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节能:从小事做起
6530300000109

第109章 防患对策

核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其中潜伏着危机。

随着核科技知识的普遍推广,核武库数量仍有惊人的贮存,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在产生。

那些可怕的武器如果发生偶然事故,如果被某个恐怖主义组织或黑社会成员觅得;核武器的技术如果被某个不负责任的国家所掌握,将会造成什么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再譬如,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在核国家之间导致核战争这类可怕的设想,不仅萦绕在军事战略家的脑际,而且被摄成惊心动魄的电影、电视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放映。事实上,那种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幸的信号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曾发生,不过尚未酿成灾难性的核战争而已。

俄罗斯《消息报》1997年7月就报道过在1995年世界上险些爆发核战争的事情。

挪威《卑尔根时报》说俄罗斯把1995年1月25日那次在挪威发射的“黑雁12”科研火箭一事看得太认真。

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任职、现任美国国会安全顾问的普雷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危险的核警报”,“当时世界离核战争仅有5分钟”。

普雷认为,形势甚至比1962年众所周知的古巴危机还危险。这次危机,从整个政坛的角度来看也更紧张,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我们在1995年1月25日险些遭遇战争。

普雷写的《战争的恐惧》一书中有一段话:“挪威火箭是向俄罗斯人严密监视的空域发射的”。

“俄罗斯人最担心来自挪威海区的突然进攻,这种进攻只能给他们15分钟时间寻找对策。于是他们把从安岛发射的科研火箭看做从这个海上的潜艇上发射的‘三叉戟-5’核导弹。”

普雷说,挪威曾向俄罗斯当局预告,说它将在1月15日到2月10日从安岛靶场发射一枚科研火箭。据普雷所知,俄罗斯外交部和国防部没有将这一情况向总参谋部和有关军种通报。所以对空中出现这样一枚巨大的气象火箭根本没有准备。这枚火箭长18.4米、重6吨,是一枚三级火箭。火箭是朝着北冰洋方向发射的,目的是研究北极光这一奇观。这是从安岛上发射的第607枚科研火箭。它戏剧性地飞行了23分钟。

美国国防研究所研究员马科夫比喻当时的形势:已扣住左轮手枪的扳机,只等开火的命令。

这位专家认为,俄罗斯总统同意进行核还击,已授权总参谋部根据有关导弹飞行的信息采取必要步骤。幸亏俄罗斯军人很快确信,火箭向北飞去,离开了俄罗斯边界,才没有采取危险的措施。

他说,但是,不清楚俄罗斯将军是在几分钟内自己决定进行反击,还是需要将最终决定再上报总统。

据挪威方面的资料,火箭从安岛发射几分钟后,三个俄罗斯预报站就报告了火箭伪飞行情况。预报站把警报信号发往莫斯科。

总参谋部发布了导弹进入准备状态和启动自动化系统的命令。该系统通过带有核密码的黑皮包使总参谋部、国防部和总统之间保持密切联系。

美国众议院一位议员说,俄罗斯人险些启动核按钮一二只差1分钟甚至30秒。如果作出这个决定,5分钟后导弹就会腾空而起。

俄罗斯军人险些采取行动有两点论据:

第一,他们的确可能把科研火箭当作“三叉戟-5”导弹,这是北约国家最危险的导弹核武器。

第二,俄罗斯认为这枚巨型导弹有可能携带预计在北极地区的水面和冰面上爆炸的核弹头,担心敌人用巨大的磁力使俄罗斯指挥中心的电子系统失灵。

这场灾难总算是避免了,但它留给了人们思考。人们又想起了过去的美国与前苏联建立的“减少核危险中心”,也许这确是一种防止核失误肇祸的措施。

再一种情况是事故隐患。

1957年5月22日的那架携带氢弹的美国B-36轰炸机打算在空军基地降落时遇到狂风,有名军官于是去拧紧固定氢弹的保险栓。他因怕跌倒而随手误抓住了投弹柄,氢弹因而立即脱落,把弹舱的门撞开而掉了下去。这颗”19吨重的爆炸当量为1000万吨TNT的氢弹落在克兰德空军基地以南8公里的空地上,炸弹中的普通炸药触地爆炸,炸出一个,4米深、直径8米的大坑,并炸死了一头牛。但由于没有安装某些必需的部件,所以这枚氢弹没有酿成核爆炸。这次事故在1981年为空军司令部首次证实。

