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必然有其人格魅力,也必然有其深刻的人生感悟。松下幸之助就是如此,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灿烂辉煌之后,他对人生、对人本身都有十分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和领悟。
你是否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什么是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到底有多重要?你是否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德行?什么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吧,在收获答案的同时,或许你还可以加深对人生的领悟和理解。
认清自我,为人的第一步
人,对于自身应当有一个清醒而真切的认识,这样才能对很多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当有其应当去考虑的、应当负担的、当去努力的种种事务,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激烈转变的社会之中。不论处在什么时代、社会、国家,也无论什么地位、职位,这“应当”二字,是我们不得不去加以接受与理解的。倘若对此二字的观念淡薄,那社会的秩序、规范就会渐趋松懈,又何谈人们的幸福呢?“应当”可以成全人的尊严,同时也能威胁人的尊严。在面对“不可”、“应当”或“必须”这种命令性、强制性或禁止性的词汇时,人们难免心情相当沉重,敬而远之。在社会当中,我们自然需要严格要求,而他人加诸的要求,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所以,我们在使用这类词语时要慎重、要恰当。因此,以命令或强制等语气讲话,会令人感到十分不恰当。
正是认识到这种应当,我们才要以冷静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期待中,或者是能力所不及的事务,首先要心平气和,要不惊慌、忙乱,这样才能开创更新的前程。假如大家都能够细细体会,并以这种心态尽自己本分,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安静而祥和。同时,我们也应当对责任有清楚的认识。推卸责任、喜欢归咎于别人,为了这些而捏造、找出种种的理由,将对于自己不利的事情,推得干干净净。然而,每个人都保持这种态度,互相推卸那世界会变得怎样呢?
人与人共同相处的社会,不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毫无责任,无论是何种环境、情况、事件都是有关联而存在的,我们自身应当反省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是因为缺乏勇气的态度,而变得懦弱,不愿、不敢面对责任。特别是当我们受到指责时,就更恐惧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个社会中,谁也不希望有互相责备的事发生,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责备也就是难免之事,但是责备在某些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顿然领悟,这应当也算是责备的良性效应。为了减少责备的概率,可能反省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松下幸之助就指出,累积反省,就是累积实力。若是我们时时刻刻地累积着这种反省工作,那么就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生活,就可以始终以今日为出发点,也就必定能一步步地朝“安心”之路迈进。
反省自律是我们应当具备的素养。现代人要兴建一座大厦,在充足、先进的建筑器械辅助下,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可是在当年当事事不方便的时代,豪华壮丽的大阪城不过用了一年半的岁月就建造完工。这似乎很难想象,但是要知道参与建城的工人是领悟到:要不被砍头,就要做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抱有以生命为赌注的认真态度。虽然,我们没必要在工作中,追求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情况,但是认真、拼命工作还是很可贵,也是应当提倡的。与怨天尤人相比,反省自己往往更能够使我们慎重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经常跳出自身加以反省,常常取出自己的心,审视一下,一方面有助于很好地了解自己,一方面可以享受专属于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权。只要身为人,就应当时时自省,这也是人类的一种义务。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经常自省的人,因此他也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同时他称这种自省为“自我观照”,其实质是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是最佳选择。松下幸之助认为,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概率就小,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自己能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情、承担多大的责任、缺点在哪里、失误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细致评估自己以后,就可以很好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自己日后打下基础。
自我观照不仅对每个人重要,对于国家也是同样,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里,不是独裁者决定国家的方向,而是民意决定国家的方向,因此国家应当懂得自我关照,也就是每个国民的自省。
此外,每个人还应当有自己的规划、计划,不可浑浑噩噩让岁月晃荡过去。有些人总是会感到惶惶不安,回顾今夕昨夕,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生目标,才会陷入深深的不安中。不做任何计划的人,很难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地做事。
人往往是处于一个环境当中,一个群体之中,因此比较是不可避免的元素。而在松下幸之助看来,正是这种不断地比较才能带来进步。在比较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能为进一步发挥潜力做准备。当然,要避免比较之后的一味地模仿别人。
