济补偿诉讼,至今仍在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审理。

而像这样的企业关门、老板跑路的事情并不少见。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否有金融危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企业注册或倒闭。企业关门是正常的,但老板跑路肯定是非正常的,是违法的。老板跑路主要有三种情况:拖欠员工工资、拖欠银行或供货商的钱款、没有完成客户订单或环保任务等。无论哪种情形,企业老板的这种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违法的。

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企业基本的法制观念缺失、企业诚信观念不足,也暴露了中国企业无论在市场经济意识还是法律意识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国内目前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

一些企业主从深圳跑掉之后,回到东北继续开公司,一些地产商甚至关门之后重新注册再开一家公司。在美国,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企业老板如果出现经营污点会记录在内,而国内对企业主的诚信记录、社会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监管手段。

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应仅仅只为了赚取利润,还应有环保、稳定就业等其他目标。目前众多企业掀起了裁员风潮,对于部分企业的裁员,在当前市场态势下只是无奈之举。但更应看到那些在困难时期坚持不裁员,与员工共渡难关的好做法和好行动。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选择是否裁员实际上并非公司生死存亡的问题,而是分配问题。企业不裁员,老板就会少拿一些,而员工相应分配会多一些。

目前出现的企业倒闭、裁员都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并非要求企业不能倒闭和裁员,而是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应该勇于担当,承担更多的应属于自身的责任。而政府也应该“施以援手”,但并非仅为企业垫付,而是应提供公共服务,对员工进行培训、劳动技能的提升。

企业美善———强化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