1986年10月3日,前苏联一艘装有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因一个隔舱发生爆炸起火,于6日沉没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岛东北约1000公里处海底。潜艇乘员除3人丧生外,其余被安全营救上来。据苏方宣布,潜艇上的反应堆已停止工作,不会爆炸,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苏方未公布潜艇爆炸着火的原因,但西方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一个导弹马达着了火,点燃了导弹管内的燃料和可燃气体”,因而引起爆炸。

另有一起事故,1987年初,英国导弹部队的核武器运载车发生翻车,引起了一场虚惊。

因此人们提出,这类失误对人的安全带来威胁的问题。

1950~1980年美国对核武器事故(保密的不计在内)曾作过公开统计的就达,32次。

对于防止核武器事故或事故发生的善后处理中,技术对策或手段,应当说,还是相当成功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就说1966年1月17日早晨的那次事故。

这天在西班牙的帕洛马雷斯上空,美国的一架B-52轰炸机与一架KC-135加油机相撞,飞行员弃机跳伞,两架飞机却纷纷坠落。

B-52轰炸机上有4枚氢弹,也随之散落,美国军队赶到了现场,其中3枚氢弹在村庄的边上找到,而另一枚发现已掉人地中海海底。这枚氢弹相当于2000万吨TNT炸药,引起了一片恐慌,地中海沿岸各国,一致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

美国海军派出了深水潜艇“阿尔文”号和“阿鲁明诺特”号在茫茫大海中搜索现场。“阿尔文”号有一个球形舱是载人用的,它有三名舵手。两名舵手在舱内操纵下沉与搜索,一人在海面的母船上记录潜艇的信号,跟踪潜艇,并通过“水听器”向,舵手指示方向。在深水中,常规的无线电信号已不实用。

“阿尔文”号对每一厘米海底都进行了仔细地搜索,但深海海底一片漆黑。

有人告诉搜索人员,在飞机相撞之后,一位西班牙渔民看见了一顶大降落伞挂着一件东西坠人海中。在这个人的指点下,终于在3月13日这天,“阿尔文”号在海下沿着陡坡下滑,舵手看见了悬崖上挂着一件好像是雪球般的东西。

又过了两天,“阿尔文”号等待“阿鲁明诺特”号来会合,以便进一步证实这是不是所要找的氢弹。

等“阿尔文”号充足了电,将机械手臂装好,在海下拍摄了照片,才证明找到的确是氢弹。这颗氢弹落在那765米深的海底。

如何打捞呢?

“阿尔文”号的机械臂“拿”一只夹钳下潜,想把夹钳扣在氢弹的中部。但试来试去,总是夹不住。后来,一个“抓机”勉强同降落伞吊伞绳的顶端连上。有一根25厘米粗的尼龙绳把“抓机”同锚连在一起。企图就这样把降落伞连同氢弹一起吊出水面。气人的是,吊到离海面还有100米的时候,绳索断了,氢弹又掉人了海底。

“阿尔文”号在第30次下潜时,终于在离原来位置的下方不到100米处,发现氢弹躺在很陡的斜坡底部的一个裂缝里。

最后,只得请机器人“科沃”来帮忙了。“阿尔文”号把一个超声波发生器安在降落伞上,以便给“科沃”指示氢弹的位置。

“科沃”是专门用来回收鱼雷的水下机器人。它身长4米,身上装有又粗又长的4个大浮筒,浮筒上有推进器和控制器。它的前边装有一个探照灯和一台摄像机,还有一个机械手臂,它的中间是半圆球的钢爪,前端还装有一个小钢爪。“科沃”身上装有各种仪器,其中装备着一个超声波探测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若是遇到障碍物,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这种仪器接收反射波,经过分析,就可以知道前方的东西和距离。

“科沃”身上还有一台位置测定仪,它可以测出“科沃”下潜的深度以及所在位置;并随时向母船报告。海面上母船的指挥人员,发布指令,指挥“科沃”的行动。

“科沃”是一种遥控的水下机器人。

“科沃”下潜到海底,把一根缆绳系在降落伞上。虽然张开的降落伞死死地缠住了“科沃”,但是,它开始上浮,舰艇上的大吊车急忙把它推出了水面。这时的人们兴奋地看到,机器人手内抓住的正是落水的氢弹。

要杜绝事故发生,或在事故发生后作善后处理,只有通过技术对策来实施,主要是采取一套严密的保险系统等措施防止意外情况造成恶果。各国几十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技术对策是卓有成效的。

至于政治措施能否有效,这就很难说了。

因为裂变物质如铀-235和钚-239既可用于动力又可用于破坏,所以在任何民用核动力计划中都必须考虑采取某些防范措施,以避免战略物资的非法转移。

为此,人们从形成核武器的各个环节设想出各种各样的技术限制。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国家如果要决心制造核武器,它就可以制造出来。

