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6527700000017

第17章 四、货币需求函数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从协整方程估计结果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来看,Md1的收入弹性为1.052,接近1,这与西方的典型结果接近,而Md1的收入弹性为0.836,比1要小,比Md2的收入弹性值小0.216.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上市及80年代末和90年代住房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长期中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上升,交易需求在这种影响下上升缓慢;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投机性货币需求也有所增大,而对这两类货币需求,居民倾向于以储蓄存款的形式保有,因此收入的增加使Md2几乎等速增加,Md1对应的增速却相对缓慢。近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快速扩大、消费增速相对较低的状况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以上观点。

在两个协整方程的估计结果中,通货膨胀指标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在我国,通货膨胀指标显著影响货币需求,特别是对于狭义货币需求来说,其影响的程度更大。

上证A股指数这一变量是风险资产价格的代表性指标,这一变量在协整方程估计结果中显著,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包括股票等在内的风险资产已经成为经济主体持有财产的重要形式,因此显著影响着货币需求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上证A股指数变量在两个协助方程中系数的符号相反,对此,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狭义货币Md1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主要是用于满足交易需求和短期内的预防需求,而广义货币Md2除包括狭义货币外,还包含准货币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以及证券交易保证金等内容,这些部分主要是用于满足投机需求,且证券交易保证金直接与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效应相关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d1与风险资产价格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弗里德曼分析的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四种效益中,替代效益的力量较强,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使经济主体压缩了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Md2与风险资产价格同向变动,则意味着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较大程度上体现在广义货币的需求上。

从2006年我国M1增速快速上升,当年末超过M2增速,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变化与股票市场价格快速上升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实证研究结论与经济实际运行中的这种表现相反,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证模型的简化处理,在模型设置中,我们从长期、可计量且数据连续性好等方面考虑,选择了上证A股指数作为风险资产价格因素的代表性变量,对于难以计量的风险偏好则没有纳入模型,因此风险偏好因素,还包括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变化等因素,都计入了随机项u,成为扰动因素。可以看出,2006年长期均衡Md1明显低于实际M1,也印证了某些未纳入模型的因素及短期因素造成了实际值对均衡值显著地向上偏离。

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广义货币实际量与长期均衡需求量的吻合程度要好于狭义货币。2006年,广义货币实际量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向下偏离均衡需求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偏紧的货币政策措施在控制广义货币供应增长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Md1、Md2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716、-0.773,这意味着,如果在t-1期Md1、Md2偏离均衡水平1%,在t期将分别向均衡水平调整0.716%、0.773%。可以说,货币需求在短期中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二)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了长期均衡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这一结果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关注货币需求变化长期趋势,提高货币政策预见性

由于货币金融形势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尽可能地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十分重要。防患于未然,较之问题甚至危机发生后的补救,对于经济体的伤害程度差异巨大。对货币需求变化长期趋势的研究和关注,有利于根据经济增长目标和形势科学确定货币增长的合意幅度,及早观察到货币数量的短期异动,判断异动可能对未来货币形势产生的影响,进而带有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期冲击产生的不利影响。

2.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的现状,使得利率难以成为货币调控的有效价格工具。在我们的实证分析中,广义货币需求模型中的利率变量不显著,而通货膨胀率、资产价格等因素却对广义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央银行直接调节下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缺乏弹性和与市场供求联系不紧密有很大关系。为了增进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求的有效性,应该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发挥货币供求的价格调节指标的作用。

3.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印证了我们对风险资产价格影响货币需求的判断,并且,风险资产价格对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不相同。目前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近年来频繁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也都是指向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工具。但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增长、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合意的货币供应量的考察,应该结合实际,考虑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对货币形势作出判断,采取合理的调控政策手段。

4.在市场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逐步弱化的同时,要注意新的制度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化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必将逐步减弱。但是,随着住房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产生了新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制度因素,并且这类因素的影响是与市场化改革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使货币的交易需求下降,预防需求上升。在我们分析货币需求变化的时候,有必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同时,要意识到新的制度因素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措施加以根本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本杰明·M·弗里德曼、弗兰克·H·哈恩主编,《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范从来:《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3.何运信:《货币需求函数中到底要不要引入制度变量》,载于《中国物价》,2006年第3期。

4.姜旭朝主编:《货币银行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秦朵:《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载于《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6.王曦:《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载于《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7.王一鸣、赵留彦:《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实际调整与名义调整机制检验》,载于《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8.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易行健:《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斌:《货币供求、资产价格与总需求——基于中国实施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 No。0808,www。rcif。org。cn,2008年5月12日。

11.刘向耘:《五大对策力促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应对三大局限》,载于《上海证券报》,2006年7月10日。

12.Friedman,M。1988. “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6,No。2.

13.张宗益、康继军、傅蕴英:《市场化影响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关系》,第五届经济学年会论文,2005年。