比较也有负面的影响。是以自己为重心的进行比较,那就难免会陷入骄傲、自满令人叹息的困境,甚至是迷失了自己独具的珍贵纯真。所以,在比较之前应当深深了解、看清自己,明白了自己所独具的特点,然后再进行比较,这样才会向前迈进,才会取得更加可贵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讲,比较的目的是认清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做有德之人
德行总是很重要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轻视它,因为它看似无关紧要,实际却发挥着重大效应。
不要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利,而无视、忽视其他人的权利。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美国。某人在A君门前的路上丢了一块香蕉皮。结果,一个行人刚好踩在香蕉皮上摔了一跤,并且胳膊、头部都被擦伤,伤者便前往法院申告,要求A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最终,被告败诉,伤者得到了应有的医疗费。但这样的事例发生在日本,可能就会觉得是相当荒谬的事情。但是,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己的房子前面清扫干净。如果是邻家的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结果被院中坠落的苹果砸伤,那屋主也是要负担损害赔偿的。因为,苹果树的主人,应当事先摘下苹果,以除去这种危险的发生。这就是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事情。然而,只有当人们感觉不到法律的严格性时,才会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只有习惯了这种严格性,民主主义的真实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凡是跟自己有关的事物,都应懂得承担相应的后果,负起相应的责任。有一年,日本的物价指数上涨7%~8%,而且仍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是很令人忧虑的现象。因为国家安定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物价的平稳。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自然是要全力以赴。当然,在此时国民因为生活困苦,也会大声呼吁自己的权利,要求当局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之道。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每个国民的生活方式,因此自觉地背负起责任,才能寻求对策。作为国民,如果只是期盼别人替我们下拉物价,既不切合实际,也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如果个人、组织、政府能够合理支配资源,避免无谓的浪费,尽管消费增加,也不会感到物质缺乏。也就是说,快速地创造繁荣,并不等于促使物价上涨,反倒是可以保持安稳。但是,如果国民相互间采取各种无谓的举动,则会促使物价节节上涨。物价和经济,均非自然现象,全然是人为因素所造成,而这其中很大的因素就在于人的心态。一个国家、每一位国民都是处于道德观念之中的,拥有高度的道德观念,是避免摩擦、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产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彼此尊重的重要条件,进而创造繁荣的景象。
当你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时,才能够重视、关心别人,才能用诚挚的心灵去温暖、愉悦、感受对方给予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拥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同时,人格的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调节人际关系时(如吸引、运用人才等),若是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那就会很顺利,因为人们往往乐于同那些人格比较高尚的人交往。同时,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也可以调动、调节本公司职员的内聚力,使大家乐于付出,愿意把公司的事务当作自己的事。一名优秀的组织家,不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技能问题,更要把全部职员协调好、统一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内聚力,形成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纵观历史,成就伟大事业的人无不与其人格魅力有关,正是以此赢得了众人的扶持、帮助,造就伟业。在松下幸之助看来,领导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襟怀。悲天悯人是一种道德要求,主要是让人怀有同情之心。有一次,松下和立花大龟法师讨论这个问题。大师说:“如将政治比作一串念珠,那么这悲天悯人的襟怀就是串联念珠的丝带。因此,要是少了这条丝带,珠子就会散落凌乱。那么,在政治的运作过程中,没有悲天悯人的精神自然无法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
松下幸之助认为,经营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的责任是生产物品,并且是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充盈、快乐,这也才是企业的目的与使命。
企业和宗教有物质与精神之分,然而,从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讲,二者是相通的,因此都应当秉持、发扬悲天悯人的心胸,来造福大众。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就应当具备悲天悯人的胸怀和志向。
这种悲天悯人并非是温和柔弱,那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另一种方式则是肃穆庄严。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领导者和经营者,不能为了私情或为了悲天悯人而过于温柔,要一旦发现不法举动,就要断然地给予纠正。否则,既是误解了悲天悯人的真谛,又伤害了部属,从而造成一种滥施爱心的结果。