当然,可以设想建立许多政治条款,例如条约、协定、中心机构和检查制度等。但是每种条款都有空子可钻或可能不被接受,最后必然得出这样的看法:防止核扩散的措施只能减少核扩散的可能性。

人们还讨论诸如黑社会组织、罪犯和精神病人等使用核材料的问题,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在防止核扩散方面仍有不少困难,但人们广泛地认为应该进行顽强的努力来减少核爆炸的危险。

防止核材料的转移与防止贪污、盗窃和抢劫有许多类似之处。试首先考虑一个暗藏在核生产或科研单位里的不法分子,窃去少量裂变材料,例如浓缩铀或钚。因此坚持精确的记录是一项防卫措施。人们可以在选定的处理过程中(如燃烧过的燃料溶解器槽或贮存地点)验证核材料的平衡。对起始储存量加上输入量,减去输出量,所得结果与最后储存量之差就是核材料不明损失量;对任何有重要价值的核材料不明损失量都必须迅速进行调查。最理想的是,衡算计量系统应该一直跟踪所有核材料,但做得这样详细也许是不可能的。检查记录和报告的一致性,同对现存核材料的独立测量是相辅相成的。

限制接近核材料的人数和选择品质好、可信赖的人员是两项常用的措施。同样,还希望限制接近记录的人数。不难看出,伪造记录能掩盖钚的转移。如果有10千克的核材料与记录不符,则等于转移了一枚核武器。可以利用各种人员识别技术,例如照片徽章、口令、签字、指纹和声波纹。

采用下列措施可以防止盗窃者:常用装置的场地用充分的灯光照亮,使用保卫力量、夜盗报警器、电视监视和栅栏。已经考虑了延迟、停止或击退盗窃者的更多的特殊计划,这些计划包括散布某些降低盗窃者作案能力的气体或施放可以减小可见度的烟雾,和使用可以迷失方向的光或难以忍受的噪声。

通过探测特征辐射(大致类似于机场的金属探测)可以揭露出非法移动核材料;当然,射线发射体是容易发现的,而通过观测由瞬时中子辐照产生的缓发中子,可以探测到裂变材料的存在。

通常所说的核监督,是指确认铀-235和钚等核物质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程序。它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执行。核监督的主要对象,除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几个核大国以外,核电站占相当比重的国家也受到重点监督。如日本和德国所接受的核监督,便占到全世界核监督量的30%。

核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核设施运行期间必须每天24小时派员在场,详细核对核燃料的进料、用料,各核设施的库存等,最后将计量记录综合成报告,每月一次上报国际原子能机构。其重点是核对账面上的库存和实际库存。其间核监督人员可以从核设施中取样抽查,通过非破坏性的检测设备予以测试,以确认是否有“下落不明”的核材料。凡是核材料所经之处,检查员均可检查。对于一些生产低浓缩铀(含铀-235较少)的核电站,除了检查库存以外,还要严格调查是否多生产了1%以上的浓缩铀。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员均属国际公务员。

在战略核材料的运输中,用装甲车或卡车,沿路要有警卫护送;在遇到抢劫时使车辆自动失去工作能力等。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几起核弹坠落事故都没有酿成核爆炸,说明那时对核武器安密码保险锁已经很有效。

据一项秘密报告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其核武器实施重要的安全计划,其中包括采取措施杜绝由于事故或恐怖活动而引爆核弹。

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还开始探索储存和运输核武器的新方法,提高在国内外储存所和实验室的安全程度,并且不断地进行试验,看看别人是否能破译接触武器的密码。

美国核武器的这一情况是在国防部和能源部于1984年给总统的一项特别联合报告中详细阐述的。经过审查删节的这一被列为秘密级的报告的副本,后来由华盛顿的一名研究人且根据信息自由法公布出来。

后来这种报告成为一年一度送交总统的报告。下面的报告是其中的第一份,旨在着重说明国防部和能源部为确保核武器的生产、管理和部署的安全,正在采取十分重要的措施。报告说:“正在实施多种计划,以确保可靠性、安全性和控制状况都得到改善。”

一个科学研究机构的核武器专家说:“用于照料和维持核武器的金钱数额是令人震惊的”,“他们花在可靠和安全措施方面的钱很可能每年接近5亿美元。”

报告还提到,从能源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制造核武器的潘特克斯公司到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设计实验室,以及拉斯韦加斯郊外的内华达试验场,在1981年就开始大大加强有形的安全保卫措施。

