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重走长征山地
6530900000017

第17章 瓦切乡

侯德明:70年思乡之苦化成奔涌泪水

当年红军过松潘草地时,由于种种原因,曾有数以千计的红军战士流落在这一带,他们主要是原二、四面方军的战士,被称为“流散红军”。作为异乡人,如今他们大多作古,健在者寥寥。

我在红原大草地深处的瓦切乡,见到了流失草原70年的老红军侯德明。

这是一个已经完全藏化的湖南籍老红军。当我走进瓦切牧民新村侯家宽敞的大瓦房时,老人正在转经轮,70年岁月的沧桑写满他沟壑纵横的脸。他已不会说汉话,给我当翻译的是他的大儿媳,在县广播电视台工作的阿尔基。

阿尔基说,侯德明是过草地时掉队后在这里定居的,当年只有16岁,现在他只记得是“贺龙的部队”,自己的家乡在“湖南大庸”。当地藏胞给他取了一个藏名叫“罗尔伍”,意思是“宝贝”。侯德明或许并不晓得更多的革命道理,但却有做人标准:文革初期,侯是村里的仓库保管员。红卫兵们破“四旧”抄来的各家值钱的珠宝、首饰、毛皮、金银器物等都堆在仓库里。10年文革结束后,当清点那些抄家物品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各家的财物竟一件未少!侯德明没有拿乡亲们的宝贝,他却成了人们心中真正的“宝贝”。1984年,当落实红军流失人员优抚政策时,所有藏胞都出面作证:他是真正的红军!

流失草原多年,侯十分想念家乡大庸和亲人。“去年夏天,一个叫靳延谣(音)的画家到瓦切写生,得知侯的事后,非常感动。靳当过兵,出于对老战士的敬重,他设法将侯德明的事发布到了媒体上。”阿尔基说,“说来也巧,2004年11月,侯的家人竟在媒体上看到这条消息:一个远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藏名罗尔伍、汉名侯德明的流散老红军在寻找他湖南大庸的亲人。这条意外的消息,激起了侯家兄弟到阿坝寻亲的决心。11月13日,寻亲团经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红原县。经过仔细了解,寻亲团证实眼前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就是侯家苦苦寻找了69年的亲人!”

找到了亲人,寻亲团和侯德明抱头痛哭,近70年的思念之苦全化成奔涌的泪水……

在瓦切,侯德明的人品被一个叫奇美拉姆的藏族女孩看上了,后来做了他妻子,有了4个孩子。现在,当地政府每月给他发放120元的生活补贴。

今年5月4日,侯德明终于回到了他梦绕魂牵的家乡张家界,当地人民以夹道欢迎的降重仪式,迎接自己失散70年的儿子,很多人哭了,侯德明也哭了。“但看得出,那是幸福的泪水。”阿尔基说,“这不,他才从湖南回来不久,将父母亲的照片也请回来了。”

侯德明卧室的墙壁上,果然有两位汉族老人的画像。侯就守着画像下默默地转经轮。这情景让我突然想起记者唐师曾在北非阿拉曼盟军战士墓看到的一块碑。那是一位母亲给儿子立的,碑文是:

对世界,他仅是一名士兵

对母亲,他是整个世界

我无法探知在侯德明内心深处,故乡、母亲、红军、宗教,他还有怎样的表达?

这时,侯放牧的小儿子俄巴回来了。我问他这栋漂亮的房子有多大。俄巴说130平米,造价11万,国家补贴1万。俄巴现有80头牦牛,每年纯收入五六千元。据瓦切乡藏族副乡长黎雪峰介绍,整个新居工程共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全村有118幢这样的小楼。

侯德明70年前流落瓦切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