懂得悲天悯人的领导者自然能竭尽心力去爱护下属,那么下属也就会欣然接受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惩罚,并在惩罚中改过自新。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现实中,周围的人、事、物也都是我们的镜子,也正是通过这种最公正、无私的镜子,才能不断让我们认识自己,不断纠正、改进、进步。人应该时时为自己的言行找一面镜子,一个人的仪表可以从镜子里一目了然地看到,但是对于内心、想法、观念等的是非曲直则是要树立一面心镜才行,才能发觉自己的问题所在。那又该如何树立这面心镜呢?概言之,就是时时保持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也就都是我们的镜子了。
现实中,很难想象要是没有向别人借鉴和学习,该如何不犯错误地完成自己的事业。我们要向父母、教师、同学、朋友等不断学习,这就是在建立一种借鉴、积累他人经验的过程。智慧也正是在积累中慢慢形成的。谦虚地向万物求教,并不断地以心镜检验自己,才会不断地获得智慧。古代的圣贤告诉我们,除去自身的眼障,才能把周围的事物看得更清楚。唯有当我们以谦虚、坦诚的心胸去面对世界,才能把你的想法和行为的正误,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
经营公司也是这样,对于别人的优良做法,要善于吸取并且为己所用,从而发展自己的公司,这也就相当于借用别人的智慧。无论什么事,虚心总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对任何人的意见都接受的心。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人牵着鼻子走,要迷失自己,只是要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主动向他人请教,其实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样做会比一个人独自探索,省很多劲、少犯很多错,这样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当然,谦虚也是要有尺度的,过分的谦虚可能会使我们失去自信。而自信还是需要的,没有信心的人,恐怕很难做好事情。同样地,自信也是有度的,绝对的自信心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应该有。否则,就会演变成了自以为是,就会是虚伪。杜绝为一点点成就或成功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松下幸之助认为,工作有时会做得很好,有时却差强人意。好的时候懂得感激,不顺的时候知道自我重新考虑做法。只有坚持这样,才能进步而不造成重大的过失发生。连续失败固然不可忍受,但是在连续的成功面前,也要提高警惕。一个人一旦自以为是,则在观念上很难修正,则对事情无法正确认识。当自信变成一种可怕的自负时,则会滋生出“只有自己而无他人”的心情,也就会因此切断自己的道路。
要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类实际了解的比不了解的要多得多。宇宙的奥妙、深广与宏大,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对于抓到的那么一点凤毛麟角,就确实不值得骄傲、自负了。盲目的自以为是的观念,是人类探索真理和前进的绊脚石。
为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我们都应该放弃自以为是的狭隘的人生观。一个国家如果自以为是,就会促发战争;一个公司如果自以为是,就会搅乱同业;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就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因此,我们要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课题,要坦诚地自我认识与自我批评。
良好的习性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习性是可塑性的,是会让人终生受用无穷的。在人的一生中,年轻时期培养良好习性是最重要的。它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强大的力量,并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首要要养成的是勤勉努力的心性。勤勉是一种驱动力,会推着我们不断前进。对此,松下幸之助深有体会。在他7年学徒的生涯中,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他不得不勤勉努力地学艺,也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他养成了良好习性。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即便是别人看来十分辛苦的工作,他却能乐在其中。后来,当他退居董事长乃至最高顾问职位以后,松下幸之助也依然勤勉工作,只是工作的性质起了一些变化而已。还有就是艰苦朴素、严谨忠实、坦荡无私等品性。
深谙生活的策略——中庸之道
中庸,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首先要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它的价值,其次要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不偏听偏信,不搞折中和放弃,而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全面地观察、高瞻远瞩以社会的利益为重。松下幸之助在《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并非模棱两可,是中正之道,是不偏激、不拘泥,寻求适度、适当。宋代大儒朱熹曾这样论述中庸之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庸要控制好合适的程度,要不偏不倚,要无过无不及。中庸之道,之所以自古就受人推崇,关键在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也就是儒家所讲的“致中和”,即达到中正和平,“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讲中庸之道的人,往往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在很多方面能够包容、团结,把共同的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偏不倚,然后仔细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讲中庸,并非放弃原则而折中,而是讲原则、讲正道、讲定理,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而“折中”则是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可曾想过,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因为人性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所以,制定正确的生存目标,是很困难的事情。