在美国国内外的军用仓库也在采取类似的措施,其中包括安装新的“集成电子干扰侦查系统”。

报告说,自1980年以来制造的新弹头几乎全都用一种新型的不敏感的高爆炸药做引爆装置,这种不敏感的高爆炸药是能源部研制出来的。采用高爆炸药的新配方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基本上消除由于意外甚或是故意引发核炸弹引爆装置爆炸的可能性。

报告说,甚至更有发展前途的是研制“嵌入式核部件技术”。“在使用嵌入式核部件的武器中,主件中的裂变物质同高爆炸药分开储存,只有在要使用核武器时才把它嵌进去。”

报告说,在使被敌人或恐怖分子搜取的核武器不能起作用的新方法方面也作了研究。

报告还详细阐述涉及运输核武器或钚的各种建议。

在地面上,已改进了通信和追踪系统以便连续不断地监测运送核材料的火车和卡车的所在位置,而且列车车厢也“用更接近于商业运输设备的颜色重新油漆过了。”

“随着安全保卫办法的改进,恐怖分子和潜在的战时敌国的能力也都会提高。因此,我们甚至现在就已开始为以后的年代设想一些更完善的储存和运输方案。”

上述防止核走私、核失误、核扩散的种种措施,无非是硬措施与软措施两种。如果技术上的硬措施尚能起一定作用的话、那么政治上的软措施、软约束能否奏效,很多人是有怀疑的。

鉴于某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内部局势的变化,我们觉得,有效的中央政府,要有对核武器充分和全面的控制及保障措施。如果核武器一旦落到不负责任的人手里,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国际社会也应当有相应对策,要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使之消除在萌芽状态。

美国为对付核恐怖威胁,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组织核专家近千人,成立了名为“核武器紧急探索小组”的极密组织。该组织除配合反恐怖特种作战部队行动外,还有征调三军特种部队之权,可在4个小时之内赶至美国任何地方处理核恐怖事件。

据华盛顿《内幕》杂志报道,核武器紧急探索小组隶属于统筹核武器制造与管理的能源部。1975年,福特总统时代创立此小组,直接原因是联邦调查局当时接到一个恐吓电话,称联邦调查局如不交出20万美元,则波士顿将被核弹夷为平地,联邦调查局于是紧急召集专家探讨安置核弹的可能地点。

探索小组探查程序通常是由技术小组先赶至现场,在疑有核弹之处进行放射性探测,确定地点后再由身着便装的拆除组前往现场作业。作业现场有特别热线直通白宫、国防部、国防情报局和中情局,而与紧急探索小组联合作业的特种部队则有“如发现核弹持有人,准予格杀勿论”之权。

其后20年间,紧急探索小组在大都市地区秘密出动侦察不下100次,除一次确属核事故之外,其余都是“情报有误”。

同时,美国研制了一种能有助于监测世界各国发展化学、生物和核武器情况的秘密传感监控系统。这种系统由若干尖端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可隐藏在树丛、树叶或墙面、地面的石块和脏土中,不易被人或探测器发现。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曾报道说,这种秘密传感系统研制成功后,将使美国有能力随时掌握世界各地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发展动向,并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

据研究人员说,这种秘密传感系统在绝大部分环境条件下都能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但对一些隐蔽性极强的化学、生物和核武器发展地点的监控还没有绝对把握。

联合国负责起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委员会的某成员说,根据这项条约将在全球范围设立321个监督站。他说,不管在哪里进行核试验,都会被立即发现。他还说:“任何国家以身试法都将难以逃脱。”

如果这些技术措施真是有效的,那为什么1998年印度在48小时内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美国人在事先竟然毫无知觉?

可见厂要真正做到有效的互相监督,而不是单向的监督,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国人比印度人的技术手段远为强大的多。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核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中国历来是反对的。我们要的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根本措施,我们不主张、不鼓励、不搞核扩散。但是用只有软约束力的政治措施,要来防止核扩散,其成效恐怕有待检验。

就在美国人大谈“防止核扩散”之时,美国的一个研究报告则预测2010年世界将有20多个核国家。

报告还认为:“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中小核武器拥有国间有可能发生有限核战争、核威胁、核武器事故等。”

不过,美国的另一位预测专家却认为,到2027年,核武器已经遭到禁止。

上述种种预测的准确率是拿不准的,此与“要防止核扩散”的呼声相映衬,充分说明了这个时代的矛盾现象。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既要看到核武器有消亡的可能,又要认识到核武器作为一种历史现实存在的持久性;决不能因短暂的利益所制定的策略而忽视了战略上的考虑,更不能放弃技术储备和对高技术的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