传统思想让我们要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而如今的思潮则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其实,自爱与大爱是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而非伤害、否定。“中庸”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探寻前进的方法,并非两者相加除以二。
当今社会,总有偏向一方的倾向,因此一提中庸之道就会觉得模棱两可。其实,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应当找寻适当的路才好。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不为拘泥不为偏执,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谛。
精神上的富足
物质的满足、富足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因为这会影响深远。
当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改进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建设,所谓“心物如一”。当然,人类本来就有“物欲”,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只有当人们首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后,才会切合人性地重视精神生活。与此同时,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是不容发生的。其实,我们都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只有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精神生活,又充实物质生活,才能“心物如一”的繁荣。而今各国物质方面都获得相当满足,但精神方面却很匮乏,比如治安紊乱、物价暴涨,社会动荡等屡见不鲜。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终将会过去,因为人终究不是“物质的俘虏”。以物质、金钱为中心来判断是非之事断然行不通的,因为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那人类就会被物质所驱策。因此,人们正在逐步从“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以“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目标”,使精神力量复苏起来。
金钱为人所欲求,这并不是什么过错,只是要不为物所支配,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这并不是什么高尚的口号,只是一种人生的幸福的要诀。生活中,许多人都将物质财产看得很重,将财物据为己有,他们更愿意将这种财富储存起来。松下幸之助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为了决定纳税额,松下幸之助去了税务人员那里申报,核定纳税额。当时松下幸之助很诚恳地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小本生意,赢利额只有这些,就这样很顺利地通过了核准。随后,经营不断扩展,营利额也一一呈报上去,300元、1000元……10000元、20000元等,从未虚报。但是,税务人员还是会一副不信任的样子,亲自到办公室去调查。后来,松下幸之助就想,赚再多的钱也并非是独属于自己的,而是世人的钱,不妨随他扣吧。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若将金钱和宝物都视为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奇怪的欲望,而如果看成是寄存的东西,就可能随意地使用。而当你有效地使用金钱,让它流通于、回归于社会,则会使社会更加欣欣向荣。在如今的社会中,不乏有营营以求,孜孜不倦,丝毫不肯“懈怠”的满足自己欲求的人。对于这类人群,还是应当正视物质的欲求,莫被其左右了你的一切。
作为经营者,当然是希望年年赚钱,可是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应该有赚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惊慌,就算退还一年份,还会剩下二年份。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习学习尺蠖虫,它就是前进二寸又退回一寸。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却很不容易做到。每个人都赚到适当的钱,社会才可以维护和发展。所以,赚钱本身并非什么可恶之事,否则人类将始终处于贫困之中。鼓励彼此不要赚钱,那就等于要走向穷苦。赚钱,是一个经营者的职责,同样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持的原则。很多时候,金钱都被我们所丑化,营造出金钱是一种罪恶的东西。其实,金钱无声无言、无思无虑,真正的罪恶者是丑恶它的人类。人们为了养活自己,为了方便社会能保持更好的道义,需要赚取一定的薪金,这是一种正常而必要的活动,而不应受到指责或是鄙夷。人际关系的改善,个人的生存、发展,其实全靠自己的真诚相待和艰苦努力。倘若故步自封、倘若以自我为中心,就会陷入唯利是图、无视他人的困境,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正视自己和他人,这是无论从自我还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考虑,都应该有的正确态度。人常说“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即便是敌人只要杰出,那也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如果能够体会到知彼知己,亦敌亦友的真髓,那么或许就能够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